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04章 开源!-《大明卫》

  轮到陆铮回应时,他没有起身,只是微微拱手,声音平静却带着不容置疑的力量:

  “陛下,太后,诸位大人。”

  “剿匪,是奉旨行事。京畿匪患不除,漕运不靖,莫非任由其坐大,威胁京师?至于擅权、劳师糜饷之说,更是无稽。

  剿匪所用,多为缴获,并未额外增加国库负担。

  分田于民,是为安置流民,稳定地方,何来动摇国本?”

  陆铮目光锐利地扫过那些弹劾他的官员:“倒是本督很奇怪,以往地方卫所剿匪,屡剿不绝,甚至时有官匪勾结之闻。

  如今忠武军月余肃清匪患,为何反而引来诸多非议?莫非这京畿之地,有些人就喜欢看到匪患横行,好从中渔利?”

  这话已是相当不客气,隐含的指控让几个勋贵和官员脸色骤变。

  陆铮不再理会他们,转向李标和钱龙锡,以及珠帘后的方向:“至于钱阁老所虑粮饷之事,确是关键。

  臣已奏明,正在竭力开辟新饷源,并严查军中、朝中贪墨浪费,以期节流。

  江南乃国家财赋根本,稳定江南人心至关重要。

  但稳定之道,在于公平课税,严惩贪腐,而非纵容某些人囤积居奇、梗阻国策!

  若有人借此流言,拖延甚至截留军饷,形同资敌,臣之锦衣卫,绝不会坐视!”

  陆铮再次展现出强硬的姿态,将“资敌”的大帽子悬在了江南集团的头上。

  同时,他也暗示了自己正在寻找江南体系之外的饷源,这既是一种表态,也是一种威慑。

  朝会最终不欢而散。没有明确的决议,但各方立场已清晰无比。陆铮以一己之力,对抗着盘根错节的旧势力联盟。

  散朝后,李标和钱龙锡并肩走出大殿,两人皆是沉默。

  良久,李标才叹了口气:“守庸(钱龙锡字),陆铮此子,才具魄力皆是上上之选,于国于民,本是一柄利剑。可这柄剑,太过锋利,伤人,亦易伤己啊。”

  钱龙锡苦笑:“是啊,如今是剑已出鞘,欲罢不能。

  只盼他真能找到那新饷源,否则……内外交迫,这局面恐难维系。”他们都看到了危机,却无力改变,只能在这漩涡中尽力维持平衡。

  而另一边,几位勋贵和江南官员则聚在一起,低声密议。

  “不能再让他这么下去了!必须断了他的根!”

  “海外那条线,必须掐死!还有,他在京畿分田,拉拢泥腿子,这就是收买人心,图谋不轨!”

  “光靠弹劾不够了……得想想别的法子……”

  暗流,在紫禁城的红墙黄瓦之下,变得更加汹涌。所有人都知道,下一次朝会的风波,只会更加猛烈。

  而这场风暴的焦点,无疑就是那个手握重兵、行事酷烈、却似乎又承载着这个大明最后一丝希望的锦衣卫都督——陆铮。

  他的命运,与大明王朝的命运,在咸熙元年的这个夏天,紧紧地捆绑在了一起,驶向未知的惊涛骇浪。

  几日后

  潼关的战报如雪片般飞来,孙传庭凭借潼关天险和曹变蛟带去的新军精锐,暂时顶住了李自成的狂攻,但战事惨烈,陕西民生凋敝至极,孙传庭的求饷文书字字泣血。

  四川方面,林兆鼎与叛军及张献忠残部陷入胶着,西南税赋重地彻底瘫痪。

  整个大明帝国,仿佛只剩下京畿和残破的北方,还在中央政权的微弱控制下喘息。

  朝会的焦点,终于无法再回避那个最根本的问题——钱粮。

  没有钱粮,军队会溃散,流民会变成流寇,朝廷将彻底失去存在的根基。

  这一日的文华殿,气氛比讨论军事时更加沉重。

  户部尚书捧着几乎空白的账册,声音颤抖地汇报着令人绝望的数字:国库如洗,各地税赋或因战乱、或因梗阻,十不存一。

  百官俸禄已拖欠数月,再拖下去,整个官僚系统可能率先崩溃。

  珠帘之后,周太后的叹息声隐约可闻。年幼的咸熙帝似乎也感受到了压力,小手紧紧抓着龙袍。

  所有人的目光,再次投向了陆铮。但这一次,陆铮没有立刻发言。

  他知道,肃贪抄家、军队剿匪所得,对于庞大的帝国财政缺口来说,不过是杯水车薪。

  恢复生产,稳定民生,开辟可持续的税源,才是根本。

  而这,并非单靠锦衣卫的刀剑所能解决,需要的是整个文官系统的运作,需要的是政策与执行。

  首辅李标,这位老成持重的阁臣,终于站到了舞台中央。

  他清了清沙哑的嗓子,缓缓开口,声音里带着一种深沉的疲惫与责任:

  “陛下,太后,诸位同僚。今日之局,危如累卵,非一人一力可挽。

  当务之急,在于‘苏民困,复生产,通漕运,开税源’。”他提出了十二字方针,这是文官系统面对绝境时,试图回归传统治理逻辑的努力。

  “李阁老有何良策?”钱龙锡适时地配合问道,展现了阁臣间的默契。

  李标道:“其一,请陛下即刻下诏,减免北直隶、山东、河南等受兵燹最重地区今明两年钱粮,招抚流民返乡,给予种子、耕牛,令其复业。

  此乃‘放水养鱼’,虽暂时减少收入,却是长远之计。”这是典型的儒家休养生息思想,但在当前急需用钱的情况下,需要莫大的魄力。

  “其二,”李标继续道,“漕运乃生命线,必须全力疏通。

  请陛下严旨督促漕运总督及沿河各省,限期清除障碍,保障漕船通行。

  对于此前阴谋堵塞运河之涉案人员余党,应继续严查,以儆效尤。”这一点,暗合了陆铮之前的行动,李标巧妙地将之纳入整体方案,既借用了陆铮的“势”,又将其纳入文官系统的“法”之下。

  “其三,理财节用。请旨核查宗室、勋贵及各级官员俸禄、赏赐,非常之时,当行非常之法,或可酌情减发、缓发,以渡难关。

  同时,严令各衙门削减一切不必要的开支。”此言一出,勋贵队列中顿时响起一阵压抑的骚动。

  这是要向既得利益集团开刀了,尽管力度有限。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