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11章 总督江南!-《大明卫》

  在一次仅有首辅李标、次辅钱龙锡、陆铮及几位核心阁臣参与的小范围御前会议上。

  陆铮将审计司整理的部分关于江南漕运、盐政、织造等方面触目惊心的贪墨证据,择要呈送御览。

  看着那些巧立名目、层层盘剥、最终流入私人腰包的巨额数字,连素来持重的李标都气得手指发抖,周太后在珠帘后更是传来压抑的抽气声。

  “国之蠹虫!皆是国之蠹虫!”李标痛心疾首,“如此下去,无须流寇建虏,我大明便要亡于这些硕鼠之手!”

  陆铮适时提出方略:“陛下,太后,二位阁老。江南乃财赋根本,如今却几成独立王国,政令不通,饷粮梗阻。非以重典,难以震慑!

  然大军南下,恐生激变。

  臣意,当派遣得力重臣,持尚方剑,总督江南税赋漕运事宜,授予专断之权,彻查积弊,强力推行新政,确保粮饷北输!”

  这是一个大胆的提议。这意味着要打破江南原有的权力格局,空降一个拥有极大权力的“钦差”。

  “何人可担此重任?”周太后的声音带着一丝疲惫和期待。

  李标与钱龙锡对视一眼,心中闪过几个人选,但皆觉难以胜任。

  此事不仅需要能力和魄力,更需要绝对的忠诚和对陆铮新政理念的理解,否则很可能与地方势力同流合污或无功而返。

  陆铮沉声道:“臣举荐,现任刑部右侍郎,兼都察院右佥都御史,林汝元。”

  林汝元?此人并非陆铮嫡系,甚至早年因弹劾权阉受过打压,以刚正不阿、精通刑名钱谷着称,但性情孤峭,在朝中朋友不多,敌人不少。

  重要的是,他并非江南籍,与江南利益集团瓜葛较浅,且对贪腐深恶痛绝。

  李标沉吟片刻,缓缓点头:“林汝元……确是人选。其性刚直,不畏强御,或可当此任。”钱龙锡也表示附议。

  由这样一位并非陆铮直接心腹,却又立场相近的能臣出马,既能体现朝廷的决心,也能在一定程度上缓和江南的抵触情绪,避免被直接认为是陆铮的“锦衣卫南下”。

  决议很快形成。任命林汝元为“钦差总督江南税赋漕运兼理军务大臣”。

  赐尚方宝剑,准其便宜行事,节制南直隶、浙江、江西等地相关官员。

  首要任务便是厘清税源、疏通漕运、追缴欠饷,并有权处置四品以下不法官吏。

  离京赴任

  圣旨下达,朝野震动。林汝元接旨时,面色凝重,并无半分喜色。

  他深知此行如赴龙潭虎穴,江南官场盘根错节,豪强林立,此行成功希望渺茫,甚至可能一去不返。

  但他更清楚国库空虚、边疆告急的现状,这或许是帝国最后的机会。

  离京前夜,陆铮亲至林汝元府上。

  “林公,此行任重道远,凶险异常。江南非止有贪官污吏,更有私兵、海寇,乃至通敌之辈。

  本督已密令南镇抚司及沿途忠武军暗桩,听候林公差遣。

  若有需武力弹压之处,不必犹豫!”陆铮将一块可调动部分锦衣卫暗探的令牌交给林汝元。

  林汝元接过令牌,深深看了陆铮一眼:“陆都督放心。老夫此行,只为社稷,不为私利。

  纵是刀山火海,亦要闯上一闯!只望都督在朝中,能稳住大局,莫使老夫后方生变。”

  两位并非挚友,却因国事而暂时结盟的臣子,在这一刻达成了默契。

  江南的反应

  林汝元出京的消息,以比驿道快马更快的速度传遍江南。徐允爵等人的反应先是惊愕,随即是冷笑。

  “林汝元?那个不通人情的倔老头?以为凭他一人一剑,就能撬动我江南?”

  “也好!让他来!正好让他看看,这江南的天,是谁家的天!地,是谁家的地!”

  “吩咐下去,各地账目做得‘漂亮’点,该藏的藏,该毁的毁。

  漕运嘛,给他找点麻烦。我倒要看看,他林汝元是能点石成金,还是碰得头破血流!”

  江南官场和商帮迅速行动起来,织成一张无形的大网,准备迎接这位来自北方的“钦差”。

  软抵抗、阳奉阴违、制造事端、甚至更阴险的陷阱,都在酝酿之中。

  运河风云

  林汝元的船队沿运河南下,尚未进入南直隶核心区域,便已感受到重重阻力。沿途州县接待冷淡,提供的补给品质量低劣。

  漕运河道上,莫名出现了几次小小的“堵塞”和“沉船事故”,延误行程。

  一些所谓的“乡绅耆老”拦船递上“万民状”,诉苦说朝廷新政(指北方试行的一些政策)如何“扰民”,希望钦差大人能“体恤民情”。

  林汝元对此一概冷处理。他不接受任何私下宴请,不理会任何无关的诉状,只是催促船队加速前进。

  同时,他带来的随员和暗中配合的锦衣卫已经开始着手调查沿途漕运关卡和粮仓的账目。

  在山东与南直隶交界处的一个漕运水次仓,林汝元突然下令停船,亲自带人突击核查仓廪。

  当地官员措手不及,账目混乱,库存与账册严重不符的弊案瞬间暴露。

  林汝元当即以“渎职贪墨”之罪,将主管官员拿下,押解进京,并雷厉风行地任命了随行官员暂管。

  此举如同在平静的湖面投下巨石,震动了整个运河沿线。

  江南势力意识到,这位林钦差,绝非易与之辈,他是真的要动真格的了。

  消息传回北京,陆铮微微颔首。林汝元的强硬,在他的意料之中。

  他知道,真正的考验还在后面,当林汝元触及盐税、织造等核心利益时,江南的反扑将会更加疯狂。

  而陆铮自己,在支持林汝元的同时,也必须加快北方的步伐。

  皮岛方向的贸易必须尽快见到更大成效,忠武军的扩充和训练不能有丝毫松懈,对朝中反对势力的监视和压制也需进一步加强。

  大明的未来,仿佛系于南北两条并行的钢索之上。林汝元在南方的每一步,都牵动着陆铮在北方的布局。

  一场关乎财政命脉的南北大博弈,就此拉开了惨烈的序幕。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