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1章 无法拒绝的方案-《重回1981:奖励百亿美金》

  第二天一早,天还没大亮,晏家的院子就再次热闹了起来。

  钱玉芬指挥着儿媳妇,用头天流水席剩下的大骨头熬了一锅香喷喷的浓汤,又烙了几张金黄的葱油饼。

  虽然简陋,但这已经是他们能拿出的最丰盛的早餐了。

  晏明洲和家人一起围坐在炕桌前,吃得津津有味。

  他没有丝毫的嫌弃,这种朴素的充满了烟火气的家常饭,反而让他这个孤身一人的穿越者,第一次在这个时代,感受到了一丝若有若无名为“家”的温暖。

  早饭刚过,村口就再次传来了汽车的轰鸣声。

  这一次来的不止是一辆吉普车,而是足足三辆!

  一辆北京吉普212,一辆上海牌黑色轿车,还有一辆,是县公安局的边三轮摩托车,突突地冒着青烟,在前面开道。

  这阵仗,比昨天刘明主任他们来的时候还要大上十倍!

  整个红旗大队,再次被惊动了。

  村民们纷纷从家里跑出来,跟在车队后面朝着晏家涌来,一个个脸上都写满了敬畏和好奇。

  晏卫国也连忙放下手里的活,带着全家人,迎到了院子门口。

  车门打开,侨办的刘明主任先下来了,他快走几步,来到后座,亲自拉开了车门。

  一个身材魁梧面容方正的中年男人从车上走了下来。

  他正是安平县的一把手,县长赵德胜。

  “赵……赵县长!”

  晏卫国看到来人,连忙上前想要握手,却又觉得自己的手太脏,伸到一半,又缩了回来,只是一个劲地哈着腰。

  赵德胜却没有在意,他主动伸出手,紧紧地握住了晏卫国那双粗糙的大手,爽朗地笑道:“卫国同志,我听说你们老晏家,出了个了不起的麒麟儿啊!”

  他的目光,越过晏卫国,落在了他身后那个气度不凡的年轻人身上。

  “想必,这位就是晏明洲先生了吧?”

  “赵县长,您好。”晏明洲上前一步,不卑不亢地与赵德胜握了握手,“让您亲自跑一趟,真是折煞晚辈了。”

  “不折煞!不折煞!”赵德胜上下打量着晏明洲,越看越满意。

  眼前的年轻人,虽然穿着考究,但眉宇间没有丝毫骄矜之气,眼神沉稳清澈,言谈举止都透着一股与年龄不符的成熟和大气。

  这绝对是个能做大事的人!

  “晏先生,你为我们县小学的慷慨捐助,我代表县委县政府和全县三十万父老乡亲,向你表示最衷心的感谢!”赵德胜的语气充满了真诚。

  “应该的。”晏明洲微笑着回应。

  一番寒暄后,众人被请进了堂屋。

  这一次,屋子里坐的就全是县里各个部门的一把手了。

  晏家的人,除了晏卫国陪坐在一旁,其他人都识趣地退到了院子里,只留下堂妹晏小雅,负责给领导们添茶倒水。

  赵德胜没有绕圈子,他今天来目的非常明确。

  “晏先生,刘主任已经把你昨天想要在家乡投资建厂的想法,向我做了详细的汇报。”他开门见山地说道,“我们县委县政府,对你这个想法是举双手欢迎,并且愿意提供一切可能的支持!”

  “但是……”他话锋一转,脸上露出一丝严肃,“我们也有一些顾虑,你说想利用我们本地的杨木资源办玩具厂,这个想法很好,但是晏先生,你有没有想过,这漫山遍野的树,看着是多,可要是天天砍,年年砍,总有砍完的一天吧?”

  “到时候,山秃了,木头没了,厂子该怎么办?更重要的是,这山林,可是我们安平县的命根子,是防风固沙的屏障,要是为了办厂,把生态给破坏了,那我们可就成了历史的罪人了!”

  赵德胜的话,说得语重心长。

  他虽然渴望招商引资,但作为一县之长,他不能不考虑得更长远一些。

  他身后的其他几位局长,也都纷纷点头,显然,这是他们共同的担忧。

  晏卫国的心,一下子提到了嗓子眼。

  他生怕自己这个刚冒出头的大侄子,因为这个问题回答不好,就把这天大的好事给搅黄了。

  然而,晏明洲的脸上却没有丝毫的意外和慌张。

  他仿佛早就料到了他们会有此一问。

  他从容地端起茶杯,轻轻地吹了吹上面的茶叶,才不急不缓地开口说道:

  “赵县长,您和各位领导的顾虑,非常有远见,也正是我接下来,想要详细阐述的核心问题。”

  他放下茶杯,目光扫过在场的每一个人,那沉稳的眼神,带着一种让人信服的力量。

  “我所设想的玩具厂,绝不是那种杀鸡取卵竭泽而渔的短视行为。”

  “我的方案,可以概括为两部分。”

  “第一部分,是以偿养续。”

  “什么叫以偿养续?”赵德胜好奇地问道。

  “很简单。”晏明洲解释道,“我的工厂,每砍伐一棵成材的杨木,就会同时无偿捐赠三棵甚至五棵新的树苗,给村里或者县林业部门,并负责第一年的养护成本。”

  “砍一棵,种三棵?”

  在场的所有领导都愣住了。

  他们还是第一次听到如此新奇的说法。

  “没错。”晏明洲继续说道,“我们砍的是可以立刻产生经济效益的成材树,但我们种下的,是未来的希望。如此一来,只要我们规划得当,不仅不会让山林变秃,反而会让我们的森林覆盖率,逐年增加,这就叫有偿使用,持续发展。”

  赵德胜的眼睛,一下子亮了!

  这个思路,太妙了!

  既解决了原料问题,又兼顾了长远的生态保护!

  “那……第二部分呢?”他迫不及待地追问道。

  “第二部分,也是更核心的部分,我称之为建立经济速生林基地。”

  晏明洲的语速不快,但每一个字,都充满了规划感。

  “赵县长,各位领导,我们都知道,后山上的那些天然杨木,生长周期长,成材率也不稳定,如果我的工厂长期依赖这些自然资源,始终是靠天吃饭,风险很大。”

  “所以,我的长远计划是,与县里合作,由我的工厂出资,县里出土地和技术指导,共同建立一个现代化的经济速生林培育基地。”

  “我们会引进国外最新的生长周期更短、材质更适合做玩具的改良派杨树品种,通过科学的种植施肥和管理,我们可以在三到五年内,就培育出一批可以砍伐的优质木材。”

  “这个基地,就像是我们的一个木材银行,我们砍伐自己种的树,来供应工厂的生产,而后山上的那些原生林,我们不仅不动,还要更好地保护起来,让它成为我们安平县真正的绿色长城!”

  “而且,”他补充道,“这个速生林基地,本身也可以成为一个新的产业,它需要大量的工人来种植和养护,可以再次解决一大批劳动力就业,未来,我们培育出的优质木材,除了供应我自己的玩具厂,甚至还可以卖给其他的家具厂、造纸厂,为县里创造新的持续的税收!”

  一番话说得在场的所有人都目瞪口呆,鸦雀无声。

  他们像是在听一堂来自未来的,关于可持续发展的超前课程。

  砍一棵,种三棵。

  建立经济速生林基地。

  保护原生林。

  开发新产业,创造新税收。

  这一整套环环相扣逻辑严密,既有短期效益,又有长远规划的方案,彻底颠覆了他们对办工厂的认知。

  他们原以为,所谓的投资就是给钱盖厂房,招工人,然后砍树卖钱。

  却万万没想到,眼前这个年轻人,想的竟然是这么深,这么远!

  赵德胜看着晏明洲,眼神里已经完全被一种名为折服的情绪所占据。

  他现在百分之百地相信,眼前这个人,绝对不是什么普通的富三代。

  他是一个真正有眼光有格局,有社会责任感的企业家!

  “好!太好了!”

  赵德胜激动地站起身,重重地一拍桌子,那巨大的声响,把院子外偷听的村民都吓了一跳。

  “晏先生!你这个方案,不是好,而是太好了!它不仅解决了我们的所有顾虑,更是为我们安平县未来的发展,指出了一条可持续的康庄大道啊!”

  他紧紧地握住晏明洲的手,用力地摇晃着。

  “我代表县委县政府,当场拍板!”

  “你的玩具厂项目,我们安平县要了!”

  “土地、政策、人力……你需要什么,我们给什么!一路绿灯!特事特办!”

  “晏先生,你就是我们安平县的贵人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