崇祯二末,京师内外。
广渠门外的硝烟尚未散尽,左安门的血战余波犹在。
皇太极的声东击西虽被挫败,却像毒蛇般在袁崇焕和崇祯心头各咬了一口,留下了猜忌与警惕的毒液。
战场陷入了一种令人窒息的僵持,但这僵持之下,暗流汹涌。
广渠门外,袁营。
袁崇焕站在营寨高台,目光如鹰隼般扫视着被建虏游骑封锁的旷野。
营中士卒正在修补车阵,擦拭兵器,空气中弥漫着疲惫与肃杀。满桂的左安门之战虽然赢了,但折损不小,短期内难以再承担大规模突击任务。
“督师,杨国柱总督急报!” 一名亲兵呈上染血的文书。
袁崇焕迅速展开,眉头紧锁:“…我军于昌平北遭建虏镶红旗主力及蒙古兵伏击,激战竟日,虽击退敌虏,然伤亡逾千,粮道被焚毁一队…现暂退沙河重整,恐…恐仍需两日方能进抵德胜门外围…” 杨国柱的困境在意料之中,建虏的游骑封锁比想象的更严密。
“两日…内城还能撑两日吗?”袁崇焕喃喃自语。他深知秦良玉、孙元化已是强弩之末,最缺的就是火药箭矢!他望向内城方向,眼中充满忧虑。
“督师!” 参军何可纲上前,低声道,“陛下今日又遣中使(太监)传旨,言辞…颇为急切,问督师何时能与建虏决战,解京师之围…”
袁崇焕眼中闪过一丝苦涩。决战?他何尝不想!但以目前态势:
关宁军现状虽为帝国最强野战力量,但长途奔袭、广渠门血战、分兵左安门后,已是人困马乏。
核心步卒(火铳手、长矛手)尚能一战,但骑兵损失不小(尤其祖大寿部几乎覆灭)。
野战依托车阵,防御能力极强,足可硬撼建虏主力骑兵冲锋(广渠门之战已证明)。
但主动脱离车营,在野地与机动性、冲击力、单兵战力皆占优的建虏骑兵进行大规模会战,胜算不足三成!一旦野战失败,不仅关宁军可能覆灭,京师将彻底失去最后屏障。
勤王军——满桂部需休整;杨国柱部被阻,且宣大兵善守不善攻,野战非其所长;黑云龙等部战力孱弱,只能袭扰。无法形成合力。
后金皇太极主力未损,盘踞外城,以逸待劳。其精锐骑兵(两黄、两白旗)战力完整,游骑封锁严密。
若明军贸然集结决战,极易在运动中被建虏骑兵分割包围,各个击破。
袁崇焕眉头紧锁,“回复中使——臣袁崇焕叩谢天恩!建虏凶狡,盘踞坚城(外城)之地利,我大军集结需时,粮秣军械亟待补充。
臣正竭力联络杨国柱、满桂诸部,筹画万全之策,一俟时机成熟,必当与虏决战,解圣上之忧!恳请陛下稍安勿躁,信任边臣!” 袁崇焕的回答沉稳而无奈。他必须争取时间!
“何参军!”
“末将在!”
“选派最精干死士,持我手令,务必突破建虏封锁,找到杨国柱!
告诉他,不必强攻德胜门外建虏大营,可引军向京城西南卢沟桥、良乡方向移动,做出切断建虏退路或威胁其劫掠所得之态势!
同时,多派疑兵,广布旌旗,虚张声势,迫使皇太极分兵防备!此乃围魏救赵,减轻京师正面压力!”
“遵命!” 何可纲领命而去。这是调动杨国柱这支“偏师”发挥最大效用的策略。
“另外,”袁崇焕眼中寒光一闪,“密告陆督公:建虏细作流言惑众,意在离间君臣!
请其务必严查,揪出幕后黑手!凡有散布‘引敌’、‘胁君’谣言者,无论何人,立斩以正视听!本督之忠心,天日可鉴!” 他必须反击这致命的暗箭!
紫禁城,文渊阁。
崇祯皇帝朱由检看着袁崇焕“正在联络诸部、筹画决战”的奏报,焦躁地在御案后踱步。
理智告诉他,袁崇焕的分析是对的。广渠门之战证明了关宁军的防御能力,也侧面印证了建虏野战的恐怖。贸然决战,风险巨大。
“李卿,钱卿,袁卿所言…似也有理。” 崇祯的声音带着疲惫和挣扎,“然,顿兵城下,日费千金,建虏肆虐京畿,屠戮朕之子民!朕…朕心如焚!且…” 崇祯顿了顿,眼中疑云再起,“袁卿手握重兵,久在城外,与建虏相持…这流言蜚语,愈演愈烈…朕虽不信,然三人成虎…”
首辅李标心中叹息,皇帝终究是放不下猜忌。
李标躬身道:“陛下,袁督师之忠勇,广渠门、左安门两战可为明证!
其所谓‘引敌’、‘胁君’,实乃无稽之谈!此必建虏反间之计,或朝中宵小惑乱军心!当此危难之际,君臣猜疑,乃取败之道!
臣请陛下明发谕旨,申斥流言,坚定信任袁督师!同时,严令户部、工部,倾尽所有,优先保障关宁军及内城守军粮秣军械!袁督师得充足补给,方能寻机破敌!”
次辅钱龙锡深知袁崇焕处境艰难,也附和道:“陛下,李阁老所言极是!袁元素(袁崇焕字)非不欲战,实乃寻求必胜之机!
其令杨国柱向西南机动,颇有围魏救赵之妙,或可收奇效。
至于流言…臣以为,当由锦衣卫陆指挥使严查!揪出首恶,以儆效尤!此刻,唯有君臣一心,上下同欲,方能渡此难关!”
崇祯沉默良久。李标和钱龙锡的谏言,暂时压下了他心中的疑云。他也明白,此刻除了袁崇焕,无人能挽狂澜。
“准奏!” 崇祯终于下定决心,“传旨:申斥流言,再有妄议袁卿忠义、动摇军心者,立斩!
着户部、工部,即刻筹措粮草五万石,火药十万斤,箭矢五十万支,火速解送袁卿大营及内城!不得有误!另…密谕陆铮,给朕彻查流言源头!”
广渠门外的硝烟尚未散尽,左安门的血战余波犹在。
皇太极的声东击西虽被挫败,却像毒蛇般在袁崇焕和崇祯心头各咬了一口,留下了猜忌与警惕的毒液。
战场陷入了一种令人窒息的僵持,但这僵持之下,暗流汹涌。
广渠门外,袁营。
袁崇焕站在营寨高台,目光如鹰隼般扫视着被建虏游骑封锁的旷野。
营中士卒正在修补车阵,擦拭兵器,空气中弥漫着疲惫与肃杀。满桂的左安门之战虽然赢了,但折损不小,短期内难以再承担大规模突击任务。
“督师,杨国柱总督急报!” 一名亲兵呈上染血的文书。
袁崇焕迅速展开,眉头紧锁:“…我军于昌平北遭建虏镶红旗主力及蒙古兵伏击,激战竟日,虽击退敌虏,然伤亡逾千,粮道被焚毁一队…现暂退沙河重整,恐…恐仍需两日方能进抵德胜门外围…” 杨国柱的困境在意料之中,建虏的游骑封锁比想象的更严密。
“两日…内城还能撑两日吗?”袁崇焕喃喃自语。他深知秦良玉、孙元化已是强弩之末,最缺的就是火药箭矢!他望向内城方向,眼中充满忧虑。
“督师!” 参军何可纲上前,低声道,“陛下今日又遣中使(太监)传旨,言辞…颇为急切,问督师何时能与建虏决战,解京师之围…”
袁崇焕眼中闪过一丝苦涩。决战?他何尝不想!但以目前态势:
关宁军现状虽为帝国最强野战力量,但长途奔袭、广渠门血战、分兵左安门后,已是人困马乏。
核心步卒(火铳手、长矛手)尚能一战,但骑兵损失不小(尤其祖大寿部几乎覆灭)。
野战依托车阵,防御能力极强,足可硬撼建虏主力骑兵冲锋(广渠门之战已证明)。
但主动脱离车营,在野地与机动性、冲击力、单兵战力皆占优的建虏骑兵进行大规模会战,胜算不足三成!一旦野战失败,不仅关宁军可能覆灭,京师将彻底失去最后屏障。
勤王军——满桂部需休整;杨国柱部被阻,且宣大兵善守不善攻,野战非其所长;黑云龙等部战力孱弱,只能袭扰。无法形成合力。
后金皇太极主力未损,盘踞外城,以逸待劳。其精锐骑兵(两黄、两白旗)战力完整,游骑封锁严密。
若明军贸然集结决战,极易在运动中被建虏骑兵分割包围,各个击破。
袁崇焕眉头紧锁,“回复中使——臣袁崇焕叩谢天恩!建虏凶狡,盘踞坚城(外城)之地利,我大军集结需时,粮秣军械亟待补充。
臣正竭力联络杨国柱、满桂诸部,筹画万全之策,一俟时机成熟,必当与虏决战,解圣上之忧!恳请陛下稍安勿躁,信任边臣!” 袁崇焕的回答沉稳而无奈。他必须争取时间!
“何参军!”
“末将在!”
“选派最精干死士,持我手令,务必突破建虏封锁,找到杨国柱!
告诉他,不必强攻德胜门外建虏大营,可引军向京城西南卢沟桥、良乡方向移动,做出切断建虏退路或威胁其劫掠所得之态势!
同时,多派疑兵,广布旌旗,虚张声势,迫使皇太极分兵防备!此乃围魏救赵,减轻京师正面压力!”
“遵命!” 何可纲领命而去。这是调动杨国柱这支“偏师”发挥最大效用的策略。
“另外,”袁崇焕眼中寒光一闪,“密告陆督公:建虏细作流言惑众,意在离间君臣!
请其务必严查,揪出幕后黑手!凡有散布‘引敌’、‘胁君’谣言者,无论何人,立斩以正视听!本督之忠心,天日可鉴!” 他必须反击这致命的暗箭!
紫禁城,文渊阁。
崇祯皇帝朱由检看着袁崇焕“正在联络诸部、筹画决战”的奏报,焦躁地在御案后踱步。
理智告诉他,袁崇焕的分析是对的。广渠门之战证明了关宁军的防御能力,也侧面印证了建虏野战的恐怖。贸然决战,风险巨大。
“李卿,钱卿,袁卿所言…似也有理。” 崇祯的声音带着疲惫和挣扎,“然,顿兵城下,日费千金,建虏肆虐京畿,屠戮朕之子民!朕…朕心如焚!且…” 崇祯顿了顿,眼中疑云再起,“袁卿手握重兵,久在城外,与建虏相持…这流言蜚语,愈演愈烈…朕虽不信,然三人成虎…”
首辅李标心中叹息,皇帝终究是放不下猜忌。
李标躬身道:“陛下,袁督师之忠勇,广渠门、左安门两战可为明证!
其所谓‘引敌’、‘胁君’,实乃无稽之谈!此必建虏反间之计,或朝中宵小惑乱军心!当此危难之际,君臣猜疑,乃取败之道!
臣请陛下明发谕旨,申斥流言,坚定信任袁督师!同时,严令户部、工部,倾尽所有,优先保障关宁军及内城守军粮秣军械!袁督师得充足补给,方能寻机破敌!”
次辅钱龙锡深知袁崇焕处境艰难,也附和道:“陛下,李阁老所言极是!袁元素(袁崇焕字)非不欲战,实乃寻求必胜之机!
其令杨国柱向西南机动,颇有围魏救赵之妙,或可收奇效。
至于流言…臣以为,当由锦衣卫陆指挥使严查!揪出首恶,以儆效尤!此刻,唯有君臣一心,上下同欲,方能渡此难关!”
崇祯沉默良久。李标和钱龙锡的谏言,暂时压下了他心中的疑云。他也明白,此刻除了袁崇焕,无人能挽狂澜。
“准奏!” 崇祯终于下定决心,“传旨:申斥流言,再有妄议袁卿忠义、动摇军心者,立斩!
着户部、工部,即刻筹措粮草五万石,火药十万斤,箭矢五十万支,火速解送袁卿大营及内城!不得有误!另…密谕陆铮,给朕彻查流言源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