京郊,忠武军大营,新设的匠作营区。炉火正红,叮叮当当的打铁声不绝于耳。
陆铮在周遇吉的陪同下,悄然前来,并非视察宏大的操演,而是为了看一件“小东西”。
匠头是个头发花白、手臂粗壮的老匠户,姓胡,此刻正紧张地向陆铮展示一杆新打造完成的鸟铳。
与以往粗笨的样式不同,这杆鸟铳的铳管似乎更显匀称,铳床的木质也更加密实。
“督主请看,”胡匠头声音有些发颤,但带着自豪,“按您给的图样,小的们改进了熟铁锻打的次数,铳管更韧,不易炸膛。
这铳床用的是辽东柞木,耐磕碰。还有这药池盖,加了弹簧,能自行闭合,防风防潮……”
陆铮接过鸟铳,入手沉甸甸,手感确实比旧式要好。他仔细检查了铳管内部的光滑度,又试了试扳机和药池盖的灵活性。
他并非武器专家,但超越时代的眼光让他能提出一些方向性的改进意见。
“不错。”陆铮难得地赞了一句,将鸟铳递还给胡匠头,“铳管还可再琢磨如何减轻重量,便于士卒长途携行。
另外,燧石发火的装置,也要加紧试制,雨雪天火绳不便。”
“是,是!小的明白!”胡匠头激动得脸色通红。他以往在军器局备受排挤,空有手艺却无处施展,是陆铮的新政重视技艺,将他这类人提拔重用。
就在这时,一名年轻匠徒搬运铁料时脚下不稳,一块生铁“哐当”一声砸在地上,吓得他面如土色。
周遇吉眉头一皱,刚要呵斥,陆铮却摆了摆手。
“无妨,小心些便是。”他看着那惶恐的年轻匠徒,对胡匠头道,“手艺要传,规矩也要立。
日后若有革新,无论大小,只要于军有利,皆可记录上报,核实后,本督不吝赏赐。”
一句话,让整个匠作营的工匠们眼睛都亮了起来。他们第一次感觉到,自己这身“贱业”,似乎真的有了奔头。
这看似微不足道的鼓励,却比任何严令更能激发创造力。炉火映照着一张张淌着汗水的脸,也映照着忠武军未来装备变革的星星之火。
陆府后院,药香弥漫。苏婉清近几日胎动频繁,太医开了安神的方子。
贴身婢女云裳小心翼翼地端着刚煎好的药碗,穿过抄手游廊,正要送入正房,却在门口被管家陆安拦下了。
“云裳姑娘,且慢。”陆安是个四十多岁、面容精干的男子,是陆铮从锦衣卫旧部中挑选出来管理府邸的,极为可靠。
“管家,何事?夫人还等着用药呢。”云裳疑惑。
陆安没有说话,只是拿出随身携带的一根银针,当着云裳的面,缓缓探入药汁中,停留片刻,再取出。银针依旧亮白。
云裳松了口气,略带嗔怪:“管家也太小心了,这药是我亲自看着煎的,寸步未离。”
陆安面色不变,收起银针,低声道:“姑娘莫怪,非常时期,督主树敌甚多,不得不防。往后夫人的一应饮食药物,都需如此查验,切记。”
云裳心中一凛,点了点头,这才端着药碗进去。
屋内,苏婉清接过温热的药碗,看着窗外陆安离去的身影,轻轻叹了口气。
她虽不同外事,但也从这日常的谨慎中,感受到了夫君所处位置的凶险。
她小口喝着苦涩的药汁,心中那份期盼新生命到来的喜悦里,不由得多了一丝挥之不去的隐忧。
这一日的常朝,气氛原本还算平和。几项关于漕运后续、北方春耕的政务讨论完毕,眼看就要散朝,一位年轻的监察御史刘正清却突然出列,手持笏板,朗声道:
“臣,弹劾总督京营戎政、锦衣卫指挥使陆铮,纵容部下,干涉地方政务,有违祖制!”
此言一出,满殿皆静。所有目光瞬间聚焦在这位面容尚带稚气的御史身上,又偷偷瞟向面无表情的陆铮。
刘正清侃侃而谈,列举的事例却有些“鸡毛蒜皮”:无非是忠武军某哨官在协助地方清剿小股土匪时,对当地胥吏的怠惰行为呵斥了几句;
或是某地屯田司小吏在核查田亩时,与当地乡绅发生了些许口角。
“……军者,国之干城,当专司戍卫,岂可越俎代庖,插手民政?长此以往,恐开武人干政之渐,坏朝廷纲纪!
臣恳请陛下明察,约束忠武军行止,以正视听!”
龙椅上的咸熙帝茫然地看向珠帘之后。周太后没有出声。首辅李标眉头微皱,次辅钱龙锡眼观鼻鼻观心。
所有人都知道,这弹劾看似针对具体小事,实则是朝中某些人对陆铮权力过大的又一次试探和攻击。
陆铮缓缓出列,他没有看刘正清,而是向御座方向躬身:“陛下,太后。刘御史所言,看似有理,却是不明就里,不谙实情。”
陆铮的声音平静无波:“各地卫所废弛,胥吏腐败,致使政令不通,匪患难清。忠武军协助地方,乃是奉旨行事,旨在扫清新政障碍,稳固地方。
若按刘御史所言,坐视地方蠹虫阻碍国策,才是真正的祸国殃民!至于所谓‘武人干政’……”
陆铮顿了顿,语气转冷:“更是无稽之谈!忠武军乃天子亲军,其所行一切,皆奉皇命,为社稷计!
莫非在刘御史眼中,清除国蠹、安抚地方,维护朝廷威信,也算是‘干政’吗?”
他几句话,便将刘正清的弹劾定性为“不明实情”、“阻碍国策”,并将忠武军的行动牢牢绑定在“奉旨”、“维护朝廷”的大义之上。
刘正清脸色涨红,还想争辩,李标适时开口:“刘御史风闻奏事,其心可嘉。然陆都督所言亦是实情。
非常之时,当行非常之法。忠武军协助地方,乃权宜之计,亦需注意方式方法。此事不必再议。”
一场小小的风波,被轻易压下。但陆铮知道,这绝非孤例。刘正清背后,定然有人指使。
这种看似无力的试探,正说明暗处的对手从未放弃。
散朝后,陆铮与李标并肩走出奉天门。
“树欲静而风不止啊。”李标轻叹一声。
陆铮目光平静:“首辅放心,跳梁小丑,不足为虑。只要我们行得正,做得实,这些杂音,终究会散去。”
只是,他心中清楚,真正的风浪,或许还在后头。如今这看似平静的日常之下,不知隐藏着多少类似的微澜,随时可能汇聚成新的惊涛。
他必须时刻警惕,既要推动这艘破船前行,也要小心避开这些暗处的礁石。
而家中那碗需用银针试探的安胎药,更是无声地提醒着他,他走的这条路,从来都不平坦。
……
陆铮在周遇吉的陪同下,悄然前来,并非视察宏大的操演,而是为了看一件“小东西”。
匠头是个头发花白、手臂粗壮的老匠户,姓胡,此刻正紧张地向陆铮展示一杆新打造完成的鸟铳。
与以往粗笨的样式不同,这杆鸟铳的铳管似乎更显匀称,铳床的木质也更加密实。
“督主请看,”胡匠头声音有些发颤,但带着自豪,“按您给的图样,小的们改进了熟铁锻打的次数,铳管更韧,不易炸膛。
这铳床用的是辽东柞木,耐磕碰。还有这药池盖,加了弹簧,能自行闭合,防风防潮……”
陆铮接过鸟铳,入手沉甸甸,手感确实比旧式要好。他仔细检查了铳管内部的光滑度,又试了试扳机和药池盖的灵活性。
他并非武器专家,但超越时代的眼光让他能提出一些方向性的改进意见。
“不错。”陆铮难得地赞了一句,将鸟铳递还给胡匠头,“铳管还可再琢磨如何减轻重量,便于士卒长途携行。
另外,燧石发火的装置,也要加紧试制,雨雪天火绳不便。”
“是,是!小的明白!”胡匠头激动得脸色通红。他以往在军器局备受排挤,空有手艺却无处施展,是陆铮的新政重视技艺,将他这类人提拔重用。
就在这时,一名年轻匠徒搬运铁料时脚下不稳,一块生铁“哐当”一声砸在地上,吓得他面如土色。
周遇吉眉头一皱,刚要呵斥,陆铮却摆了摆手。
“无妨,小心些便是。”他看着那惶恐的年轻匠徒,对胡匠头道,“手艺要传,规矩也要立。
日后若有革新,无论大小,只要于军有利,皆可记录上报,核实后,本督不吝赏赐。”
一句话,让整个匠作营的工匠们眼睛都亮了起来。他们第一次感觉到,自己这身“贱业”,似乎真的有了奔头。
这看似微不足道的鼓励,却比任何严令更能激发创造力。炉火映照着一张张淌着汗水的脸,也映照着忠武军未来装备变革的星星之火。
陆府后院,药香弥漫。苏婉清近几日胎动频繁,太医开了安神的方子。
贴身婢女云裳小心翼翼地端着刚煎好的药碗,穿过抄手游廊,正要送入正房,却在门口被管家陆安拦下了。
“云裳姑娘,且慢。”陆安是个四十多岁、面容精干的男子,是陆铮从锦衣卫旧部中挑选出来管理府邸的,极为可靠。
“管家,何事?夫人还等着用药呢。”云裳疑惑。
陆安没有说话,只是拿出随身携带的一根银针,当着云裳的面,缓缓探入药汁中,停留片刻,再取出。银针依旧亮白。
云裳松了口气,略带嗔怪:“管家也太小心了,这药是我亲自看着煎的,寸步未离。”
陆安面色不变,收起银针,低声道:“姑娘莫怪,非常时期,督主树敌甚多,不得不防。往后夫人的一应饮食药物,都需如此查验,切记。”
云裳心中一凛,点了点头,这才端着药碗进去。
屋内,苏婉清接过温热的药碗,看着窗外陆安离去的身影,轻轻叹了口气。
她虽不同外事,但也从这日常的谨慎中,感受到了夫君所处位置的凶险。
她小口喝着苦涩的药汁,心中那份期盼新生命到来的喜悦里,不由得多了一丝挥之不去的隐忧。
这一日的常朝,气氛原本还算平和。几项关于漕运后续、北方春耕的政务讨论完毕,眼看就要散朝,一位年轻的监察御史刘正清却突然出列,手持笏板,朗声道:
“臣,弹劾总督京营戎政、锦衣卫指挥使陆铮,纵容部下,干涉地方政务,有违祖制!”
此言一出,满殿皆静。所有目光瞬间聚焦在这位面容尚带稚气的御史身上,又偷偷瞟向面无表情的陆铮。
刘正清侃侃而谈,列举的事例却有些“鸡毛蒜皮”:无非是忠武军某哨官在协助地方清剿小股土匪时,对当地胥吏的怠惰行为呵斥了几句;
或是某地屯田司小吏在核查田亩时,与当地乡绅发生了些许口角。
“……军者,国之干城,当专司戍卫,岂可越俎代庖,插手民政?长此以往,恐开武人干政之渐,坏朝廷纲纪!
臣恳请陛下明察,约束忠武军行止,以正视听!”
龙椅上的咸熙帝茫然地看向珠帘之后。周太后没有出声。首辅李标眉头微皱,次辅钱龙锡眼观鼻鼻观心。
所有人都知道,这弹劾看似针对具体小事,实则是朝中某些人对陆铮权力过大的又一次试探和攻击。
陆铮缓缓出列,他没有看刘正清,而是向御座方向躬身:“陛下,太后。刘御史所言,看似有理,却是不明就里,不谙实情。”
陆铮的声音平静无波:“各地卫所废弛,胥吏腐败,致使政令不通,匪患难清。忠武军协助地方,乃是奉旨行事,旨在扫清新政障碍,稳固地方。
若按刘御史所言,坐视地方蠹虫阻碍国策,才是真正的祸国殃民!至于所谓‘武人干政’……”
陆铮顿了顿,语气转冷:“更是无稽之谈!忠武军乃天子亲军,其所行一切,皆奉皇命,为社稷计!
莫非在刘御史眼中,清除国蠹、安抚地方,维护朝廷威信,也算是‘干政’吗?”
他几句话,便将刘正清的弹劾定性为“不明实情”、“阻碍国策”,并将忠武军的行动牢牢绑定在“奉旨”、“维护朝廷”的大义之上。
刘正清脸色涨红,还想争辩,李标适时开口:“刘御史风闻奏事,其心可嘉。然陆都督所言亦是实情。
非常之时,当行非常之法。忠武军协助地方,乃权宜之计,亦需注意方式方法。此事不必再议。”
一场小小的风波,被轻易压下。但陆铮知道,这绝非孤例。刘正清背后,定然有人指使。
这种看似无力的试探,正说明暗处的对手从未放弃。
散朝后,陆铮与李标并肩走出奉天门。
“树欲静而风不止啊。”李标轻叹一声。
陆铮目光平静:“首辅放心,跳梁小丑,不足为虑。只要我们行得正,做得实,这些杂音,终究会散去。”
只是,他心中清楚,真正的风浪,或许还在后头。如今这看似平静的日常之下,不知隐藏着多少类似的微澜,随时可能汇聚成新的惊涛。
他必须时刻警惕,既要推动这艘破船前行,也要小心避开这些暗处的礁石。
而家中那碗需用银针试探的安胎药,更是无声地提醒着他,他走的这条路,从来都不平坦。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