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南梅雨渐歇,溽热初临。
林汝元坐镇金陵行辕,心中那本“人事账册”愈发清晰。
查抄贪墨、整顿漕运盐政固然重要,但若不能将关键职位换上可靠之人,一切成果都将是沙上之塔,自己一旦离去,江南势必迅速退回原状。
他必须利用当前的高压态势和朝廷的明确支持,迅速在江南官场扎下属于自己的根须。
苏州府
苏州知府陈祖绶虽因盐案牵连,暂时偃旗息鼓,但其在苏州经营多年的势力网络依然盘根错节。
林汝元决定,必须在此核心之地,钉入一颗最牢固的钉子。
他看中了现任苏州府同知(原代理通判,因政绩突出已被正式任命为同知)孙铭。
此人是北方干吏,跟随林汝元南下,在清丈田亩、整顿胥吏中展现出过人的能力与不畏强御的品格,且对新政理念理解透彻。
林汝元毫不犹豫地呈递密奏,力陈孙铭之能,恳请朝廷破格提拔。
与此同时,他利用查抄盐商及潘汝桢案中牵扯出的苏州官场劣迹,连续参劾了苏州府下辖吴县、长洲县两名与陈祖绶关系密切、且对新政阳奉阴违的知县。证据确凿,朝廷很快准奏,将二人革职。
空出的苏州知府以及两个知县职位,成了各方角力的焦点。徐允爵等人自然想方设法要安插自己人,但在林汝元提供的铁证和陆铮于朝中的强力运作下,他们的企图未能得逞。最终,朝廷明发上谕:
擢升孙铭为苏州府知府。
调任林汝元推荐的另两位北方籍干吏,分任吴县、长洲县知县。
此举如同利刃,直插江南腹心!孙铭上任伊始,便雷厉风行,依靠林汝元的支持和自身在苏州积累的经验。
大力清洗陈祖绶遗留的党羽,将关键岗位如钱粮、刑名等司吏,换上了经过考察的本地寒门士子或外省调来的官员。
苏州府衙的风气为之一变,政令开始真正畅通。
常州府
常州府经过刘文正倒台、韩猛掌兵,局面已基本稳定。林汝元在此基础上,进一步巩固成果。
他举荐那位配合默契、即将致仕的老知府之子——一位在邻省为官、风评不错的通判,调回常州府接任同知之职。
此举既酬谢了老知府的配合,又因其子返乡任职,必然更加尽心维护常州稳定,且与韩猛一文一武,可形成制衡。
同时,他将韩猛正式推上了常州卫指挥使的位置,使其名正言顺地掌控常州兵权。
并继续从忠武军抽调骨干,帮助韩猛整训卫所兵马,使其逐渐蜕变为一支听命于朝廷、而非地方豪强的新军。
松江府
松江府地位特殊,海商云集,利益交织最为复杂。林汝元在此地的布局更为谨慎和长远。
他首先将那位以“水利同知”名义打入松江的干吏,正式扶正为松江府海防同知,赋予其明确的管辖港口、稽查海贸之权。
此人到任后,不负众望,很快便依据林汝元提供的线索,查处了几起官商勾结、走私违禁物资的案件,初步树立了权威。
对于松江知府,此人背景深厚,暂时动不得。
林汝元便采取“掺沙子”的策略,利用一次官员考核的机会,以“松江府钱粮事务繁剧,需增派能员”为由,奏请朝廷,向松江府派驻了一位由他举荐的户部分司主事,专门负责稽核府衙及市舶司的账目。
这个职位看似不高,却如同楔子,牢牢钉入了松江府的钱袋子,使其难以在财政上肆意妄为。
应天府(南京)
南京作为留都,六部等中央机构犹在,虽多为闲职,但影响力不容小觑。
林汝元深知,欲彻底掌控江南,必须在一定程度上影响南京官场。
他重点结交、拉拢了南京兵部侍郎李邦华。此公乃万历名臣李三才之后,素有名望,且对徐允爵等勋贵豪强的做派早有不满,只是以往势单力薄。
林汝元以国事相托,以整顿江南武备、共御外侮为由,赢得了李邦华的同情与支持。
通过李邦华,林汝元得以在南京官场中逐渐凝聚起一股倾向于改革、支持新政的力量,虽暂时无法与徐党抗衡,但已能有效牵制,并不断发声,为林汝元的举措提供舆论支持。
除了高层官职的调整,林汝元更注重在底层培植力量。
他利用查抄赃款的部分收益,在金陵、苏州等地设立“育才官舍”,招募江南各地家境贫寒但有志于学的年轻士子,给予食宿津贴。
并亲自或派员讲授经世致用之学,潜移默化地灌输忠君爱国、革新除弊的思想。
这些士子,将来或参加科考,或直接由行辕荐举为吏,将成为新政在江南基层最坚定的支持者和执行者。
同时,他严厉整顿各府县胥吏队伍,汰劣存优,对于能力尚可、愿意配合新政的胥吏,给予正式身份和稳定俸禄。
打破他们依附于地方豪强才能生存的旧有模式,试图将其转化为国家政权的忠实雇员。
林汝元这一系列环环相扣、从上至下的人事布局,如同在江南这片看似铁板一块的土地上,精准地打入了一根根桩基。
虽然徐允爵、魏国公等顶级勋贵依然在位,他们的影响力也依然存在,但江南的权力格局,已然发生了深刻而不可逆的变化。
政令出自金陵行辕,经由孙铭等新任知府、韩猛等新任武将、以及逐渐被渗透和改造的基层力量,开始真正落到实处。
以往那种“中枢诏令下,江南软抵抗”的“听调不听宣”局面,被硬生生撕开了一道巨大的缺口。
徐允爵在府中,看着一份份关于新任官员到任、心腹被清洗的报告,感到一阵彻骨的寒意。
他意识到,林汝元用的不仅仅是尚方宝剑,更是一套组合拳,是在从根子上瓦解他们在江南的统治基础。
经济命脉被重创,武力依仗被剥夺,如今连官场根基也开始动摇。
“他这是要……犁庭扫穴啊……”徐允爵喃喃自语,一股真正的、濒临绝境的恐惧,终于攫住了他的心脏。
江南的天,真的开始变了。而这场由林汝元主导的人事更迭与扎根行动,无疑是为最终彻底解决江南问题,铺下了最坚实的一块基石。
接下来,便是等待时机,对那盘踞在最顶端的毒瘤,发起最后的总攻。
林汝元坐镇金陵行辕,心中那本“人事账册”愈发清晰。
查抄贪墨、整顿漕运盐政固然重要,但若不能将关键职位换上可靠之人,一切成果都将是沙上之塔,自己一旦离去,江南势必迅速退回原状。
他必须利用当前的高压态势和朝廷的明确支持,迅速在江南官场扎下属于自己的根须。
苏州府
苏州知府陈祖绶虽因盐案牵连,暂时偃旗息鼓,但其在苏州经营多年的势力网络依然盘根错节。
林汝元决定,必须在此核心之地,钉入一颗最牢固的钉子。
他看中了现任苏州府同知(原代理通判,因政绩突出已被正式任命为同知)孙铭。
此人是北方干吏,跟随林汝元南下,在清丈田亩、整顿胥吏中展现出过人的能力与不畏强御的品格,且对新政理念理解透彻。
林汝元毫不犹豫地呈递密奏,力陈孙铭之能,恳请朝廷破格提拔。
与此同时,他利用查抄盐商及潘汝桢案中牵扯出的苏州官场劣迹,连续参劾了苏州府下辖吴县、长洲县两名与陈祖绶关系密切、且对新政阳奉阴违的知县。证据确凿,朝廷很快准奏,将二人革职。
空出的苏州知府以及两个知县职位,成了各方角力的焦点。徐允爵等人自然想方设法要安插自己人,但在林汝元提供的铁证和陆铮于朝中的强力运作下,他们的企图未能得逞。最终,朝廷明发上谕:
擢升孙铭为苏州府知府。
调任林汝元推荐的另两位北方籍干吏,分任吴县、长洲县知县。
此举如同利刃,直插江南腹心!孙铭上任伊始,便雷厉风行,依靠林汝元的支持和自身在苏州积累的经验。
大力清洗陈祖绶遗留的党羽,将关键岗位如钱粮、刑名等司吏,换上了经过考察的本地寒门士子或外省调来的官员。
苏州府衙的风气为之一变,政令开始真正畅通。
常州府
常州府经过刘文正倒台、韩猛掌兵,局面已基本稳定。林汝元在此基础上,进一步巩固成果。
他举荐那位配合默契、即将致仕的老知府之子——一位在邻省为官、风评不错的通判,调回常州府接任同知之职。
此举既酬谢了老知府的配合,又因其子返乡任职,必然更加尽心维护常州稳定,且与韩猛一文一武,可形成制衡。
同时,他将韩猛正式推上了常州卫指挥使的位置,使其名正言顺地掌控常州兵权。
并继续从忠武军抽调骨干,帮助韩猛整训卫所兵马,使其逐渐蜕变为一支听命于朝廷、而非地方豪强的新军。
松江府
松江府地位特殊,海商云集,利益交织最为复杂。林汝元在此地的布局更为谨慎和长远。
他首先将那位以“水利同知”名义打入松江的干吏,正式扶正为松江府海防同知,赋予其明确的管辖港口、稽查海贸之权。
此人到任后,不负众望,很快便依据林汝元提供的线索,查处了几起官商勾结、走私违禁物资的案件,初步树立了权威。
对于松江知府,此人背景深厚,暂时动不得。
林汝元便采取“掺沙子”的策略,利用一次官员考核的机会,以“松江府钱粮事务繁剧,需增派能员”为由,奏请朝廷,向松江府派驻了一位由他举荐的户部分司主事,专门负责稽核府衙及市舶司的账目。
这个职位看似不高,却如同楔子,牢牢钉入了松江府的钱袋子,使其难以在财政上肆意妄为。
应天府(南京)
南京作为留都,六部等中央机构犹在,虽多为闲职,但影响力不容小觑。
林汝元深知,欲彻底掌控江南,必须在一定程度上影响南京官场。
他重点结交、拉拢了南京兵部侍郎李邦华。此公乃万历名臣李三才之后,素有名望,且对徐允爵等勋贵豪强的做派早有不满,只是以往势单力薄。
林汝元以国事相托,以整顿江南武备、共御外侮为由,赢得了李邦华的同情与支持。
通过李邦华,林汝元得以在南京官场中逐渐凝聚起一股倾向于改革、支持新政的力量,虽暂时无法与徐党抗衡,但已能有效牵制,并不断发声,为林汝元的举措提供舆论支持。
除了高层官职的调整,林汝元更注重在底层培植力量。
他利用查抄赃款的部分收益,在金陵、苏州等地设立“育才官舍”,招募江南各地家境贫寒但有志于学的年轻士子,给予食宿津贴。
并亲自或派员讲授经世致用之学,潜移默化地灌输忠君爱国、革新除弊的思想。
这些士子,将来或参加科考,或直接由行辕荐举为吏,将成为新政在江南基层最坚定的支持者和执行者。
同时,他严厉整顿各府县胥吏队伍,汰劣存优,对于能力尚可、愿意配合新政的胥吏,给予正式身份和稳定俸禄。
打破他们依附于地方豪强才能生存的旧有模式,试图将其转化为国家政权的忠实雇员。
林汝元这一系列环环相扣、从上至下的人事布局,如同在江南这片看似铁板一块的土地上,精准地打入了一根根桩基。
虽然徐允爵、魏国公等顶级勋贵依然在位,他们的影响力也依然存在,但江南的权力格局,已然发生了深刻而不可逆的变化。
政令出自金陵行辕,经由孙铭等新任知府、韩猛等新任武将、以及逐渐被渗透和改造的基层力量,开始真正落到实处。
以往那种“中枢诏令下,江南软抵抗”的“听调不听宣”局面,被硬生生撕开了一道巨大的缺口。
徐允爵在府中,看着一份份关于新任官员到任、心腹被清洗的报告,感到一阵彻骨的寒意。
他意识到,林汝元用的不仅仅是尚方宝剑,更是一套组合拳,是在从根子上瓦解他们在江南的统治基础。
经济命脉被重创,武力依仗被剥夺,如今连官场根基也开始动摇。
“他这是要……犁庭扫穴啊……”徐允爵喃喃自语,一股真正的、濒临绝境的恐惧,终于攫住了他的心脏。
江南的天,真的开始变了。而这场由林汝元主导的人事更迭与扎根行动,无疑是为最终彻底解决江南问题,铺下了最坚实的一块基石。
接下来,便是等待时机,对那盘踞在最顶端的毒瘤,发起最后的总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