无锡与常熟之间的水乡地带,暂时远离了淞沪主战场炮火轰鸣的112师部队,在这里迎来了短暂的宁静。
112师的部队,此刻正驻扎在一片相对完好的村落和田野之间。
此时,这里咱们还没有遭遇到日军铁蹄的践踏,暂时还是一片宁静。
休整可并非是简单的驻扎在这里休息就完了。
师部下达了严格的命令:总结、训练、补充。
各团、营、连都在召开战斗总结会,详细复盘从进入淞沪以来,一直到全歼22旅团的每一场战斗。
所有经验被提炼出来,教训被牢牢铭记不能再犯,而新的战术则是在沙盘和讨论中孕育而出。
张浩也是做出指示:“牺牲换来的不能仅仅是勋章和荣誉,还必须是活下来的指战员们实实在在的进步,我们要把在这场血战中学会的东西,变成部队新的筋骨。”
政治部门的工作相对来说更是繁重。
政委李润覃和政治部部长袁国平带领着政工干部们深入每一个连队,安抚战士们的情绪,同时表彰战斗英雄,为牺牲的战友举行追悼会。
同时,他们也在加紧了对沿途收容的溃兵和当地组织的青年进行动员与甄别工作,希望能够尽快补充兵员损耗。
后勤部长张毅这段时间以来,更是忙得脚不沾地。
国府承诺的补给依旧如同挤牙膏一般,无论是数量和还是质量,都大打折扣。
对此,他也不得不一边继续和国府讨要物资,一边将更多精力放在自力更生上。
首先便是将手下后勤部直属的人员,分成不同的小队向周边的当地民众采购粮食、蔬菜和一些其他的必要物资,同时一遍遍的催促根据地那边的物资尽快起运。
但随着他们越发的北上,从根据地补充物资,注定是越发的困难的。
基于此,张浩等一众师高层也是开始商讨对策。
“花生米对咱们根据地的防范很重,现在有机会,大概率不会让咱们回到闽浙赣根据地周边了,而且,大家也清楚,以小鬼子的情况,闽浙赣根据地周边区域,实际上大概率不太可能有鬼子了。”
苏多珍的分析一出,在场的众人都是认同的。
李润覃也是开口道:“多珍说得对,按照花生米的尿性,是不可能让咱们南下的,到时候,物资的补充就困难了。”
这是很现实的事情。
好不容易让他们离开根据地,花生米怎么可能允许他们再回去?
未来,补给的问题会越发的困难。
别的不说,光是他们现在所在的无锡至常熟一线这里,距离闽浙赣根据地的直线距离就超过五百公里了。
现在的情况还好,还能通过铁路或者公路进行运输,但明眼人都能看出来,小鬼子占领沪上,只是时间问题罢了。
等到小鬼子占据了沪上,要么南下,要么北上。
大概率是北上和华北的日军汇合。
到时候,112师和闽浙赣根据地之间的联系,基本上就彻底断了。
人无远虑必有近忧,有些事情,必须要趁着现在路还没断,提前准备起来才行了。
当机立断,张浩和李润覃联名向陕北发去了电报。
为了日后的补给问题,他们请求陕北同意,在皖北和苏中,根据情况建立新的根据地。
张浩与李润覃联名发出的电报,很快便是得到了陕北的回复。
回电首先高度肯定了112师在淞沪战场取得的辉煌战绩,称他们是“全民抗战之楷模,我军军威之体现”。
紧接着,对于张、李二人提出的在皖北、苏中等地区根据实际情况建立新根据地的战略构想,回电给予了原则上的同意和支持。
电文指出:“...鉴于抗战的必然长期性与残酷性,及我与国党关系之复杂性,于敌后建立巩固之根据地,实为坚持抗战,发展壮大之根本所在。同意你部在确保主力休整、恢复战力之前提下,派出部分精干力量,先行前往皖北、苏中等地区进行战略侦察,同时联络当地党组织与游击武装,摸清敌、我、友、民情,伺机开辟新的抗战根据地。一切之行动,须谨慎筹划,隐蔽意图,避免过早刺激日寇与国府顽固派...”
收到了陕北的‘尚方宝剑’后,师指挥部内的气氛也是既振奋又凝重。
“如今有了方向,接下来就是商量一下,具体要怎么干了。”
就见张浩指着铺开的大幅华东地图,沉吟片刻后,说道:“皖中、皖北、苏中这些地方,水网密布,地形相对复杂,具备着不利于大部队机动的弱点,也有便于小股部队隐蔽周旋的优势。”
“但关键是,这里地处华中之要冲所在,北接华北平原,南联江淮大地,东逼宁沪,战略位置极其重要,所以,有些事情还需要仔细谋划才行。”
李润覃接口道:“没错,如果能在这些地方扎下根来,不仅能解决我们未来可能面对的补给困境,更能像是一颗钉子,嵌在日军未来的腹心地带,牵制其大量兵力,从而配合正面战场作战。”
相比于这些意义,苏多珍更关注的,是如何去具体操作。
就听苏多珍问道:“派谁去?派去多少人?又是以什么名义?这些都是问题啊,咱们现在毕竟还在第三战区的战斗序列里,大规模的调动部队脱离休整地域,肯定会引起怀疑的。”
闻言,张浩想了想,开口道:“那咱们就明修栈道,暗度陈仓。”
众人闻言都是看向张浩。
就听张浩说道:“咱们肯定不能大张旗鼓的行动,我的意见是,从各团和师直属部队中,抽调一批最精锐、最有独立行动经验、且熟悉地方工作的干部和战斗骨干,最好是有出身于当地的同志,由这些人组成数支武装工作队。每队的人数控制在最多一百人的规模,并给他们配备电台、充足的弹药和钱财。”
“让这些人先去探路,寻找合适的地点,为大部队未来抵达做好前期准备工作。”
112师的部队,此刻正驻扎在一片相对完好的村落和田野之间。
此时,这里咱们还没有遭遇到日军铁蹄的践踏,暂时还是一片宁静。
休整可并非是简单的驻扎在这里休息就完了。
师部下达了严格的命令:总结、训练、补充。
各团、营、连都在召开战斗总结会,详细复盘从进入淞沪以来,一直到全歼22旅团的每一场战斗。
所有经验被提炼出来,教训被牢牢铭记不能再犯,而新的战术则是在沙盘和讨论中孕育而出。
张浩也是做出指示:“牺牲换来的不能仅仅是勋章和荣誉,还必须是活下来的指战员们实实在在的进步,我们要把在这场血战中学会的东西,变成部队新的筋骨。”
政治部门的工作相对来说更是繁重。
政委李润覃和政治部部长袁国平带领着政工干部们深入每一个连队,安抚战士们的情绪,同时表彰战斗英雄,为牺牲的战友举行追悼会。
同时,他们也在加紧了对沿途收容的溃兵和当地组织的青年进行动员与甄别工作,希望能够尽快补充兵员损耗。
后勤部长张毅这段时间以来,更是忙得脚不沾地。
国府承诺的补给依旧如同挤牙膏一般,无论是数量和还是质量,都大打折扣。
对此,他也不得不一边继续和国府讨要物资,一边将更多精力放在自力更生上。
首先便是将手下后勤部直属的人员,分成不同的小队向周边的当地民众采购粮食、蔬菜和一些其他的必要物资,同时一遍遍的催促根据地那边的物资尽快起运。
但随着他们越发的北上,从根据地补充物资,注定是越发的困难的。
基于此,张浩等一众师高层也是开始商讨对策。
“花生米对咱们根据地的防范很重,现在有机会,大概率不会让咱们回到闽浙赣根据地周边了,而且,大家也清楚,以小鬼子的情况,闽浙赣根据地周边区域,实际上大概率不太可能有鬼子了。”
苏多珍的分析一出,在场的众人都是认同的。
李润覃也是开口道:“多珍说得对,按照花生米的尿性,是不可能让咱们南下的,到时候,物资的补充就困难了。”
这是很现实的事情。
好不容易让他们离开根据地,花生米怎么可能允许他们再回去?
未来,补给的问题会越发的困难。
别的不说,光是他们现在所在的无锡至常熟一线这里,距离闽浙赣根据地的直线距离就超过五百公里了。
现在的情况还好,还能通过铁路或者公路进行运输,但明眼人都能看出来,小鬼子占领沪上,只是时间问题罢了。
等到小鬼子占据了沪上,要么南下,要么北上。
大概率是北上和华北的日军汇合。
到时候,112师和闽浙赣根据地之间的联系,基本上就彻底断了。
人无远虑必有近忧,有些事情,必须要趁着现在路还没断,提前准备起来才行了。
当机立断,张浩和李润覃联名向陕北发去了电报。
为了日后的补给问题,他们请求陕北同意,在皖北和苏中,根据情况建立新的根据地。
张浩与李润覃联名发出的电报,很快便是得到了陕北的回复。
回电首先高度肯定了112师在淞沪战场取得的辉煌战绩,称他们是“全民抗战之楷模,我军军威之体现”。
紧接着,对于张、李二人提出的在皖北、苏中等地区根据实际情况建立新根据地的战略构想,回电给予了原则上的同意和支持。
电文指出:“...鉴于抗战的必然长期性与残酷性,及我与国党关系之复杂性,于敌后建立巩固之根据地,实为坚持抗战,发展壮大之根本所在。同意你部在确保主力休整、恢复战力之前提下,派出部分精干力量,先行前往皖北、苏中等地区进行战略侦察,同时联络当地党组织与游击武装,摸清敌、我、友、民情,伺机开辟新的抗战根据地。一切之行动,须谨慎筹划,隐蔽意图,避免过早刺激日寇与国府顽固派...”
收到了陕北的‘尚方宝剑’后,师指挥部内的气氛也是既振奋又凝重。
“如今有了方向,接下来就是商量一下,具体要怎么干了。”
就见张浩指着铺开的大幅华东地图,沉吟片刻后,说道:“皖中、皖北、苏中这些地方,水网密布,地形相对复杂,具备着不利于大部队机动的弱点,也有便于小股部队隐蔽周旋的优势。”
“但关键是,这里地处华中之要冲所在,北接华北平原,南联江淮大地,东逼宁沪,战略位置极其重要,所以,有些事情还需要仔细谋划才行。”
李润覃接口道:“没错,如果能在这些地方扎下根来,不仅能解决我们未来可能面对的补给困境,更能像是一颗钉子,嵌在日军未来的腹心地带,牵制其大量兵力,从而配合正面战场作战。”
相比于这些意义,苏多珍更关注的,是如何去具体操作。
就听苏多珍问道:“派谁去?派去多少人?又是以什么名义?这些都是问题啊,咱们现在毕竟还在第三战区的战斗序列里,大规模的调动部队脱离休整地域,肯定会引起怀疑的。”
闻言,张浩想了想,开口道:“那咱们就明修栈道,暗度陈仓。”
众人闻言都是看向张浩。
就听张浩说道:“咱们肯定不能大张旗鼓的行动,我的意见是,从各团和师直属部队中,抽调一批最精锐、最有独立行动经验、且熟悉地方工作的干部和战斗骨干,最好是有出身于当地的同志,由这些人组成数支武装工作队。每队的人数控制在最多一百人的规模,并给他们配备电台、充足的弹药和钱财。”
“让这些人先去探路,寻找合适的地点,为大部队未来抵达做好前期准备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