皇太极沉默着,手指无意识地敲击着桌面。多尔衮的话戳中了他的心思。
此次入寇,战略目的(打击明朝腹地、掠夺物资、试探虚实、离间明廷君臣)已基本达到。
袁崇焕的到来和明军逐渐形成的合围态势,让风险急剧上升。继续顿兵坚城之下,与恢复元气的袁崇焕和越来越多的勤王军消耗,绝非明智之举。
“传令诸贝勒!” 皇太极猛地抬头,眼中已无犹豫,只有冰冷的决断:
1、全军戒备,准备拔营!收拾行装,将掳获的人口、牲畜、财物集中看管,做好撤退准备!
2、阿济格、多尔衮!率两白旗精锐及部分蒙古兵,加大袭扰力度!尤其要阻断袁崇焕与山东、保定方向援军的联系!制造我军仍欲决战的假象!
3、豪格!严密监视杨国柱,若其敢靠近卢沟桥,坚决击退!确保我西南退路畅通!
4、阿巴泰!组织精锐死士,向内城西北角发动一次最猛烈的佯攻!声势要大!要让明国君臣以为我即将发动总攻!
5、利用最后的时间,纵兵“打草谷”! 将外城未能带走的财富焚毁!进一步制造恐慌,动摇明国人心!
此次入关,收获已足!明国元气大伤,君臣猜忌已生,目的已达!
待来年秋高马肥,再与袁蛮子一决雌雄!传令下去——待阿巴泰佯攻吸引明军注意后,全军按预定路线,经冷口、迁安一线,退出长城!”
皇太极的声音斩钉截铁,他选择了最务实也最冷酷的退却——携带着京畿的血泪与财富,在明军合围完成之前,飘然远遁!
…………
紫禁城,文渊阁。
气氛依旧紧张,但一份来自锦衣卫北镇抚司(陆铮)的密报,让首辅李标和次辅钱龙锡心头蒙上更深的阴影。
“陛下,”李标面色凝重地呈上密报,“陆指挥使密奏,经缇骑暗查,近日朝中及军中流言,除建虏细作散布外,确有人推波助澜!其背后…恐有阉党余孽身影!” (周延儒已死,其政治遗产或被阉党余孽利用)
崇祯皇帝目光一寒:“阉党余孽?!是谁?!”
钱龙锡接话:“陆铮密报中虽未指名道姓,然提及数位昔日与魏阉过从甚密、现仍居要职之官员,如…如兵科给事中高捷、御史史范等人,近期与部分勋贵及…及内廷某些失势太监往来甚密,言论之中,对袁督师多有不敬,甚至影射其与建虏有旧…”
“高捷?史范?!” 崇祯咬牙切齿,他对这些名字有印象,皆是昔日依附魏忠贤的跳梁小丑!“好!好得很!国难当头,不思报效,竟敢勾结内侍,构陷忠良,惑乱朝纲!陆铮何在?!”
“臣在!” 陆铮出现在殿角(奉诏入宫觐见)。
“朕命你!即刻锁拿高捷、史范及一干涉案人等!严加审讯!揪出幕后主使!
凡有通敌、乱政实证者,无论涉及何人,立斩不赦!家产抄没充军!” 崇祯的怒火终于找到了宣泄口。
他对袁崇焕的猜忌并未消失,但此刻,清除这些跳出来兴风作浪的“阉党余孽”,既能平息流言,也能震慑朝堂,更是一种对袁崇焕变相的安抚。
“臣,领旨!” 陆铮声音冰冷,躬身退下。一场针对阉党余孽的清洗风暴,即将在血雨腥风的京师展开。
广渠门外,袁营。
袁崇焕接到了陆铮通过秘密渠道传来的信息:阉党余孽作祟已被皇帝知晓并下令严查。这让他心中稍安。同时,他也敏锐地捕捉到战场的变化:
建虏对车营的袭扰虽然依旧,但强度似乎有所减弱,更像是一种牵制。
斥候回报,建虏营中似有收拾行装、集中掳获的迹象。
内城方向传来急报——建虏向西北角发动了前所未有的猛烈佯攻!攻势虽凶,却透着一种“雷声大雨点小”的刻意感。
“皇太极…想跑!” 袁崇焕眼中精光爆射!他立刻判断出皇太极的意图——在明军完成合围前,携带劫掠所得撤退!
“传令诸将!” 袁崇焕声音带着决绝,“建虏意欲遁逃!此乃天赐良机,断不容其全身而退!”
“急令满桂!速率本部所有骑兵,并予你两千关宁精骑!立刻出营,向东北方向迁安、冷口方向急进!
抢占险要,务必迟滞建虏退兵!若遇其主力,不可硬撼,袭扰其侧翼、粮队、辎重即可!”
“何可纲!“率五千步卒火铳手,携虎蹲炮等轻便火器,紧随满桂之后!择险要处设伏,配合骑兵袭扰!”
“本部主力!加固营寨,严阵以待!若建虏主力欲强行冲营,必让其付出惨重代价!
同时,多派游骑,联络杨国柱、孙祖寿、刘泽清等部,告知建虏动向,令其速速向迁安、冷口方向包抄,务必截住建虏后队!”
袁崇焕的命令迅速传达下去。他深知,以目前明军的状态(尤其缺乏足够强大的野战骑兵),想要全歼皇太极主力是痴人说梦。
袁崇焕的目标很明确——利用皇太极急于撤退的心理,在其退路上层层阻击、袭扰,最大限度地杀伤其有生力量,夺回部分被掳百姓和财物!让皇太极此次入寇付出更惨痛的代价!
战场态势(十一月初九夜)
后金(建虏)佯攻、袭扰掩护下,主力正秘密集结,准备携带庞大辎重(人口、牲畜、财物)向东北方向撤退。
阿巴泰的猛攻成功吸引了明军注意力。阿济格、多尔衮的骑兵负责断后并迷惑袁崇焕。
豪格部监视杨国柱,确保西南退路。撤退决心已定。
袁崇焕识破建虏意图,果断派出满桂(约6000骑)、何可纲(5000步卒)组成快速反应部队,向迁安、冷口方向急进,意在追击、袭扰、截杀。
袁崇焕亲率主力(约12,000人)坐镇车营,威慑建虏主力并防备其反扑。战略意图明确——以最小代价扩大战果。
内城守军顶住了阿巴泰的佯攻,发现建虏攻势徒有其表,判断其将退,士气大振。
秦良玉、孙元化积极准备,若建虏撤退时露出破绽,或可小规模出击。
此次入寇,战略目的(打击明朝腹地、掠夺物资、试探虚实、离间明廷君臣)已基本达到。
袁崇焕的到来和明军逐渐形成的合围态势,让风险急剧上升。继续顿兵坚城之下,与恢复元气的袁崇焕和越来越多的勤王军消耗,绝非明智之举。
“传令诸贝勒!” 皇太极猛地抬头,眼中已无犹豫,只有冰冷的决断:
1、全军戒备,准备拔营!收拾行装,将掳获的人口、牲畜、财物集中看管,做好撤退准备!
2、阿济格、多尔衮!率两白旗精锐及部分蒙古兵,加大袭扰力度!尤其要阻断袁崇焕与山东、保定方向援军的联系!制造我军仍欲决战的假象!
3、豪格!严密监视杨国柱,若其敢靠近卢沟桥,坚决击退!确保我西南退路畅通!
4、阿巴泰!组织精锐死士,向内城西北角发动一次最猛烈的佯攻!声势要大!要让明国君臣以为我即将发动总攻!
5、利用最后的时间,纵兵“打草谷”! 将外城未能带走的财富焚毁!进一步制造恐慌,动摇明国人心!
此次入关,收获已足!明国元气大伤,君臣猜忌已生,目的已达!
待来年秋高马肥,再与袁蛮子一决雌雄!传令下去——待阿巴泰佯攻吸引明军注意后,全军按预定路线,经冷口、迁安一线,退出长城!”
皇太极的声音斩钉截铁,他选择了最务实也最冷酷的退却——携带着京畿的血泪与财富,在明军合围完成之前,飘然远遁!
…………
紫禁城,文渊阁。
气氛依旧紧张,但一份来自锦衣卫北镇抚司(陆铮)的密报,让首辅李标和次辅钱龙锡心头蒙上更深的阴影。
“陛下,”李标面色凝重地呈上密报,“陆指挥使密奏,经缇骑暗查,近日朝中及军中流言,除建虏细作散布外,确有人推波助澜!其背后…恐有阉党余孽身影!” (周延儒已死,其政治遗产或被阉党余孽利用)
崇祯皇帝目光一寒:“阉党余孽?!是谁?!”
钱龙锡接话:“陆铮密报中虽未指名道姓,然提及数位昔日与魏阉过从甚密、现仍居要职之官员,如…如兵科给事中高捷、御史史范等人,近期与部分勋贵及…及内廷某些失势太监往来甚密,言论之中,对袁督师多有不敬,甚至影射其与建虏有旧…”
“高捷?史范?!” 崇祯咬牙切齿,他对这些名字有印象,皆是昔日依附魏忠贤的跳梁小丑!“好!好得很!国难当头,不思报效,竟敢勾结内侍,构陷忠良,惑乱朝纲!陆铮何在?!”
“臣在!” 陆铮出现在殿角(奉诏入宫觐见)。
“朕命你!即刻锁拿高捷、史范及一干涉案人等!严加审讯!揪出幕后主使!
凡有通敌、乱政实证者,无论涉及何人,立斩不赦!家产抄没充军!” 崇祯的怒火终于找到了宣泄口。
他对袁崇焕的猜忌并未消失,但此刻,清除这些跳出来兴风作浪的“阉党余孽”,既能平息流言,也能震慑朝堂,更是一种对袁崇焕变相的安抚。
“臣,领旨!” 陆铮声音冰冷,躬身退下。一场针对阉党余孽的清洗风暴,即将在血雨腥风的京师展开。
广渠门外,袁营。
袁崇焕接到了陆铮通过秘密渠道传来的信息:阉党余孽作祟已被皇帝知晓并下令严查。这让他心中稍安。同时,他也敏锐地捕捉到战场的变化:
建虏对车营的袭扰虽然依旧,但强度似乎有所减弱,更像是一种牵制。
斥候回报,建虏营中似有收拾行装、集中掳获的迹象。
内城方向传来急报——建虏向西北角发动了前所未有的猛烈佯攻!攻势虽凶,却透着一种“雷声大雨点小”的刻意感。
“皇太极…想跑!” 袁崇焕眼中精光爆射!他立刻判断出皇太极的意图——在明军完成合围前,携带劫掠所得撤退!
“传令诸将!” 袁崇焕声音带着决绝,“建虏意欲遁逃!此乃天赐良机,断不容其全身而退!”
“急令满桂!速率本部所有骑兵,并予你两千关宁精骑!立刻出营,向东北方向迁安、冷口方向急进!
抢占险要,务必迟滞建虏退兵!若遇其主力,不可硬撼,袭扰其侧翼、粮队、辎重即可!”
“何可纲!“率五千步卒火铳手,携虎蹲炮等轻便火器,紧随满桂之后!择险要处设伏,配合骑兵袭扰!”
“本部主力!加固营寨,严阵以待!若建虏主力欲强行冲营,必让其付出惨重代价!
同时,多派游骑,联络杨国柱、孙祖寿、刘泽清等部,告知建虏动向,令其速速向迁安、冷口方向包抄,务必截住建虏后队!”
袁崇焕的命令迅速传达下去。他深知,以目前明军的状态(尤其缺乏足够强大的野战骑兵),想要全歼皇太极主力是痴人说梦。
袁崇焕的目标很明确——利用皇太极急于撤退的心理,在其退路上层层阻击、袭扰,最大限度地杀伤其有生力量,夺回部分被掳百姓和财物!让皇太极此次入寇付出更惨痛的代价!
战场态势(十一月初九夜)
后金(建虏)佯攻、袭扰掩护下,主力正秘密集结,准备携带庞大辎重(人口、牲畜、财物)向东北方向撤退。
阿巴泰的猛攻成功吸引了明军注意力。阿济格、多尔衮的骑兵负责断后并迷惑袁崇焕。
豪格部监视杨国柱,确保西南退路。撤退决心已定。
袁崇焕识破建虏意图,果断派出满桂(约6000骑)、何可纲(5000步卒)组成快速反应部队,向迁安、冷口方向急进,意在追击、袭扰、截杀。
袁崇焕亲率主力(约12,000人)坐镇车营,威慑建虏主力并防备其反扑。战略意图明确——以最小代价扩大战果。
内城守军顶住了阿巴泰的佯攻,发现建虏攻势徒有其表,判断其将退,士气大振。
秦良玉、孙元化积极准备,若建虏撤退时露出破绽,或可小规模出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