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00章 端敏其人-《宜修重生四福晋,杀疯了》

  十一命悬一线,篝火大会依旧热闹。

  草原的夜被篝火燃得透亮,熊熊火焰蹿起丈高,将八旗子弟的甲胄映得泛着冷光。

  “砰砰” 几声鸣枪炸响,惊得远处的夜鸟扑棱棱飞起,紧接着是整齐划一的刀光。

  八旗子弟们耍着柳叶刀,刀锋劈过空气带起锐响,劈砍、格挡、翻跃,每一个动作都透着常年操练的悍勇,看得席上的蒙古王公脸色愈发凝重。

  大清强盛,兵强马壮,蒙古自然只有做小伏低的份儿。

  先前还带着几分心不在焉的蒙古王公与台吉,此刻忙端起酒碗,躬身向康熙敬酒,语气满是讨好:“皇上麾下将士,果真是天下第一!有这般精兵,咱们蒙古各部才能安稳度日啊!”

  在场众人纷纷附和,挨个上前给康熙、太子和胤禔敬酒,酒碗碰撞的脆响里,全是对大清强盛的敬畏。

  太后坐在上手的鎏金坐榻上,裹着白狐裘,正和科尔沁的娘家人笑谈,鬓边插着支赤金镶珊瑚的扁方,手里捏着串蜜蜡佛珠,对底下的喧闹只当是助兴,眼里只映着娘家人的脸:“部落今年的牛羊该是丰收了吧?瞧你这气色,比去年红润多了。”

  太后乐呵呵坐在上首,和科尔沁的娘家人叙旧。

  哒哒哒~一阵马蹄声震耳欲聋,威风飒飒的端敏公主一来,整场气氛就变了。

  “三弟,你还是一如既往爱人奉承。”一袭蒙古服饰的端敏公主,手持马鞭跨步下马,三两步走到太后跟前,无视康熙阴沉能滴出水的面孔,自来熟的和太子打招呼,“二侄子,不错,结实了许多,比小时候看着健壮多了。”

  胤禔……自然是明晃晃无视了。

  胤禔站在太子身侧,脸都憋红了。

  端敏自诩嫡出,是满蒙一体下的正统血脉,对庶出的弟弟和侄子们向来看不上眼。

  就算这个“弟弟”是康熙,她也绝不会给好脸色,无他——谁让康熙没追查她亲弟弟德赛的死因,由着庶出弟弟承袭她阿玛简亲王济度的爵位,还和庶出的雅布亲如手足,端敏就更厌恶了。

  太后乐呵呵地把端敏招到跟前,摸了摸她袍角的狼纹刺绣:“回来就好,路上没受冻吧?”

  丝毫没有把康熙和端敏的眉眼官司放在眼里,在她心里俩姐弟一直就是这样的。

  哪天端敏要真乖顺地给康熙行礼,不仅太后会大吃一惊,只怕康熙自己也得掂量掂量,这姐姐葫芦里买的什么药。

  “额娘,女儿好久没见您了。”

  端敏一来,宣妃非常识趣让出了位子,康熙眼角直抽抽,总觉得有什么不好的事要发生。

  “能见着你就好。”太后满眼慈爱,上下打量女儿,依旧是张扬跋扈的草原明珠。

  端敏和太后说了好一会子话,这才转头扬眉,瞥向康熙,“三弟,怎么不欢迎我来接驾?”

  “怎会?”康熙不答反问,没好气接过话茬,“迟了两天,你这接驾还真及时。”

  “来得早不如来得巧。”端敏凤眉高扬,要打机锋,行,奉陪到底,“一路上我可是把纯禧、荣宪送来了,姐姐这份礼,皇上可还喜欢。”

  “欢喜,欢喜得很。”康熙咬牙切齿,面上却笑得和乐。

  视线越过人群,落在款款走来的纯禧和荣宪身上,两人各带一个孩子,粉雕玉琢的模样,让他暂时压下了火气。

  女儿和外孙跟前,康熙决定大发善心,不跟端敏计较了。

  “欢喜就好。” 端敏却不肯罢休,端起酒碗抿了一口,声音不大却足够全场听清,“只是我听说,我那小侄子十一阿哥病得重,怎么没见你提半句?倒是有闲心在这儿办篝火宴。”

  原本就略显僵硬的宴会气氛,瞬间降至冰点。

  “不过是小病罢了,宜妃正看顾着,”康熙面色大变,人依旧稳稳的坐在上位,还不忘宽慰太后,“并不是什么大事,皇额娘且放心。”

  “但愿吧。”端敏接了句风凉话,朝着太后笑着颔首,“皇额娘,三弟既然说没事,那就没事,咱们继续看歌舞。”

  太后正执着纯禧公主的手,满眼慈爱问她在科尔沁过得可还舒坦。不是不心疼端敏,而是端敏的性格,不给她侄子(端敏的额驸,也是太后的侄子)脸色看就不错了。

  半个科尔沁都臣服在端敏的威名之下,不然,康熙为何这般容忍端敏挑衅。从小一起长大的姐弟情有,但更多的,还是政治维稳。

  纯禧拉着女儿上前见礼,眼里闪着泪花道,“孙女一切都好,就是记挂皇玛嬷和家里,见你和皇阿玛风采依旧,孙女就放心了。”

  荣宪也在一旁插科打诨,推着儿子上前和康熙叙旧,“皇阿玛,您瞧我这儿子,都能骑马了,改天让他给您表演!”

  荣妃在一旁险些望眼欲穿,盼着女儿能上前说话。

  气氛这才渐渐缓和下来,只是在场蒙古王公大气都不敢喘一个,生怕卷进去。

  恰在此时,一个小太监在太子耳边说了几句话,太子面色一僵,犹豫再三还是上前道:“皇阿玛,十一的帐篷解封了,命是保住了,只是……”

  似是有些难以启齿,太子嘴巴张了又张,盯着康熙渗人的眸光,继续道,“只是今后子嗣怕是艰难了。”

  本来就身体不好,又遭了这一难,肾水不足,子嗣……无望。

  只不过太医不会把话说死而已。

  康熙握着酒碗的手猛地一顿,酒液溅出几滴在袍角:“艰难?”

  “哐当” 一声,酒碗摔在地上,碎裂的瓷片溅起酒液。

  全场彻底死寂,连篝火燃烧的噼啪声都显得刺耳。蒙古王公们吓得纷纷低头,没人敢看康熙的脸色,怎么就偏生在这篝火宴上被当众点破。

  端敏端着酒碗的手也顿了顿,眼底闪过一丝复杂,却没再说话。

  太后轻轻叹了口气,拍了拍康熙的手背:“活着就好,子嗣的事,慢慢再想办法。”

  不是不心疼孙子,只是帝王家的孩子,本就命途多舛,比起没命,子嗣艰难已是万幸。

  宜妃哭的脸红红的,眼睛也肿的不成样子,康熙这才姗姗来迟。

  九阿哥和宜妃看见康熙,眼里突然亮起光来。

  “皇上!”

  “皇阿玛!”

  康熙长叹一声,目光巡视一圈后落到五福晋和宜修身上,“胤祺,你是十一的长兄,要提炼他的难处。老四啊,十一和你福晋处的不错,返京后让他去你府上休养一阵吧。”

  前一句众人毫无异议,后一句……宜修是蒙的,胤禛也是蒙的,但身体很诚实,“儿子\/儿媳遵循,定当好生照顾十一弟。”

  宜妃却很赞同,哈里和吴医女都是四福晋送来的,是真心要救十一的,且四福晋是个有福气的,生下两个孩子都很好,说不准能让十一沾沾福气呢!

  若实在无可转圜,不是还有大儿子和大儿媳么,再生几个儿子,将来过继一个给十一。

  帝妃二人心意相通,胤祺夫妻还蒙在鼓里,尚不知催生即将如暴风雨般袭来。

  至于十四是不是还要在马厩里抄写佛经祈福,在场之人谁也没提。

  康熙有意磨炼儿子的心性,宜妃则打定主意要他和德妃受磋磨,胤禛、胤祺、胤禟没一个喜欢胤禵好的,五福晋和宜修自然也不会开这个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