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年初五的北京,阳光带着冬末的稀薄暖意。苏明月拿着那个沉甸甸的牛皮纸文件袋,脚步匆匆地赶往巩伟家。她敲响那扇熟悉的门时,心情有些复杂,既为师弟一家即将迎来转机而高兴,又对未知的前路感到一丝凝重。
门很快被打开,露出巩伟略显诧异的脸。他今天没去上班,身上还穿着在家常穿的旧毛衣。
“师姐?你怎么来了?快请进。”巩伟侧身让苏明月进屋。狭小的房间里,他的妻子正靠在床上,气色比之前稍好一些,孩子在一旁安静地玩着积木。
“弟妹今天感觉怎么样?”苏明月先关切地问了一句。
“谢谢师姐关心,好多了。”巩伟妻子虚弱地笑了笑。
苏明月没有过多寒暄,直接看向巩伟,神色严肃起来:“巩伟,早上你们单位领导是不是找过你了?”
巩伟点了点头,眼神中带着疑惑和一丝不易察觉的期待:“是,我们局长亲自跟我谈的,就说让我回家等安排,具体什么也没说。师姐,是不是……”
苏明月将手中的文件袋递给他,压低声音:“这是给你们一家的新身份,所有资料都在里面。你,巩伟,名字不变,但背景资料全换了。仔细背熟,不能出任何差错。”
巩伟接过文件袋,手指微微用力,指节有些发白。他深吸一口气,没有立刻打开,而是看向苏明月,等待着更具体的指示。
“组织上安排你明天上午八点,到西城区羊坊店路17号报到,进行为期一周的岗前学习。”苏明月继续说道,“至于弟妹和孩子……”
床上的妻子立刻支起了身子,眼中流露出紧张。
苏明月对她投去一个安抚的眼神:“今天下午,会有专人来接弟妹和孩子去一个安全的地方安顿,先进行一个星期的治疗和调养。”
房间里陷入了短暂的沉默。巩伟低头看着文件袋,又抬头看了看病弱的妻子和年幼的孩子,胸膛起伏了一下。他再次看向苏明月时,眼神已经变得坚定无比,仿佛卸下了千斤重担,又像是接过了万钧使命。
“我明白了,师姐。”他的声音沉稳有力,“保证完成任务,绝不会出任何差错。”
他的妻子也用力点头,眼中含着泪光,却努力扯出一个笑容:“伟子,你去吧,不用担心我们。师姐,谢谢,谢谢你们……”
她知道,这是丈夫用他的忠诚和能力换来的,也是这个家唯一的希望。
苏明月拍了拍巩伟的肩膀:“抓紧时间熟悉资料。明天准时报到。”她又安慰了巩伟妻子几句,便起身告辞。她知道,此刻这家人需要独处的时间,来消化这巨大的转变和即将到来的离别。
送走苏明月,关上房门,狭小的屋子里只剩下巩伟一家三口。那份牛皮纸文件袋静静地躺在桌上,像是一个通往未知世界的钥匙。
巩伟的妻子,名叫李夏,挣扎着想坐直些,目光紧紧盯着丈夫:“伟子,这……这到底是要你去做什么?危险吗?”虽然苏明月说了是好事,但如此神秘的安排,还是让她心里没底。
巩伟走到床边坐下,握住妻子冰凉的手,尽量让自己的语气显得轻松:“夏,别瞎想。师姐说了,是好事。具体做什么,我现在也不清楚,但肯定是正经事,能治好你的病,也能给咱们孩子一个更好的将来。”他顿了顿,看着妻子苍白的脸,声音更柔和了些,“你不是一直说,不想再拖累我,想让娃儿过上好日子吗?机会来了,咱们得抓住。”
李夏的眼泪终于忍不住掉了下来,不是悲伤,而是积压了太久的委屈和终于看到希望的释放:“我知道……我就是……就是有点怕。你这突然要走了,我和孩子……”
“只是先去学习,一个星期。”巩伟替她擦掉眼泪,语气坚定,“等安排好了,你和孩子也会过去跟我汇合。师姐说了,咱们一家,以后在一起。”他拿起文件袋,轻轻拍了拍,“你看,新身份都准备好了,以后啊,咱们就是崭新的一家人了。”
这时,旁边玩积木的孩子似乎感受到父母情绪的变化,咿咿呀呀地爬过来,抱住了巩伟的腿。巩伟一把将儿子抱起来,用胡子茬轻轻蹭了蹭孩子的小脸,逗得孩子咯咯直笑。
“儿子,爸爸要去办点事,很快就接你和妈妈去好地方,那里有好多好吃的,还有大房子,好不好?”巩伟对儿子说道,更像是在对妻子承诺。
李夏看着丈夫和儿子,用力抹了把脸,努力挤出笑容:“好,我们等你。你……你一定要小心。”
“放心吧。”巩伟将孩子递给妻子,站起身,“我先看看这些资料。夏,你也想想,有什么要紧东西要收拾的,简单的带一些,到了那边,应该什么都不缺。”他走到桌边,小心翼翼地打开文件袋,抽出了里面厚厚的资料,神情专注地看了起来。李夏抱着孩子,靠在床头,看着丈夫在灯下认真的侧影,心中那份不安渐渐被一种坚实的希望所取代。
同一天,傍晚时分。广西百色,林国栋老家的山村沐浴在夕阳的余晖中,炊烟袅袅。年味尚未完全散去,村子里还残留着几分喜庆后的慵懒。
林国栋正和王建军、王建国在自家新房前的空地上,帮着父亲收拾过年期间用过的桌椅。狗娃和几个弟弟妹妹在旁边嬉闹。
“国栋哥,过了十五,咱们是不是就该准备动身了?”王建国一边搬着凳子一边问道,语气里带着对未来的憧憬。
林国栋笑了笑:“急什么,安心过完年。到了纽约,有你们忙的时候。”
王建军则更沉稳些,他在检查几件农具,接口道:“林大哥,到时候需要我们做什么,你尽管吩咐。”
就在这时,村口传来一阵狗吠,紧接着,一个半大的孩子气喘吁吁地跑过来,喊道:“国栋哥!村口来了个生人,骑着边三轮(摩托车),说是找你的!”
林国栋眉头微挑,与王建军、王建国交换了一个眼神。这个时候,会是谁?
他对父母说了声:“阿爸阿妈,我出去看看。”便带着王氏兄弟朝村口走去。
村口的老榕树下,果然停着一辆军绿色的长江750偏三轮摩托车。一个穿着普通蓝色中山装、戴着帽子、看不清具体面容的男人站在车旁,身姿挺拔。
看到林国栋三人走来,那男人迎上前两步,目光锐利地扫过他们,最后定格在林国栋身上,声音不高却清晰:“是林国栋同志吗?”
“我是。”林国栋停下脚步,不动声色地打量着对方。
男人从上衣口袋掏出一个小本,快速展示了一下,动作与之前去找苏明月的那人如出一辙:“奉命通知你,明天一早,带上王建军、王建国同志,到县武装部集合。会有车送你们去火车站,前往北京。这是你们三人的火车票。”他说着,递过来一个信封。
林国栋接过信封,入手是硬质车票的触感。他面色平静,点了点头:“明白。明天一早,县武装部集合。”
“到了北京,出站后有人接。会举着写有你们名字的牌子。”男人补充了一句,言简意赅,“任务明确了吗?”
“明确。”林国栋回答得干脆利落。
“好。”男人不再多言,利落地转身,跨上偏三轮摩托车,发动机发出一阵轰鸣,载着他迅速消失在蜿蜒的山路尽头,只留下一缕淡淡的汽油味。
林国栋站在原地,捏了捏手中的信封。王建国忍不住凑过来,压低声音,带着兴奋和好奇:“林大哥,这……这就是……”
林国栋看了他一眼,将信封小心收好,脸上露出一丝一切尽在掌握的微笑:“嗯,通知来了。比预想的稍微早了点。回去收拾一下,明天一早出发。”
王建军重重地点了点头,眼神灼灼。王建国更是激动地搓了搓手:“总算要开始了!”
回到家里,林国栋将消息告诉了父母。林父林母虽然早有心理准备,但听到儿子明天就要走,还是忍不住红了眼眶。
“怎么……怎么这么急?这年还没过完呢……”林母拉着林国栋的手,舍不得放开。
“阿妈,机会不等人。”林国栋安慰道,“早点去,也能早点站稳脚跟。您和阿爸放心,我在外面会照顾好自己的。”
林父沉默地抽着旱烟,良久,才重重地拍了拍儿子的肩膀:“去吧!男人大丈夫,志在四方!家里现在好了,不用你操心。在外面……凡事多留个心眼,遇事多跟……多跟领导商量。”他不太清楚儿子具体去做什么,只能用“领导”来代指。
“我知道,阿爸。”林国栋点头。
晚饭后,林国栋和王建军、王建国开始收拾行李。其实也没什么太多好收拾的,主要是一些贴身的衣物,以及林国栋特意从纽约带回来还没用完的一些日常用品。林母一边帮着叠衣服,一边不住地往行李包里塞家乡的特产——腊肉、干菇、甚至还有一小包自家炒的茶叶。
“阿妈,够了够了,这些那边都有。”林国栋有些无奈。
“外面的哪有自己家的好!带着!想家了还能吃点家乡味!”林母不由分说,继续塞着。
王建军和王建国的行李更简单,就是几件换洗衣服。他们看着林家父母忙碌和不舍的样子,心里既温暖又有些酸楚。王建国小声对哥哥说:“哥,林大哥的爹妈真好。”
王建军“嗯”了一声,默默地将林母塞过来的一包红薯干也仔细地收进了自己的行李。
夜深了,弟弟妹妹们都睡下了。林国栋和父母坐在堂屋里,进行着离家前的最后一次长谈。煤油灯的光晕摇曳,映照着父母脸上深深的皱纹。
“栋娃,到了那边,凡事要以稳为主。”林父再次叮嘱,“咱们家现在不图大富大贵,就图个平平安安。你出息了,是好事,但别忘了根本。”
“阿爸,我记下了。”
林母则更关心生活细节:“听说外国东西都吃不惯?你自己要学着做点,别饿着。天冷了要加衣服,那边是不是比咱们这还冷?”
“阿妈,那边条件好,饿不着冻不着。我会照顾好自己的。”林国栋耐心地回答着,享受着这离别前最后的温情絮叨。
他又特意去看了看已经睡熟的弟弟妹妹,给睡得不安稳的小丫掖了掖被角。他知道,这次离开,归期未知。看着家人安睡的面容,他心中充满了守护的力量。
与此同时,在王建军和王建国暂时居住的客房里,两兄弟也躺在床上,毫无睡意。
“哥,咱们这就算……要出去了?”王建国望着黑暗中的房梁,语气里充满了不真实感。
“嗯。”王建军应道,“林大哥给咱们指了路,以后,就得靠咱们自己走了。”
“我知道!我一定好好干,不给林大哥丢人!”王建国握紧了拳头,“等咱们站稳了,以后也能把爹娘的坟修一修……”
王建军在黑暗中沉默了片刻,才缓缓说道:“睡吧,明天还要赶路。”
门很快被打开,露出巩伟略显诧异的脸。他今天没去上班,身上还穿着在家常穿的旧毛衣。
“师姐?你怎么来了?快请进。”巩伟侧身让苏明月进屋。狭小的房间里,他的妻子正靠在床上,气色比之前稍好一些,孩子在一旁安静地玩着积木。
“弟妹今天感觉怎么样?”苏明月先关切地问了一句。
“谢谢师姐关心,好多了。”巩伟妻子虚弱地笑了笑。
苏明月没有过多寒暄,直接看向巩伟,神色严肃起来:“巩伟,早上你们单位领导是不是找过你了?”
巩伟点了点头,眼神中带着疑惑和一丝不易察觉的期待:“是,我们局长亲自跟我谈的,就说让我回家等安排,具体什么也没说。师姐,是不是……”
苏明月将手中的文件袋递给他,压低声音:“这是给你们一家的新身份,所有资料都在里面。你,巩伟,名字不变,但背景资料全换了。仔细背熟,不能出任何差错。”
巩伟接过文件袋,手指微微用力,指节有些发白。他深吸一口气,没有立刻打开,而是看向苏明月,等待着更具体的指示。
“组织上安排你明天上午八点,到西城区羊坊店路17号报到,进行为期一周的岗前学习。”苏明月继续说道,“至于弟妹和孩子……”
床上的妻子立刻支起了身子,眼中流露出紧张。
苏明月对她投去一个安抚的眼神:“今天下午,会有专人来接弟妹和孩子去一个安全的地方安顿,先进行一个星期的治疗和调养。”
房间里陷入了短暂的沉默。巩伟低头看着文件袋,又抬头看了看病弱的妻子和年幼的孩子,胸膛起伏了一下。他再次看向苏明月时,眼神已经变得坚定无比,仿佛卸下了千斤重担,又像是接过了万钧使命。
“我明白了,师姐。”他的声音沉稳有力,“保证完成任务,绝不会出任何差错。”
他的妻子也用力点头,眼中含着泪光,却努力扯出一个笑容:“伟子,你去吧,不用担心我们。师姐,谢谢,谢谢你们……”
她知道,这是丈夫用他的忠诚和能力换来的,也是这个家唯一的希望。
苏明月拍了拍巩伟的肩膀:“抓紧时间熟悉资料。明天准时报到。”她又安慰了巩伟妻子几句,便起身告辞。她知道,此刻这家人需要独处的时间,来消化这巨大的转变和即将到来的离别。
送走苏明月,关上房门,狭小的屋子里只剩下巩伟一家三口。那份牛皮纸文件袋静静地躺在桌上,像是一个通往未知世界的钥匙。
巩伟的妻子,名叫李夏,挣扎着想坐直些,目光紧紧盯着丈夫:“伟子,这……这到底是要你去做什么?危险吗?”虽然苏明月说了是好事,但如此神秘的安排,还是让她心里没底。
巩伟走到床边坐下,握住妻子冰凉的手,尽量让自己的语气显得轻松:“夏,别瞎想。师姐说了,是好事。具体做什么,我现在也不清楚,但肯定是正经事,能治好你的病,也能给咱们孩子一个更好的将来。”他顿了顿,看着妻子苍白的脸,声音更柔和了些,“你不是一直说,不想再拖累我,想让娃儿过上好日子吗?机会来了,咱们得抓住。”
李夏的眼泪终于忍不住掉了下来,不是悲伤,而是积压了太久的委屈和终于看到希望的释放:“我知道……我就是……就是有点怕。你这突然要走了,我和孩子……”
“只是先去学习,一个星期。”巩伟替她擦掉眼泪,语气坚定,“等安排好了,你和孩子也会过去跟我汇合。师姐说了,咱们一家,以后在一起。”他拿起文件袋,轻轻拍了拍,“你看,新身份都准备好了,以后啊,咱们就是崭新的一家人了。”
这时,旁边玩积木的孩子似乎感受到父母情绪的变化,咿咿呀呀地爬过来,抱住了巩伟的腿。巩伟一把将儿子抱起来,用胡子茬轻轻蹭了蹭孩子的小脸,逗得孩子咯咯直笑。
“儿子,爸爸要去办点事,很快就接你和妈妈去好地方,那里有好多好吃的,还有大房子,好不好?”巩伟对儿子说道,更像是在对妻子承诺。
李夏看着丈夫和儿子,用力抹了把脸,努力挤出笑容:“好,我们等你。你……你一定要小心。”
“放心吧。”巩伟将孩子递给妻子,站起身,“我先看看这些资料。夏,你也想想,有什么要紧东西要收拾的,简单的带一些,到了那边,应该什么都不缺。”他走到桌边,小心翼翼地打开文件袋,抽出了里面厚厚的资料,神情专注地看了起来。李夏抱着孩子,靠在床头,看着丈夫在灯下认真的侧影,心中那份不安渐渐被一种坚实的希望所取代。
同一天,傍晚时分。广西百色,林国栋老家的山村沐浴在夕阳的余晖中,炊烟袅袅。年味尚未完全散去,村子里还残留着几分喜庆后的慵懒。
林国栋正和王建军、王建国在自家新房前的空地上,帮着父亲收拾过年期间用过的桌椅。狗娃和几个弟弟妹妹在旁边嬉闹。
“国栋哥,过了十五,咱们是不是就该准备动身了?”王建国一边搬着凳子一边问道,语气里带着对未来的憧憬。
林国栋笑了笑:“急什么,安心过完年。到了纽约,有你们忙的时候。”
王建军则更沉稳些,他在检查几件农具,接口道:“林大哥,到时候需要我们做什么,你尽管吩咐。”
就在这时,村口传来一阵狗吠,紧接着,一个半大的孩子气喘吁吁地跑过来,喊道:“国栋哥!村口来了个生人,骑着边三轮(摩托车),说是找你的!”
林国栋眉头微挑,与王建军、王建国交换了一个眼神。这个时候,会是谁?
他对父母说了声:“阿爸阿妈,我出去看看。”便带着王氏兄弟朝村口走去。
村口的老榕树下,果然停着一辆军绿色的长江750偏三轮摩托车。一个穿着普通蓝色中山装、戴着帽子、看不清具体面容的男人站在车旁,身姿挺拔。
看到林国栋三人走来,那男人迎上前两步,目光锐利地扫过他们,最后定格在林国栋身上,声音不高却清晰:“是林国栋同志吗?”
“我是。”林国栋停下脚步,不动声色地打量着对方。
男人从上衣口袋掏出一个小本,快速展示了一下,动作与之前去找苏明月的那人如出一辙:“奉命通知你,明天一早,带上王建军、王建国同志,到县武装部集合。会有车送你们去火车站,前往北京。这是你们三人的火车票。”他说着,递过来一个信封。
林国栋接过信封,入手是硬质车票的触感。他面色平静,点了点头:“明白。明天一早,县武装部集合。”
“到了北京,出站后有人接。会举着写有你们名字的牌子。”男人补充了一句,言简意赅,“任务明确了吗?”
“明确。”林国栋回答得干脆利落。
“好。”男人不再多言,利落地转身,跨上偏三轮摩托车,发动机发出一阵轰鸣,载着他迅速消失在蜿蜒的山路尽头,只留下一缕淡淡的汽油味。
林国栋站在原地,捏了捏手中的信封。王建国忍不住凑过来,压低声音,带着兴奋和好奇:“林大哥,这……这就是……”
林国栋看了他一眼,将信封小心收好,脸上露出一丝一切尽在掌握的微笑:“嗯,通知来了。比预想的稍微早了点。回去收拾一下,明天一早出发。”
王建军重重地点了点头,眼神灼灼。王建国更是激动地搓了搓手:“总算要开始了!”
回到家里,林国栋将消息告诉了父母。林父林母虽然早有心理准备,但听到儿子明天就要走,还是忍不住红了眼眶。
“怎么……怎么这么急?这年还没过完呢……”林母拉着林国栋的手,舍不得放开。
“阿妈,机会不等人。”林国栋安慰道,“早点去,也能早点站稳脚跟。您和阿爸放心,我在外面会照顾好自己的。”
林父沉默地抽着旱烟,良久,才重重地拍了拍儿子的肩膀:“去吧!男人大丈夫,志在四方!家里现在好了,不用你操心。在外面……凡事多留个心眼,遇事多跟……多跟领导商量。”他不太清楚儿子具体去做什么,只能用“领导”来代指。
“我知道,阿爸。”林国栋点头。
晚饭后,林国栋和王建军、王建国开始收拾行李。其实也没什么太多好收拾的,主要是一些贴身的衣物,以及林国栋特意从纽约带回来还没用完的一些日常用品。林母一边帮着叠衣服,一边不住地往行李包里塞家乡的特产——腊肉、干菇、甚至还有一小包自家炒的茶叶。
“阿妈,够了够了,这些那边都有。”林国栋有些无奈。
“外面的哪有自己家的好!带着!想家了还能吃点家乡味!”林母不由分说,继续塞着。
王建军和王建国的行李更简单,就是几件换洗衣服。他们看着林家父母忙碌和不舍的样子,心里既温暖又有些酸楚。王建国小声对哥哥说:“哥,林大哥的爹妈真好。”
王建军“嗯”了一声,默默地将林母塞过来的一包红薯干也仔细地收进了自己的行李。
夜深了,弟弟妹妹们都睡下了。林国栋和父母坐在堂屋里,进行着离家前的最后一次长谈。煤油灯的光晕摇曳,映照着父母脸上深深的皱纹。
“栋娃,到了那边,凡事要以稳为主。”林父再次叮嘱,“咱们家现在不图大富大贵,就图个平平安安。你出息了,是好事,但别忘了根本。”
“阿爸,我记下了。”
林母则更关心生活细节:“听说外国东西都吃不惯?你自己要学着做点,别饿着。天冷了要加衣服,那边是不是比咱们这还冷?”
“阿妈,那边条件好,饿不着冻不着。我会照顾好自己的。”林国栋耐心地回答着,享受着这离别前最后的温情絮叨。
他又特意去看了看已经睡熟的弟弟妹妹,给睡得不安稳的小丫掖了掖被角。他知道,这次离开,归期未知。看着家人安睡的面容,他心中充满了守护的力量。
与此同时,在王建军和王建国暂时居住的客房里,两兄弟也躺在床上,毫无睡意。
“哥,咱们这就算……要出去了?”王建国望着黑暗中的房梁,语气里充满了不真实感。
“嗯。”王建军应道,“林大哥给咱们指了路,以后,就得靠咱们自己走了。”
“我知道!我一定好好干,不给林大哥丢人!”王建国握紧了拳头,“等咱们站稳了,以后也能把爹娘的坟修一修……”
王建军在黑暗中沉默了片刻,才缓缓说道:“睡吧,明天还要赶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