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17章 运白银!-《大明卫》

  冬日的寒风裹挟着运河的水汽,吹得人脸颊生疼。

  然而,自扬州至淮安,再至徐州北上的漕河主干道上,一支庞大而肃穆的船队,却让这凛冽的冬日沸腾了起来。

  这支船队非同寻常。前后各有数艘经过加固、配备了火炮和强弩的忠武军战船护卫,中间是数十艘吃水极深的漕船。

  船上覆盖着厚厚的油布,押运的并非寻常兵士,而是林汝元从行辕护卫和韩猛部中精选的、家世清白的忠勇之士。

  并由锦衣卫好手混编其中,带队者正是臂伤未愈却目光愈发锐利的赵铁鹰。

  油布之下,是林汝元从扬州三大盐商及潘汝桢等处查抄、清点出的,共计一千六百万两白银!

  这些白银被熔铸成相对规整的银锭,分装于特制的包铁木箱中,箱体皆用钦差关防和锦衣卫火漆密封。

  船队所过之处,两岸百姓万人空巷,争相围观。那沉甸甸的船舱,那森严的戒备,无不昭示着船上装载的是何等惊人的财富。

  消息如同长了翅膀,比船队更快地传遍运河沿线,飞向北京,也飞向金陵。

  “听说了吗?林青天在扬州抄了盐商的老窝,起出上千万两银子!”

  “我的老天爷!一千万两……那得堆成多高的山啊!”

  “这些杀千刀的盐狗子!平日里盘剥我们,原来攒下了这泼天的富贵!”

  “这下朝廷有钱了!北边的将士有饷了!”

  民间议论纷纷,大多拍手称快。底层百姓对盘剥他们的盐商巨富早已深恶痛绝,林汝元此举,无异于替他们出了一口恶气。

  许多中小商贩和士子也为之振奋,他们看到了朝廷整顿积弊、刷新吏治的决心。

  金陵震荡

  当那一千六百万两白银北运的消息最终确认,传到南京时,带来的却是地动山摇般的震撼与恐慌。

  徐允爵手中的景德镇薄胎瓷盏“啪”地一声摔得粉碎,他脸色灰败,嘴唇哆嗦着,半晌说不出一句话来。

  一千六百万两!这不仅仅是钱,更是他们这个集团数十年乃至上百年经营,盘根错节的利益网络和权势的具象化!如今,被林汝元连根刨起,赤裸裸地暴露在光天化日之下,送往北京!

  “完了……全完了……”一位依附于徐家的官员面如死灰,喃喃自语。

  这笔巨款的曝光,坐实了江南盐政贪墨的惊天大案,之前所有的遮掩、辩解、舆论反击,在这铁一般的事实面前,都显得苍白无力。

  政治上的清算,已然不可避免。

  魏国公徐弘基在府中暴跳如雷,却又感到一股深深的无力。

  他原本还存着几分侥幸,认为凭借徐家的勋贵地位和宫中关系,或可渡过此劫。但这一千六百万两白银,像一记重锤,彻底砸碎了他的幻想。

  如此巨额的贪墨,足以撼动国本,任何勋贵身份在此时都成了催命符。

  南京官场,一片死寂。之前那些或明或暗抵抗林汝元的官员,此刻如坐针毡,纷纷开始寻找后路,切割与徐家、与盐政的一切联系。墙倒众人推,鼓破万人捶,自古皆然。

  京城

  当装载着第一批五百万两白银的船队抵达通州码头的消息传入北京时,整个京城都为之震动!

  紫禁城内,当户部尚书毕自严捧着那沉甸甸的、刚刚解送入库的银锭样本,声音颤抖地禀报初步清点数目时,珠帘之后的周太后竟激动得有些失态,连声道:“苍天保佑!列祖列宗保佑!

  陆卿、林卿,真乃国之干城!”年幼的咸熙帝虽不太明白具体数目,但从母亲和群臣的反应中,也知道这是天大的好消息。

  朝会之上,气氛截然不同。首辅李标腰杆挺得笔直,声音洪亮,力主将此笔巨款优先用于:补发北疆及各地欠饷,提振军心;

  采购粮食、药材,稳定潼关及北方局势;

  部分用于支持屯田和新作物推广,巩固根本。他的每一项提议,都得到了绝大多数官员的赞同。

  之前那些抨击陆铮、林汝元“操切”、“扰民”的声音,此刻几乎销声匿迹。

  事实胜于雄辩,这一千六百万两白银,比任何言辞都更有力地证明了新政和反腐的必要性与正确性。

  陆铮的威望,在朝中达到了前所未有的高度。

  锦衣卫衙门,陆铮看着林汝元随白银一同送来的密信,信中详述了查抄过程、白银数目,以及江南势力可能狗急跳墙的警告。他脸上并无太多喜色,反而更加凝重。

  钱,固然是及时雨,但也将他和林汝元推到了风口浪尖,再无退路。

  江南势力遭受如此重创,其反扑必将更加疯狂和不择手段。

  陆铮思虑许久,决定立刻派人八百里加急传令周遇吉,再从忠武军中抽调一千精锐,火速南下,交由林汝元直接指挥,务必确保其人身安全。

  指示林汝元,趁江南势力阵脚大乱之际,依据潘汝桢及盐商供词,继续深挖,务求拿到指向徐允爵、徐弘基等核心人物的铁证,准备进行最后的清算。

  并吩咐授意朝中言官和民间力量,将此次查抄白银之事,大力宣扬为“陛下圣明,洞察奸邪”、“忠臣奋起,清除国蠹”的壮举,彻底坐实徐党等人的罪名,占据道德和舆论的绝对制高点。

  一千六百万两白银,如同投入死水潭的巨石,激起了冲天的浪花。

  它缓解了帝国的财政危机,沉重打击了江南贪腐集团,极大地鼓舞了改革派的士气。

  然而,它也彻底激化了矛盾,将南北之间的博弈推向了最终摊牌的边缘。

  林汝元在江南,手握重兵和罪证,如同持刃立于狼群;

  而陆铮在北京,运筹帷幄,准备着给予致命一击。这大明王朝的天,似乎真的要变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