隔日太子来探望太后,太后暖了眉眼,笑呵呵拉着他坐下,吩咐嬷嬷上奶饽饽和热茶。
“保成,天寒少动,仔细着凉。”太后语带疼惜。
太子心头一暖,他自幼失恃,深宫里唯孝庄与太后待他纯粹:“好些天没见皇玛嬷,孙儿惦记。天冷冻着丹阳,便没带她来。”
丹阳是太子妃的女儿,是弘晓外,太后最喜欢的曾孙。
曾孙子好些个,但不能明目张胆疼爱,曾孙女怎么稀罕都可以。
太后乐呵呵应着,话锋却转:“哀家断不许温宪、小七再沾那偏心眼的,免得惹是非。”
太子嘴角牵起无奈,也就太后能这般直言……从前他也敢对皇阿玛直言,如今君臣父子隔了山,话到嘴边都要绕,怕扯碎本就疏淡的关系。
“皇玛嬷放心,皇阿玛理政又忙您的千秋节,小事顾不上。您定了人选,孙儿帮着提一句,定能成事。”
他来,也是为着这个,老四妻族得用,母族……必然得隔开。
佟佳氏得了一朝天子母族的红利,也该够了。
一提千秋节,太后眉峰便蹙。她长于草原,长寿是长生天护佑,不过家人围炉、烤羊奶酒,哪来这般折腾?
宫里的寿宴是规矩,是皇上的“孝道门面”——
吉服压身,受百官朝拜、应付脸熟名疏的宗室,客套话说到口干,半分真心快活也无。
她念着的端敏自出嫁后,从没回京贺寿,愧着胤祺因她当年抱养,只得憨厚藏拙,连婚事都难遂心。
太子怎不懂?千秋节是皇阿玛以孝治天下的仪式,太后是最尊贵的人,却也不过是帝王手里的提线木偶,半分负面情绪也不能有。
太后能说“不想过寿”,却不能说“这寿宴是折腾”,传出去,便是母子失和,可太后没错,皇上更没错,最后只会是底下人背锅。
平心而论,太后是怕康熙的。皇上待她厚,贡品先紧慈宁宫,问安不断,可这份好里藏着比顺治更甚的冷。
顺治癫狂,为董鄂妃敢违孝庄,尚有“执念”,康熙亲眼见证顺治痴狂造成的乱局,对后宫只剩克制权衡。
孝昭爱他藏心底,只做政治伙伴,他赏却无爱,打压钮祜禄不手软;
孝懿真心待他,是后宫特别的人,他终没给她最想要的;
良贵人因绝色让他失控,成了禁忌,怀胤禩险些丧命,赖孝懿护着才生下——最后移宫延禧,也不是因为孝懿体弱无法照料,而是要平衡六宫。
宫里啊,从来容不下真心真情。
太后无争无欲,这份纯白恰是康熙捧她的缘,可她有什么?尊荣是皇上给的,牵挂的人各陷难处,连过寿都是身不由己的仪式。
说到底,不过是皇权棋盘上,最体面也最无力的棋子。
胤礽越懂太后,越心寒:皇阿玛爱的从不是他,是早年能稳江山、不胁皇权的幼子,不是如今能分庭抗礼的“东宫”。
帝王博爱却谁也不爱,任何特殊的存在都必然会随着时间消亡。
自己啊,并没有如兄弟们所想那样,拥有过一份完整、纯粹的父爱!
他如今是真切体会到储君的艰难,既是君,又不是君,半君啊,呵呵,君不君臣不臣的!
东宫,从来都不是一个安乐窝,它更像是一个巨大的赌场,赌注就是身家性命。
“皇玛嬷还没说,给五妹寻了谁?”太子怜悯太后,不愿意太后多想,适时开口。
想起温宪,太后没了琢磨旁的心思,不设防地说了宜修提起咸福宫的事儿。
太子呼吸一滞,露出个真切的笑容,“姑母入宫多年,确实该有个名号,温宪又养于您膝下,有科尔沁来的妃子照料,确实不错。”
不是记在贵妃名下,给老四添助力就成,老四夫妻拎得清。
太后放下了咸奶茶,乐呵呵点头,“说来哀家有点小人心,以为小四家的会提贵妃,没承想,她说起了小十一。哀家这才想起来,小十一的额娘做事不地道,眼见孩子能养成了就各种使手段,哀家不喜欢这个。”
说到这里,太后语带埋怨,和贵人的举动,显然没能瞒过谁,连太后都知道她内里的小九九。
太子专心听着太后说话,应和说:“十一妹妹出生那会……玛嬷,要孙儿说,还是四弟妹会养人,前儿太子妃去探望,十一妹妹可活泼了。”
“那是,”太后转了转眼珠子,有些不好意思,“你说,哀家让你皇阿玛把十一也记到咸福宫名下怎么样?”
“呵呵,十一妹妹有福气。记在姑母名下,将来谁都得高看一眼。”真论起来,咸福宫那位的出身,不比八旗贵女差,记在她名下,可比当和贵人的女儿强多了。
又不是皇子,威胁不到自己,太子乐得应和太后。
太后来了精神,笑得合不拢嘴,“哀家这就和你阿玛说。”
话是这么说,太后还是有些忧虑,请皇上来之前,去了趟慈宁宫后面的小佛堂,请教苏麻喇姑。
苏麻喇姑转动手里的佛珠,摁下了太后亲自和康熙谈的想法,思索良久,才说:“这件事对蒙古有利,但涉及名分和玉牒,您怕是说不到点上,老奴走一趟吧。”
“好,有劳姑姑了。”太后一听苏麻喇姑愿意接过这事儿,高兴地眉开眼笑,她到底还是有些怵康熙的。前段日子要不是为了孙女,也不敢甩脸色说康熙。
至于说不到点上……太后对自己的笨嘴拙舌很有自知之明,半点不在意。
老太太本人或许不善言辞,但养出来的孩子都大智若愚,秀外慧中,只是习惯了收敛锋芒。
春禧殿内光线昏暗,只余几盏宫灯摇曳空气中弥漫着淡淡的檀香与压抑的沉默。
德嫔乌雅氏不可置信,瞪大双眼盯着眼前人,“你是我的女儿,是我的骨血,怎能跟老四一样背叛我?”
温宪将腰间系着的双鱼玉佩狠狠掼在青砖上,“不,我不是了。你从没把我当过你的骨血。六哥在时,我是锦上添花,六哥走后,为了要一个儿子,为了获取更多的垂怜,你送我去慈宁宫,我还傻傻的以为你是为我好!结果呢?”
“就因为七妹是一个女儿,你为了继续获宠,任由她高烧不退……她如今的病弱,都是你,你为了你的儿子,为了你的地位,生生耗尽了我们的母女情分。”
烛火“噼啪”响了一声,火星溅到地上,很快灭。
“可真是要气死我呀!”德嫔再也无法端坐在紫檀椅上,摔了一个花瓶,捂着自己的胸口,“你,你个逆女!!”
“不,我只是不愿意再渴求一份早就虚无的母女情。”温宪忽然笑了,笑声里满是凉意。
德嫔猛地将佛珠掷在案上,发出清脆的响声,站起身居高临下地看着女儿,眼圈泛红:“我再如何,也让你在这吃人不吐骨头的深宫里活到今日!再如何,也为你谋求到了慈宁宫的庇护,当年那么多个公主,只有我让你进了慈宁宫,让你成为太后的心头肉!我……”
“你也用我换到了皇阿玛的垂怜,这才让你有了十四弟,稳坐妃位!”温宪瞪着双眼死死盯着她,募地缓缓跪下身,对着德嫔磕了三个头,每一个都磕得极重,“女儿多谢你的生恩,”
温宪抬起头,眼里的泪终于落下,却带着决绝的冷,“我已经和皇阿玛说过了,你会复位的,会重新成为四妃,但你再也不是我和七妹的额娘。玉牒是一定会改的。往后,你我母女情分,便如这碎玉一般,断了。”
“你就在妃位上好好守住你的位子,守住你偏疼到了骨子的儿子,却休想再踩着我们的骨血给十四铺路!”
“至于所谓的和姨母(阿灵阿福晋)相守相助……呵呵,我和她的立场,正如和你的立场一样,不是陌路就是不死不休!”
德嫔瞳孔骤缩,看着眼前女儿陌生的眼神,猛地后退半步。
眼神里的失望与决绝,让她张了张嘴,想说些什么,喉间却堵得发慌,最终只化作一句冰冷的话。
“你,你,你别后悔!”
“保成,天寒少动,仔细着凉。”太后语带疼惜。
太子心头一暖,他自幼失恃,深宫里唯孝庄与太后待他纯粹:“好些天没见皇玛嬷,孙儿惦记。天冷冻着丹阳,便没带她来。”
丹阳是太子妃的女儿,是弘晓外,太后最喜欢的曾孙。
曾孙子好些个,但不能明目张胆疼爱,曾孙女怎么稀罕都可以。
太后乐呵呵应着,话锋却转:“哀家断不许温宪、小七再沾那偏心眼的,免得惹是非。”
太子嘴角牵起无奈,也就太后能这般直言……从前他也敢对皇阿玛直言,如今君臣父子隔了山,话到嘴边都要绕,怕扯碎本就疏淡的关系。
“皇玛嬷放心,皇阿玛理政又忙您的千秋节,小事顾不上。您定了人选,孙儿帮着提一句,定能成事。”
他来,也是为着这个,老四妻族得用,母族……必然得隔开。
佟佳氏得了一朝天子母族的红利,也该够了。
一提千秋节,太后眉峰便蹙。她长于草原,长寿是长生天护佑,不过家人围炉、烤羊奶酒,哪来这般折腾?
宫里的寿宴是规矩,是皇上的“孝道门面”——
吉服压身,受百官朝拜、应付脸熟名疏的宗室,客套话说到口干,半分真心快活也无。
她念着的端敏自出嫁后,从没回京贺寿,愧着胤祺因她当年抱养,只得憨厚藏拙,连婚事都难遂心。
太子怎不懂?千秋节是皇阿玛以孝治天下的仪式,太后是最尊贵的人,却也不过是帝王手里的提线木偶,半分负面情绪也不能有。
太后能说“不想过寿”,却不能说“这寿宴是折腾”,传出去,便是母子失和,可太后没错,皇上更没错,最后只会是底下人背锅。
平心而论,太后是怕康熙的。皇上待她厚,贡品先紧慈宁宫,问安不断,可这份好里藏着比顺治更甚的冷。
顺治癫狂,为董鄂妃敢违孝庄,尚有“执念”,康熙亲眼见证顺治痴狂造成的乱局,对后宫只剩克制权衡。
孝昭爱他藏心底,只做政治伙伴,他赏却无爱,打压钮祜禄不手软;
孝懿真心待他,是后宫特别的人,他终没给她最想要的;
良贵人因绝色让他失控,成了禁忌,怀胤禩险些丧命,赖孝懿护着才生下——最后移宫延禧,也不是因为孝懿体弱无法照料,而是要平衡六宫。
宫里啊,从来容不下真心真情。
太后无争无欲,这份纯白恰是康熙捧她的缘,可她有什么?尊荣是皇上给的,牵挂的人各陷难处,连过寿都是身不由己的仪式。
说到底,不过是皇权棋盘上,最体面也最无力的棋子。
胤礽越懂太后,越心寒:皇阿玛爱的从不是他,是早年能稳江山、不胁皇权的幼子,不是如今能分庭抗礼的“东宫”。
帝王博爱却谁也不爱,任何特殊的存在都必然会随着时间消亡。
自己啊,并没有如兄弟们所想那样,拥有过一份完整、纯粹的父爱!
他如今是真切体会到储君的艰难,既是君,又不是君,半君啊,呵呵,君不君臣不臣的!
东宫,从来都不是一个安乐窝,它更像是一个巨大的赌场,赌注就是身家性命。
“皇玛嬷还没说,给五妹寻了谁?”太子怜悯太后,不愿意太后多想,适时开口。
想起温宪,太后没了琢磨旁的心思,不设防地说了宜修提起咸福宫的事儿。
太子呼吸一滞,露出个真切的笑容,“姑母入宫多年,确实该有个名号,温宪又养于您膝下,有科尔沁来的妃子照料,确实不错。”
不是记在贵妃名下,给老四添助力就成,老四夫妻拎得清。
太后放下了咸奶茶,乐呵呵点头,“说来哀家有点小人心,以为小四家的会提贵妃,没承想,她说起了小十一。哀家这才想起来,小十一的额娘做事不地道,眼见孩子能养成了就各种使手段,哀家不喜欢这个。”
说到这里,太后语带埋怨,和贵人的举动,显然没能瞒过谁,连太后都知道她内里的小九九。
太子专心听着太后说话,应和说:“十一妹妹出生那会……玛嬷,要孙儿说,还是四弟妹会养人,前儿太子妃去探望,十一妹妹可活泼了。”
“那是,”太后转了转眼珠子,有些不好意思,“你说,哀家让你皇阿玛把十一也记到咸福宫名下怎么样?”
“呵呵,十一妹妹有福气。记在姑母名下,将来谁都得高看一眼。”真论起来,咸福宫那位的出身,不比八旗贵女差,记在她名下,可比当和贵人的女儿强多了。
又不是皇子,威胁不到自己,太子乐得应和太后。
太后来了精神,笑得合不拢嘴,“哀家这就和你阿玛说。”
话是这么说,太后还是有些忧虑,请皇上来之前,去了趟慈宁宫后面的小佛堂,请教苏麻喇姑。
苏麻喇姑转动手里的佛珠,摁下了太后亲自和康熙谈的想法,思索良久,才说:“这件事对蒙古有利,但涉及名分和玉牒,您怕是说不到点上,老奴走一趟吧。”
“好,有劳姑姑了。”太后一听苏麻喇姑愿意接过这事儿,高兴地眉开眼笑,她到底还是有些怵康熙的。前段日子要不是为了孙女,也不敢甩脸色说康熙。
至于说不到点上……太后对自己的笨嘴拙舌很有自知之明,半点不在意。
老太太本人或许不善言辞,但养出来的孩子都大智若愚,秀外慧中,只是习惯了收敛锋芒。
春禧殿内光线昏暗,只余几盏宫灯摇曳空气中弥漫着淡淡的檀香与压抑的沉默。
德嫔乌雅氏不可置信,瞪大双眼盯着眼前人,“你是我的女儿,是我的骨血,怎能跟老四一样背叛我?”
温宪将腰间系着的双鱼玉佩狠狠掼在青砖上,“不,我不是了。你从没把我当过你的骨血。六哥在时,我是锦上添花,六哥走后,为了要一个儿子,为了获取更多的垂怜,你送我去慈宁宫,我还傻傻的以为你是为我好!结果呢?”
“就因为七妹是一个女儿,你为了继续获宠,任由她高烧不退……她如今的病弱,都是你,你为了你的儿子,为了你的地位,生生耗尽了我们的母女情分。”
烛火“噼啪”响了一声,火星溅到地上,很快灭。
“可真是要气死我呀!”德嫔再也无法端坐在紫檀椅上,摔了一个花瓶,捂着自己的胸口,“你,你个逆女!!”
“不,我只是不愿意再渴求一份早就虚无的母女情。”温宪忽然笑了,笑声里满是凉意。
德嫔猛地将佛珠掷在案上,发出清脆的响声,站起身居高临下地看着女儿,眼圈泛红:“我再如何,也让你在这吃人不吐骨头的深宫里活到今日!再如何,也为你谋求到了慈宁宫的庇护,当年那么多个公主,只有我让你进了慈宁宫,让你成为太后的心头肉!我……”
“你也用我换到了皇阿玛的垂怜,这才让你有了十四弟,稳坐妃位!”温宪瞪着双眼死死盯着她,募地缓缓跪下身,对着德嫔磕了三个头,每一个都磕得极重,“女儿多谢你的生恩,”
温宪抬起头,眼里的泪终于落下,却带着决绝的冷,“我已经和皇阿玛说过了,你会复位的,会重新成为四妃,但你再也不是我和七妹的额娘。玉牒是一定会改的。往后,你我母女情分,便如这碎玉一般,断了。”
“你就在妃位上好好守住你的位子,守住你偏疼到了骨子的儿子,却休想再踩着我们的骨血给十四铺路!”
“至于所谓的和姨母(阿灵阿福晋)相守相助……呵呵,我和她的立场,正如和你的立场一样,不是陌路就是不死不休!”
德嫔瞳孔骤缩,看着眼前女儿陌生的眼神,猛地后退半步。
眼神里的失望与决绝,让她张了张嘴,想说些什么,喉间却堵得发慌,最终只化作一句冰冷的话。
“你,你,你别后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