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8章 兵工厂的情况-《从长征留守开始的大将之路》

  顺风山下的一处临河的山坳之中。

  机器低沉的轰鸣声,在山坳之中回响。

  这里便是闽浙赣游击军的兵工厂了。

  因为位于山坳之中,声音传到外面的时候,基本上已经微不可闻了,倒是不需要担心暴露。

  再加上这里远离人员居住区,平时根本也没什么人来,暴露的风险很低。

  也是因为这个缘故,张浩才最终选择这里作为兵工厂的地址的。

  此刻的兵工厂之中,新任的兵工厂厂长,原苏区兵工厂的车间主任陈广发,旁边的桌子上抓了一把刚刚生产好的子弹递给张浩和李润覃。

  “军长、政委,你们看,这就是今天生产的子弹!”

  张浩闻言,接过几枚子弹,一旁的李润覃也是接过几枚子弹。

  两人看了一会,也是不由得笑了。

  就听张浩笑道:“这些子弹的规格、精度倒是还不错啊。”

  李润覃也是笑道:“不错,有了子弹生产线,至少咱们消耗掉的弹药,多了一个补充的方式啊。”

  两人心头的一颗大石也是悄然落下了一些。

  只有一个充足的,而且稳定的弹药来源,部队的腰杆子才能硬起来。

  到那个时候,张浩才敢打一些大仗。

  现如今弹药缺口较大,一些仗打完都是亏得,张浩说实话,是有些不太愿意打的。

  游击战虽然确实可以有效消灭敌人的有生力量,但游击战很少能够做到全歼敌人。

  而无法全歼敌人的情况下,想要缴获到弹药物资,就比较困难了。

  随后,两人在陈广发的带领下,在子弹厂之中转了起来。

  此刻的子弹厂之中,只有二十多个工人在工作。

  因为兵工厂采用的是三班倒的制度,所以,其他的工人,此刻要么在休息,要么在进行学习。

  毕竟,兵工厂的绝大多数工人,都是新手,如果不能把子弹工艺学透,是没办法发挥出生产线的全部产能的。

  整个生产线,张浩看了,总计五个部分,分别是弹壳的制作、弹头的制作、底火的制作、发射药的制作,以及最后的组装环节。

  首先是弹壳的制作,也是需要的人最多的一个环节。

  第一个环节是开料,将铜板用压片机压出一个个相同规格的小圆片,这东西便是弹壳的材料了。

  然后是第二个环节,将压出来的小圆片用冲压机冲压成大约12毫米长的短筒。

  之后到第三个环节,将压好的铜制短筒,再用更长的冲压机,冲压成弹壳长度的铜制长筒。

  第四个环节,抛光,用一个电动的滚筒,将压好的铜制长筒倒进滚筒之中,在其中加入西沙,将铜料上不光滑的地方抛光。

  然后第五个环节,将材料摆放好,进入加热炉之中回火,从而消除弹壳上的应力。

  之后第六个环节,用压平开孔机,将弹壳底部压平的同时,开出合适的孔洞。

  之后第七个环节,是给底火上标记铭文,也就是标记弹药批次,从而确定是谁生产的。

  按说,这个环节是可以省略的,但张浩认为,从一开始就把责任定位好,也是为以后的制度化打好提前量,所以,这个环节也被保留了下来。

  再之后的第八个环节,用冲压机把每个弹壳的弹颈冲压出来,用于承托弹头之用。

  第九个环节,则是用切削机,切掉多余的弹壳部分。

  第十个环节,冲压传火孔,用于之后装填底火的地方。

  最后一个环节,将弹颈用钻头切薄,方便弹头激发。

  以上的全部环节,便是弹壳的制造全部制造流程了。

  而底火帽和雷汞的结合,便组成了底火。

  而发射药的制造工艺,在这里就不过多赘述了。

  然后是弹头的制造。

  将提前准备好的7.92毫米的弹头,切割成弹头的长度,然后放在切削机床上,将其切削成合适的弹头。

  原本这套子弹生产线上配套的切削机是固定的,只能用来生产尖头弹,所以张浩只能从系统之中又买了一套机床,用来切削圆头弹。

  最后的最后,将弹头、弹壳、底火和发射药进行组装,便是一整颗完整的子弹了。

  这条生产线还是挺正规的。

  虽然人工方面使用的比较多,但按照陈广发的说法,虽然机器略有差别,但现如今国内的各大兵工厂,生产子弹用的机器,都和这套生产线大差不差,区别只是产能之间的差别罢了。

  而且,整套流程看下来,张浩突然发现,这里的所有机床,在系统商城之中,似乎都有类似的东西。

  子弹生产线属于军工产品,所以系统商城之中是不卖的。

  但问题是,冲压机、压平机、钻孔机还有切削机,系统之中却是都有的。

  虽然规格不太一样,但张浩问了陈广发,这其实都是小问题,机器弄回来,可以自己进行改装,哪怕效率和专用的设备有差距,但速度慢点,也能用来生产弹药。

  听到这个消息,张浩顿时来了兴趣。

  随后,他便是以已经联系了一些洋行为借口,后续会陆续购置回来机器设备。

  听到这个消息,陈广发立刻便是向张浩要人。

  有些事情要做到前头,不能等设备到了,人不会操作吧?

  对此,张浩和李润覃也是很赞同。

  在视察完兵工厂的情况后,也是表示,会立刻从部队之中挑选一些合适的人选。

  当然了,最好是从那些受了伤,虽然已经治疗了,但未来大概率已经无法继续上战场的人员之中挑选为主。

  之后的几天里,陈广发跑遍了几支部队,最终将兵工厂的人员数量,提高到了130人的规模。

  而为了保护这个现如今可以说是他们部队之中最重要的物资,张浩也是从独立一团调了一个连的部队,在兵工厂外驻扎了下来,专门用于保护兵工厂人员的安全。

  甚至于,为了保证兵工厂的安全,张浩将目前全军部队总共才七挺的重机枪之中的两挺,安置在了兵工厂外,就是要确保兵工厂的安全,万无一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