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分的雨丝裹着泥土的腥气漫进院子时,甄珠正蹲在山楂苗旁,看着去年冬天埋下的种子冒出嫩红的芽。阳光透过雨幕洒下来,给芽尖镀上了层细碎的金,像谁在上面撒了把碎钻。
“比去年那棵长得旺。”沈眠的声音从竹篱笆外传来,她手里提着个竹篮,里面装着刚从菜窖里挖出来的萝卜,沾着湿漉漉的泥,看着就新鲜。
甄珠直起身,拍了拍手上的土,笑着迎上去:“那是,这颗核埋在雪地里过,玄山说经了雪的种子更耐寒。”她接过竹篮,往厨房走,“今天做萝卜炖羊肉吧,昨天玄山送来的羊肉还新鲜着呢。”
沈眠跟在她身后,伸手替她拂去发间的雨珠,指尖带着微凉的湿气:“再放些山楂干,去去膻气。”她的目光落在院子角落,那里的老山楂树已经抽出了新叶,嫩绿的叶片在雨里轻轻晃,像无数只小手在打招呼。
这是她们在小木屋住的第二个春天。
去年秋天收的冬小麦已经磨成了粉,装在陶缸里,沉甸甸的能吃到明年;林萱酿的山楂酒埋在地窖里,坛口的红布褪了些色,却更添了几分岁月的沉韵;阿水的启明珠越来越亮,据说已经能隐约照出草药的药性,张爷爷常说这孩子是玄殇族的福气。
“对了,学堂的牌子做好了吗?”甄珠往锅里添着水,忽然想起玄风爷爷的嘱咐。今年开春,族里真的在祠堂旁边盖了间学堂,用的是盖木屋剩下的木料,简单却结实。
“玄山昨天送来的,”沈眠往灶膛里添着柴,火光映得她侧脸发亮,“是块老松木做的,上面刻着‘启星堂’三个字,是玄风爷爷亲手写的,苍劲得很。”她顿了顿,嘴角勾起抹笑意,“爷爷说,‘启星’既盼着孩子们像星星一样亮,也盼着定魂珠的星力能一直护着咱们。”
甄珠的心里暖了暖。她想起刚穿来的时候,玄殇族还笼罩在影阁的阴影里,族人们眼神里都带着惶惑;而现在,孩子们能在学堂里认字,大人们忙着耕种打猎,连空气里都飘着踏实的味道。
***吃过午饭,雨停了。甄珠和沈眠提着竹篮往学堂走,里面装着些新烙的荞麦饼,是给帮忙收拾学堂的族人当点心的。
路上遇见不少族人,都在忙着春耕。男人们赶着水牛犁地,吆喝声在田埂上回荡;女人们则蹲在地里播撒种子,手指翻飞间,希望就落进了泥土里。阿水背着个小小的书包,正跟着张爷爷往学堂走,书包上绣着颗小小的启明珠,是林萱给他缝的。
“甄珠姐姐!沈眠姐姐!”阿水看见她们,眼睛一亮,挣脱张爷爷的手跑了过来,“你们看我的新书包!”他把书包举得高高的,小脸上满是得意。
“真好看,”甄珠摸了摸他的头,“里面装的什么?”
“张爷爷给我的草药图,”阿水从书包里掏出几张粗糙的麻纸,上面用炭笔画着各种草药的样子,旁边还歪歪扭扭地写着名字,“我要把它们都背下来,以后就能帮族里人看病了。”
张爷爷走过来,捋着花白的胡子笑:“这孩子,昨天背到半夜,说要当玄殇族最好的药师。”他看向甄珠和沈眠,“学堂就拜托你们多照看了,我这把老骨头,也就只能教教草药了。”
“张爷爷放心,”沈眠笑着说,“我和甄珠会好好教孩子们认字、看星图的。”
***学堂里已经来了不少族人,正忙着往墙上挂黑板——那是用锅底灰混着桐油刷的木板,黑亮得能照出人影。玄山站在桌子上,往房梁上挂着油灯,准备晚上也给想认字的大人开课。
“你们可算来了,”玄山从桌子上跳下来,拍了拍手上的灰,“快看看这黑板还合用不,我刷了三遍才这么亮。”
甄珠走到黑板前,用手指划了划,果然很光滑:“太好了,写起字来肯定顺手。”她拿起旁边的木炭笔,在黑板上写下“玄殇”两个字,笔锋虽然生涩,却一笔一划很认真。
沈眠看着那两个字,忽然想起夜探官驿时,甄珠在芦苇荡里写下的“同生共死”,那时的字迹抖得厉害,带着生死未卜的惶恐;而现在,笔画里都是安稳的底气。
“孩子们快来了,”沈眠往窗台上摆着带来的荞麦饼,“我去烧点山楂水,等下给他们润润喉。”
学堂的角落里砌了个小小的火塘,和她们小木屋的那个很像。沈眠往火塘里添了些柴,很快就燃起了火,陶罐里的山楂水咕嘟咕嘟地冒着泡,甜香漫了满室。
没过多久,孩子们就背着书包来了,小的五六岁,大的十来岁,排着歪歪扭扭的队伍,眼睛好奇地打量着屋里的一切。阿水站在最前面,像个小大人似的维持秩序:“大家排好队,不许吵,甄珠姐姐要开始上课了!”
甄珠看着孩子们亮晶晶的眼睛,忽然想起自己小时候上学的样子,心里涌起一阵奇妙的暖意。她清了清嗓子,拿起木炭笔,在黑板上写下“星”字:“今天我们先学这个字,星星的星……”
沈眠坐在火塘边,看着甄珠认真讲课的样子,看着孩子们仰着小脸跟读的样子,忽然觉得,这大概就是玄风爷爷说的“传承”——不是惊天动地的伟业,而是把字教给孩子,把药草认给后辈,把日子过给时光看。
***傍晚的学堂渐渐安静下来,孩子们背着书包回家了,族人们也散去了,只剩下甄珠和沈眠在收拾。夕阳透过窗户照进来,在黑板上投下长长的光带,粉笔字在光里泛着柔和的白。
“今天阿水背了五味草药,”甄珠把木炭笔放进竹篮,笑着说,“比昨天多背了两味,进步真快。”
“玄山说他夜里还在看星图,”沈眠往火塘里添了最后一把柴,“说长大了要像玄风爷爷那样,能看懂天上的星轨。”
两人并肩往家走,晚霞把天空染成了温柔的粉紫色。田埂上的族人已经收工了,扛着锄头往寨子走,歌声和说笑声混在一起,像支轻快的歌。
走到山楂林时,甄珠忽然停下脚步,指着最粗的那棵树:“你看,今年的花苞比去年多。”
沈眠顺着她指的方向看去,果然,枝头挂满了小小的绿花苞,像藏了无数个春天的秘密。“等结果了,咱们酿些新酒,”她笑着说,“埋在学堂后面,等孩子们长大了,就开封给他们喝。”
“好啊,”甄珠点头,忽然想起什么,“还要在酒坛上刻上他们的名字,谁学得最好,就多分些。”
两人相视一笑,晚霞落在她们交握的手上,银镯子的光和霞光混在一起,暖得像一整个春天。
***回到小木屋时,天已经擦黑了。沈眠点亮了油灯,甄珠则往火塘里添着柴,很快就暖烘烘的。灶台上温着的羊肉萝卜汤还冒着热气,香气漫了满室。
“今天累坏了吧?”沈眠给甄珠盛了碗汤,眼里带着心疼,“讲了一下午课,嗓子都哑了。”
“不累,”甄珠喝了口汤,暖得从喉咙一直到胃里,“看着孩子们认真的样子,比什么都开心。”她忽然握住沈眠的手,指尖轻轻摩挲着她掌心的薄茧——那是常年干活磨出来的,却比任何光滑的肌肤都让她安心,“沈眠,你说我们会一直在这里吗?”
沈眠反手握紧她的手,点了点头,眼里的光像落满了星辰:“会的。这里有山楂林,有小木屋,有启星堂,有我们在意的所有人,就是我们的家。”
火塘里的炭火烧得正旺,映着两人依偎的身影。窗外的月光透过竹篱笆照进来,落在地上,像铺了层银霜。远处的寨子里传来零星的狗吠,混着风吹过山楂林的沙沙声,像首温柔的摇篮曲。
春有新苗,夏有蝉鸣,秋有硕果,冬有围炉。
四季轮回里,她们把日子过成了诗,把他乡住成了故乡。所谓此心安处,大抵就是这样——有你,有我,有过不完的寻常日子,有说不尽的岁月悠长。
(第一百四十六章完)
“比去年那棵长得旺。”沈眠的声音从竹篱笆外传来,她手里提着个竹篮,里面装着刚从菜窖里挖出来的萝卜,沾着湿漉漉的泥,看着就新鲜。
甄珠直起身,拍了拍手上的土,笑着迎上去:“那是,这颗核埋在雪地里过,玄山说经了雪的种子更耐寒。”她接过竹篮,往厨房走,“今天做萝卜炖羊肉吧,昨天玄山送来的羊肉还新鲜着呢。”
沈眠跟在她身后,伸手替她拂去发间的雨珠,指尖带着微凉的湿气:“再放些山楂干,去去膻气。”她的目光落在院子角落,那里的老山楂树已经抽出了新叶,嫩绿的叶片在雨里轻轻晃,像无数只小手在打招呼。
这是她们在小木屋住的第二个春天。
去年秋天收的冬小麦已经磨成了粉,装在陶缸里,沉甸甸的能吃到明年;林萱酿的山楂酒埋在地窖里,坛口的红布褪了些色,却更添了几分岁月的沉韵;阿水的启明珠越来越亮,据说已经能隐约照出草药的药性,张爷爷常说这孩子是玄殇族的福气。
“对了,学堂的牌子做好了吗?”甄珠往锅里添着水,忽然想起玄风爷爷的嘱咐。今年开春,族里真的在祠堂旁边盖了间学堂,用的是盖木屋剩下的木料,简单却结实。
“玄山昨天送来的,”沈眠往灶膛里添着柴,火光映得她侧脸发亮,“是块老松木做的,上面刻着‘启星堂’三个字,是玄风爷爷亲手写的,苍劲得很。”她顿了顿,嘴角勾起抹笑意,“爷爷说,‘启星’既盼着孩子们像星星一样亮,也盼着定魂珠的星力能一直护着咱们。”
甄珠的心里暖了暖。她想起刚穿来的时候,玄殇族还笼罩在影阁的阴影里,族人们眼神里都带着惶惑;而现在,孩子们能在学堂里认字,大人们忙着耕种打猎,连空气里都飘着踏实的味道。
***吃过午饭,雨停了。甄珠和沈眠提着竹篮往学堂走,里面装着些新烙的荞麦饼,是给帮忙收拾学堂的族人当点心的。
路上遇见不少族人,都在忙着春耕。男人们赶着水牛犁地,吆喝声在田埂上回荡;女人们则蹲在地里播撒种子,手指翻飞间,希望就落进了泥土里。阿水背着个小小的书包,正跟着张爷爷往学堂走,书包上绣着颗小小的启明珠,是林萱给他缝的。
“甄珠姐姐!沈眠姐姐!”阿水看见她们,眼睛一亮,挣脱张爷爷的手跑了过来,“你们看我的新书包!”他把书包举得高高的,小脸上满是得意。
“真好看,”甄珠摸了摸他的头,“里面装的什么?”
“张爷爷给我的草药图,”阿水从书包里掏出几张粗糙的麻纸,上面用炭笔画着各种草药的样子,旁边还歪歪扭扭地写着名字,“我要把它们都背下来,以后就能帮族里人看病了。”
张爷爷走过来,捋着花白的胡子笑:“这孩子,昨天背到半夜,说要当玄殇族最好的药师。”他看向甄珠和沈眠,“学堂就拜托你们多照看了,我这把老骨头,也就只能教教草药了。”
“张爷爷放心,”沈眠笑着说,“我和甄珠会好好教孩子们认字、看星图的。”
***学堂里已经来了不少族人,正忙着往墙上挂黑板——那是用锅底灰混着桐油刷的木板,黑亮得能照出人影。玄山站在桌子上,往房梁上挂着油灯,准备晚上也给想认字的大人开课。
“你们可算来了,”玄山从桌子上跳下来,拍了拍手上的灰,“快看看这黑板还合用不,我刷了三遍才这么亮。”
甄珠走到黑板前,用手指划了划,果然很光滑:“太好了,写起字来肯定顺手。”她拿起旁边的木炭笔,在黑板上写下“玄殇”两个字,笔锋虽然生涩,却一笔一划很认真。
沈眠看着那两个字,忽然想起夜探官驿时,甄珠在芦苇荡里写下的“同生共死”,那时的字迹抖得厉害,带着生死未卜的惶恐;而现在,笔画里都是安稳的底气。
“孩子们快来了,”沈眠往窗台上摆着带来的荞麦饼,“我去烧点山楂水,等下给他们润润喉。”
学堂的角落里砌了个小小的火塘,和她们小木屋的那个很像。沈眠往火塘里添了些柴,很快就燃起了火,陶罐里的山楂水咕嘟咕嘟地冒着泡,甜香漫了满室。
没过多久,孩子们就背着书包来了,小的五六岁,大的十来岁,排着歪歪扭扭的队伍,眼睛好奇地打量着屋里的一切。阿水站在最前面,像个小大人似的维持秩序:“大家排好队,不许吵,甄珠姐姐要开始上课了!”
甄珠看着孩子们亮晶晶的眼睛,忽然想起自己小时候上学的样子,心里涌起一阵奇妙的暖意。她清了清嗓子,拿起木炭笔,在黑板上写下“星”字:“今天我们先学这个字,星星的星……”
沈眠坐在火塘边,看着甄珠认真讲课的样子,看着孩子们仰着小脸跟读的样子,忽然觉得,这大概就是玄风爷爷说的“传承”——不是惊天动地的伟业,而是把字教给孩子,把药草认给后辈,把日子过给时光看。
***傍晚的学堂渐渐安静下来,孩子们背着书包回家了,族人们也散去了,只剩下甄珠和沈眠在收拾。夕阳透过窗户照进来,在黑板上投下长长的光带,粉笔字在光里泛着柔和的白。
“今天阿水背了五味草药,”甄珠把木炭笔放进竹篮,笑着说,“比昨天多背了两味,进步真快。”
“玄山说他夜里还在看星图,”沈眠往火塘里添了最后一把柴,“说长大了要像玄风爷爷那样,能看懂天上的星轨。”
两人并肩往家走,晚霞把天空染成了温柔的粉紫色。田埂上的族人已经收工了,扛着锄头往寨子走,歌声和说笑声混在一起,像支轻快的歌。
走到山楂林时,甄珠忽然停下脚步,指着最粗的那棵树:“你看,今年的花苞比去年多。”
沈眠顺着她指的方向看去,果然,枝头挂满了小小的绿花苞,像藏了无数个春天的秘密。“等结果了,咱们酿些新酒,”她笑着说,“埋在学堂后面,等孩子们长大了,就开封给他们喝。”
“好啊,”甄珠点头,忽然想起什么,“还要在酒坛上刻上他们的名字,谁学得最好,就多分些。”
两人相视一笑,晚霞落在她们交握的手上,银镯子的光和霞光混在一起,暖得像一整个春天。
***回到小木屋时,天已经擦黑了。沈眠点亮了油灯,甄珠则往火塘里添着柴,很快就暖烘烘的。灶台上温着的羊肉萝卜汤还冒着热气,香气漫了满室。
“今天累坏了吧?”沈眠给甄珠盛了碗汤,眼里带着心疼,“讲了一下午课,嗓子都哑了。”
“不累,”甄珠喝了口汤,暖得从喉咙一直到胃里,“看着孩子们认真的样子,比什么都开心。”她忽然握住沈眠的手,指尖轻轻摩挲着她掌心的薄茧——那是常年干活磨出来的,却比任何光滑的肌肤都让她安心,“沈眠,你说我们会一直在这里吗?”
沈眠反手握紧她的手,点了点头,眼里的光像落满了星辰:“会的。这里有山楂林,有小木屋,有启星堂,有我们在意的所有人,就是我们的家。”
火塘里的炭火烧得正旺,映着两人依偎的身影。窗外的月光透过竹篱笆照进来,落在地上,像铺了层银霜。远处的寨子里传来零星的狗吠,混着风吹过山楂林的沙沙声,像首温柔的摇篮曲。
春有新苗,夏有蝉鸣,秋有硕果,冬有围炉。
四季轮回里,她们把日子过成了诗,把他乡住成了故乡。所谓此心安处,大抵就是这样——有你,有我,有过不完的寻常日子,有说不尽的岁月悠长。
(第一百四十六章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