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89章 临汾有着数百年历史的古城-《抗战:从傻子兵到亮剑战神!》

  包嵩冷笑一声,“怕个屁!自从归了老阎,他给过老子一颗子弹没有?要不是现在还得用我顶一阵子,早把我吞了。我这条命,从来不是替他们保的。你记住一句话:活命最大。谁肯来救我们,谁就是恩人。不管穿什么军装,喊什么口号,能扛枪进来打鬼子的,就是兄弟。”

  他扫视一圈指挥部,声音低沉却坚定:“告诉弟兄们,再撑两个时辰。援军一定会到。”

  “明白!”副官敬了个礼,快步离去执行命令。

  ……

  下午四点二十六分,临汾南城门外尘土未歇,新三团与独立团已在李云龙和王风的指挥下抵达指定位置。

  临汾,一座有着数百年历史的古城。

  最初建于明初,当时为抵御外患,各地纷纷筑城设防,临汾城墙便在那时初具规模。

  此后因战事频繁,原有土墙逐步被加固为砖石结构,更加坚固耐用。

  几百年间,它历经战火与天灾,墙体斑驳,却始终未曾倒塌,默默守护着城中百姓的安宁。

  直到近代,火炮轰鸣,铁蹄踏破城门,这座古老的屏障终未能挡住日军的进攻,落入敌手。

  如今,这本用于护民的城墙,反倒成了日军对付中国军队的堡垒。

  城墙高六至十米,顶部用青砖铺就,宽约五四米。

  此刻,日军已布防严密,轻重机枪沿城门两侧的垛口一字排开。

  射手伏地而卧,手指紧扣扳机,目光紧盯前方空地。

  两名副手紧贴其后,藏身于掩体之内,随时准备接替射击。

  所有枪口齐齐朝外下方倾斜,一旦发现目标,顷刻之间便能形成密集火力网,不留一丝死角。

  城门前紧贴墙基处,横亘着一道护城壕。

  原本深宽各一丈,日军占领后进一步扩建,如今已达三丈之阔,水深难测。

  进出唯有依靠吊桥,平日收起,战时封锁,俨然一道生死之界。

  如此设计,使得传统的攀爬攻城手段彻底失效。

  云梯无法架设,绳索难以着力。若无内应配合放下吊桥,任何强攻都将止步于壕外。

  没有内部策应,单凭外部兵力,想要突破此门,难度极大。

  即便能清除城门口守军,若无法迅速控制吊桥,部队依旧无法入城。

  临汾南门之固,真可谓一人据险,千军难进。

  面对这般地形,便是李云龙也皱起了眉头。

  这位素来胆大敢拼的指挥员,此刻也没有贸然下令冲锋。

  过去在绛县、曲沃靠兵力压制取胜的方式,在这里已然行不通。

  不说别的,单是那深不可测的护城壕,就足以让进攻者寸步难行。

  更何况上方机枪林立,炮位隐现,只待一声令下,便可将攻城队伍尽数吞没。

  李云龙虽常出奇招,作战风格不拘一格,但他从不轻视战士的生命。

  每一具倒下的身躯,都像刀子扎进他的心窝。

  他绝不会轻易动用那种以人命堆出来的打法。

  王风同样清楚形势。

  两人对视一眼,心中已有默契。

  与其仓促送死,不如稳扎稳打。

  他们在距离南城门数公里外选定营地,安营扎寨,暂不进攻。

  夜色渐沉,帐中灯火微亮,两位指挥员围图而坐,低声商议下一步的破城之策。

  临汾南门城楼,日寇大队长山谷三郎伫立高处,目光扫向远处停驻的王风与李云龙所率队伍

  他唇角微扬,露出一丝不屑的笑意。

  手中握有整整一个大队的日军主力,再加上近两个中队的战斗力量,总兵力约一千五百人。

  除此之外,还有两千余名伪军随时待命,归其调遣。

  此人素来善于研判局势。

  早在李云龙部攻克襄汾之际,他便已推断出对方极有可能直扑临汾南门。

  因此,早早就将南门设为防御核心,集中了日军将近三分之一的精锐兵力,并配属伪军大半建制协同守御。

  在他看来,凭借如此厚实的兵力与密集火力,别说面对八路军两个团,哪怕中央军倾出两整编军来犯,他也足以据城坚守,撑到援军到来。

  现实似乎正印证他的判断。

  王风一路势如疾风,从洪洞起,接连拿下绛县、曲沃等地,几乎一日之内扫清外围诸县,推进速度令人震惊。

  就连山谷三郎自己,也不得不为之动容。

  可就是这样一支迅猛之师,如今站在临汾南门前,却止步不前,显然忌惮城墙坚固、防守严密,未敢贸然进攻。

  据他所知,此前攻城之时,这支队伍往往四门齐上,不讲章法,只凭猛打硬冲拿下据点。

  但在临汾,这套打法显然难以奏效。

  临汾城垣绵延十余里,绕行一周耗时甚久。

  即便敌军转攻他门,城内守备充足,亦能迅速调动兵力,使其余各门同样固若铁桶。

  敌人不可能浪费宝贵时间在辗转奔袭之上。

  双方都清楚,战机稍纵即逝,来自北面、东面与南面的日军增援正在逼近。

  若是换作他处在对方位置,也定会选择最近城门发起强攻。

  尽管如此,山谷三郎反复推演,仍无法设想出任何可被利用的破绽。

  唯一让他略感意外的是,这支队伍竟舍弃襄汾未加围歼,直接越过目标直逼临汾城下。

  此举无形中为进攻争取了更多准备时间。

  “密切监视八路动静,凡有异常举动,即刻上报。”

  命令下达后,他忽而轻笑一声,暗觉自己过于谨慎。

  对付这般衣衫褴褛、装备简陋的游击队,何须如此戒备?

  此地城墙高峻,火力交织成网,守军众多,只要他愿坚守,莫说几日,便是半月之久,敌军也休想踏进一步。

  真的没有办法吗?

  临汾南城门在日寇重兵把守之下,高墙深垒,炮台林立,仿佛一道无法突破的铁壁。

  但在商议作战方案时,王风与李云龙心中都清楚,再坚固的防线也有缝隙,关键在于能不能找到那条通往胜利的路径。

  他们相信,只要指挥得当,破城并非妄想,眼下只是等待一个合适的时机和正确的战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