指间那卷细纸条带着夜露的微凉,沈砚秋站在府门石阶上,并未立刻展开。乌沉的天幕压得极低,不见星月,唯有檐下灯笼透出的昏黄光晕,在他官袍上染开一小圈暖色,却驱不散周身寒意。他指尖捻动纸条,那里面卷着的,或许是能撬动眼下死局的支点,也可能是引火烧身的导索。
他最终没有在门外查看,转身入府,穿过寂静的庭院,径直走入书房。苏清鸢已点亮烛火,安静地候在一旁。沈砚秋在书案后坐下,就着跳跃的烛光,缓缓展开纸条。上面是几行蝇头小楷,记录着魏良卿名下几处隐秘田庄近半年的异常粮秣入库数目,远超其俸禄和常例收入所能支撑,旁边还附了一个名字——王德化,崔呈秀门下专司钱粮往来的师爷,近日与魏良卿的管家“偶遇”过三次。
“果然……”沈砚秋低语,将纸条凑近烛火,看着它蜷曲、焦黑、化为灰烬。“魏良卿的手,伸得比想的还长,连辽东那边拨补的军饷都敢碰。崔呈秀的人在一旁盯着,是想拿住把柄,还是想分一杯羹?”
苏清鸢轻声道:“无论哪种,都是我们的机会。只是,大人,此刻将这消息递出去,会不会太急?魏忠贤刚因军备改良之事暂缓清算,若立刻让他知晓干儿子们内斗至此,恐会迁怒。”
“等他自行发现,或是被崔呈秀捅破,才是真正的危机。”沈砚秋眼神沉静,“主动献上图纸是示弱,是展示利用价值。如今再递上这份‘家丑’,则是表忠心,更是提醒他,麾下并非铁板一块,需要有人替他盯着,也需要有人能办实事,而非只顾内斗掏空他的根基。我此时送去,在他眼中,便是那个既能办事、又能替他分忧的‘自己人’。”
他顿了顿,指尖无意识轻叩桌面,“当然,不能直接送去。需借汇报军备改良进度之机,‘无意’间带出风声。清鸢,准备一下,我明日再去一趟魏府。”
苏清鸢蹙眉:“大人,连日拜访,是否过于刻意?”
“非常之时,行非常之事。”沈砚秋语气决断,“东林党案风声鹤唳,清算名单虽暂缓,刀仍悬在头顶。我必须让魏忠贤觉得,我比他那两个互相倾轧的干儿子更‘有用’,也更‘可控’。”
---
次日,魏忠贤府邸那间僻静书房内,檀香依旧浓郁。沈砚秋垂首站在下首,将一份誊抄工整的“红衣大炮改良进度细则”呈上。
魏忠贤漫不经心地翻看着,尖细的嗓音带着一丝慵懒:“沈侍郎倒是勤勉,这么快就有了章程。不过,光有章程不够,咱家要的是实实在在能轰开沈阳城墙的大炮。”
“九千岁明鉴,”沈砚秋姿态恭谨,“下官已联络徐光启大人及西洋传教士,遴选精通铸造的工匠,所需精铁、炭火亦在筹措。只是……”他话语微顿,露出些许恰到好处的迟疑。
魏忠贤眼皮一掀:“只是什么?”
沈砚秋压低声音,带着几分谨慎:“下官听闻,近来市面上精铁价格浮动颇大,似有巨量收购……偶然间,仿佛听到与魏良卿大人名下的几处产业有关。下官担心,若因此影响了军备改良的物料供应,耽误了九千岁的大事……”
他没有把话说完,但意思已然明了。书房内静了一瞬,只有魏忠贤指尖划过纸页的沙沙声。沈砚秋能感觉到那落在自己头顶的目光,锐利如针,带着审视与权衡。
“良卿……”魏忠贤哼了一声,听不出喜怒,“年轻人,手头是活络了些。咱家知道了。”他没有追问消息来源,也没有斥责沈砚秋多管闲事,这便是默认了这条消息的价值,也接受了沈砚秋这种“越界”的示警。
沈砚秋心头微松,知道这一步走对了。他不再多言,继续汇报军备改良的具体安排,语气平稳务实,将方才那点“风波”轻轻揭过。
待他禀报完毕,魏忠贤将那份细则随手搁在案上,身子往后靠进太师椅里,眯着眼打量他:“沈砚秋,你是个聪明人。咱家就喜欢和聪明人打交道。好好办你的差事,把辽东的军备给咱家弄出个样子来。旁的事……”他拖长了语调,带着不容置疑的意味,“不该你操心的,少打听。东林党那些迂腐之辈,自有他们的去处。”
这话既是提醒,也是警告。沈砚秋深深躬身:“下官明白,下官只知尽心王事,为九千岁分忧,绝不敢有负圣恩与九千岁信重。”
从魏府出来,午后的阳光有些刺眼。沈砚秋坐进马车,靠在厢壁上,缓缓吐出一口浊气。背心的冷汗已被体温焐干,留下些许黏腻不适。他知道,暂时的安全是用更深的捆绑换来的。他在魏忠贤那里,从一个需要清理的“东林党外围”,变成了一个有能力、知情识趣、还能帮忙盯着内部蛀虫的“有用之人”。这个身份能保命,却也意味着,他必须更快地拿出军备改良的实绩,才能真正站稳。
“去兵部衙门。”他吩咐车夫。时间不多了,他必须争分夺秒。
马车驶过街市,窗外传来熙攘的人声。沈砚秋闭上眼,脑中已开始勾勒如何利用现有资源,最快速度推进那三门红衣大炮的改良试制。他仿佛能听到辽东风雪中,边军将士望着残破城防的叹息,也能感受到这京城漩涡之下,无数双眼睛的注视。路还很长,危机四伏,但他已没有回头路可走。
他最终没有在门外查看,转身入府,穿过寂静的庭院,径直走入书房。苏清鸢已点亮烛火,安静地候在一旁。沈砚秋在书案后坐下,就着跳跃的烛光,缓缓展开纸条。上面是几行蝇头小楷,记录着魏良卿名下几处隐秘田庄近半年的异常粮秣入库数目,远超其俸禄和常例收入所能支撑,旁边还附了一个名字——王德化,崔呈秀门下专司钱粮往来的师爷,近日与魏良卿的管家“偶遇”过三次。
“果然……”沈砚秋低语,将纸条凑近烛火,看着它蜷曲、焦黑、化为灰烬。“魏良卿的手,伸得比想的还长,连辽东那边拨补的军饷都敢碰。崔呈秀的人在一旁盯着,是想拿住把柄,还是想分一杯羹?”
苏清鸢轻声道:“无论哪种,都是我们的机会。只是,大人,此刻将这消息递出去,会不会太急?魏忠贤刚因军备改良之事暂缓清算,若立刻让他知晓干儿子们内斗至此,恐会迁怒。”
“等他自行发现,或是被崔呈秀捅破,才是真正的危机。”沈砚秋眼神沉静,“主动献上图纸是示弱,是展示利用价值。如今再递上这份‘家丑’,则是表忠心,更是提醒他,麾下并非铁板一块,需要有人替他盯着,也需要有人能办实事,而非只顾内斗掏空他的根基。我此时送去,在他眼中,便是那个既能办事、又能替他分忧的‘自己人’。”
他顿了顿,指尖无意识轻叩桌面,“当然,不能直接送去。需借汇报军备改良进度之机,‘无意’间带出风声。清鸢,准备一下,我明日再去一趟魏府。”
苏清鸢蹙眉:“大人,连日拜访,是否过于刻意?”
“非常之时,行非常之事。”沈砚秋语气决断,“东林党案风声鹤唳,清算名单虽暂缓,刀仍悬在头顶。我必须让魏忠贤觉得,我比他那两个互相倾轧的干儿子更‘有用’,也更‘可控’。”
---
次日,魏忠贤府邸那间僻静书房内,檀香依旧浓郁。沈砚秋垂首站在下首,将一份誊抄工整的“红衣大炮改良进度细则”呈上。
魏忠贤漫不经心地翻看着,尖细的嗓音带着一丝慵懒:“沈侍郎倒是勤勉,这么快就有了章程。不过,光有章程不够,咱家要的是实实在在能轰开沈阳城墙的大炮。”
“九千岁明鉴,”沈砚秋姿态恭谨,“下官已联络徐光启大人及西洋传教士,遴选精通铸造的工匠,所需精铁、炭火亦在筹措。只是……”他话语微顿,露出些许恰到好处的迟疑。
魏忠贤眼皮一掀:“只是什么?”
沈砚秋压低声音,带着几分谨慎:“下官听闻,近来市面上精铁价格浮动颇大,似有巨量收购……偶然间,仿佛听到与魏良卿大人名下的几处产业有关。下官担心,若因此影响了军备改良的物料供应,耽误了九千岁的大事……”
他没有把话说完,但意思已然明了。书房内静了一瞬,只有魏忠贤指尖划过纸页的沙沙声。沈砚秋能感觉到那落在自己头顶的目光,锐利如针,带着审视与权衡。
“良卿……”魏忠贤哼了一声,听不出喜怒,“年轻人,手头是活络了些。咱家知道了。”他没有追问消息来源,也没有斥责沈砚秋多管闲事,这便是默认了这条消息的价值,也接受了沈砚秋这种“越界”的示警。
沈砚秋心头微松,知道这一步走对了。他不再多言,继续汇报军备改良的具体安排,语气平稳务实,将方才那点“风波”轻轻揭过。
待他禀报完毕,魏忠贤将那份细则随手搁在案上,身子往后靠进太师椅里,眯着眼打量他:“沈砚秋,你是个聪明人。咱家就喜欢和聪明人打交道。好好办你的差事,把辽东的军备给咱家弄出个样子来。旁的事……”他拖长了语调,带着不容置疑的意味,“不该你操心的,少打听。东林党那些迂腐之辈,自有他们的去处。”
这话既是提醒,也是警告。沈砚秋深深躬身:“下官明白,下官只知尽心王事,为九千岁分忧,绝不敢有负圣恩与九千岁信重。”
从魏府出来,午后的阳光有些刺眼。沈砚秋坐进马车,靠在厢壁上,缓缓吐出一口浊气。背心的冷汗已被体温焐干,留下些许黏腻不适。他知道,暂时的安全是用更深的捆绑换来的。他在魏忠贤那里,从一个需要清理的“东林党外围”,变成了一个有能力、知情识趣、还能帮忙盯着内部蛀虫的“有用之人”。这个身份能保命,却也意味着,他必须更快地拿出军备改良的实绩,才能真正站稳。
“去兵部衙门。”他吩咐车夫。时间不多了,他必须争分夺秒。
马车驶过街市,窗外传来熙攘的人声。沈砚秋闭上眼,脑中已开始勾勒如何利用现有资源,最快速度推进那三门红衣大炮的改良试制。他仿佛能听到辽东风雪中,边军将士望着残破城防的叹息,也能感受到这京城漩涡之下,无数双眼睛的注视。路还很长,危机四伏,但他已没有回头路可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