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62章 灵渊之谋-《法不轻传?我全网免费!》

  第063章 蜂窝煤与火炉

  寒风依旧凛冽,陈家庄内外却热火朝天。

  陈云雷厉风行,选定庄子附近几处闲置库房安置流民。

  周福站在高处,声嘶力竭地引导着人群:

  “妇孺老弱随我来!库房里生了火盆,能遮风挡雪!”

  待最需要庇护的一批人安顿妥当,

  陈云站在空地上,面对黑压压的青壮流民,清亮的声音传遍全场:

  “父老乡亲们!你们的家人已有遮身之所,

  现在轮到你们为自己、为家人搭建更结实的窝棚了!”

  她手臂一挥,指向堆积如山的材料:“就在这里,靠着库房墙根,

  用这些木料、草席搭起能过冬的窝棚!有力气的都上来!”

  “听大小姐的!”

  “自己动手,搭个暖和的窝!”

  呼喊声此起彼伏,青壮们迅速分组,在老家丁指挥下领取材料。

  锯木声、敲打声、号子声顿时驱散了严冬的死寂。

  空地中央,几十口大锅热气腾腾。

  周福大声宣布规矩:“陈家管饭!

  出了力气干活的吃稠粥!暂时无力做活的喝稀粥!按劳取食,公平公正!”

  这规矩简单直接,无人异议。

  为了那碗稠粥,人们干活更加卖力;

  暂时无力者,也有一碗稀粥吊命,心存感激。

  与此同时,后院工坊内,陈飞正带着铁中棠等人进行关键演示。

  他指着两个相邻的房间:“诸位请看,

  一个装了带铁皮烟囱的石炭炉,另一个是传统炭盆。”

  说完,他亲自将几只鸡鸭分别放入房间,紧紧关上门。

  众人屏息凝神,透过窗缝观察。

  时间一点点过去,烟囱房内的鸡鸭依旧活蹦乱跳,

  炭盆房的鸡鸭却开始剧烈扑腾,很快倒地不动。

  当房门再次打开,对比无比鲜明!

  “诸位亲眼所见!”陈飞声音高昂,

  “症结不在石炭,而在能否排出烟气!

  这铁皮烟囱,就是克制石炭毒的关键!”

  孙石头嘴唇哆嗦:“原来真是这样!这铁管子是救命管啊!”

  王老汉激动地摸着尚有余温的烟囱:“少爷,您这法子真能克住石炭毒!”

  铁中棠黝黑的脸上露出佩服之色:“三少爷奇思妙想,令人叹服。”

  最后的障碍被扫清,工坊气氛瞬间火热。

  陈飞正要部署下一步,铁中棠却擦着汗走过来,

  指着刚打造好的铁皮炉子样品眉头微皱:“三少爷,这铁皮炉子好用是好用,

  但若想大规模推广,让流民和寻常百姓家用上,恐怕......难啊。”

  “铁伯有何顾虑?”

  “少爷有所不知。一来铁料昂贵,很难弄到如此巨量;

  二来就算有铁,打造这样一个炉子的费用,也不是普通庄户人家能负担的。”

  陈飞猛地一怔,如冷水浇头。

  他意识到自己差点犯了错误——

  忽略了这个世界生产力水平的根本限制。

  见陈飞愣住,铁中棠诚恳建议:“公子,小人倒有个粗浅想法。

  咱们可以仿效炼铁炉的法子,不用全铁造炉子。”

  他比划着:“用耐火粘土掺麻绳、细沙,夯实在模具里做出炉膛和内衬。

  炉子外面不用铁皮全包,改用劈开的竹片编成笼子紧紧箍住。

  如此造出的炉子,除了必要的铁制炉门、炉箅,

  其他都用泥土、竹木,成本能降下十之八九。”

  陈飞眼睛越来越亮,心中阴霾一扫而空:“妙啊!

  铁伯,您这法子太好了!就地取材,成本低廉,正适合大规模推广!”

  他立刻召集骨干公布新方案。工坊迅速调整:

  一部分人继续优化铁皮炉作为高端型号;

  另一部分更大的人手,则在铁中棠指导下,

  开始制作经济实用的粘土-竹编家用取暖炉。

  就在此时,王老汉也带着几个家丁在工坊一角忙活起来。

  他面前整齐地摆放着五堆混合好的煤泥,

  旁边是铁中棠刚赶制出来的简易蜂窝煤模具。

  “都看仔细了!”

  王老汉声音洪亮,带着学徒们将不同的煤泥填入模具,

  用力压实,再一顶,一个带着规整孔洞的黑色圆柱体便脱模而出。

  “这一堆,是一成粘土、九成煤粉;

  这一堆是两成粘土、八成煤粉......一直到这堆对半开。”

  王老汉指着标记好的煤坯详细解说,

  “记住喽,粘土是骨,煤粉是肉,水是血,比例不同,出来的性子就大不一样!”

  陈飞信步走来,饶有兴致地看着操作:“王师傅,您看哪一种成色最好?”

  王老汉拿起一块三成粘土的煤坯掂了掂:

  “少爷,依老朽看,这二成、三成粘土的怕是最好。

  具体哪个更好,还得看晾干后烧起来怎么样。”

  接下来的两天,工坊内分工明确,效率惊人。

  铁中棠这边,黏土竹编炉的样品已经做出五个,正在阴干处理。

  王老汉那边的蜂窝煤坯也烘干完毕。

  这天下午,众人齐聚院子进行第一次正式联合试烧。

  五个新出炉的黏土竹编炉被点燃,各种比例的蜂窝煤分别放入炉内。

  蜂窝煤引燃后,火苗顺着孔洞均匀上窜,

  形成稳定旺盛的火力,铁皮烟囱尽责地将废气排出室外。

  “成了!真的成了!”年轻学徒忍不住欢呼。

  王老汉激动地调整风门,仔细观察火焰:

  “好,好啊!这火又稳又旺,还没什么烟尘......”

  经过两个时辰持续燃烧对比,结果逐渐明朗。

  王老汉指着煤渣汇报:“少爷,

  这两成粘土的蜂窝煤比三成的更耐烧,煤渣也更完整。

  往后咱们就主要用两成粘土的方子!”

  “好!就依王师傅所言!”

  陈飞看着稳定燃烧的炉火,心中大石落地,“铁伯,这成本如何?”

  铁中棠早已算过账:“少爷,炉子本身除了那点铁件几乎没啥成本。

  蜂窝煤更是便宜,石炭粉末加粘土,几乎是废料利用。

  就算加上人工,一套炉子带上一冬用的煤,寻常庄户人家也绝对负担得起!”

  “太好了!”陈飞脸上露出如释重负的笑容,

  “铁伯,王师傅,接下来要辛苦你们全力组织人手,尽快量产!

  我们先保证安置点的流民能用上,然后......

  要让这温暖,传到镇北县的每一个角落!”

  第063章 陈家商道

  寒风依旧在镇北县上空呼啸,但陈家庄外的流民安置点,却悄然发生着变化。

  偌大的库房内,每隔一段距离便安置着一个不起眼的煤炉。

  炉膛里,蜂窝煤正稳定地燃烧,橘红色的火光透过炉门缝隙,

  在略显昏暗的空间里投下温暖的光晕,驱散了往日刺骨的寒意。

  “热水!有热水了!”

  一位蜷缩在草席上的老妇人,颤巍巍地接过周福递来的粗陶碗。

  滚烫的温度让她冻得麻木的手指渐渐恢复了知觉。

  她小口啜饮着,眼角不禁泛起泪花:“这热水…暖心…”

  库房内的温度正在悄然回升。

  孩子们原本发青的小脸,渐渐红润起来,

  开始在大人身边有限的空间里小声嬉戏。

  几个年轻妇人自发地围在炉边,一边照看着烧水的瓦罐,一边低声交谈:

  “这炉子真好,又暖和,又闻不见呛人的煤烟味。”

  “听说是陈家三少爷想出来的法子,真是救了命了…”

  在库房一角,铁中棠正带着学徒检查炉具运行情况。

  就在这时,陈飞陪着陈云走进了库房。

  一股混合着烟火气和生活气息的暖意扑面而来,

  与室外刀割般的寒风形成鲜明对比。

  “老三,你看到了吗?”陈云难掩激动,压低声音,

  “这才几天功夫,大家的精神头看着都不一样了。”

  一位须发皆白的老者注意到他们,颤巍巍地站起身,深深作揖:

  “陈少爷,陈小姐,老朽代大伙儿,谢谢陈家的活命之恩啊!

  往年冬天,我们这些无根浮萍,能活下来一半人就是老天爷开眼。可如今…”

  他环视着暖意融融的库房,声音哽咽,“这…这简直是梦里才有的日子…”

  陈飞连忙上前扶住老者:“老人家快别这样,这是我们应该做的。”

  他顺势环顾四周,略微提高声音:

  “看到大家能暖和起来,我和家姐也安心不少。

  不过,接下来,可能还要麻烦各位出出力…”

  库房瞬间安静下来,流民们脸上刚刚浮现的轻松立刻被忐忑取代。

  老妇人捧着陶碗的手微微发抖,孩子们被大人紧张地拉回身边。

  陈飞将众人的反应尽收眼底,脸上绽开温和的笑容:

  “下面,想请各位有手艺的出手艺,有力气的出力气——

  会编竹编的,帮着编炉子外箍;

  会做泥瓦活的,帮着打炉膛;

  什么手艺都不会的,还有制作蜂窝煤的活儿…”

  他刻意停顿了一下,看着众人眼中的茫然,终于抛出了最关键的一句:

  “所有这些活计,不是白干!陈家一律按件计价,当天干活,当天结算工钱!”

  “工钱?”

  “按件计价?现结?”

  库房里陷入短暂的寂静,随即低语声、议论声如潮水般涌起。

  “陈少爷是说…我们干活,不但管饭,还…还给发工钱?”

  一个中年汉子喃喃自语。

  “不但给饱饭吃,还发铜钱?”旁边的妇人也睁大了眼睛。

  方才那位老者激动得胡须颤抖:“少爷…

  您这是要给我们这些苦命人一条实实在在的活路啊!”

  “没错!”陈飞斩钉截铁地点头,

  “我们陈家,不仅要让大家平安过完这个冬天,

  还要让各位能靠自己的双手,挣到安身立命的本钱!”

  “谢少爷恩典!”

  人群中不知是谁先带着哭腔喊了一声,顿时感激之声此起彼伏。

  几个青壮年猛地站起来:

  “少爷,我会编竹筐!”

  “少爷,我做过泥瓦匠!”

  “少爷,我力气大!”

  先前那令人窒息的忐忑不安一扫而空,取而代之的是一种沸腾的激动。

  就连老弱妇孺也努力围拢过来:

  “少爷,我们虽然力气小,但编个竹篾、照看炉火这些轻省活计也能做!”

  陈云站在一旁,看着眼前场面,心中暗赞老三这一手着实高明,

  既解决了人手问题,又给了这些流民最需要的尊严和希望。

  “好!”陈飞高声宣布,“既然大家都有这个心气儿,

  那明日一早,愿意上工的,都到庄内工坊前的空地上集合!

  咱们一起,让更多人家都暖和起来!”

  库房里响起一片响亮而激动的应和声。

  傍晚,陈府议事厅内炭火烧得正旺,核心人员齐聚一堂。

  “诸位,安置点的情况大家都看到了,效果显着。”

  陈飞开门见山,神色沉稳,“接下来,我们要考虑在全县范围内的推广,此事需周密部署。”

  他取出一份拟好的清单,目光扫过在场众人。

  “第一,产量必须迅速扩大,流程必须规范。

  铁伯,您要尽快将炉具制作分解为标准工序,确保生手经简单培训即可上手。”

  铁中棠沉稳点头:“少爷放心,我已经理出了几个清晰步骤,

  三天,最多三天,就能让新人跟上。”

  “王师傅,”陈飞转向王老汉,

  “蜂窝煤的配方是核心,尤其是关键配料的比例,必须严格保密,

  混合环节必须由你信得过的徒弟亲自负责。”

  王老汉面色一肃,郑重应道:“少爷放心,老朽晓得轻重,绝不外泄。”

  “第二,”陈飞看向老管家周福,

  “所有参与生产的流民,一律按件计价,明码标价。

  待产量稳定后,要确保熟练工每日至少能挣到三十文钱,当日结算,绝不拖欠。”

  周福快速拨弄了几下算盘,抬头回报:“少爷,计价之事交给我就行!”

  “第三,”陈飞环视众人,语气坚定,

  “关于最基础的黏土竹编炉和普通蜂窝煤,

  陈府不从中赚取一分利润,定价仅覆盖材料成本和支付给工匠的工钱。”

  周福听到这里,忍不住插话,眼中带着一丝审慎:

  “三少爷,这可是一大笔潜在的进项啊,真的全部让利出去?府上各项开销也不小。”

  “周伯!”陈飞神色认真的解释道,

  “让百姓用得起、温暖过冬,是首要目的。而且,钱未必不能从别处挣回来!”

  他顿了顿,沉声继续:

  “第四,黏土竹编炉的结构与制作方法,不必保密,

  甚至可以主动传授,鼓励有余力的农户自行仿制。”

  铁中棠闻言,略一思忖,眼中便露出了然之色,抚掌道:

  “三少爷此计高明!炉子家家可学,自己做,成本更低。

  但这炉子的‘粮食’——蜂窝煤,尤其是好烧耐用的蜂窝煤,却掌握在咱们手里!

  这才是细水长流、惠而不费的根基!”

  “正是此理。”陈飞眼中闪过赞许,

  “所以,最后一点,在保障底层百姓取暖需求的同时,

  我们要另开一条中高端的产品线。

  比如,用精铁打造、外有雕花的精美暖炉,专供富户乡绅;

  或在蜂窝煤中添加松香、柏叶粉等香料,制成特制煤,燃烧时气味清雅。

  这些产品,我们要定高价,

  用它们的丰厚利润,来反哺普惠产品的让利,并维持整个体系的运转。”

  王老汉眼睛一亮,立刻接话:“这个主意妙啊!

  老朽就知道几种山中香料,价钱不贵,

  掺在煤粉里烧起来别有清香,定能受到那些讲究人家的欢迎!”

  “好!既然大家都没有异议,那我们就照此章程执行。”

  陈飞最后拍板,明确分工,

  “铁伯总管炉具生产,兼顾高端铁炉打造;

  王师傅主管蜂窝煤生产,特制香煤也由您负责试制;

  周叔统筹物料、核算成本与工钱发放;

  大姐则负责全局协调,并主导后续的推广与销售事宜。”

  众人纷纷领命,脸上充满了干劲。

  陈飞站起身,语气深沉而有力,为这次会议定下了最终的基调:

  “请诸位务必记住,我们做这一切,首要目的绝非敛财,

  而是要打赢这场与严冬的较量,要让镇北县的百姓,

  无论贫富,都能有尊严地、温暖地活下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