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19章 赐蟒袍!-《大明卫》

  咸熙二年的春天,似乎比往年来得更迟一些。北地的积雪尚未完全消融,寒风依旧刺骨,但冰封的运河已开始发出轻微的碎裂声,预示着变革的激流正在冰层下汹涌。

  林汝元自江南押解回的一千六百万两白银,如同投入死水潭的巨石,其激起的涟漪正以前所未有的速度,冲击着大明王朝腐朽的堤坝。

  南京城,往日里醉生梦死的氛围被一种山雨欲来的压抑所取代。徐允爵仿佛一夜之间苍老了十岁,鬓角染霜。

  他坐在书房暗室中,面前的信纸写满了又揉碎,地上散落着瓷器的碎片。一千六百万两!

  这个数字像毒蛇般噬咬着他的心。这不仅仅是钱,更是他们这个集团数十年经营的根基被拦腰斩断!

  “不能再坐以待毙了!”他对心腹幕僚低吼,眼中布满了血丝,“林汝元那老匹夫断了我们的财路,下一步就是要我们的命!必须反击,不惜一切代价!”

  然而,直接的武力对抗已证明难以奏效,林汝元身边如今护卫森严,更有忠武军精锐驻扎附近。

  徐允爵将目光投向了更深层的权力博弈。他动用了数代人积累下来的人情网络和官场资源,开始了一场更为隐秘的反扑。

  数位致仕的江南籍元老,德高望重的耆宿,开始联名上书朝廷,措辞看似恳切,实则绵里藏针。

  他们不再直接攻击林汝元,而是大谈“江南乃国家财赋根本,士绅乃朝廷柱石”,强调“稳定压倒一切”,暗示林汝元的“酷烈”手段已引发江南士林恐慌、商贾离心,长此以往,恐动摇国本。

  他们请求朝廷“体恤民情”,“宽严相济”,召回林汝元,另派“老成持重”之大臣安抚江南。

  同时,一场针对林汝元个人的舆论污蔑战也悄然升级。

  更“翔实”的,关于林汝元在江南“任用私人”、“排除异己”、“生活奢靡”的“证据”开始在某些小圈子内流传,甚至编造出其子侄在北方利用其权势经商牟利的谣言。

  这些谣言真真假假,难以分辨,旨在从根本上摧毁林汝元的道德形象和政治信誉。

  更阴险的是,江南的商业力量开始以一种“非暴力不合作”的姿态出现。几家最大的绸缎庄、瓷器行、茶庄默契地减少了与北方,尤其是与忠武军控制区域的贸易往来。

  市面上的银根似乎也悄然收紧,一些依赖江南市场的北方商号开始感到压力。

  紫禁城文华殿内,气氛凝重。江南元老们的上书和市面上的风声,很快摆在了御前会议的案头。

  “陛下,太后,”一位江南籍的御史出班陈奏,语气沉痛,“林部堂在江南,虽追回赃款有功,然其手段过于酷烈,已致江南士绅惶惶,商路阻滞。

  长此以往,恐非国家之福啊!臣请陛下念及江南稳定,召林部堂回京述职,另择良臣,以安人心。”

  首辅李标眉头紧锁,尚未开口,陆铮已踏步出班。他目光如炬,扫过那位御史,声音冷冽如冰:

  “安定人心?安的是哪些蠹虫的人心?是那些侵吞国帑千万、致使边军无饷、百姓流离的贪官污吏的人心吗?!”他声若洪钟,在殿内回荡。

  “江南士绅?若皆是忠于王事、守法经营的士绅,林部堂又何须动用雷霆手段?正因有硕鼠盘踞,蛀空国库,才需刮骨疗毒!”

  陆铮转向御座,躬身道:“陛下,太后!江南巨款追回,正说明林汝元所为,乃剜除腐肉,拯救国脉!

  如今,北疆将士因这笔饷银得以饱腹,边镇重建得以启动,此乃林汝元不世之功!岂可因几只硕鼠哀鸣,便自毁长城?

  臣以为,非但不能召回林汝元,更应予以嘉奖,令其继续深挖积弊,彻底肃清江南!”

  李标深吸一口气,也持笏道:“陆都督所言极是。非常之时,行非常之法。江南积弊非一日之寒,不用重典,难治沉疴。

  林汝元虽有操切之处,然其忠心为国,成效卓着,朝廷当力挺之,绝不可半途而废!”

  在陆铮和李标的强硬态度下,召回林汝元的提议被断然驳回。

  周太后最终下旨,对林汝元江南之功予以褒奖,赐蟒袍玉带,明确支持其继续推行新政。

  退朝之后,陆铮回到北镇抚司,立刻下达了一系列密令。

  他指示林汝元,对江南的反扑不必客气,可依据已掌握的证据,选择一两个跳得最欢、背景最深的官员或士林领袖,进行严厉惩戒,以儆效尤。

  同时,他加紧了通过皮岛渠道获取江南稀缺物资的步伐,试图从经济上减弱江南封锁的影响。

  对于朝中那些为江南张目的官员,锦衣卫的监控也变得更加严密。

  ……

  在北方的土地上,白银的流入确实带来了变化。

  大同镇副总兵马科,利用拨付的饷银,终于勉强重整起了一支约五千人的队伍,虽然装备依旧简陋,但至少军心初步稳定,开始修复一些关键堡寨的墙体。

  他看着麾下士卒碗里不再是照得见人影的稀粥,眼中闪过一丝欣慰,但望向北方草原时,忧虑依旧深重——皇太极的探马活动越来越频繁。

  小主,这个章节后面还有哦,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更精彩!

  京营忠武军的扩编也在加速。新兵们在老兵的呵斥和带领下,进行着艰苦的操练。

  火器营的炮声不时响起,虽然依旧稚嫩,却已有了几分声势。

  然而,随着规模的急剧膨胀,军队的整合与管理也出现了新的问题。来自不同背景的军官之间难免有摩擦,后勤补给的压力巨大,新式战术的训练也非一蹴而就。

  周遇吉和曹文诏等人忙得脚不沾地,常常彻夜不眠。

  尽管阻力重重,但新政的微光仍在顽强地穿透厚重的阴霾。

  在江南,林汝元顶着巨大的压力,在拿下几个出头鸟之后,继续推进清丈田亩和整顿漕运。

  一些见识到朝廷决心、或本身利益受损不大的中小地主和商人,开始尝试接受新的规则。

  那个被林汝元安插在松江府的“水利同知”,也终于抓住机会,查处了一起官商勾结、私纵海禁的案件,初步树立了威信。

  而在北方的屯田区,土豆和番薯的收获,让许多屯民和军户第一次在冬天感受到了吃饱肚子的滋味。

  虽然远未达到丰衣足食,但这渺茫的希望,却比任何口号都更能凝聚人心。

  陆铮站在锦衣卫的高处,眺望着这座正在艰难复苏的帝都。他知道,惊蛰的雷声已经响起,但寒冬的余威尚未散去。

  江南的困兽仍在挣扎,边关的狼烟随时可能再起,朝中的暗箭也不会停止。

  他与林汝元,一北一南,如同两个在惊涛骇浪中掌舵的舟子,所能做的,唯有握紧手中的舵,迎着风浪,奋力向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