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6章 茗香录之五-《好梦需留不需送》

  汉阳郊外的五柳亭,在初夏的阳光下显得格外清幽。亭外垂柳依依,嫩绿的枝条随风轻摆,仿佛在向过往的行人招手。远处的山峦起伏,近处的溪水潺潺,构成了一幅恬淡的田园画卷。

  这天清晨,五柳亭旁的草地上已经聚集了不少朝鲜族的村民。他们身着色彩鲜艳的民族服装,脸上洋溢着丰收的喜悦。两个身材魁梧的小伙子各自高举一面大旗,一面上书“农者天下之本也”的汉字,另一面则是相同的韩文。旗帜在微风中猎猎作响,仿佛在宣告这场盛会的开始。

  随着一阵欢快的鼓点响起,村民们自发地围成一个大圈,开始跳起传统的农乐舞。这种舞蹈没有严格的演员与观众之分,每个人都是表演者,也都是欣赏者。他们一边演奏着手中的乐器,一边踏着轻快的舞步,整个场面热闹非凡。

  “快看那边!”人群中有人喊道。只见几个头戴象帽的少年走进场中,他们熟练地甩动着帽子上长长的飘带,那飘带在空中划出优美的弧线,引来阵阵喝彩。紧接着,一群少女手持扁鼓翩然而至,她们轻盈的舞姿与清脆的鼓声相得益彰,宛如一群翩翩起舞的彩蝶。

  就在这时,端宗一行人悄然来到场边。年轻的君王今日特意换上了便装,一袭素色长衫,腰间只系一条简单的玉带,看上去与寻常富家公子无异。茗玉跟在他身后,身着淡紫色衣裙,发间只簪一支银钗,却掩不住那与生俱来的高贵气质。小金子和水玉则像两个活泼的小童,不时踮起脚尖张望。

  “天生有五谷,豆黍稷麦稻...”村民们齐声唱起古老的农歌,歌声嘹亮,回荡在山谷之间。端宗听得入神,不禁赞叹道:“好一个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的景象!”

  小金子早已按捺不住,拉着水玉的手就冲进了舞队。他从一位少女手中接过扁鼓,有模有样地敲打起来。水玉起初有些害羞,但很快就被欢乐的气氛感染,跟着小金子一起跳了起来。

  “五谷收成好,家家开颜笑...”小金子即兴编唱着,眼睛却一直盯着水玉,“哥哥有话说,妹妹你莫跑...”水玉听到这里,脸颊顿时飞上两朵红云,羞得转身就跑回茗玉身边。

  小金子见状,眼珠一转,从舞队中取来一面精致的长鼓,恭敬地递给茗玉。“姑娘也来一曲如何?”他眨着眼睛问道。

  茗玉迟疑地看向端宗,后者微笑着点头示意。在端宗的帮助下,茗玉将长鼓背好,调整好鼓带的位置。当她步入场中时,周围的村民都不自觉地让开一条路,所有人的目光都集中在这位气质非凡的女子身上。

  随着锣鼓声响起,茗玉开始了她的表演。她的动作如行云流水,时而轻柔似春风拂柳,时而激昂如骤雨打萍。长鼓在她手中仿佛有了生命,每一个鼓点都恰到好处,与她的舞姿完美融合。端宗看得入迷,不知不觉也走进场中,与茗玉共舞一曲。

  “此时又如何,彼时亦如何...”村民们齐声唱和,歌声中充满了对生活的热爱与向往。茗玉忽然停下舞步,轻声吟诵:“这是圃隐大人的诗句啊。”接着,她清唱起来:“此身随风去,一去三千里...”

  舞毕,茗玉恭敬地将长鼓归还,向村民们施礼致谢。端宗上前一步,做了个“请”的手势:“贵...夫人请。”茗玉会意,微微欠身:“主...公子请。”两人相视一笑,默契地走向五柳亭。

  亭内,水玉已经准备好了茶具,正在细心地摆放。小金子则忙着擦拭桌椅,嘴里还不停地念叨:“这五柳亭的五柳二字,水玉姐姐可知道是什么典故?”见水玉摇头,他得意地说:“这五柳指的是五柳先生陶渊明啊!”

  端宗闻言笑道:“你这小奴才,莫要班门弄斧。茗玉姑娘才学过人,水玉又岂会不知陶渊明?”

  小金子不服气地说:“那陶渊明的《归田园居》是我们公子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