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54章 回京!-《大明卫》

  “地雷?!明狗早有埋伏?!”多尔衮惊怒交加,勒住战马。他万万没想到,明军竟然在通往大凌河的必经之路上,预先埋设了如此多的地雷(由陆铮麾下擅长火器与陷阱的锦衣卫提前秘密布设)!

  爆炸不仅造成了人员伤亡,更严重迟滞了镶白旗的冲锋势头,打乱了其进攻节奏!

  而大凌河城头的守军,早已被火箭信号惊醒,在守将(祖大寿副将)的指挥下,火铳、弓箭、擂石滚木严阵以待!祖大寿派出的锦州援军,也正拼尽全力赶来!

  “该死!陆铮!”多尔衮看着远处锦州城头那个模糊的身影,恨得咬牙切齿。

  多尔衮知道,奇袭的突然性已失,大凌河守军有了准备,锦州援兵将至,再强行攻城,损失必大,且未必能迅速拿下。

  “撤!”多尔衮虽不甘心,但作为宿将,他深知此刻必须止损。镶白旗精锐在多尔衮的指挥下,如同潮水般退去,只留下爆炸后的硝烟和一片狼藉。

  …………

  义州西:阿济格在何可纲、马祥麟的联合打击下,损失不小(折损近两千骑),未能达成击溃明军主力的目标,被迫脱离接触,向蒙古方向退去。

  白杆军的野战实力,尤其是其克制骑兵的步兵方阵战术,经此一战,名震辽东!

  松岭-大凌河。多尔衮的奇袭被陆铮预设的地雷阵和及时的预警挫败,无功而返,还损失了部分兵力和宝贵的攻坚时间。大凌河城再次幸免于难。

  朝堂:两份捷报(义州击退阿济格、挫败多尔衮奇袭大凌河)传至京师,崇祯龙颜大悦!对袁崇焕的指挥调度、陆铮的预警设伏、尤其是白杆军展现出的强悍野战能力大加赞赏!

  李标、钱龙锡趁势进言,再次强调袁、陆同心协力的重要性。

  崇祯的猜疑虽未完全消除,但在连续的事实(战绩)面前,被暂时压了下去。他下旨厚赏有功将士,特别是白杆军。

  盛京。皇太极接到两份败报,脸色铁青。阿济格诱敌不成反受挫,多尔衮的致命一击竟被陆铮以如此方式化解!

  皇太极意识到,袁崇焕善守,陆铮善谋且手段阴狠诡谲,如今又多了一支能野战的精锐白杆军,辽东的钉子,比他想象的更难拔除。

  “袁、陆……还有秦良玉的兵……好,好得很!”皇太极眼中燃烧着熊熊的怒火与更加深沉的计算,“看来,得换个地方,撬动大明的根基了……”

  他的目光,不由自主地投向了舆图的西南方——长城以内,京畿腹地。一个更大胆、更冒险的计划,开始在他心中酝酿。

  而辽东的冰层下,暗流涌动得更加湍急。陆铮站在锦州城头,望着北方盛京的方向,比北地的寒风更加凛冽。

  陆铮知道,崇祯三年,是明朝历史上的关键节点,此时不能御敌于过门外,那大明将会陷入内忧外患的战争潮流之中! 彻底将大明拖垮!

  锦州。

  松岭伏击的硝烟尚未散尽,两份来自京师的密报,几乎同时送到了陆铮手中。

  第一份,来自锦衣卫在京的暗桩,详细描述了朝堂上关于辽东“袁陆”流言虽被崇祯明旨申饬。

  但勋贵圈子和部分清流言官私下议论并未止息,甚至开始出现“陆督公久滞边镇,恐生尾大不掉之忧”、“厂卫之首,当坐镇中枢,岂可长驱于外?”的论调。

  第二份,是司礼监掌印王承恩以极其隐晦的私人渠道传递的信息,核心只有一句:“陛下问及督公伤势,言‘厂卫首脑,久离京畿,耳目恐有闭塞’。龙颜虽无异色,然…深意自明。”

  陆铮捏着这两份密报,面具下的脸没有任何表情,但那双深潭般的眼眸,却比辽东的寒夜更加冰冷。

  皇帝的猜忌之心,如同附骨之疽,从未真正消除。

  十三山驿的奇功、松岭的预警,固然辉煌,但也将他推到了功高震主、权柄外移的悬崖边缘。

  崇祯不是傻子,他有着刻在骨子里的多疑和对权力的绝对掌控欲。

  温体仁、周延儒的倒台,李标、钱龙锡的相对持重,只是让朝廷中枢少了几分倾轧,但并未改变皇帝对“权臣”的本能警惕。

  “大人…” 心腹锦衣卫低声询问,“是否要…?”

  陆铮抬手制止。他走到窗边,望着外面正在加紧修复城防的士卒,以及远处白杆军营寨飘动的旗帜。

  袁崇焕需要时间,需要力量来彻底稳固辽西。但自己…不能再留下了。

  “备马。” 陆铮的声音平静无波,却带着不容置疑的决断,“传信袁督师,本官伤势已无大碍,需即刻返京述职,并主持彻查流言根源。至于辽东防务……只能让督师多加担待了。”

  很快,袁崇焕闻讯匆匆赶来,脸上带着惊愕与一丝不易察觉的沉重:“恒毅!何须如此仓促?辽东局势初稳,然建虏亡我之心不死,正需督公坐镇…”

  陆铮打断他,将那份王承恩的密报(隐去来源)推了过去:“督师请看。陛下忧心厂卫耳目闭塞,本督职责所在,岂能久离中枢?”

  陆铮的目光直视袁崇焕,话中有话,“辽东大局,系于督师一身。本督在朝一日,必为督师争取粮饷器械,压制无端攻讦。然,此间之事,终究要靠督师与诸位将士,一刀一枪,守住这国门!”

  袁崇焕看着密报上那句“耳目恐有闭塞”,心中瞬间了然,一股巨大的悲凉与压力涌上心头。

  他知道陆铮说的是实情,更是无奈之举。陆铮的离开,固然能暂时平息皇帝的猜忌,但也意味着辽东失去了一个能在黑暗中刺穿敌人阴谋、在关键时刻力挽狂澜的恐怖存在。

  “督公……” 袁崇焕喉头滚动,千言万语化作一句沉重的承诺,“崇焕…必不负国恩,不负督公苦心!”

  “还有一事,” 陆铮的声音压低,带着一丝森然,“本督离辽前,会留下‘听风’一部精锐骨干,由可靠之人统领,专司辽西走廊及蒙古方向细作侦缉。

  所有情报,直报于你与本督在京中枢。皇太极此番受挫,必不甘心。其下一步动向,或不在辽东正面,而在…侧翼。”

  陆铮手指在地图上蒙古草原方向点了点,“林丹汗虽败,余部犹存。需慎防建虏借道蒙古,绕袭蓟镇!李标、钱龙锡处,本督会提醒他们加强宣大、蓟镇防备,但鞭长莫及,督师需早做绸缪。”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