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82章 机括订芸香 典籍传千秋-《大唐长安秘物栈》

  长安朱雀大街的书铺前,百姓争购典籍的喧嚣尚未散去,李长安已在玄甲坊的水力排版机旁搭建新装置。自动装订机的铜轴上,细线如蛛网般缠绕,水流驱动的穿针臂带着麻线穿过纸页,转眼便将散页订成一册《金刚经》。“线轴转速要与纸张传送同步,” 他对工匠们说,“每册书的针脚间距必须一致,既牢固又美观。”

  “大人,秘书省的典书郎求见,说抄写的经卷装订太慢,藏经阁都堆不下了。” 王玄策引着一位戴进贤冠的官员进来,典书郎手中捧着摞散页的《礼记》,“他们愿以秘藏的《三坟》残卷换技术,还说要把祖传的防虫芸香配方献上。” 李长安转动装订机的曲柄,穿针臂 “唰唰” 穿梭,片刻便订好一册书:“带他们去看排版机,这机器与装订机配合,一日能成百卷典籍。”

  当典书郎们看到装订机自动完成穿线、打结、裁切,连书脊都压得平整如镜,当即就把芸香配方誊写在宣纸上。“往日三十人忙一日才装订五十册,现在两台机器便能成三百册!” 白发典书郎抚摸着刚订好的经卷落泪,“有这宝贝,藏经阁再也不愁典籍散乱了!” 秘书监卿闻讯上奏,恳请在各州府的藏书楼推广,愿以岁入的两成作为交换。

  李长安笑着应允,却提出条件:“需统一典籍的装订规格 —— 玄甲坊出标准书册模板,保证经史子集的开本一致,方便上架检索。” 秘书监卿满口答应,他没注意到,装订机的穿针臂上刻着极小的云纹暗记,且麻线的捻度是用突厥文刻在线轴内侧,外人即便仿制也难调准。

  消息传回长安,五姓七望的手段转向了文脉传承。他们买通工匠在麻线里掺劣质棉,导致装订的书籍翻阅半月便散页。李长安得知后,索性在玄甲坊设立 “装订试炼场”,每册书都要经过 “百次翻折测试”—— 连续翻阅百次,线脚无松动者才准入藏。“凡用玄甲坊装订机成书的典籍,盖有暗记藏书印,” 这招让天下藏书楼只认带云纹的经卷。

  解决了质量问题,李长安将装订机技术推向市井。他发现长安的商号需要大量账册,于是设计出 “活页装订机”—— 用铜环代替麻线,可随时增减账页,比线装更灵活。西市的波斯商栈试用后,记账效率提高四成,当即以二十箱珊瑚交换技术,还愿传授西域的皮革装订法。

  罗马商人见到活页账册,当即提出用三船橄榄油交换,愿以亚历山大港的图书馆作为添头。李长安趁机要求:“需派工匠传授羊皮纸的装订术 —— 这与活页机结合,能造出防水的商旅手册,方便沙漠行商。” 商人欣然应允,带来的羊皮纸经芸香浸泡后,与铜环装订的《丝路行程记》,成了西域商队的必备之物。

  这年中秋,长安的 “典籍装帧展” 上,装订机的衍生产品成了焦点。“卷轴装订机” 能将散页装成仿古卷轴,比手工更平整;“画册装订机” 可固定大幅画作,翻阅时不会脱落;最受孩童喜欢的是 “贴纸装订本”,用蜡线装订空白纸,能粘贴花叶标本,兼具趣味与实用。

  五姓七望见状,竟散布谣言称 “机器装订的书没有灵气,读之难悟圣贤意”。李长安索性在国子监举办 “诵经比赛”,让学子分别诵读机装本与手工本,结果领悟程度不相上下。他趁机宣布:“凡私塾用玄甲坊装订的课本,可获赠《论语》注解活页,让学子随学随添批注。”

  入冬后,第一台出口日本的装订机在奈良东大寺安装完成。遣唐使见其能快速装订《大藏经》,当即以五十匹倭锦作为谢礼,还愿在平城京设立 “唐本坊”,专门刊印大唐典籍。李长安站在秘书省的藏经阁前,看着侍女们用新装订的典籍整理书架,书页翻动的声音如流水,忽然想起波斯商人提及的 “金属书匣”—— 若将装订好的典籍装入防锈金属匣,或许能在潮湿的南方长久保存,让文脉传之更久。

  而在长安的夜色中,崔氏府邸的密室里,几位老臣正对着散页的仿造典籍叹气。他们能仿出装订机的外形,却调不好穿针角度与麻线张力,造出的书不是线脚歪斜就是纸页起皱。玄甲坊的灯火下,李长安正绘制着金属书匣的图纸,他知道,真正能传之千秋的,从来不是装订的线脚,而是那些藏在典籍里的智慧与文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