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864章 久病床前无孝子-《人鬼尘缘》

  何秋做了无数次心理建设,才说:“那就再上一个白蛋白吧。”

  终究不忍心,实际上,除了营养液,其他的补药,对老人都没有意义了。

  可是为了维持医院效益,狠狠心,还是加了一瓶白蛋白。

  解老的大儿子很满意:“只要对父亲的身体有好处,就是进口药,也没有关系。”

  何秋平静的说:“实际上,进口药,也不过是增加费用,并不能缓解老人的病情,如果老人心情好,消除对死亡的恐惧,反而还能多活些时间。

  “我们三楼的病人,送来的时候,是肿瘤科预计只有一个星期了,如今十二天过去了,病人还在。”

  解老大儿子沉思着说:“太神奇了,你的这种治疗方法,如果用在战场上,是多大的功德啊。”

  何秋反问:“您是说,要打仗了?”

  “不,不,我是军官,这是一种思维反应。何院长,那我去照顾爸爸了,您忙着吧。”

  何秋起身道:“我们一起去吧,解老应该在吃美食了。”

  果不然,进屋就听见解老的声音:“红烧肉好吃啊,当年爸爸打仗,胜利了,就能吃到一碗红烧肉。可惜啊,爸爸很多战友没有吃上最后一口红烧肉,就没有了。”

  解老说的战争,是1979年的中越战争。

  那是老人一辈子都不能忘记的记忆,有英雄的勇敢无畏,也有残酷的战友分离。

  “爸,那你多吃一些,帮战友也吃一些。”

  解老小女儿甜甜的笑着,看着解老大口大口的吃肉。

  解老笑道:“不用帮他们吃了,用不了多久,就能见到我的老伙计了。”

  解老小女儿嘴巴一嘟:“爸,不许说这样的话,您不是好好的嘛,还能帮战友吃很久很久的红烧肉。”

  何秋走到病床边,温和的说:“解老,一次也不能吃太多哦。等会儿给您打上营养液,可以好好睡一觉。”

  解老听话的把手里的一碗肉递给保姆,对何秋说:“只要可以吃,我就不馋了,今天吃了红烧肉,明天想吃鱼,后天吃青椒猪肚片,大后天吃……”

  解老大儿子打断父亲的话:“爸,难得您口味好,想吃什么,跟吕姐说,保证一一满足您。”

  解老舒心的躺在床上,说:“大鹏啊,爸爸身体舒服多了,我就打算在安宁医院长住下去。你回来有些日子了,要归队了吧?”

  解大鹏微笑着:“还有三天假期,我陪着您。”

  解老看看小儿子和小女儿说:“小兵和小柚,你们也是大忙人,都回去吧,有小吕照顾我就行。”

  大鹏忙说:“不行啊,您的身体,还是需要子女在身边的。”

  解兵转动着眼珠说:“可是我那公司,确实也离不开人。要不让小柚在医院照顾吧,爸爸的治疗费,护理费,我和大哥来出。”

  解柚一听,叫嚷道:“不是,大哥二哥,怎么爸爸有事,就得我照顾啊。大哥是部队的人,那是死命令,回家一趟难,可你二哥也难吗?

  “莫不是家里那个小妖精有意见?我家姑娘马上就要上初中毕业了,我天天是在医院,孩子怎么办?”

  “你家不是有保姆吗?再说了,你护理爸爸,我又不是不出钱?还有啊,那是你二嫂,一天天小妖精小妖精,像什么话。”解兵满脸不悦的说。

  解柚也不是弱,讽刺道:“什么二嫂?二嫂已经被你赶出家门了,一个妖精,还想做我二嫂。解兵,我告诉你啊,别用钱来压制我,我稀罕你的钱吗?护理爸爸,是每个子女的义务,一人一天轮流,谁也别想推卸责任。”

  “闭嘴!”解老用尽全身力气喝道。

  解兵与解柚赶紧不说话了,解大鹏愧疚的说:“你们照顾爸爸辛苦了,都怪我,不能在身边尽孝。”

  解老冷声道:“老大回部队,你们两个小的,该干什么去干什么,有小吕照顾我,很好。你们有时间,来看看我,我很高兴,没有时间,我也不会怪你们,当初你们爷爷奶奶过世,我在越南打仗,也没有送最后一程。走吧,走吧,走了我还能清静一点。”

  尴尬站在一边的何秋,脑海中想起了陈爷爷,他有两个孩子,也是光鲜亮丽的,为了自己的小家庭,也没有时间照顾陈爷爷。

  而吕姐,就是当年的何秋,陈爷爷宁愿与何保姆在一起,看看书,说说话,也不愿意孩子们在眼前吵闹。亲情体面的破碎,再一次上演。

  很快,解兵和解柚被大哥赶走了。

  空荡荡的病房里,只留下解大鹏和吕姐照顾解老。

  解老打上了营养液,也许是真的累了,解老很快进入了梦乡。

  何秋拉着吕姐到了走廊上,说:“吕姐,我们医院有食堂,吃饭的人不多,解老想要吃什么,你可以让食堂的龚妈妈帮你买回来,你去食堂自己烧。我们食堂有半价的家属饭菜,要是不嫌弃,你可以在食堂吃。病房里有多余的病床,你晚上就睡在解老身边。”

  吕姐千恩万谢的说:“太好了,省了不少事,解老在县城没有房子,我还在考虑要不要租间小旅社呢。”

  “要是有什么困难,你告诉我,我尽力给你安排。”

  “谢谢何院长,安排都很妥帖,你们医院很好。”

  安顿好解老,何秋回到办公室,医生和护士都围过来了:“院长,我们一直很疑惑,向红卫与解家义的病痛,究竟是怎么控制的?你教教我们呗?”

  何秋为难的说:“这,不好教,是我学了独家方法,扎针控制疼痛。”

  “院长,你在哪里学的?我也想学。”虽然医生护士学术不精,但是求学的精神还是很可敬的。

  何秋吞吞吐吐的:“我在北京认识了一位大师,跟他学的。不过,他不轻易收学生。”

  上官义和老乌头确实不轻易收徒弟,最基本的准则是阴阳眼。

  医生和护士失望的说:“要是我也能学会就好了,肯定会在医学界名声大噪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