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子林点头:“那就最好。你认我一声师父,今后在部队里,我便是你的先生。你不碰政治也行,我会替你兜住所有麻烦。”
“所有?”
“没错,所有。”
“随便你。当初教我识字写字的是你,本来就算半个老师。磕头拜师?省省吧。能收老子这种天才当学生,你夜里做梦都该烧香。”
徐子林:……
这人脸皮之厚,果然名不虚传。
“先不说这个。老王,你想把那支鬼子引去公主坟,还挑晚上动手,究竟打的什么主意?莫非……”
有何不可?小鬼子也是人,他们那巴掌大的岛国也敬鬼信神,比咱们还疯。
公主坟连你老徐都吓出冷汗,若能让整支日军中队仓皇逃窜,他们还有脸在中国待下去?
自古打仗,咱们啥阵势没见过?
伏击、死守、游斗、骚扰……如今我也创一套新打法。
叫‘鬼战’——专攻人心软处,先让他们魂飞魄散。
什么精良装备?火炮机枪?
哼,在鬼魅面前,全是废铁。
老徐,你闭眼想想,那一队鬼子踏进坟地,听见风啸、看见影动,吓得抱头鼠窜,尿裤子都不稀奇。
徐子林喃喃道:“仗,还能这么打?”
……
平池中队能一路追踪到此,靠的是无线电定向技术。
这在当时已属先进手段,足以说明日军在通讯上的投入早有成效。
只是谁也没料到,行进途中竟误入一条偏道。
地图兵成了出气筒,被平池一郎甩了两记响亮的耳光。
怒气是出了,可路还得重走。
原计划清晨抵达,结果拖到午后一点多钟,小牛村的轮廓才在望远镜里显现出来。
这次他不敢贸然推进。
临近村子前,先派出一个侦察小队潜入探查。
主力则压在后方,枪上膛,随时准备应变。
不久侦察兵返回,报告内容简单明了:“村内无人,房舍空置,走了两百多米未见踪迹。连牲口和粮食都不见了,像是全体撤离。”
“莫非他们事先得到了消息?”
平池一郎眉头紧锁,心中生疑,但仍下令全队谨慎前行。
一支装备精良的中队踏入寻常村落,却如履薄冰,步步为营。
若让正面战场上的国军见到这一幕,怕是要惊掉下巴。
毕竟在那些战场上,这些士兵早已习惯横冲直撞、所向披靡。
正因如此,一旦面对敌后神出鬼没的八路军,便屡屡受挫——骄矜之气早已深入骨髓。
队伍缓缓穿过村口,进入杨柳道中段。
正如侦察所报,沿途不见一人,鸡犬无声。
平池越发确信:村民惧怕皇军威势,提前逃亡;土八路也闻风而遁。
可千里追击,岂能空手而归?
他的念头很清晰:若八路尚在,就地歼灭;若已撤离,那就让这片土地化为焦土。
稍作思量后,他下达指令:“以三至五人为组,分头搜查各户房屋,凡可用物资一律带走。清空之后,放火烧村。”
命令传下,士兵开始分散行动。
他们并不知道,自己正一步步踏入陷阱。
魏和尚早就料到这一步。
他知道小鬼子进村必会翻找物资,于是提前将尖刀连的战士,全部埋伏在小牛村一户户相连的土屋之中。
每间土屋安排五名战士,隐蔽待命。
这些民居由村民亲手垒建,外表简陋,内部却错综复杂。
百姓惜物,屋内堆满农具、柴草、旧家具,一间屋子常隔成四五小间,再加个小院,藏几个人根本无从察觉。
此刻,每一堵墙后,每一个灶台旁,都埋伏着一双双紧盯敌人的眼睛。
日军侦察兵先前曾闯入一间藏有尖刀连战士的民房。
战士们早已察觉动静,透过窗缝瞧见进村的敌军数量稀少,心中明白这是敌方的前哨小队。
为免打草惊蛇,众人悄然屏息,紧贴墙角阴影处蜷伏不动,顺利躲过了那轮搜查。
不久后,平池中队大部队开进小牛村。
清剿行动随即展开,三五成群的士兵分散进入各户土屋。
他们原本以为只是例行翻找粮食与物资,未曾料到这些看似普通的房子内,竟隔出众多小间。
队伍一进屋便各自散开,逐间翻箱倒柜,脚步杂乱地踩在泥地上。
新兵陈四藏身于该片区第六栋土屋,屋主是刘老大娘。
他躲在进门左手边的第一间——厨房里。
这间屋子不大,能藏身的地方屈指可数:灶台右侧案板底层的空格、半人高的柴垛缝隙,以及灶膛下方的烧火口。
陈四身形瘦小,勉强能缩进灶膛。
虽说壮汉断然无法塞入,但他弓起身子,竟也钻了进去。
唯一棘手的是那支汉阳造步枪,即便卸下刺刀,枪身仍超过一米,无论怎样摆放,枪管总会露出一角。
思来想去,只得将枪身平置于灶外,再覆上厚厚一层干燥松针,伪装成引火物模样。
厨房高墙上仅开了一扇极小的气窗,终日紧闭,室内光线昏沉。
在如此幽暗环境中,那一截枪管混在杂物之间,极难被察觉。
蜷在狭窄灶膛内,手脚不得伸展,时间稍久便浑身发麻。
陈四入伍未久,胆识尚浅,心绪难免波动。
两天前,团长带队伏击并歼灭一支日军加强班的情景犹在眼前,枪声与喊杀声仿佛还在耳边回响。
但如今面对即将到来的直面交锋,他胸口像压了块石头,呼吸都不由自主地放轻了。
忽然,门外传来沉重的脚步声,木门“吱呀”一声被人推开。
陈四全身肌肉瞬间绷紧。
他听得出,那是皮质军靴踏地的声响,和自己战友常穿的布鞋或草鞋截然不同。
进来的是一个单独的士兵,嘴里嘟囔着听不懂的话,接着便是翻箱倒柜的声音。
锅碗瓢盆被粗暴地掀开,桌柜抽屉也被狠狠拉开。
随后,传来刺刀划过松针的“沙沙”声。
这名士兵表面凶狠,实则内心发虚。
他用刺刀朝柴堆戳了几下,确认没有异动后,才稍稍放松警惕。
脚步声再次响起,一步步朝灶台靠近。
或许是头回见到这种北方农村的烧火灶,鬼子蹲下身,脑袋凑近灶口,眯着眼往里张望。
“所有?”
“没错,所有。”
“随便你。当初教我识字写字的是你,本来就算半个老师。磕头拜师?省省吧。能收老子这种天才当学生,你夜里做梦都该烧香。”
徐子林:……
这人脸皮之厚,果然名不虚传。
“先不说这个。老王,你想把那支鬼子引去公主坟,还挑晚上动手,究竟打的什么主意?莫非……”
有何不可?小鬼子也是人,他们那巴掌大的岛国也敬鬼信神,比咱们还疯。
公主坟连你老徐都吓出冷汗,若能让整支日军中队仓皇逃窜,他们还有脸在中国待下去?
自古打仗,咱们啥阵势没见过?
伏击、死守、游斗、骚扰……如今我也创一套新打法。
叫‘鬼战’——专攻人心软处,先让他们魂飞魄散。
什么精良装备?火炮机枪?
哼,在鬼魅面前,全是废铁。
老徐,你闭眼想想,那一队鬼子踏进坟地,听见风啸、看见影动,吓得抱头鼠窜,尿裤子都不稀奇。
徐子林喃喃道:“仗,还能这么打?”
……
平池中队能一路追踪到此,靠的是无线电定向技术。
这在当时已属先进手段,足以说明日军在通讯上的投入早有成效。
只是谁也没料到,行进途中竟误入一条偏道。
地图兵成了出气筒,被平池一郎甩了两记响亮的耳光。
怒气是出了,可路还得重走。
原计划清晨抵达,结果拖到午后一点多钟,小牛村的轮廓才在望远镜里显现出来。
这次他不敢贸然推进。
临近村子前,先派出一个侦察小队潜入探查。
主力则压在后方,枪上膛,随时准备应变。
不久侦察兵返回,报告内容简单明了:“村内无人,房舍空置,走了两百多米未见踪迹。连牲口和粮食都不见了,像是全体撤离。”
“莫非他们事先得到了消息?”
平池一郎眉头紧锁,心中生疑,但仍下令全队谨慎前行。
一支装备精良的中队踏入寻常村落,却如履薄冰,步步为营。
若让正面战场上的国军见到这一幕,怕是要惊掉下巴。
毕竟在那些战场上,这些士兵早已习惯横冲直撞、所向披靡。
正因如此,一旦面对敌后神出鬼没的八路军,便屡屡受挫——骄矜之气早已深入骨髓。
队伍缓缓穿过村口,进入杨柳道中段。
正如侦察所报,沿途不见一人,鸡犬无声。
平池越发确信:村民惧怕皇军威势,提前逃亡;土八路也闻风而遁。
可千里追击,岂能空手而归?
他的念头很清晰:若八路尚在,就地歼灭;若已撤离,那就让这片土地化为焦土。
稍作思量后,他下达指令:“以三至五人为组,分头搜查各户房屋,凡可用物资一律带走。清空之后,放火烧村。”
命令传下,士兵开始分散行动。
他们并不知道,自己正一步步踏入陷阱。
魏和尚早就料到这一步。
他知道小鬼子进村必会翻找物资,于是提前将尖刀连的战士,全部埋伏在小牛村一户户相连的土屋之中。
每间土屋安排五名战士,隐蔽待命。
这些民居由村民亲手垒建,外表简陋,内部却错综复杂。
百姓惜物,屋内堆满农具、柴草、旧家具,一间屋子常隔成四五小间,再加个小院,藏几个人根本无从察觉。
此刻,每一堵墙后,每一个灶台旁,都埋伏着一双双紧盯敌人的眼睛。
日军侦察兵先前曾闯入一间藏有尖刀连战士的民房。
战士们早已察觉动静,透过窗缝瞧见进村的敌军数量稀少,心中明白这是敌方的前哨小队。
为免打草惊蛇,众人悄然屏息,紧贴墙角阴影处蜷伏不动,顺利躲过了那轮搜查。
不久后,平池中队大部队开进小牛村。
清剿行动随即展开,三五成群的士兵分散进入各户土屋。
他们原本以为只是例行翻找粮食与物资,未曾料到这些看似普通的房子内,竟隔出众多小间。
队伍一进屋便各自散开,逐间翻箱倒柜,脚步杂乱地踩在泥地上。
新兵陈四藏身于该片区第六栋土屋,屋主是刘老大娘。
他躲在进门左手边的第一间——厨房里。
这间屋子不大,能藏身的地方屈指可数:灶台右侧案板底层的空格、半人高的柴垛缝隙,以及灶膛下方的烧火口。
陈四身形瘦小,勉强能缩进灶膛。
虽说壮汉断然无法塞入,但他弓起身子,竟也钻了进去。
唯一棘手的是那支汉阳造步枪,即便卸下刺刀,枪身仍超过一米,无论怎样摆放,枪管总会露出一角。
思来想去,只得将枪身平置于灶外,再覆上厚厚一层干燥松针,伪装成引火物模样。
厨房高墙上仅开了一扇极小的气窗,终日紧闭,室内光线昏沉。
在如此幽暗环境中,那一截枪管混在杂物之间,极难被察觉。
蜷在狭窄灶膛内,手脚不得伸展,时间稍久便浑身发麻。
陈四入伍未久,胆识尚浅,心绪难免波动。
两天前,团长带队伏击并歼灭一支日军加强班的情景犹在眼前,枪声与喊杀声仿佛还在耳边回响。
但如今面对即将到来的直面交锋,他胸口像压了块石头,呼吸都不由自主地放轻了。
忽然,门外传来沉重的脚步声,木门“吱呀”一声被人推开。
陈四全身肌肉瞬间绷紧。
他听得出,那是皮质军靴踏地的声响,和自己战友常穿的布鞋或草鞋截然不同。
进来的是一个单独的士兵,嘴里嘟囔着听不懂的话,接着便是翻箱倒柜的声音。
锅碗瓢盆被粗暴地掀开,桌柜抽屉也被狠狠拉开。
随后,传来刺刀划过松针的“沙沙”声。
这名士兵表面凶狠,实则内心发虚。
他用刺刀朝柴堆戳了几下,确认没有异动后,才稍稍放松警惕。
脚步声再次响起,一步步朝灶台靠近。
或许是头回见到这种北方农村的烧火灶,鬼子蹲下身,脑袋凑近灶口,眯着眼往里张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