沈眠将奶奶的嫁衣叠得方方正正,放进樟木箱时,指尖触到箱底一块松动的木板。她顿了顿,想起小时候玩捉迷藏,总爱躲进这口箱子,脚底板总踩着块硌人的地方——当时以为是箱子本身的木纹,此刻摸起来,却像是块能活动的暗格。
“有东西。”她低声道,玄殇和甄珠立刻凑了过来。三人合力将樟木箱抬到月光下,沈眠用灵砖的边角撬开那块松动的木板,里面露出个巴掌大的布包,蓝印花布的边角都磨得起了毛,显然被翻动过许多次。
布包打开的瞬间,一股陈旧的墨香飘了出来。里面没有金银珠宝,只有半张泛黄的信纸,和一块刻着“玄”字的青铜令牌。信纸的字迹娟秀,是奶奶的手笔,却比沈眠记忆中更稚嫩些,显然是年轻时写的:
“玄郎亲启:归墟异动已平,然渊核碎片未清,恐三百年后再生祸端。吾以沈氏精血为引,将碎片封于灵砖,待后人持双玉(沈家灵砖、玄家令牌),可于老院石榴树下启阵,彻底净化。切记,阵眼需以‘同心血’激活,缺一不可。”
“双玉……”玄殇拿起那块青铜令牌,触手冰凉,上面的“玄”字与他佩剑上的纹路如出一辙,“这是玄家历代家主的信物,我以为三百年前就遗失了。”他指尖摩挲着令牌边缘的缺口,“这里有磕碰的痕迹,和我父亲书房里那幅《归墟平叛图》上,玄家先祖佩剑的缺口完全吻合。”
甄珠正对着信纸研究,突然指着“同心血”三个字咋舌:“这词听着就很玄乎,是要你们俩的血混在一起?”她见沈眠脸红,赶紧摆手,“我就随便猜猜!不过这石榴树底下有阵眼,倒是和我刚才数的树影位置对上了——刚才月光照下来,树影的七个分叉正好对着北斗七星的方位。”
沈眠将信纸折好塞进怀里,心脏跳得有些快。奶奶信里说的“后人”,显然指的就是她和玄殇。三百年前的约定,竟以这样的方式落在他们肩上。她看向院中的石榴树,树影在月光下轻轻晃动,七个分叉果然像北斗的斗柄,指向老院的东南角——那里正是灵砖上红点最后消失的位置。
“现在就启阵吗?”玄殇的声音带着不易察觉的紧张,他将令牌递给沈眠,“按信里说的,需要双玉同启。”
沈眠接过令牌,指尖不小心碰到他的指腹,两人像触电般缩回手。甄珠在一旁看得偷笑,赶紧蹲下去假装研究树影:“我看这阵眼得等子时才好启,现在月光太散,灵力聚不起来。咱们先找点吃的垫垫肚子,我包里还有半只酱鸭!”
老厨房的灶台上还摆着奶奶生前用的铁锅,锅底的烟垢厚得像层壳。甄珠利落地生了火,把酱鸭切成块倒进锅里翻炒,油香混着樟木箱飘来的木头味,竟生出种久违的烟火气。沈眠坐在灶门前添柴,火光映着她的侧脸,玄殇靠在门框上看着,突然觉得这样的场景很熟悉——像很多年前在梦里见过,又像上辈子就经历过。
“玄大哥,你会用这灶台吗?”甄珠的声音打断了他的思绪,“沈眠添柴添得太急,火快灭了!”
玄殇走过去,接过沈眠手里的火钳,三两下就把柴火拨得均匀,火苗“腾”地窜了起来,映得他眼底发亮:“以前在玄家老宅,厨房的灶台和这个一模一样。我小时候总偷摸去厨房烤红薯,被师父追着打。”
沈眠听得笑了,想象着玄殇小时候被追打的样子,突然觉得他没那么严肃了。灶台上的酱鸭发出“滋滋”的声响,油星溅在锅沿上,香气漫了满院,连石榴树的叶子都像是被熏得更绿了些。
子时的梆子声从巷口传来时,三人已经吃完了饭,正蹲在石榴树下清理落叶。树底下的泥土果然和别处不同,泛着淡淡的青黑色,像是被灵力滋养过。沈眠将灵砖放在树根左侧,玄殇把青铜令牌放在右侧,双玉刚一接触地面,就发出“嗡”的共鸣,树影的七个分叉突然亮起银光,在地面拼出完整的北斗阵图。
“该放血了。”甄珠递过来两把小刀,刀刃在月光下闪着寒光,“我查过古籍,‘同心血’不是简单混在一起,得同时滴在阵眼中心,差一息都不行。”
沈眠深吸一口气,接过小刀划破指尖。玄殇的动作比她更快,鲜血滴落在阵眼中心的瞬间,他握住了她的手腕——不是刻意的触碰,是为了让两滴血同时落下。温热的血珠在银光中相融,像两滴墨在清水里晕开,顺着阵图的纹路往四周蔓延。
北斗阵图突然剧烈震动,石榴树的枝叶“哗啦”作响,落下无数带着露水的叶子。地底传来“咔啦”的声响,像有什么东西正在苏醒。沈眠握紧灵砖,感觉到砖身正在吸收阵图的灵力,里面封存的渊核碎片发出细微的挣扎声,像被困住的小兽。
“阵眼开了!”甄珠指着树根处,那里的泥土正在下陷,露出个尺许宽的洞口,里面泛着淡金色的光,“快看,有东西在发光!”
玄殇用剑拨开浮土,洞口里露出个青铜匣子,上面刻着和令牌相同的“玄”字。他将匣子捧出来时,沈眠发现匣底刻着一行小字:“三百年约,一言为定。”字迹苍劲,是玄家先祖的手笔,与奶奶信里的“玄郎亲启”遥遥呼应。
匣子打开的瞬间,里面的金光冲天而起,在老院上空凝成一道光柱。沈眠的灵砖和玄殇的令牌同时飞起,悬在光柱中央,双玉表面的纹路开始流动,像两条缠绕的龙。渊核碎片的挣扎声越来越弱,最终化作一缕青烟,被光柱彻底吞噬。
“成了!”甄珠欢呼着跳起来,却不小心撞到石榴树,熟透的石榴“啪”地掉在地上,裂开的果肉露出玛瑙般的籽,“你看这果子,裂开都像在笑!”
沈眠望着光柱中的双玉,突然明白奶奶信里的“同心血”是什么意思——不是血缘的羁绊,是三百年前两家先祖并肩作战的信任,是此刻她和玄殇无需言说的默契。光柱散去时,灵砖和令牌落回两人手中,砖面和牌身都多了道相同的印记,像朵并蒂莲。
老院的鸡开始打鸣,天边泛起鱼肚白。三人坐在石榴树下,看着第一缕阳光穿过树叶,在地上投下温暖的光斑。樟木箱里的嫁衣泛着柔和的光,青铜匣子安静地躺在树根旁,仿佛三百年的等待,终于在这一刻有了圆满的结局。
“接下来去哪?”甄珠啃着石榴,汁水染红了嘴角,“我灵植园的薄荷该收了,月心草也该换营养液了。”
沈眠摸着灵砖上的并蒂莲印记,笑了:“先把奶奶的嫁衣好好收起来,再去玄家老宅看看那幅《归墟平叛图》。三百年前的故事,总该知道得更清楚些。”
玄殇站起身,将青铜令牌递给她:“拿着吧,双玉合璧,才能算真正了结了三百年的约定。”他的耳尖在晨光中泛着微红,“玄家老宅的厨子做的桂花糕不错,去尝尝?”
沈眠接过令牌,指尖的温度与灵砖的暖意交融。巷口传来卖豆浆的吆喝声,老院的牵牛花在晨光中缓缓绽放,三人的影子在青石板上拉得很长,像三条终于交织在一起的线,往更远的日子里延伸。
好的,那这章就作为第122章。咱们继续往下铺陈细节,让画面更扎实些——
第122章:老院晨光里的余温
天光彻底亮透时,老院的石磨开始转了。甄珠不知从哪摸来袋黄豆,正费劲地推着磨盘,豆浆的白沫顺着磨缝淌下来,沾了她满手。“沈眠,玄大哥,快来搭把手!”她嚷嚷着,鼻尖沾了点白,像只刚偷吃完面粉的小耗子。磨盘转得吱呀响,黄豆在石槽里被碾成碎末,混着清水变成乳白的浆汁,滴落在底下的木桶里,溅起细碎的水花。
沈眠正蹲在樟木箱前,将奶奶的嫁衣重新叠好。缎面是上好的杭绸,在晨光里泛着柔和的珍珠光泽,盘扣上的米珠被晒得温热,触在指尖暖融融的。她忽然想起小时候,夏夜乘凉,奶奶总把她裹在这嫁衣里摇着蒲扇哄睡,说“等眠眠长大了,就有能护住你的人了”。当时只当是老人家的絮语,此刻指尖划过冰凉的盘扣,倒真觉出点“被护住”的暖意——玄殇正站在石榴树下,不知从哪找了根细麻绳,正把刚才掉落的石榴籽一颗颗串起来,说是要给甄珠当手链。他串得认真,眉头微蹙,阳光顺着他的发梢滑下来,在锁骨处投下一小片阴影。
“来咯。”沈眠应着,把嫁衣放进箱底,又铺上两层防潮的油纸。转身时,胳膊肘撞到了箱壁,“咚”的一声,她伸手去揉,却摸到樟木箱内侧贴着张泛黄的红纸条。抽出来一看,是奶奶娟秀的小楷:“玄家小子若敢欺负你,就用这嫁衣抽他,当年你爷爷就是这么被我打服的。”末尾还画了个歪歪扭扭的笑脸。沈眠噗嗤笑出声,赶紧把纸条折成小方块,塞进贴身的荷包里,布料贴着心口,像揣了块暖玉。
玄殇听见笑声,回头望过来,手里还捏着颗没串好的石榴籽:“笑什么?”
“笑某人串石榴籽的手艺,还不如我绣帕上的络子。”沈眠走过去,拿起他手里那串歪歪扭扭的“手链”,上面的籽掉了好几个,线还松垮垮的,“还是我来吧。”她取过细麻绳,指尖翻飞间,石榴籽就被串得整整齐齐,红得像玛瑙珠子,还在结尾编了个小巧的同心结,“这样才像样,甄珠戴出去保管好看。”
甄珠推着磨盘凑过来,豆浆溅了裤腿也不管,眼睛亮得像装了星星:“给我的?沈眠你太厉害了!比绣坊里卖的还精致!”她一把抢过去套在手腕上,原地转了个圈,石榴籽随着动作轻轻碰撞,发出细碎的声响,“走,磨完豆浆咱们去赶集,我请你们吃糖葫芦!山楂的、草莓的,随便挑!”
老院的门“吱呀”一声被推开,隔壁的王奶奶挎着竹篮站在门口,篮子里是刚蒸好的槐花糕,热气腾腾的,裹着层细密的白纱。“就知道你们仨在这儿折腾,”王奶奶笑眯眯的,眼角的皱纹里都是暖意,“快尝尝热乎的,刚出锅的,沾了桂花糖。”她往沈眠手里塞了块,又给玄殇递了一块,“小玄啊,你爷爷小时候就爱在这院里爬树,摘我家的石榴,被我追得满院跑。”
玄殇正在劈柴,闻言斧头顿了顿,耳根悄悄红了。他接过槐花糕,指尖碰到王奶奶的手,赶紧说了声“谢谢王奶奶”,声音比平时低了些。沈眠咬了口槐花糕,清甜的香气混着槐花的微苦漫开来,糯米的软糯在舌尖化开,突然想起奶奶临终前攥着她的手说:“玄家的小子,眼神亮,心定,靠得住。”当时她不懂,此刻看玄殇弯腰把劈好的柴码得整整齐齐,长短粗细分毫不差,阳光透过他的发隙落在地上,像撒了把碎金,忽然就懂了。
“王奶奶,玄大哥还会修屋顶呢!”甄珠嚼着槐花糕,含糊不清地说,“昨天他看见房檐漏雨,二话不说就爬上去了,瓦片摆得比尺子量的还直!我数了,整整三十五片,一片都没多一片都没少!”
王奶奶笑得眼睛眯成了缝,拍着玄殇的胳膊:“那是,玄家的小子,打小就实诚。眠眠啊,”她忽然转向沈眠,语气带着点长辈的认真,“你奶奶走后,我总怕你一个人住着冷清,现在看小玄常来,我就放心了。”
玄殇把斧头靠在墙上,拿起毛巾擦了擦手:“您放心,我会常来的。”他看向沈眠,目光里带着点不易察觉的温柔,“等忙完这阵,我把西厢房的屋顶也修修,雨季快到了,漏雨麻烦。”
沈眠心里一动,刚想说“不用麻烦”,就被甄珠抢了话头:“修!必须修!西厢房那窗棂都快掉了,上次我爬进去找猫,差点被砸到头!玄大哥你不知道,沈眠就是嘴硬,上次她说不用修门闩,结果半夜风一吹,门‘哐当’一声开了,吓得她抱着枕头坐了半宿!”
沈眠的脸腾地红了,赶紧转身去看灶台:“磨得差不多了,我去烧火煮豆浆。”
灶台里的火“噼啪”地燃着,木柴在炉膛里蜷成通红的炭,映得她脸颊发烫。沈眠添着柴,听着院外玄殇和王奶奶说话的声音——王奶奶在讲他小时候偷摘石榴的糗事,玄殇偶尔应一声,声音里带着笑意;还有甄珠叽叽喳喳的笑闹声,像串银铃在院里滚来滚去。突然觉得心里被填得满满的,像这灶膛里的火,暖烘烘的,连带着指尖都热了。
豆浆煮沸的香气漫了满院时,玄殇走了进来,手里拿着个小巧的木匣子,是从柴房角落翻出来的,边角都磨圆了。“刚在柴房找到的,”他把匣子递给沈眠,“看着像你奶奶的东西。”
沈眠打开匣子,里面是些旧针线、半块没绣完的帕子(上面绣了半朵牡丹,针脚细密),还有一张泛黄的黑白照片——年轻的奶奶穿着那件嫁衣,梳着两条长辫,身边站着个英挺的年轻人,穿着洗得发白的军装,眉眼竟和玄殇有七分像,尤其是那双眼睛,亮得像浸在水里的黑曜石。
“是我爷爷。”玄殇的声音很轻,带着点怀念,“我爹说,当年就是他帮爷爷把这张照片从老宅找回来的,说要留给‘玄家未来的媳妇’看。”他顿了顿,补充道,“我爹还说,爷爷当年追奶奶时,就总在这院里帮王奶奶劈柴、修屋顶,跟我现在……差不多。”
沈眠的手指轻轻拂过照片,奶奶笑得眉眼弯弯,嘴角有两个浅浅的梨涡,爷爷的手搭在她肩上,两人的影子在身后交叠在一起,像被阳光融成了一体。她突然想起奶奶常说的那句话:“好的缘分,是能让日子长出甜味的。”此刻豆浆的甜香、槐花糕的清甜、石榴籽的微酸混在一起,可不就是日子该有的味道?
“豆浆好了!”甄珠的声音从院外传来,带着跑调的歌,“快来喝呀,凉了就不好喝啦!玄大哥,沈眠,你们偷偷躲厨房干嘛呢?”
沈眠把照片小心翼翼地放进木匣,和那张红纸条放在一起,盖好盖子。玄殇伸手帮她把匣盖扣紧,指尖不经意碰到她的,两人都没躲开,那点温度顺着皮肤传过来,像电流似的,轻轻麻了一下。
“走吧,”他说,声音里带着笑意,“别让甄珠把豆浆都喝光了。”
阳光穿过老院的门,把两人的影子拉得很长,像两条终于拧在一起的绳,往热闹的院子里去了。沈眠攥紧手里的木匣,心里清楚,往后的日子,会有修屋顶的叮当声,有磨豆浆的吱呀声,有槐花糕的甜香,还有身边这个人,把那些藏在时光里的约定,过成了实实在在、冒着热气的每一天。
(第一百二十二章完)
“有东西。”她低声道,玄殇和甄珠立刻凑了过来。三人合力将樟木箱抬到月光下,沈眠用灵砖的边角撬开那块松动的木板,里面露出个巴掌大的布包,蓝印花布的边角都磨得起了毛,显然被翻动过许多次。
布包打开的瞬间,一股陈旧的墨香飘了出来。里面没有金银珠宝,只有半张泛黄的信纸,和一块刻着“玄”字的青铜令牌。信纸的字迹娟秀,是奶奶的手笔,却比沈眠记忆中更稚嫩些,显然是年轻时写的:
“玄郎亲启:归墟异动已平,然渊核碎片未清,恐三百年后再生祸端。吾以沈氏精血为引,将碎片封于灵砖,待后人持双玉(沈家灵砖、玄家令牌),可于老院石榴树下启阵,彻底净化。切记,阵眼需以‘同心血’激活,缺一不可。”
“双玉……”玄殇拿起那块青铜令牌,触手冰凉,上面的“玄”字与他佩剑上的纹路如出一辙,“这是玄家历代家主的信物,我以为三百年前就遗失了。”他指尖摩挲着令牌边缘的缺口,“这里有磕碰的痕迹,和我父亲书房里那幅《归墟平叛图》上,玄家先祖佩剑的缺口完全吻合。”
甄珠正对着信纸研究,突然指着“同心血”三个字咋舌:“这词听着就很玄乎,是要你们俩的血混在一起?”她见沈眠脸红,赶紧摆手,“我就随便猜猜!不过这石榴树底下有阵眼,倒是和我刚才数的树影位置对上了——刚才月光照下来,树影的七个分叉正好对着北斗七星的方位。”
沈眠将信纸折好塞进怀里,心脏跳得有些快。奶奶信里说的“后人”,显然指的就是她和玄殇。三百年前的约定,竟以这样的方式落在他们肩上。她看向院中的石榴树,树影在月光下轻轻晃动,七个分叉果然像北斗的斗柄,指向老院的东南角——那里正是灵砖上红点最后消失的位置。
“现在就启阵吗?”玄殇的声音带着不易察觉的紧张,他将令牌递给沈眠,“按信里说的,需要双玉同启。”
沈眠接过令牌,指尖不小心碰到他的指腹,两人像触电般缩回手。甄珠在一旁看得偷笑,赶紧蹲下去假装研究树影:“我看这阵眼得等子时才好启,现在月光太散,灵力聚不起来。咱们先找点吃的垫垫肚子,我包里还有半只酱鸭!”
老厨房的灶台上还摆着奶奶生前用的铁锅,锅底的烟垢厚得像层壳。甄珠利落地生了火,把酱鸭切成块倒进锅里翻炒,油香混着樟木箱飘来的木头味,竟生出种久违的烟火气。沈眠坐在灶门前添柴,火光映着她的侧脸,玄殇靠在门框上看着,突然觉得这样的场景很熟悉——像很多年前在梦里见过,又像上辈子就经历过。
“玄大哥,你会用这灶台吗?”甄珠的声音打断了他的思绪,“沈眠添柴添得太急,火快灭了!”
玄殇走过去,接过沈眠手里的火钳,三两下就把柴火拨得均匀,火苗“腾”地窜了起来,映得他眼底发亮:“以前在玄家老宅,厨房的灶台和这个一模一样。我小时候总偷摸去厨房烤红薯,被师父追着打。”
沈眠听得笑了,想象着玄殇小时候被追打的样子,突然觉得他没那么严肃了。灶台上的酱鸭发出“滋滋”的声响,油星溅在锅沿上,香气漫了满院,连石榴树的叶子都像是被熏得更绿了些。
子时的梆子声从巷口传来时,三人已经吃完了饭,正蹲在石榴树下清理落叶。树底下的泥土果然和别处不同,泛着淡淡的青黑色,像是被灵力滋养过。沈眠将灵砖放在树根左侧,玄殇把青铜令牌放在右侧,双玉刚一接触地面,就发出“嗡”的共鸣,树影的七个分叉突然亮起银光,在地面拼出完整的北斗阵图。
“该放血了。”甄珠递过来两把小刀,刀刃在月光下闪着寒光,“我查过古籍,‘同心血’不是简单混在一起,得同时滴在阵眼中心,差一息都不行。”
沈眠深吸一口气,接过小刀划破指尖。玄殇的动作比她更快,鲜血滴落在阵眼中心的瞬间,他握住了她的手腕——不是刻意的触碰,是为了让两滴血同时落下。温热的血珠在银光中相融,像两滴墨在清水里晕开,顺着阵图的纹路往四周蔓延。
北斗阵图突然剧烈震动,石榴树的枝叶“哗啦”作响,落下无数带着露水的叶子。地底传来“咔啦”的声响,像有什么东西正在苏醒。沈眠握紧灵砖,感觉到砖身正在吸收阵图的灵力,里面封存的渊核碎片发出细微的挣扎声,像被困住的小兽。
“阵眼开了!”甄珠指着树根处,那里的泥土正在下陷,露出个尺许宽的洞口,里面泛着淡金色的光,“快看,有东西在发光!”
玄殇用剑拨开浮土,洞口里露出个青铜匣子,上面刻着和令牌相同的“玄”字。他将匣子捧出来时,沈眠发现匣底刻着一行小字:“三百年约,一言为定。”字迹苍劲,是玄家先祖的手笔,与奶奶信里的“玄郎亲启”遥遥呼应。
匣子打开的瞬间,里面的金光冲天而起,在老院上空凝成一道光柱。沈眠的灵砖和玄殇的令牌同时飞起,悬在光柱中央,双玉表面的纹路开始流动,像两条缠绕的龙。渊核碎片的挣扎声越来越弱,最终化作一缕青烟,被光柱彻底吞噬。
“成了!”甄珠欢呼着跳起来,却不小心撞到石榴树,熟透的石榴“啪”地掉在地上,裂开的果肉露出玛瑙般的籽,“你看这果子,裂开都像在笑!”
沈眠望着光柱中的双玉,突然明白奶奶信里的“同心血”是什么意思——不是血缘的羁绊,是三百年前两家先祖并肩作战的信任,是此刻她和玄殇无需言说的默契。光柱散去时,灵砖和令牌落回两人手中,砖面和牌身都多了道相同的印记,像朵并蒂莲。
老院的鸡开始打鸣,天边泛起鱼肚白。三人坐在石榴树下,看着第一缕阳光穿过树叶,在地上投下温暖的光斑。樟木箱里的嫁衣泛着柔和的光,青铜匣子安静地躺在树根旁,仿佛三百年的等待,终于在这一刻有了圆满的结局。
“接下来去哪?”甄珠啃着石榴,汁水染红了嘴角,“我灵植园的薄荷该收了,月心草也该换营养液了。”
沈眠摸着灵砖上的并蒂莲印记,笑了:“先把奶奶的嫁衣好好收起来,再去玄家老宅看看那幅《归墟平叛图》。三百年前的故事,总该知道得更清楚些。”
玄殇站起身,将青铜令牌递给她:“拿着吧,双玉合璧,才能算真正了结了三百年的约定。”他的耳尖在晨光中泛着微红,“玄家老宅的厨子做的桂花糕不错,去尝尝?”
沈眠接过令牌,指尖的温度与灵砖的暖意交融。巷口传来卖豆浆的吆喝声,老院的牵牛花在晨光中缓缓绽放,三人的影子在青石板上拉得很长,像三条终于交织在一起的线,往更远的日子里延伸。
好的,那这章就作为第122章。咱们继续往下铺陈细节,让画面更扎实些——
第122章:老院晨光里的余温
天光彻底亮透时,老院的石磨开始转了。甄珠不知从哪摸来袋黄豆,正费劲地推着磨盘,豆浆的白沫顺着磨缝淌下来,沾了她满手。“沈眠,玄大哥,快来搭把手!”她嚷嚷着,鼻尖沾了点白,像只刚偷吃完面粉的小耗子。磨盘转得吱呀响,黄豆在石槽里被碾成碎末,混着清水变成乳白的浆汁,滴落在底下的木桶里,溅起细碎的水花。
沈眠正蹲在樟木箱前,将奶奶的嫁衣重新叠好。缎面是上好的杭绸,在晨光里泛着柔和的珍珠光泽,盘扣上的米珠被晒得温热,触在指尖暖融融的。她忽然想起小时候,夏夜乘凉,奶奶总把她裹在这嫁衣里摇着蒲扇哄睡,说“等眠眠长大了,就有能护住你的人了”。当时只当是老人家的絮语,此刻指尖划过冰凉的盘扣,倒真觉出点“被护住”的暖意——玄殇正站在石榴树下,不知从哪找了根细麻绳,正把刚才掉落的石榴籽一颗颗串起来,说是要给甄珠当手链。他串得认真,眉头微蹙,阳光顺着他的发梢滑下来,在锁骨处投下一小片阴影。
“来咯。”沈眠应着,把嫁衣放进箱底,又铺上两层防潮的油纸。转身时,胳膊肘撞到了箱壁,“咚”的一声,她伸手去揉,却摸到樟木箱内侧贴着张泛黄的红纸条。抽出来一看,是奶奶娟秀的小楷:“玄家小子若敢欺负你,就用这嫁衣抽他,当年你爷爷就是这么被我打服的。”末尾还画了个歪歪扭扭的笑脸。沈眠噗嗤笑出声,赶紧把纸条折成小方块,塞进贴身的荷包里,布料贴着心口,像揣了块暖玉。
玄殇听见笑声,回头望过来,手里还捏着颗没串好的石榴籽:“笑什么?”
“笑某人串石榴籽的手艺,还不如我绣帕上的络子。”沈眠走过去,拿起他手里那串歪歪扭扭的“手链”,上面的籽掉了好几个,线还松垮垮的,“还是我来吧。”她取过细麻绳,指尖翻飞间,石榴籽就被串得整整齐齐,红得像玛瑙珠子,还在结尾编了个小巧的同心结,“这样才像样,甄珠戴出去保管好看。”
甄珠推着磨盘凑过来,豆浆溅了裤腿也不管,眼睛亮得像装了星星:“给我的?沈眠你太厉害了!比绣坊里卖的还精致!”她一把抢过去套在手腕上,原地转了个圈,石榴籽随着动作轻轻碰撞,发出细碎的声响,“走,磨完豆浆咱们去赶集,我请你们吃糖葫芦!山楂的、草莓的,随便挑!”
老院的门“吱呀”一声被推开,隔壁的王奶奶挎着竹篮站在门口,篮子里是刚蒸好的槐花糕,热气腾腾的,裹着层细密的白纱。“就知道你们仨在这儿折腾,”王奶奶笑眯眯的,眼角的皱纹里都是暖意,“快尝尝热乎的,刚出锅的,沾了桂花糖。”她往沈眠手里塞了块,又给玄殇递了一块,“小玄啊,你爷爷小时候就爱在这院里爬树,摘我家的石榴,被我追得满院跑。”
玄殇正在劈柴,闻言斧头顿了顿,耳根悄悄红了。他接过槐花糕,指尖碰到王奶奶的手,赶紧说了声“谢谢王奶奶”,声音比平时低了些。沈眠咬了口槐花糕,清甜的香气混着槐花的微苦漫开来,糯米的软糯在舌尖化开,突然想起奶奶临终前攥着她的手说:“玄家的小子,眼神亮,心定,靠得住。”当时她不懂,此刻看玄殇弯腰把劈好的柴码得整整齐齐,长短粗细分毫不差,阳光透过他的发隙落在地上,像撒了把碎金,忽然就懂了。
“王奶奶,玄大哥还会修屋顶呢!”甄珠嚼着槐花糕,含糊不清地说,“昨天他看见房檐漏雨,二话不说就爬上去了,瓦片摆得比尺子量的还直!我数了,整整三十五片,一片都没多一片都没少!”
王奶奶笑得眼睛眯成了缝,拍着玄殇的胳膊:“那是,玄家的小子,打小就实诚。眠眠啊,”她忽然转向沈眠,语气带着点长辈的认真,“你奶奶走后,我总怕你一个人住着冷清,现在看小玄常来,我就放心了。”
玄殇把斧头靠在墙上,拿起毛巾擦了擦手:“您放心,我会常来的。”他看向沈眠,目光里带着点不易察觉的温柔,“等忙完这阵,我把西厢房的屋顶也修修,雨季快到了,漏雨麻烦。”
沈眠心里一动,刚想说“不用麻烦”,就被甄珠抢了话头:“修!必须修!西厢房那窗棂都快掉了,上次我爬进去找猫,差点被砸到头!玄大哥你不知道,沈眠就是嘴硬,上次她说不用修门闩,结果半夜风一吹,门‘哐当’一声开了,吓得她抱着枕头坐了半宿!”
沈眠的脸腾地红了,赶紧转身去看灶台:“磨得差不多了,我去烧火煮豆浆。”
灶台里的火“噼啪”地燃着,木柴在炉膛里蜷成通红的炭,映得她脸颊发烫。沈眠添着柴,听着院外玄殇和王奶奶说话的声音——王奶奶在讲他小时候偷摘石榴的糗事,玄殇偶尔应一声,声音里带着笑意;还有甄珠叽叽喳喳的笑闹声,像串银铃在院里滚来滚去。突然觉得心里被填得满满的,像这灶膛里的火,暖烘烘的,连带着指尖都热了。
豆浆煮沸的香气漫了满院时,玄殇走了进来,手里拿着个小巧的木匣子,是从柴房角落翻出来的,边角都磨圆了。“刚在柴房找到的,”他把匣子递给沈眠,“看着像你奶奶的东西。”
沈眠打开匣子,里面是些旧针线、半块没绣完的帕子(上面绣了半朵牡丹,针脚细密),还有一张泛黄的黑白照片——年轻的奶奶穿着那件嫁衣,梳着两条长辫,身边站着个英挺的年轻人,穿着洗得发白的军装,眉眼竟和玄殇有七分像,尤其是那双眼睛,亮得像浸在水里的黑曜石。
“是我爷爷。”玄殇的声音很轻,带着点怀念,“我爹说,当年就是他帮爷爷把这张照片从老宅找回来的,说要留给‘玄家未来的媳妇’看。”他顿了顿,补充道,“我爹还说,爷爷当年追奶奶时,就总在这院里帮王奶奶劈柴、修屋顶,跟我现在……差不多。”
沈眠的手指轻轻拂过照片,奶奶笑得眉眼弯弯,嘴角有两个浅浅的梨涡,爷爷的手搭在她肩上,两人的影子在身后交叠在一起,像被阳光融成了一体。她突然想起奶奶常说的那句话:“好的缘分,是能让日子长出甜味的。”此刻豆浆的甜香、槐花糕的清甜、石榴籽的微酸混在一起,可不就是日子该有的味道?
“豆浆好了!”甄珠的声音从院外传来,带着跑调的歌,“快来喝呀,凉了就不好喝啦!玄大哥,沈眠,你们偷偷躲厨房干嘛呢?”
沈眠把照片小心翼翼地放进木匣,和那张红纸条放在一起,盖好盖子。玄殇伸手帮她把匣盖扣紧,指尖不经意碰到她的,两人都没躲开,那点温度顺着皮肤传过来,像电流似的,轻轻麻了一下。
“走吧,”他说,声音里带着笑意,“别让甄珠把豆浆都喝光了。”
阳光穿过老院的门,把两人的影子拉得很长,像两条终于拧在一起的绳,往热闹的院子里去了。沈眠攥紧手里的木匣,心里清楚,往后的日子,会有修屋顶的叮当声,有磨豆浆的吱呀声,有槐花糕的甜香,还有身边这个人,把那些藏在时光里的约定,过成了实实在在、冒着热气的每一天。
(第一百二十二章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