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发出奏章的同时,陆铮对军队的调动并未完全停止。
他命令曹变蛟的骑兵和前军继续向川东方向缓慢而坚定地移动,做出积极备战的姿态。他在用既成事实,向朝廷施加压力。
兴安城内外,大军云集,战云密布。而在遥远的商洛山中,李自成残部正在为生存而挣扎;
在富庶的四川盆地里,张献忠则一边享受着劫掠的快感,一边警惕地注视着东方的动静;
在北京的紫禁城中,一场关于是否信任陆铮的激烈辩论,正在深宫中上演。
天下这盘棋,走到了最关键的一步。陆铮的下一步,将决定大明王朝,是走向中兴,还是滑向更深的深渊。
……
……
陆铮的陈情奏章和那份近乎孤注一掷的军令状密折,以最快的速度送达京师。
如同在已然鼎沸的朝堂油锅中再次投入了一块寒冰,引发了更为激烈的震荡。
支持者如李标等人,手持陆铮详细陈述的川中危急局势及战略构想的奏章,力陈“当断不断,反受其乱”。
认为这是彻底解决流寇之患、稳固西南千载难逢的机会,陆铮既有此魄力立下军令状,朝廷当予以信任和全力支持。
而反对派则抓住“军令状”一词大做文章,斥责陆铮“狂妄自大,视国事为儿戏”,“一年之期,若不能平贼,损兵折将,空耗国帑,又当如何?
莫非到时还能斩了这位太子太保、锦衣卫督帅不成?”他们更隐晦地暗示,这或许是陆铮借此索要更大权柄的借口。
深宫之内,咸熙帝与周太后的案头,摆放着两份截然不同的奏章,一份是陆铮的沥血陈情。
另一份则是反对派联名弹劾的万言书。年轻的皇帝眉头紧锁,望向垂帘之后的母后。
“母后,陆卿……当真可信吗?”
周太后沉默良久,她的指尖拂过陆铮密折上“甘受任何处置”那几个力透纸背的字,最终缓缓道:“皇帝,朝廷已无退路。不用陆铮,谁能挡张献忠?
谁能定李自成?谁能御东虏?此刻疑他,便是自毁长城。然,权柄过重,亦是实情……便准他所请,但,需加以制衡。”
数日后,朝廷的旨意抵达兴安,内容耐人寻味。
旨意明确同意了陆铮对四川张献忠的作战方略,授予其“总督四川、湖广、陕西、河南军务”之权,许其“相机剿抚”。
并承诺江南粮饷会优先保障入川之战。这几乎是给了陆铮在南方战区的全权。
然而,旨意中也包含了制衡之举:第一,重申对商洛李自成残部的围剿,交由陕西巡抚与湖广总兵负责。
陆铮需“统筹指导”,但不必亲力亲为,意在防止他过度集中兵力于四川。
第二,明确要求陆铮“善用忠良”,特别点出了“石柱宣慰使秦良玉,忠勇世着,熟悉川情,可委以重任”。
这既是提醒,也是安排——朝廷希望借助秦良玉这支本土力量,在四川战场形成对陆铮的一定牵制。
接到这份意料之中又带着枷锁的旨意,陆铮并未感到意外。政治从来都是妥协的艺术。他立刻召集幕僚,将目光投向全局。
“督师,如今李自成困守商洛,张献忠肆虐川中,朝廷又提及云南不稳……我军兵力虽盛,亦不能四面开战啊。”一位资深幕僚忧心忡忡地在巨大的舆图上指点着。
陆铮的目光扫过地图,从陕北的边镇,到中原的腹地,再到西南的崇山峻岭,最后落在遥远的云南。
那里,土司沙定洲与明朝守将沐天波(黔国公)之间的矛盾已趋白热化,叛乱的火星若隐若现。
一旦爆发,必将切断朝廷与西南的最后联系,甚至可能让张献忠的势力蔓延过去。
“路要一步步走,饭要一口口吃。”陆铮沉声道,手指重重地点在四川的位置,“当前首要,亦是唯一目标,乃是张献忠!
唯有速定四川,才能震慑云南宵小,才能腾出手来彻底解决商洛顽疾,也才能让朝廷无话可说!”
陆铮深知,必须集中所有力量,打好入川这一仗。
“给秦良玉将军去信!”陆铮下令,“以本督和朝廷的名义,恳请老将军出兵。
请她依托石柱,出兵垫江、长寿一带,威胁重庆,牵制张献忠兵力。
告知老将军,我大军不日将从夔州(今奉节)方向发起主攻,望其与我形成东西夹击之势!”
秦良玉,这位年过花甲却威名赫赫的女将军,麾下“白杆兵”精锐善战,且对朝廷忠心耿耿。
她的态度,对入川之战至关重要。陆铮的信措辞极为恭敬,既表达了朝廷的倚重,也摆出了后辈请教、协同作战的姿态。
与此同时,陆铮加快了战备。兴安城外,汉江江面上,来自江南林汝元督造和搜集的各式船只正在集结演练。
虽然还不具备与张献忠水师正面决战的能力,但运送兵员、物资渡过汉水,进入鄂西山区,已是足够。
忠武军主力则在曹变蛟的严厉督促下,进行着艰苦的山地作战适应性训练。
本小章还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精彩内容!
就在陆铮紧锣密鼓准备入川之时,数匹快马带着烟尘驰入兴安城,带来了石柱秦良玉的回信。
信是秦良玉亲笔,字迹刚劲有力。她在信中痛陈张献忠在四川的暴行,表示“剿灭此獠,义不容辞”。
并承诺将尽起石柱之兵,按照陆铮的方略,出兵威胁重庆侧翼。
然而,信末她也委婉地提出了困难:粮饷不足,军械老旧,尤其是缺乏对抗张献忠部火器的装备,希望督师能够予以支援。
这既是对合作的积极响应,也是一次谨慎的试探,试探陆铮这个新任总督的诚意和能力。
陆铮看完信,立刻下令:“从我们有限的储备中,拨出白银五万两,精铁三千斤,上好火药一千斤,火铳两百支,即刻由可靠人马押送,走小路运往石柱,交予秦老将军!”
“督师,这……我们自己也很紧张啊!”军需官面露难色。
“秦老将军的白杆兵,是我们在川东最可靠的盟友!
此刻吝啬,无异于自断臂膀!”陆铮斩钉截铁,“告诉秦老将军,这只是第一批,待我大军入川,粮饷军械,必优先供应白杆兵!”
这份雪中送炭的支援,远比任何空泛的承诺更有力量。
就在陆铮与秦良玉初步建立起脆弱的信任与协作关系时,来自云南的紧急军报,如同一声惊雷,终于炸响——土司沙定洲正式造反,围攻昆明,黔国公沐天波岌岌可危!消息传到兴安,军中一阵骚动。
……
他命令曹变蛟的骑兵和前军继续向川东方向缓慢而坚定地移动,做出积极备战的姿态。他在用既成事实,向朝廷施加压力。
兴安城内外,大军云集,战云密布。而在遥远的商洛山中,李自成残部正在为生存而挣扎;
在富庶的四川盆地里,张献忠则一边享受着劫掠的快感,一边警惕地注视着东方的动静;
在北京的紫禁城中,一场关于是否信任陆铮的激烈辩论,正在深宫中上演。
天下这盘棋,走到了最关键的一步。陆铮的下一步,将决定大明王朝,是走向中兴,还是滑向更深的深渊。
……
……
陆铮的陈情奏章和那份近乎孤注一掷的军令状密折,以最快的速度送达京师。
如同在已然鼎沸的朝堂油锅中再次投入了一块寒冰,引发了更为激烈的震荡。
支持者如李标等人,手持陆铮详细陈述的川中危急局势及战略构想的奏章,力陈“当断不断,反受其乱”。
认为这是彻底解决流寇之患、稳固西南千载难逢的机会,陆铮既有此魄力立下军令状,朝廷当予以信任和全力支持。
而反对派则抓住“军令状”一词大做文章,斥责陆铮“狂妄自大,视国事为儿戏”,“一年之期,若不能平贼,损兵折将,空耗国帑,又当如何?
莫非到时还能斩了这位太子太保、锦衣卫督帅不成?”他们更隐晦地暗示,这或许是陆铮借此索要更大权柄的借口。
深宫之内,咸熙帝与周太后的案头,摆放着两份截然不同的奏章,一份是陆铮的沥血陈情。
另一份则是反对派联名弹劾的万言书。年轻的皇帝眉头紧锁,望向垂帘之后的母后。
“母后,陆卿……当真可信吗?”
周太后沉默良久,她的指尖拂过陆铮密折上“甘受任何处置”那几个力透纸背的字,最终缓缓道:“皇帝,朝廷已无退路。不用陆铮,谁能挡张献忠?
谁能定李自成?谁能御东虏?此刻疑他,便是自毁长城。然,权柄过重,亦是实情……便准他所请,但,需加以制衡。”
数日后,朝廷的旨意抵达兴安,内容耐人寻味。
旨意明确同意了陆铮对四川张献忠的作战方略,授予其“总督四川、湖广、陕西、河南军务”之权,许其“相机剿抚”。
并承诺江南粮饷会优先保障入川之战。这几乎是给了陆铮在南方战区的全权。
然而,旨意中也包含了制衡之举:第一,重申对商洛李自成残部的围剿,交由陕西巡抚与湖广总兵负责。
陆铮需“统筹指导”,但不必亲力亲为,意在防止他过度集中兵力于四川。
第二,明确要求陆铮“善用忠良”,特别点出了“石柱宣慰使秦良玉,忠勇世着,熟悉川情,可委以重任”。
这既是提醒,也是安排——朝廷希望借助秦良玉这支本土力量,在四川战场形成对陆铮的一定牵制。
接到这份意料之中又带着枷锁的旨意,陆铮并未感到意外。政治从来都是妥协的艺术。他立刻召集幕僚,将目光投向全局。
“督师,如今李自成困守商洛,张献忠肆虐川中,朝廷又提及云南不稳……我军兵力虽盛,亦不能四面开战啊。”一位资深幕僚忧心忡忡地在巨大的舆图上指点着。
陆铮的目光扫过地图,从陕北的边镇,到中原的腹地,再到西南的崇山峻岭,最后落在遥远的云南。
那里,土司沙定洲与明朝守将沐天波(黔国公)之间的矛盾已趋白热化,叛乱的火星若隐若现。
一旦爆发,必将切断朝廷与西南的最后联系,甚至可能让张献忠的势力蔓延过去。
“路要一步步走,饭要一口口吃。”陆铮沉声道,手指重重地点在四川的位置,“当前首要,亦是唯一目标,乃是张献忠!
唯有速定四川,才能震慑云南宵小,才能腾出手来彻底解决商洛顽疾,也才能让朝廷无话可说!”
陆铮深知,必须集中所有力量,打好入川这一仗。
“给秦良玉将军去信!”陆铮下令,“以本督和朝廷的名义,恳请老将军出兵。
请她依托石柱,出兵垫江、长寿一带,威胁重庆,牵制张献忠兵力。
告知老将军,我大军不日将从夔州(今奉节)方向发起主攻,望其与我形成东西夹击之势!”
秦良玉,这位年过花甲却威名赫赫的女将军,麾下“白杆兵”精锐善战,且对朝廷忠心耿耿。
她的态度,对入川之战至关重要。陆铮的信措辞极为恭敬,既表达了朝廷的倚重,也摆出了后辈请教、协同作战的姿态。
与此同时,陆铮加快了战备。兴安城外,汉江江面上,来自江南林汝元督造和搜集的各式船只正在集结演练。
虽然还不具备与张献忠水师正面决战的能力,但运送兵员、物资渡过汉水,进入鄂西山区,已是足够。
忠武军主力则在曹变蛟的严厉督促下,进行着艰苦的山地作战适应性训练。
本小章还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精彩内容!
就在陆铮紧锣密鼓准备入川之时,数匹快马带着烟尘驰入兴安城,带来了石柱秦良玉的回信。
信是秦良玉亲笔,字迹刚劲有力。她在信中痛陈张献忠在四川的暴行,表示“剿灭此獠,义不容辞”。
并承诺将尽起石柱之兵,按照陆铮的方略,出兵威胁重庆侧翼。
然而,信末她也委婉地提出了困难:粮饷不足,军械老旧,尤其是缺乏对抗张献忠部火器的装备,希望督师能够予以支援。
这既是对合作的积极响应,也是一次谨慎的试探,试探陆铮这个新任总督的诚意和能力。
陆铮看完信,立刻下令:“从我们有限的储备中,拨出白银五万两,精铁三千斤,上好火药一千斤,火铳两百支,即刻由可靠人马押送,走小路运往石柱,交予秦老将军!”
“督师,这……我们自己也很紧张啊!”军需官面露难色。
“秦老将军的白杆兵,是我们在川东最可靠的盟友!
此刻吝啬,无异于自断臂膀!”陆铮斩钉截铁,“告诉秦老将军,这只是第一批,待我大军入川,粮饷军械,必优先供应白杆兵!”
这份雪中送炭的支援,远比任何空泛的承诺更有力量。
就在陆铮与秦良玉初步建立起脆弱的信任与协作关系时,来自云南的紧急军报,如同一声惊雷,终于炸响——土司沙定洲正式造反,围攻昆明,黔国公沐天波岌岌可危!消息传到兴安,军中一阵骚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