毕业十五周年同学聚会的日子,在期待中如期而至。
地点选在了一家颇有格调的餐厅包间,巨大的圆桌足以容纳我们这群从青葱岁月步入而立之年的老同学。
我和子豪到的时候,里面已经是一片喧闹,熟悉又略带些许陌生的面孔相互寒暄,追忆着往昔,交流着现状。
空气中弥漫着一种奇特的混合气息——有岁月带来的成熟稳重,也有短暂抛却现实身份后、试图找回青春印记的兴奋与感慨。
芝兰和周文也来了,芝兰产后恢复得很好,眉宇间多了几分母性的柔光,与周文站在一起,恩爱般配,是人群中幸福的一对。
我注意到,志刚坐在稍远一些的角落,目光偶尔会落在芝兰身上,那眼神复杂,有沉淀已久的欣赏,有物是人非的淡淡怅惘,但最终都化为了纯粹的、安静的祝福。
他很快移开视线,与旁边的同学聊起了工作。
而小丽,正和几个女同学聊得热火朝天,眼神却也不时飘向志刚的方向,带着一丝不易察觉的关切。
大家的变化都很大,有人发了福,有人秃了顶,有人成了职场精英,有人依旧平凡但满足。
宇辉也来了。
他比高中时更显沉稳,穿着合体的衬衫,言谈举止间透着理工科男性特有的冷静与条理。
他现在在一家知名的科技公司做研发经理,事业发展得相当不错。
聚会的气氛热烈而怀旧。
酒过三巡,菜过五味,话题从回忆杀渐渐转向了各自的家庭和生活。
当我和子豪不可避免地提到我们那“闻名遐迩”的三胞胎时,自然引来了阵阵惊叹和调侃。
聊到我们目前的状况,我顺口提起了青禾书社,提到了它如何成为我们生活的一部分,以及现在主要由兰凤、林少莲和另一位朋友在打理。
“兰凤?”
宇辉端着酒杯的手微微一顿,抬起头,目光透过镜片看向我,语气里带着一丝恰到好处、却没能完全掩饰的好奇。
“是……我们班那个长头发、很爱笑、组织能力很强的文艺委员,赵兰凤吗?”
他的问话本身很正常,但那一刻,他眼神里一闪而过的、某种类似于“追光”骤然亮起的神采,以及那比询问其他同学时明显多了一分专注的语气,让我心中微微一动。
“是啊,就是她。”
我点点头,不动声色地观察着他的反应。
“她现在可是我们书社的活动策划主力,做得非常出色。”
“是吗……”
宇辉低声应了一句,嘴角似乎泛起一丝极淡的笑意,状似随意地问道。
“她……现在还好吗?也结婚了吧?”
这个问题,带着一种小心翼翼的试探。
如果只是普通同学间的寒暄,通常会问“她来了吗?”
或者直接问近况,而不会如此具体地指向婚姻状态。
我还没来得及回答,旁边一个喝得有点高的男同学就大笑着插话:
“宇辉,你小子!当年我就觉得你看兰凤的眼神不对劲!每次班级活动,你都闷不吭声地帮她搬东西、调试音响!哈哈,没想到这么多年了你还惦记着呢?”
这话半是玩笑,半是揭底。
宇辉的耳根以肉眼可见的速度泛红了,他有些窘迫地瞪了那个同学一眼,急忙辩解:
“别瞎说!都是多少年前的老黄历了……”
但他的辩解,在此刻的我听来,却带着一种“欲盖弥彰”的意味。
那个男同学无心的话语,像一把钥匙,瞬间打开了我记忆的闸门。
一些早已模糊的高中片段变得清晰起来——
运动会上,兰凤作为后勤跑来跑去,宇辉总是默默递上矿泉水;
文艺汇演前,他会在放学后留下,帮着她检查设备,虽然话不多;
甚至有一次,我看到兰凤在板报前蹙眉思考,宇辉就站在不远处的走廊尽头,安静地看着她的背影……
那些被青春喧闹掩盖了的细节,此刻串联起来,指向了一个被我、或许也被当时大多数人忽略的事实:
宇辉,曾经默默关注着、甚至可能是
地点选在了一家颇有格调的餐厅包间,巨大的圆桌足以容纳我们这群从青葱岁月步入而立之年的老同学。
我和子豪到的时候,里面已经是一片喧闹,熟悉又略带些许陌生的面孔相互寒暄,追忆着往昔,交流着现状。
空气中弥漫着一种奇特的混合气息——有岁月带来的成熟稳重,也有短暂抛却现实身份后、试图找回青春印记的兴奋与感慨。
芝兰和周文也来了,芝兰产后恢复得很好,眉宇间多了几分母性的柔光,与周文站在一起,恩爱般配,是人群中幸福的一对。
我注意到,志刚坐在稍远一些的角落,目光偶尔会落在芝兰身上,那眼神复杂,有沉淀已久的欣赏,有物是人非的淡淡怅惘,但最终都化为了纯粹的、安静的祝福。
他很快移开视线,与旁边的同学聊起了工作。
而小丽,正和几个女同学聊得热火朝天,眼神却也不时飘向志刚的方向,带着一丝不易察觉的关切。
大家的变化都很大,有人发了福,有人秃了顶,有人成了职场精英,有人依旧平凡但满足。
宇辉也来了。
他比高中时更显沉稳,穿着合体的衬衫,言谈举止间透着理工科男性特有的冷静与条理。
他现在在一家知名的科技公司做研发经理,事业发展得相当不错。
聚会的气氛热烈而怀旧。
酒过三巡,菜过五味,话题从回忆杀渐渐转向了各自的家庭和生活。
当我和子豪不可避免地提到我们那“闻名遐迩”的三胞胎时,自然引来了阵阵惊叹和调侃。
聊到我们目前的状况,我顺口提起了青禾书社,提到了它如何成为我们生活的一部分,以及现在主要由兰凤、林少莲和另一位朋友在打理。
“兰凤?”
宇辉端着酒杯的手微微一顿,抬起头,目光透过镜片看向我,语气里带着一丝恰到好处、却没能完全掩饰的好奇。
“是……我们班那个长头发、很爱笑、组织能力很强的文艺委员,赵兰凤吗?”
他的问话本身很正常,但那一刻,他眼神里一闪而过的、某种类似于“追光”骤然亮起的神采,以及那比询问其他同学时明显多了一分专注的语气,让我心中微微一动。
“是啊,就是她。”
我点点头,不动声色地观察着他的反应。
“她现在可是我们书社的活动策划主力,做得非常出色。”
“是吗……”
宇辉低声应了一句,嘴角似乎泛起一丝极淡的笑意,状似随意地问道。
“她……现在还好吗?也结婚了吧?”
这个问题,带着一种小心翼翼的试探。
如果只是普通同学间的寒暄,通常会问“她来了吗?”
或者直接问近况,而不会如此具体地指向婚姻状态。
我还没来得及回答,旁边一个喝得有点高的男同学就大笑着插话:
“宇辉,你小子!当年我就觉得你看兰凤的眼神不对劲!每次班级活动,你都闷不吭声地帮她搬东西、调试音响!哈哈,没想到这么多年了你还惦记着呢?”
这话半是玩笑,半是揭底。
宇辉的耳根以肉眼可见的速度泛红了,他有些窘迫地瞪了那个同学一眼,急忙辩解:
“别瞎说!都是多少年前的老黄历了……”
但他的辩解,在此刻的我听来,却带着一种“欲盖弥彰”的意味。
那个男同学无心的话语,像一把钥匙,瞬间打开了我记忆的闸门。
一些早已模糊的高中片段变得清晰起来——
运动会上,兰凤作为后勤跑来跑去,宇辉总是默默递上矿泉水;
文艺汇演前,他会在放学后留下,帮着她检查设备,虽然话不多;
甚至有一次,我看到兰凤在板报前蹙眉思考,宇辉就站在不远处的走廊尽头,安静地看着她的背影……
那些被青春喧闹掩盖了的细节,此刻串联起来,指向了一个被我、或许也被当时大多数人忽略的事实:
宇辉,曾经默默关注着、甚至可能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