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紫禁城。
石门寨失守的消息,如同一块巨石投入早已不再平静的深潭,掀起了更大的波澜。
“陛下!太后!卢象升坐拥重兵,却任由虏骑破关,损兵折将,其心可诛!”
“如今虏势看似西移,正是重整防线,与虏议和,以争取时日之良机啊!”
“卢象升刚愎自用,不堪督师重任!臣举荐……”
朝堂之上,攻击卢象升、鼓吹议和的声音前所未有地高涨起来。
就连一些原本中立的大臣,在“事实”面前,也开始动摇。深居宫中的咸熙帝被这些言论搅得心慌意乱,只能无助地看向珠帘之后。
周太后紧抿着嘴唇,脸色苍白。她信任卢象升的忠诚,但石门寨的快速陷落和清军“重心西移”的态势,让她也产生了疑虑。
巨大的战争消耗和看不到尽头的僵持,正在一点点侵蚀着这个王朝最高统治者的耐心和信心。
“传旨……”她终于开口,声音带着一丝不易察觉的疲惫和沙哑,“令卢象升务必稳固防线,不得再失寸土。
着兵部、户部,选派干员,前往通州……核查军务,督促抗奴。”
这道旨意,虽未明言撤换卢象升,但那“核查”、“督促”的字眼,无异于一把悬在卢象升头顶的利剑。
朝中的主和派们,看到了他们期待已久的信号。
汉中行营。
当陆铮通过特殊渠道,得知朝廷已派人前往通州“核查”卢象升的消息时,他沉默了许久。
“大厦将倾,非一木可支。”他低声自语,语气中带着深深的无力感。
他远在西南,纵然能勉强稳住川陕,却难以干预朝堂决策,更无法改变周太后以及朝廷对卢象升的猜忌。
“给孙应元的命令不变。另外,”他看向北方,目光凝重,“让我们在京城的人,尽量为卢督师周旋,哪怕……只能拖延一些时间。”
他能做的,也只有这些了。战争的胜负,从来不仅仅取决于战场。
当后方的支柱开始动摇,前线的血肉长城,又能支撑多久?皇太极的攻心之策,正在一点点地显露出可怕的威力。
北方的天空,阴云密布,一场比刀光剑影更残酷的风暴,即将降临在那位忠于王事、却已油尽灯枯的督师头上。
……
蓟镇前线,清军御营。
皇太极稳坐中军,如同盘踞在蛛网中央的巨蛛,敏锐地感受着每一丝震动。
细作与哨探将明朝朝堂的纷争、通州行辕内卢象升病重的消息,以及那支正在前往通州的“核查”队伍的情报,源源不断地送至他的案头。
“看来,朕送出的这份‘大礼’,明朝很受用。”皇太极嘴角泛起一丝冷峭的笑意。
石门寨这颗棋子,他落得恰到好处,不仅撕开了防线,更搅动了明朝本就浑浊的朝局。
他看向范文程,“范先生,依你看,卢象升还能撑多久?”
范文程躬身道:“皇上圣明。卢象升内外交困,忧愤成疾,已是强弩之末。
朝廷此番举动,无异于自断臂膀。臣以为,破局之机,就在眼前。”
皇太极微微颔首,目光再次投向地图上的通州。“传令多尔衮,石门寨一线,保持压迫,但不必再强行攻城。
朕要的,是让明朝皇帝和那些大臣们,时刻感受到刀锋就在颈侧。”他顿了顿,语气转为森然,“再令阿济格、多铎,西线可以再‘松’一些。
甚至可以让出几个无关紧要的废弃堡寨给马科。要让明朝上下都觉得,西线‘大有可为’,而卢象升在通州……碍事了。”
他要将所有的压力,所有的矛盾,都引向那个已经躺在病榻上的卢象升。他要让明朝自己,亲手拔掉这根最硬的钉子。
通州,督师行辕。
药石的气味弥漫在房间里,压抑得令人窒息。卢象升昏昏沉沉地躺在榻上,偶尔睁开眼。
目光浑浊而涣散,口中喃喃着“蓟州”、“粮道”、“不可浪战”等破碎的词语。
参军和亲随们守在旁边,面露悲戚,却又无可奈何。
行辕外的气氛同样凝重。兵部和户部派来的“核查”官员已经抵达。
他们虽未直接闯入卢象升的病榻前,却已在行辕外围开始“询问”各级将吏,调阅文书账册,态度倨傲,言辞间充满了不信任。
一种无形的寒流,在通州守军之中蔓延开来,士气备受打击。
“督师……朝廷……朝廷这是要干什么啊!”一位跟随卢象升多年的老郎中,看着外面那些趾高气扬的京官,老泪纵横。
卢象升似乎听到了什么,眼皮艰难地动了动,最终却只是发出一声微不可闻的叹息,再度陷入昏睡。
他毕生忠勇,此刻却连为自己辩解的力气都没有了。
保安州,安北军大营。
孙应元也感受到了这股来自后方的不祥寒意。
卢象升病重、朝廷派员核查的消息,比官方文书更早地通过隐秘渠道传到了他的耳中。
“狡兔死,走狗烹……”他站在营垒高处,望着东南通州方向,拳头紧握,指节发白。
他与卢象升并无深交,甚至因战略分歧有过不快,但此刻,一种物伤其类的悲凉和愤怒涌上心头。
卢象升若倒,北线谁还能统筹全局?靠那些只会夸夸其谈的文官吗?
“将军,西线虏兵又有后撤迹象,马总兵来信,询问是否可趁机扩大战果?”副将前来禀报。
孙应元收回目光,脸色冰冷:“回复马总兵,就说我部仍需固守,无力配合。让他……好自为之。”
他不能再让安北军冒险了。卢象升的前车之鉴就在眼前,他必须为麾下这五万弟兄,也为远在汉中的陆督师负责。
宣府,马科接到孙应元冷淡的回信,气得破口大骂,但看着眼前清军“主动”让出的几个破寨子。
又隐隐觉得有些不对劲,可具体哪里不对,他这个直性子一时又想不明白。
……
汉中行营。
陆铮接到卢象升病危和朝廷动作的密报时,正在批复一份关于四川盐政的文书。他沉默了片刻,缓缓放下朱笔。
“树欲静而风不止。”他走到窗前,看着外面沉沉的夜色,“皇太极这一手,真是打在了七寸上。”
他深知,卢象升若去,北线很可能陷入各自为战甚至内斗的境地,届时局面将一发不可收拾。而他,远在西南,鞭长莫及。
“给我们在京城的人传信,无论如何,要保住卢督师的家人。”他沉声下令。这是他目前唯一能做的,也是对那位忠臣最后的敬意。
……
……
石门寨失守的消息,如同一块巨石投入早已不再平静的深潭,掀起了更大的波澜。
“陛下!太后!卢象升坐拥重兵,却任由虏骑破关,损兵折将,其心可诛!”
“如今虏势看似西移,正是重整防线,与虏议和,以争取时日之良机啊!”
“卢象升刚愎自用,不堪督师重任!臣举荐……”
朝堂之上,攻击卢象升、鼓吹议和的声音前所未有地高涨起来。
就连一些原本中立的大臣,在“事实”面前,也开始动摇。深居宫中的咸熙帝被这些言论搅得心慌意乱,只能无助地看向珠帘之后。
周太后紧抿着嘴唇,脸色苍白。她信任卢象升的忠诚,但石门寨的快速陷落和清军“重心西移”的态势,让她也产生了疑虑。
巨大的战争消耗和看不到尽头的僵持,正在一点点侵蚀着这个王朝最高统治者的耐心和信心。
“传旨……”她终于开口,声音带着一丝不易察觉的疲惫和沙哑,“令卢象升务必稳固防线,不得再失寸土。
着兵部、户部,选派干员,前往通州……核查军务,督促抗奴。”
这道旨意,虽未明言撤换卢象升,但那“核查”、“督促”的字眼,无异于一把悬在卢象升头顶的利剑。
朝中的主和派们,看到了他们期待已久的信号。
汉中行营。
当陆铮通过特殊渠道,得知朝廷已派人前往通州“核查”卢象升的消息时,他沉默了许久。
“大厦将倾,非一木可支。”他低声自语,语气中带着深深的无力感。
他远在西南,纵然能勉强稳住川陕,却难以干预朝堂决策,更无法改变周太后以及朝廷对卢象升的猜忌。
“给孙应元的命令不变。另外,”他看向北方,目光凝重,“让我们在京城的人,尽量为卢督师周旋,哪怕……只能拖延一些时间。”
他能做的,也只有这些了。战争的胜负,从来不仅仅取决于战场。
当后方的支柱开始动摇,前线的血肉长城,又能支撑多久?皇太极的攻心之策,正在一点点地显露出可怕的威力。
北方的天空,阴云密布,一场比刀光剑影更残酷的风暴,即将降临在那位忠于王事、却已油尽灯枯的督师头上。
……
蓟镇前线,清军御营。
皇太极稳坐中军,如同盘踞在蛛网中央的巨蛛,敏锐地感受着每一丝震动。
细作与哨探将明朝朝堂的纷争、通州行辕内卢象升病重的消息,以及那支正在前往通州的“核查”队伍的情报,源源不断地送至他的案头。
“看来,朕送出的这份‘大礼’,明朝很受用。”皇太极嘴角泛起一丝冷峭的笑意。
石门寨这颗棋子,他落得恰到好处,不仅撕开了防线,更搅动了明朝本就浑浊的朝局。
他看向范文程,“范先生,依你看,卢象升还能撑多久?”
范文程躬身道:“皇上圣明。卢象升内外交困,忧愤成疾,已是强弩之末。
朝廷此番举动,无异于自断臂膀。臣以为,破局之机,就在眼前。”
皇太极微微颔首,目光再次投向地图上的通州。“传令多尔衮,石门寨一线,保持压迫,但不必再强行攻城。
朕要的,是让明朝皇帝和那些大臣们,时刻感受到刀锋就在颈侧。”他顿了顿,语气转为森然,“再令阿济格、多铎,西线可以再‘松’一些。
甚至可以让出几个无关紧要的废弃堡寨给马科。要让明朝上下都觉得,西线‘大有可为’,而卢象升在通州……碍事了。”
他要将所有的压力,所有的矛盾,都引向那个已经躺在病榻上的卢象升。他要让明朝自己,亲手拔掉这根最硬的钉子。
通州,督师行辕。
药石的气味弥漫在房间里,压抑得令人窒息。卢象升昏昏沉沉地躺在榻上,偶尔睁开眼。
目光浑浊而涣散,口中喃喃着“蓟州”、“粮道”、“不可浪战”等破碎的词语。
参军和亲随们守在旁边,面露悲戚,却又无可奈何。
行辕外的气氛同样凝重。兵部和户部派来的“核查”官员已经抵达。
他们虽未直接闯入卢象升的病榻前,却已在行辕外围开始“询问”各级将吏,调阅文书账册,态度倨傲,言辞间充满了不信任。
一种无形的寒流,在通州守军之中蔓延开来,士气备受打击。
“督师……朝廷……朝廷这是要干什么啊!”一位跟随卢象升多年的老郎中,看着外面那些趾高气扬的京官,老泪纵横。
卢象升似乎听到了什么,眼皮艰难地动了动,最终却只是发出一声微不可闻的叹息,再度陷入昏睡。
他毕生忠勇,此刻却连为自己辩解的力气都没有了。
保安州,安北军大营。
孙应元也感受到了这股来自后方的不祥寒意。
卢象升病重、朝廷派员核查的消息,比官方文书更早地通过隐秘渠道传到了他的耳中。
“狡兔死,走狗烹……”他站在营垒高处,望着东南通州方向,拳头紧握,指节发白。
他与卢象升并无深交,甚至因战略分歧有过不快,但此刻,一种物伤其类的悲凉和愤怒涌上心头。
卢象升若倒,北线谁还能统筹全局?靠那些只会夸夸其谈的文官吗?
“将军,西线虏兵又有后撤迹象,马总兵来信,询问是否可趁机扩大战果?”副将前来禀报。
孙应元收回目光,脸色冰冷:“回复马总兵,就说我部仍需固守,无力配合。让他……好自为之。”
他不能再让安北军冒险了。卢象升的前车之鉴就在眼前,他必须为麾下这五万弟兄,也为远在汉中的陆督师负责。
宣府,马科接到孙应元冷淡的回信,气得破口大骂,但看着眼前清军“主动”让出的几个破寨子。
又隐隐觉得有些不对劲,可具体哪里不对,他这个直性子一时又想不明白。
……
汉中行营。
陆铮接到卢象升病危和朝廷动作的密报时,正在批复一份关于四川盐政的文书。他沉默了片刻,缓缓放下朱笔。
“树欲静而风不止。”他走到窗前,看着外面沉沉的夜色,“皇太极这一手,真是打在了七寸上。”
他深知,卢象升若去,北线很可能陷入各自为战甚至内斗的境地,届时局面将一发不可收拾。而他,远在西南,鞭长莫及。
“给我们在京城的人传信,无论如何,要保住卢督师的家人。”他沉声下令。这是他目前唯一能做的,也是对那位忠臣最后的敬意。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