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刚亮,林烨就坐在了办公室的电脑前。昨晚没睡好,脑子里一直转着申报的事。他翻开笔记本,上面密密麻麻记了一整页,从政策文件到财务数据,再到系统提示的每一个细节。
他打开系统界面,商城页面跳出来。贡献点还剩一百二十多个,不多,但够用一次关键兑换。他点了进去,选中那本《国家科技项目申请指南》。
页面一闪,提示音响起:“兑换成功。”
一份电子文档直接出现在桌面上。他点开看,目录很全,申报流程、材料清单、常见驳回原因、模板范例都有。他快速翻到“申报单位资格对照表”,一条条往下核对。
公司注册的是普通建材类,环保技术研发不在经营范围里。这一条卡住了。另外,近三年研发投入占比差了两个百分点,没达到建议值。
他盯着这两项看了几秒,手指在键盘上停住。
系统弹出一行字:“检测到实际应用案例已落地,可作为资质补充材料提交。”
他松了口气。再生砖在东区试验棚稳定运行这么久,强度达标,设备无故障,这些都能拍照片、录视频、附检测报告。不是空口说白话,是真干出来的。
他把这两项问题标红,写了解决方案:马上准备工商变更申请,增加环保技术研发的经营范围;研发支出补录明细,把之前垫付的人工和材料成本算进去。
做完这些,他看了眼时间,六点四十。二哥应该快到了。
八点整,门被推开,二哥提着三个硬皮文件夹走进来,放在桌上发出沉闷的响声。他抹了把脸,说:“都带来了,财务报表、税务记录、试验棚的运营台账,一页没少。”
林烨点头,把打印好的《申请指南》递过去:“你先看看第七页,‘持续运营能力’这条,咱们的数据要能撑得住。”
二哥坐下,翻开纸张,一边看一边念:“需提供连续六个月以上的稳定生产记录……要有能耗、产出、人员配置……”他抬头,“这些咱们都有吧?”
“有。”林烨打开共享文档,“我已经建好了框架,按系统给的模板分了四块:政策依据、技术成果、实施能力、财务支撑。你负责财务部分,我把技术数据填进去。”
两人开始分工。林烨调出再生砖的强度测试图,一张张插入文档。每批次抗压数据、密度曲线、冷却记录全都列清楚。他还加了三张现场照片,砖体堆叠整齐,工人正在装车。
二哥那边翻着账本,一笔笔核对研发支出。设备改造、材料采购、人工补贴,以前没单独归类,现在全得重新整理。他皱眉:“这部分数字有点散,得花时间。”
“今天必须弄完。”林烨说,“初稿明天就要过一遍。”
二哥没再说话,低头继续写。
中午没休息。林烨点了两份盒饭,吃完接着干。文档一点点丰满起来,结构也清晰了。到了下午三点,初稿框架基本成型。
林烨从头到尾看了一遍,发现不少地方还是口语化。比如写“我们试了好多次才成功”,还有“效果比原来强多了”。这种话不能出现在正式材料里。
他调出系统功能栏,找到“公文润色助手”,点击启用。
屏幕闪了一下,文档里的语句自动调整。
“试了好多次”变成“经过五轮迭代优化”;
“效果强多了”改成“性能提升显着,达到行业标准上限”。
改完后,整体风格立马正规起来。
系统又弹出提示:“检测到用户正在准备申报材料,开启辅助校验功能。”
紧接着,一份“易错点预警清单”浮现出来:
1. 避免使用主观评价词汇;
2. 第三方检测报告需加盖公章;
3. 建议附现场操作视频链接;
4. 企业资质与项目方向匹配度需说明。
林烨一条条看过去,最后一条正好对应他们之前的担忧。他立刻动手,在附件里加了一份《关于增加环保技术研发经营范围的内部决议》,写明本周内提交工商变更申请,并附上了拟修改的营业执照草案。
二哥凑过来一看,笑了:“你还真把这事当回事办了。”
“必须办。”林烨说,“人家审材料的每天看几十份,看到漏洞直接筛掉。咱们不能栽在这种地方。”
二哥点点头,翻着屏幕上的文档,从头到尾看了一遍。结构清楚,数据扎实,连配图的位置都讲究。他忽然说:“三儿,你这系统……真是太全面了。”
林烨笑了笑:“有它,咱们不用瞎撞。”
二哥合上笔记本,站起身伸了个腰:“我回去再查一遍税务流水,晚上发你最后一版财务汇总。”
“好。”
人走后,办公室安静下来。林烨没动,继续盯着屏幕。文档已经不像初稿那么松散,逻辑链条也顺了。政策有依据,技术有证明,实施有案例,财务有支撑。
他打开系统任务页面,看了一眼进度条。
【子任务:完善申报资质条件】
状态:进行中
提示:请于七日内提交企业升级备案证明
他记下日期,设了手机提醒。
然后切换回文档,开始逐段校对。有些术语还要再查证,比如“资源化利用率”的计算方式是否符合国家标准。他把不确定的地方标黄,准备明天找老陈确认。
窗外天色渐暗,楼道里陆续传来脚步声。其他部门的人下班了。他没关灯,也没起身。
鼠标滚轮一点点往下划,文档接近尾声。只剩下几个附件还没上传,包括视频链接和检测机构联系方式。
他正准备新建一个压缩包,系统界面突然跳了出来。
【检测到申报材料完整性达92%】
【建议补充:团队核心成员履历说明】
【提示:评审关注技术主导者背景】
林烨停下动作。
这个点他没想到。评审确实会看是谁在做这个项目。光有数据不行,还得让人信得过带头人。
他退出系统,打开人事档案库,找到自己的资料。学历、经历、参与项目全都调出来。又加上了清华大学进修证明和技术职称证书扫描件。
接着是老陈和小李的。老陈干了二十年建材,小李是环保专业毕业,这些都要写清楚。
他新建一个附件,标题为《核心技术团队简介》,把三个人的信息整理进去。重点突出自己主导再生砖项目全过程,从实验设计到设备调试都亲自参与。
做完这些,已经快九点。
他揉了揉眼睛,喝了口凉水,重新通读整套材料。
从封面到附件,一共三十二页。每一项都有出处,每一个结论都有支撑。再挑剔的审核员,也挑不出大毛病。
他点开邮件客户端,新建一封草稿。收件人暂时空白,主题写着“国家科技项目申报材料——林氏环保建材有限公司”。
附件加载完毕。
只要明天团队确认一遍,就能正式提交。
他靠在椅背上,闭了会儿眼。脑子里还在过流程,想着还有没有遗漏。
突然想起一件事。
申报要求必须由法人签字并加盖公章。他们公司法人是大哥,这几天在外地接工程,最快后天才能回来。
他拿起手机,准备发消息。
手指刚碰到屏幕,系统提示音再次响起。
他打开系统界面,商城页面跳出来。贡献点还剩一百二十多个,不多,但够用一次关键兑换。他点了进去,选中那本《国家科技项目申请指南》。
页面一闪,提示音响起:“兑换成功。”
一份电子文档直接出现在桌面上。他点开看,目录很全,申报流程、材料清单、常见驳回原因、模板范例都有。他快速翻到“申报单位资格对照表”,一条条往下核对。
公司注册的是普通建材类,环保技术研发不在经营范围里。这一条卡住了。另外,近三年研发投入占比差了两个百分点,没达到建议值。
他盯着这两项看了几秒,手指在键盘上停住。
系统弹出一行字:“检测到实际应用案例已落地,可作为资质补充材料提交。”
他松了口气。再生砖在东区试验棚稳定运行这么久,强度达标,设备无故障,这些都能拍照片、录视频、附检测报告。不是空口说白话,是真干出来的。
他把这两项问题标红,写了解决方案:马上准备工商变更申请,增加环保技术研发的经营范围;研发支出补录明细,把之前垫付的人工和材料成本算进去。
做完这些,他看了眼时间,六点四十。二哥应该快到了。
八点整,门被推开,二哥提着三个硬皮文件夹走进来,放在桌上发出沉闷的响声。他抹了把脸,说:“都带来了,财务报表、税务记录、试验棚的运营台账,一页没少。”
林烨点头,把打印好的《申请指南》递过去:“你先看看第七页,‘持续运营能力’这条,咱们的数据要能撑得住。”
二哥坐下,翻开纸张,一边看一边念:“需提供连续六个月以上的稳定生产记录……要有能耗、产出、人员配置……”他抬头,“这些咱们都有吧?”
“有。”林烨打开共享文档,“我已经建好了框架,按系统给的模板分了四块:政策依据、技术成果、实施能力、财务支撑。你负责财务部分,我把技术数据填进去。”
两人开始分工。林烨调出再生砖的强度测试图,一张张插入文档。每批次抗压数据、密度曲线、冷却记录全都列清楚。他还加了三张现场照片,砖体堆叠整齐,工人正在装车。
二哥那边翻着账本,一笔笔核对研发支出。设备改造、材料采购、人工补贴,以前没单独归类,现在全得重新整理。他皱眉:“这部分数字有点散,得花时间。”
“今天必须弄完。”林烨说,“初稿明天就要过一遍。”
二哥没再说话,低头继续写。
中午没休息。林烨点了两份盒饭,吃完接着干。文档一点点丰满起来,结构也清晰了。到了下午三点,初稿框架基本成型。
林烨从头到尾看了一遍,发现不少地方还是口语化。比如写“我们试了好多次才成功”,还有“效果比原来强多了”。这种话不能出现在正式材料里。
他调出系统功能栏,找到“公文润色助手”,点击启用。
屏幕闪了一下,文档里的语句自动调整。
“试了好多次”变成“经过五轮迭代优化”;
“效果强多了”改成“性能提升显着,达到行业标准上限”。
改完后,整体风格立马正规起来。
系统又弹出提示:“检测到用户正在准备申报材料,开启辅助校验功能。”
紧接着,一份“易错点预警清单”浮现出来:
1. 避免使用主观评价词汇;
2. 第三方检测报告需加盖公章;
3. 建议附现场操作视频链接;
4. 企业资质与项目方向匹配度需说明。
林烨一条条看过去,最后一条正好对应他们之前的担忧。他立刻动手,在附件里加了一份《关于增加环保技术研发经营范围的内部决议》,写明本周内提交工商变更申请,并附上了拟修改的营业执照草案。
二哥凑过来一看,笑了:“你还真把这事当回事办了。”
“必须办。”林烨说,“人家审材料的每天看几十份,看到漏洞直接筛掉。咱们不能栽在这种地方。”
二哥点点头,翻着屏幕上的文档,从头到尾看了一遍。结构清楚,数据扎实,连配图的位置都讲究。他忽然说:“三儿,你这系统……真是太全面了。”
林烨笑了笑:“有它,咱们不用瞎撞。”
二哥合上笔记本,站起身伸了个腰:“我回去再查一遍税务流水,晚上发你最后一版财务汇总。”
“好。”
人走后,办公室安静下来。林烨没动,继续盯着屏幕。文档已经不像初稿那么松散,逻辑链条也顺了。政策有依据,技术有证明,实施有案例,财务有支撑。
他打开系统任务页面,看了一眼进度条。
【子任务:完善申报资质条件】
状态:进行中
提示:请于七日内提交企业升级备案证明
他记下日期,设了手机提醒。
然后切换回文档,开始逐段校对。有些术语还要再查证,比如“资源化利用率”的计算方式是否符合国家标准。他把不确定的地方标黄,准备明天找老陈确认。
窗外天色渐暗,楼道里陆续传来脚步声。其他部门的人下班了。他没关灯,也没起身。
鼠标滚轮一点点往下划,文档接近尾声。只剩下几个附件还没上传,包括视频链接和检测机构联系方式。
他正准备新建一个压缩包,系统界面突然跳了出来。
【检测到申报材料完整性达92%】
【建议补充:团队核心成员履历说明】
【提示:评审关注技术主导者背景】
林烨停下动作。
这个点他没想到。评审确实会看是谁在做这个项目。光有数据不行,还得让人信得过带头人。
他退出系统,打开人事档案库,找到自己的资料。学历、经历、参与项目全都调出来。又加上了清华大学进修证明和技术职称证书扫描件。
接着是老陈和小李的。老陈干了二十年建材,小李是环保专业毕业,这些都要写清楚。
他新建一个附件,标题为《核心技术团队简介》,把三个人的信息整理进去。重点突出自己主导再生砖项目全过程,从实验设计到设备调试都亲自参与。
做完这些,已经快九点。
他揉了揉眼睛,喝了口凉水,重新通读整套材料。
从封面到附件,一共三十二页。每一项都有出处,每一个结论都有支撑。再挑剔的审核员,也挑不出大毛病。
他点开邮件客户端,新建一封草稿。收件人暂时空白,主题写着“国家科技项目申报材料——林氏环保建材有限公司”。
附件加载完毕。
只要明天团队确认一遍,就能正式提交。
他靠在椅背上,闭了会儿眼。脑子里还在过流程,想着还有没有遗漏。
突然想起一件事。
申报要求必须由法人签字并加盖公章。他们公司法人是大哥,这几天在外地接工程,最快后天才能回来。
他拿起手机,准备发消息。
手指刚碰到屏幕,系统提示音再次响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