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25章 元老们的知识危机-《重回1977:我靠摆烂种田致富》

  磨盘沟集团月度经营分析会上,投影仪投出的销售数据报表密密麻麻,红色、绿色的折线图在屏幕上交织,周晓芸正对着数据讲解下月的市场策略:“从CRM系统反馈来看,华东地区的年轻消费者更偏好低脂粉条,我们需要调整生产配比,同时通过直播电商加大推广力度……”

  台下的李二狗坐立不安,手里的笔在笔记本上胡乱画着。“CRM系统”“直播电商”“用户画像”,这些新词像绕口令一样钻进耳朵,他听得一头雾水。以前跑销售,靠的是腿勤嘴甜,跟经销商喝顿酒、拍胸脯保证品质,订单就来了。可现在,开会要先看数据,谈客户要先做“画像”,连发货都要走智能物流系统,他连系统后台的操作界面都弄不明白,上个月还因为填错物流单,导致一批货错发了地址,损失了好几万。

  坐在他旁边的赵铁柱也好不到哪里去。作为农业子公司的负责人,他以前管红薯种植,全凭老经验——看天浇水,凭手感判断土壤肥力。可现在,集团要求用物联网监测土壤湿度、肥力,用数据分析制定种植计划。他看着田间的传感器数据报表,上面的数字像天书一样,开会时被技术部的年轻人追问“如何优化滴灌参数以提升红薯甜度”,他半天说不出一句完整的话,脸涨得通红。

  会议结束后,两人默默地走到厂区的老槐树下,蹲在地上抽着烟,烟雾缭绕中,满是挫败和焦虑。“柱子,你说咱是不是老了?”李二狗狠狠吸了一口烟,声音沙哑,“现在集团搞的这些玩意儿,我是真跟不上了,再干下去,迟早要给公司闯大祸。”

  赵铁柱叹了口气,把烟蒂摁在地上:“可不是嘛。以前种红薯、跑销售,咱啥时候怕过?可现在,开会听不懂,干活摸不着门道,人家年轻人讲的那些系统、数据,咱连边都够不着。我这心里,慌得很。”

  自从集团成立,现代化的管理体系全面铺开:ERP系统覆盖了采购、生产、销售全流程,员工考核要靠KPI数据说话,就连车间工人都要学会操作智能设备。

  李二狗、赵铁柱这些第一批跟着许青山创业的元老,文化程度不高,靠着一身力气和闯劲打下了江山,可面对这些“高科技”“新规矩”,却显得力不从心。

  李二狗尝试过学用电脑,可手指在键盘上半天敲不出一个字;赵铁柱跟着技术人员去田间学看传感器数据,可听了半天,还是分不清“土壤EC值”和“PH值”的区别。几次尝试失败后,挫败感像潮水一样淹没了他们,萌生了退意。

  “要不,咱跟青山说说,辞职算了?”李二狗犹豫着开口,“咱不能占着位置不干活,耽误了集团的发展。”

  赵铁柱沉默了很久,缓缓点头:“我也这么想。咱年纪大了,脑子转不过来了,让年轻人上,他们更懂这些新东西。咱回家种种地,也落个清闲。”

  两人正说着,许青山和周晓芸走了过来。他们早就注意到了元老们的困境,特意找过来聊聊。“二狗哥,柱子哥,你们在这儿呢。”许青山在他们身边蹲下,递过去两瓶水。

  看到许青山,李二狗的眼圈红了:“青山,我跟柱子商量好了,我们辞职。现在集团发展得越来越大,我们跟不上了,再干下去,只会拖后腿。”

  赵铁柱也跟着说:“是啊,青山。以前咱能帮你打天下,可现在,这些现代化的管理,我们真搞不懂。为了公司好,我们还是退了吧。”

  许青山皱起眉头:“二狗哥,柱子哥,你们说什么呢!磨盘沟能有今天,你们功不可没。现在遇到点困难,就想着退?这不是你们的风格啊。”

  周晓芸也劝道:“二狗哥,柱子哥,知识不够可以学。我们可以给你们安排专门的培训,从基础的电脑操作教起,慢慢学,总能跟上的。你们是公司的元老,经验是无价之宝,公司不能没有你们。”

  “学不会了,真学不会了。”李二狗摆着手,“我这脑子,记不住那些复杂的操作,上次填个报表,错了三次,给财务添了多少麻烦。我实在没脸再干下去了。”

  赵铁柱也说:“晓芸丫头,谢谢你的好意。可我们心里清楚,我们不是这块料。与其硬撑着,不如主动让贤,让更有能力的年轻人来干,这样对公司更好。”

  许青山看着两人坚定的眼神,心里五味杂陈。他知道,元老们的退意,不是因为懒惰,而是因为对公司的责任感——他们怕自己的能力不足,影响了集团的发展。这份心意,让他既感动又心疼。

  “二狗哥,柱子哥,辞职的事,咱先不说。”许青山语气诚恳,“你们是磨盘沟的功臣,我不能让你们就这么走了。这样吧,你们先转岗,二狗哥去客户关系部,专门负责维护老客户,你跟他们打了这么多年交道,没人比你更懂他们;柱子哥去红薯非遗体验馆当技术顾问,教游客手工漏粉,传承咱的老手艺。这样既不用你们跟那些复杂的系统、数据打交道,又能发挥你们的优势,行吗?”

  小主,这个章节后面还有哦,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更精彩!

  周晓芸也补充道:“而且,转岗后,你们不用承担那么重的考核压力,平时还能跟着培训课学学新东西,慢慢适应。公司永远是你们的家,什么时候想回来,都欢迎。”

  李二狗和赵铁柱对视一眼,眼里露出了犹豫。他们心里舍不得离开磨盘沟,舍不得跟着许青山一起打拼的日子。

  许青山看着他们,继续说:“我知道你们心里不好受,觉得自己没用了。可你们要记住,磨盘沟的根,在你们身上。你们的经验,你们对公司的感情,是任何高科技都替代不了的。就算转岗了,你们依然是公司的核心,是年轻人的榜样。”

  夕阳的余晖洒在老槐树上,拉长了三人的身影。李二狗手里紧紧攥着水瓶,沉默了很久,终于点了点头:“好,我们听你的。不辞职,转岗。只要能为公司做点事,我们就知足了。”

  赵铁柱也跟着点头,眼里泛起了泪光:“青山,谢谢你。我们会好好干的,绝不辜负你。”

  许青山拍了拍他们的肩膀,心里松了口气。他知道,元老们的知识危机,是集团转型过程中必然要经历的阵痛。让他们转岗,既保留了他们的价值,也给了年轻人成长的空间。

  但许青山也清楚,这只是暂时的解决办法。未来,如何让元老们更好地适应现代化管理,如何平衡经验与创新,依然是集团发展路上需要解决的问题。而这场阵痛,也让他更加明白,企业转型不仅是技术和管理的升级,更是人的成长与适应。只有让每一位员工都能在变革中找到自己的位置,企业才能走得更稳、更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