指导老师的“提醒”像一块沉重的石头投入湖心,涟漪久久不散。林夕清楚地意识到,自己触碰到的,可能是一个盘根错节、拥有相当能量的利益网络。公开的对抗绝非明智之举,她需要更确凿的证据,更需要绝对的谨慎。
她没有与苏晚晴透露全部压力,只是提醒她近期所有通讯和资料传递务必加密,访谈计划暂时搁置,将重心完全转入线上数据分析与历史档案的交叉印证。陆辰希提供的技术支援成了她最锋利的武器,那些看似无关的公开数据在他的算法模型下,逐渐显露出令人心惊的关联性——某些重点实验室的设备使用率与科研成果产出严重不匹配;部分导师名下的项目经费流向存在难以解释的周期性波动。
线索像散落的珍珠,在她缜密的梳理下,渐渐被串联起来。所有的异常,似乎都隐隐指向学院内部某个负责资源分配的关键行政岗位。
这天深夜,林夕仍在图书馆的独立研究间里埋头苦干。四周寂静,只有笔记本电脑风扇轻微的嗡鸣。她正在比对近五年的本科生创新项目资助名单与最终成果公示,试图找出那些获得高额资助却最终“悄无声息”的项目。
突然,一条极其隐蔽的记录引起了她的注意。一个名为“智能传感网络优化”的项目,三年前获得了学院最高额度的资助,项目负责人是当时的风云学长,指导教师赫然是如今分管实验设备资源的副院长。然而,这个项目在中期检查后便再无公开进展,最终的结题报告也语焉不详,几乎可以判定为失败。奇怪的是,如此重要的项目失败,竟未在学院内部引发任何讨论或问责,仿佛被一只无形的手轻轻抹去了痕迹。
林夕的心跳开始加速。她尝试在内部系统里搜索这个项目的更多细节,却发现相关档案的访问权限被设置得极高,连她通过陆辰希获取的临时权限也无法突破。
这反常的严密防护,恰恰说明了问题。这或许就是她要找的,那个能撬动整个调查的支点。
就在她凝神思考如何突破这最后一道防线时,研究间的门被轻轻敲响。这么晚了会是谁?她警惕地合上电脑屏幕,起身开门。
门外站着的是陆辰希。他穿着深色的外套,肩头带着夜深的寒露气息,眉眼间有一丝不易察觉的疲惫,但看向她的目光依旧沉静。
“你怎么来了?”林夕有些惊讶,她并未告诉他自己在图书馆。
“周屿监测到有人试图追踪你刚才的数据查询路径,”陆辰希言简意赅,走进来反手关上门,声音压得很低,“虽然被我们预设的干扰程序误导了,但这里不再安全。”
林夕的心猛地一沉。对方的反击如此迅速和直接,竟然已经到了追踪她行踪的地步?
“我可能找到了关键。”她低声说,将刚才的发现快速告知陆辰希。
陆辰希听完,眼神锐利起来。“那个项目的原始数据,包括经费使用明细和实验记录,很可能被封存在独立的本地服务器,或者以物理档案形式存放,并未完全电子化。”他冷静分析,“强行网络突破风险太高。”
“那怎么办?”林夕蹙眉,难道要功亏一篑?
陆辰希没有立刻回答,他拿出自己的手机,快速操作了几下,然后递到林夕面前。屏幕上显示的是一个极其简洁的界面,看起来像某种内部通讯录的拓展功能。
“这是?”林夕疑惑。
“那个项目当年的参与者,除了负责人和指导老师,还有一个人。”陆辰希指着屏幕上其中一个被高亮的名字——一个林夕从未听过的研究生学姐的名字,陶诗雨。“她后来转去了材料学院,去年已毕业离校。这是她离校前登记的备用联系方式。”
林夕瞬间明白了陆辰希的意图。从这位已离校的、可能知晓内情却又置身事外的参与者入手,是绕过当前严密防守的最佳途径。
“我让周屿核实过,这个联系方式目前依然有效。”陆辰希看着她,眼神在灯下显得格外深邃,“是否联系,如何联系,由你决定。我会确保通讯安全。”
他没有替她做决定,甚至没有催促,只是将最关键的“钥匙”递到她手中,并承诺为她守住后方。
这份尊重与支持,让林夕心中涌起巨大的暖流。她看着屏幕上那个陌生的名字,又看向陆辰希沉静而可靠的脸,原本因被追踪而产生的一丝慌乱彻底平息。
她深吸一口气,眼神重新变得坚定。
“我联系她。”
陆辰希点了点头,没有再多言。他走到窗边,留意着外面的动静,如同一个沉默的哨兵。
林夕则利用陆辰希提供的安全通道,向那个号码发送了一条措辞谨慎、表明身份和来意的短信。她不知道这步棋是否会落空,甚至可能打草惊蛇,但这是目前唯一的突破口。
信息发出后,便是漫长的等待。研究间里异常安静,只能听到彼此轻浅的呼吸声。时间一分一秒过去,窗外的夜色愈发浓重。
就在林夕以为不会有回音,心情逐渐沉下去时,她的手机屏幕终于亮起,是一个陌生的加密回拨请求。
林夕与陆辰希对视一眼,在他肯定的目光下,接起了电话。
电话那端传来一个温和却带着几分戒备的女声:“是林夕同学吗?我是陶诗雨。关于那个项目……我想,我们或许可以谈一谈。”
听着电话那端传来的声音,林夕握紧了手机,她知道,真相的迷雾,终于被撬开了一丝缝隙。而逆流之中,她并非孤身一人,她的身边,始终有一道沉默而强大的光,为她照亮前路,也为她抵御着来自暗处的寒流。
她没有与苏晚晴透露全部压力,只是提醒她近期所有通讯和资料传递务必加密,访谈计划暂时搁置,将重心完全转入线上数据分析与历史档案的交叉印证。陆辰希提供的技术支援成了她最锋利的武器,那些看似无关的公开数据在他的算法模型下,逐渐显露出令人心惊的关联性——某些重点实验室的设备使用率与科研成果产出严重不匹配;部分导师名下的项目经费流向存在难以解释的周期性波动。
线索像散落的珍珠,在她缜密的梳理下,渐渐被串联起来。所有的异常,似乎都隐隐指向学院内部某个负责资源分配的关键行政岗位。
这天深夜,林夕仍在图书馆的独立研究间里埋头苦干。四周寂静,只有笔记本电脑风扇轻微的嗡鸣。她正在比对近五年的本科生创新项目资助名单与最终成果公示,试图找出那些获得高额资助却最终“悄无声息”的项目。
突然,一条极其隐蔽的记录引起了她的注意。一个名为“智能传感网络优化”的项目,三年前获得了学院最高额度的资助,项目负责人是当时的风云学长,指导教师赫然是如今分管实验设备资源的副院长。然而,这个项目在中期检查后便再无公开进展,最终的结题报告也语焉不详,几乎可以判定为失败。奇怪的是,如此重要的项目失败,竟未在学院内部引发任何讨论或问责,仿佛被一只无形的手轻轻抹去了痕迹。
林夕的心跳开始加速。她尝试在内部系统里搜索这个项目的更多细节,却发现相关档案的访问权限被设置得极高,连她通过陆辰希获取的临时权限也无法突破。
这反常的严密防护,恰恰说明了问题。这或许就是她要找的,那个能撬动整个调查的支点。
就在她凝神思考如何突破这最后一道防线时,研究间的门被轻轻敲响。这么晚了会是谁?她警惕地合上电脑屏幕,起身开门。
门外站着的是陆辰希。他穿着深色的外套,肩头带着夜深的寒露气息,眉眼间有一丝不易察觉的疲惫,但看向她的目光依旧沉静。
“你怎么来了?”林夕有些惊讶,她并未告诉他自己在图书馆。
“周屿监测到有人试图追踪你刚才的数据查询路径,”陆辰希言简意赅,走进来反手关上门,声音压得很低,“虽然被我们预设的干扰程序误导了,但这里不再安全。”
林夕的心猛地一沉。对方的反击如此迅速和直接,竟然已经到了追踪她行踪的地步?
“我可能找到了关键。”她低声说,将刚才的发现快速告知陆辰希。
陆辰希听完,眼神锐利起来。“那个项目的原始数据,包括经费使用明细和实验记录,很可能被封存在独立的本地服务器,或者以物理档案形式存放,并未完全电子化。”他冷静分析,“强行网络突破风险太高。”
“那怎么办?”林夕蹙眉,难道要功亏一篑?
陆辰希没有立刻回答,他拿出自己的手机,快速操作了几下,然后递到林夕面前。屏幕上显示的是一个极其简洁的界面,看起来像某种内部通讯录的拓展功能。
“这是?”林夕疑惑。
“那个项目当年的参与者,除了负责人和指导老师,还有一个人。”陆辰希指着屏幕上其中一个被高亮的名字——一个林夕从未听过的研究生学姐的名字,陶诗雨。“她后来转去了材料学院,去年已毕业离校。这是她离校前登记的备用联系方式。”
林夕瞬间明白了陆辰希的意图。从这位已离校的、可能知晓内情却又置身事外的参与者入手,是绕过当前严密防守的最佳途径。
“我让周屿核实过,这个联系方式目前依然有效。”陆辰希看着她,眼神在灯下显得格外深邃,“是否联系,如何联系,由你决定。我会确保通讯安全。”
他没有替她做决定,甚至没有催促,只是将最关键的“钥匙”递到她手中,并承诺为她守住后方。
这份尊重与支持,让林夕心中涌起巨大的暖流。她看着屏幕上那个陌生的名字,又看向陆辰希沉静而可靠的脸,原本因被追踪而产生的一丝慌乱彻底平息。
她深吸一口气,眼神重新变得坚定。
“我联系她。”
陆辰希点了点头,没有再多言。他走到窗边,留意着外面的动静,如同一个沉默的哨兵。
林夕则利用陆辰希提供的安全通道,向那个号码发送了一条措辞谨慎、表明身份和来意的短信。她不知道这步棋是否会落空,甚至可能打草惊蛇,但这是目前唯一的突破口。
信息发出后,便是漫长的等待。研究间里异常安静,只能听到彼此轻浅的呼吸声。时间一分一秒过去,窗外的夜色愈发浓重。
就在林夕以为不会有回音,心情逐渐沉下去时,她的手机屏幕终于亮起,是一个陌生的加密回拨请求。
林夕与陆辰希对视一眼,在他肯定的目光下,接起了电话。
电话那端传来一个温和却带着几分戒备的女声:“是林夕同学吗?我是陶诗雨。关于那个项目……我想,我们或许可以谈一谈。”
听着电话那端传来的声音,林夕握紧了手机,她知道,真相的迷雾,终于被撬开了一丝缝隙。而逆流之中,她并非孤身一人,她的身边,始终有一道沉默而强大的光,为她照亮前路,也为她抵御着来自暗处的寒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