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862年秋,新京的金桂香浸透着王宫的每一寸宫墙,议事殿内却无半分闲适。鎏金铜炉中燃着的檀香与案上堆积的奏折散出的墨香交织,本该肃穆的朝会,却因龙椅旁一个小小的身影添了几分活气。
五岁的王承乾穿着缩小版的玄黑王袍,银龙纹在孩童身上显得格外娇憨,他却偏要学着父王的模样,脊背挺得笔直,两条小腿晃悠悠地悬在龙椅扶手上,还故意把二郎腿翘得老高,小皮靴上的银钉随着动作叮当作响。
王九击刚处理完江南的漕运奏折,抬头便看见儿子这副模样,忍不住伸手在他脑瓜子上轻轻拍了一下:“你这小子,坐没坐相,哪有半点储君的样子?”
王承乾捂着脑袋,非但不怕,反而眨巴着圆溜溜的眼睛,手指着王九击头顶的九龙冠,脆生生地说道:“老汉阿,你这老登什么时候把王位给我坐啊?我看你天天坐在上面,挺威名八面的!”
“噗嗤——”殿下文武中不知是谁没忍住,低笑了一声,见王九击瞥过来,又赶紧低下头,肩膀却还在微微颤动。
王九击又气又笑,伸手捏了捏儿子肉嘟嘟的脸颊:“毛都没长齐,就想着当大王?先把你的三字经背熟了再说!”
“三字经有什么好背的,”王承乾嘟囔着,小手扒拉着王九击腰间的陨铁剑鞘,“我要学打仗,学沈叔叔那样,带着兵去砍洋鬼子!”
这话一出,殿内瞬间安静下来。沈庭渊站在武将前列,闻言抬头,眼中闪过一丝笑意,随即又躬身道:“大王,太子殿下天资聪颖,若是喜爱兵法,臣日后可亲自教他沙盘推演。”
“你别惯着他!”王九击瞪了沈庭渊一眼,转头看向王承乾,语气却软了下来,“想当大王可以,但得先好好学功课,琴棋书画、兵法谋略,一样都不能落下。要是学不好,别说王位,我直接把你废了,扔去军工厂打铁!”
王承乾似懂非懂地点点头,小手却还是紧紧抓着剑鞘不放,小脸上满是认真:“我才不怕打铁,我要打最厉害的炮,比‘虎啸’炮还厉害!”
王九击看着儿子这副匪气的模样,心里不由暗叹:到底是我的种,这股天不怕地不怕的劲儿,跟我当年一模一样。
他不再与儿子玩笑,抬手示意殿下文武安静,沉声道:“传我旨意,册封大王子王承乾为皇太子,择三日后举行册封大典。太子年幼,暂由王后张馨怡抚育,课业由内阁总理大臣王文与军务总参谋部总参谋长沈庭渊共同负责,务必教其成才。”
“臣等遵旨!”文武百官齐声躬身应诺,声音震彻殿内。
消息如长了翅膀般,迅速传遍了新京的大街小巷。百姓们自发地在街头挂起红灯笼,张贴“恭贺王太子册封”的标语,虽然天已渐凉,却挡不住他们的热情。
王宫后院,张馨怡正抱着四个月大的大公主王语然,听闻消息,脸上露出了欣慰的笑容。她轻轻拍着女儿的背,看着摇篮里熟睡的二王子王承佑(三个月,贤妃所生)和三王子王承泽(两个月,英妃所生),眼中满是温柔。
“娘娘,大喜啊!”侍女春桃快步走进来,脸上满是喜色,“大王册封大王子为太子了,三日后就举行册封大典!”
张馨怡点点头,眼中闪过一丝不易察觉的忧虑:“我知道了。你去库房看看,把我订的那套嵌宝石的长命锁取来,给太子戴上。”
春桃应声退下,张馨怡却轻轻叹了口气。她深知,太子册立虽稳固了国本,却也可能让朝堂上本就微妙的局势变得更加复杂。
三日后,册封大典如期举行。王宫内外张灯结彩,红绸从午门一直垂到后宫,玄黑色的龙旗与太子旗在风中猎猎作响。王承乾穿着特制的太子冕服,虽然不太习惯这身沉重的衣服,却还是努力地学着父王的模样,在礼官的引导下,一步步走上太和殿的丹陛。
王九击坐在龙椅上,看着儿子小小的身影,眼中满是期许。王文站在一侧,手持册封诏书,用洪亮的声音宣读着:“奉天承运,大王诏曰:大王子承乾,天资聪颖,性资刚毅,有乃父之风。今册立为王太子,钦此!”
王承乾在礼官的指导下,跪拜接旨,小脸上满是严肃,只是在起身时,偷偷瞥了一眼台下的沈庭渊,还调皮地眨了眨眼睛。
沈庭渊站在武将前列,看着太子这副模样,嘴角勾起一抹浅笑。他深知,自己肩上的担子又重了几分——不仅要辅佐大王稳定江山,还要教导太子成才,确保大新的基业能够代代相传。
册封大典结束后,王九击在御花园的暖阁内设宴,宴请文武百官。酒过三巡,王文起身举杯,对着王九击躬身道:“大王,太子册立,国本稳固,此乃我大新之幸!臣恳请大王,趁着此时机,进一步完善制度,让臣更好地辅佐大王治理天下。”
王九击放下酒杯,眼中闪过一丝沉吟。王文的提议,他早有考虑,只是一直没有合适的时机。如今太子册立,朝局相对稳定,确实是完善制度的好时候。
“王文所言极是,”王九击点点头,目光扫过殿内的官员,“内阁总理大臣一职,仍由王文担任。军务总参谋部总参谋长也任由沈庭渊担任,其他各部与将要成立的一些部门主官由王大人与沈大人共同举荐”
王文心中一喜,连忙躬身道:“臣遵旨!臣这就与沈总参谋长商议,尽快拟定举荐名单。”
沈庭渊也起身躬身道:“臣遵旨。”
然而,两人的目光在半空中相遇,却都带着一丝不易察觉的警惕。在场的官员们也都清楚,这各部主官的人选,必将成为川南派与川北派争夺的焦点。
川南派以内阁总理大臣王文为首,势力强大。王文是王九击黑风寨时期的老弟兄,一路跟随王九击南征北战,在文官集团中威望极高。他手下的官员,大多是四川南部的人,其中不乏山寨时期的老人,如经济与产业部部长李默、财政部部长赵钱等,这些人跟随王九击多年,忠诚度极高,且在地方治理与经济建设方面有着丰富的经验。
川北派则以军务总参谋部总参谋长沈庭渊为首。沈庭渊虽是后来归顺王九击,但凭借着出色的军事才能与严谨的性格,深得王九击的信任。他手下的将领,大多是四川北部的人,这些人大多是在大新扩军时加入的,虽然职位普遍没有川南派将领高,却胜在人数众多,且多为后起之秀,这些人在战场上屡立奇功,战斗力极强。
宴席结束后,王文与沈庭渊一同走出暖阁,两人并肩走在御花园的石板路上,气氛却有些微妙。
“沈总参谋长,”王文率先开口,语气带着几分试探,“此次各部部长的人选,不知你心中可有合适的人选?”
沈庭渊淡淡一笑:“王总理大臣乃内阁之首,此事自然以你的意见为主。不过,陆军部部长一职,关乎我大新的军事安危,必须由一位懂军事、有威望的人担任。我认为,第三野战师师长蒋玉龙,战功赫赫,且忠诚可靠,是合适的人选。”
王文心中一沉。蒋玉龙是沈庭渊的得力干将,若是让他担任陆军部部长,无疑会让川北派在军方的势力进一步扩大。他沉吟片刻,说道:“蒋师长确实战功赫赫,但陆军部部长不仅要懂军事,还要善于统筹规划。我认为,李默,在地方治理与后勤保障方面有着丰富的经验,更适合担任陆军部部长。”
沈庭渊眉头微蹙:“李部长虽有才干,但对军事并不擅长,不然也不会从部队中调离。陆军部部长一职,若由不擅军事的人担任,恐会影响我军的战斗力。”
“军事方面,有沈总参谋长与各位将领把关,李部长只需负责统筹规划即可。”王文寸步不让,“而且,李部长是山寨时期的老人,忠诚度毋庸置疑,由他担任陆军部部长,更能体现大王对老弟兄的信任。”
两人各执一词,互不相让。御花园的石板路上,只剩下两人的脚步声与偶尔的争执声,气氛越来越紧张。
与此同时,王九击正站在王宫的了望塔上,看着远处的新京城。他早已察觉到朝堂上的派系之争,只是一直没有点破。他知道,适当的竞争有利于朝堂的稳定,但若是竞争过了头,就会影响大新的根基。
“大王,王文总理大臣与沈总参谋长在御花园争执起来了。”亲兵快步走到王九击身边,低声禀报。
王九击点点头,眼中闪过一丝了然。他转身对亲兵道:“传我旨意,让他们两人来了望塔见我。”
“遵命!”亲兵应声退下。
很快,王文与沈庭渊便来到了了望塔上。两人见到王九击,纷纷躬身行礼,脸上却还带着一丝争执后的余怒。
“你们两人刚才在争执什么?”王九击的声音平静,却带着不容置疑的威严。
王文与沈庭渊对视一眼,纷纷将刚才的争执说了出来。
王九击听完,沉默片刻,说道:“王文,沈庭渊,你们两人都是我大新的栋梁,一文一武,辅佐我打下了这江山。如今大新初定,正是需要团结的时候,你们却为了一个陆军部部长的职位争执不休,像话吗?”
两人脸上都露出了愧疚之色,纷纷躬身道:“臣知错。”
“知错就好。”王九击点点头,语气缓和了下来,“陆军部部长一职,蒋玉龙与李默都各有优势,但也各有不足。这样吧,陆军部部长由蒋玉龙担任,负责军事指挥与训练;李默则兼任军需与后勤司司长,负责后勤保障与统筹规划。这样一来,既能发挥蒋玉龙的军事才能,又能利用李默的统筹经验,两全其美。”
王文与沈庭渊心中都松了一口气,纷纷躬身道:“大王英明!”
“其他各部部长的人选,你们两人回去后好好商议,务必选出最适合的人选。”王九击继续说道,“记住,你们都是为了大新,为了百姓,切不可因个人恩怨与派系之争,影响了国家大事。若是让我发现有人趁机结党营私,别怪我不念旧情!”
“臣遵旨!”两人齐声应诺,眼中满是敬畏。
王九击看着两人离去的背影,心中暗叹。朝堂上的派系之争,就像一把双刃剑,用好了可以促进发展,用不好就会酿成大祸。他必须小心翼翼地平衡各方势力,确保大新的江山能够长治久安。
三日后,各部部长的人选终于确定。内政部部长由川南派的王老三担任,财政部部长由川南派的陈宇轩担任,教育部部长由川南派的苏雅辰担任,陆军部部长由川北派的蒋玉龙担任,司法部部长由川北派的周文参担任,经济与产业部部长由川南派的李默担任,监察院总长由川北派的黄宗汉兼任,巡警总署署长由川南派的赵宏宇担任,大新邮政与电报总局局长由川南派的林晓峰担任,外务部部长由川北派的陈思玄担任,农业与水利部部长由川南派的谷饶云担任,交通部部长由川南派的刘老拴担任。
这个结果,看似是川南派与川北派各占一半,实则是王九击精心平衡的结果。川南派在文官集团中势力强大,掌控着内政部、财政部、教育部等要害部门;川北派则在军方势力雄厚,掌控着陆军部、司法部等部门。这样一来,双方相互制约,相互监督,既不会让一方独大,也能充分发挥各自的优势。
然而,表面的平静之下,暗流涌动。川南派与川北派的官员们,虽然在明面上听从王九击的安排,暗地里却依旧在为了各自的利益明争暗斗。
在内政部,川南派的王老三利用职权,大力提拔川南籍的官员,将一些重要的职位都安排给了自己的亲信;在陆军部,蒋玉龙则积极扩充川北籍将领的势力,将自己手下的得力干将都提拔到了重要的岗位上。
这种明争暗斗,很快便传到了王九击的耳朵里。他坐在御书房内,看着黑煞卫送来的密报,眼中闪过一丝冷厉。
“这些人,真是好了伤疤忘了疼!”王九击将密报掷在案上,玄色王袍的银龙纹在烛火下泛着冷光,“传我旨意,即刻重整监察院,由黑煞卫中队长秦风兼任监察院总长,负责监督百官,查处结党营私、贪污受贿等违法行为。若有官员敢以身试法,无论其职位高低,背景如何,一律严惩不贷!”
“臣遵旨!”秦风躬身应诺,转身快步离去。
监察院的重整,如同一道惊雷,在朝堂上炸开了锅。川南派与川北派的官员们,都收敛了许多,不敢再像以前那样明目张胆地结党营私。
王九击站在御书房的窗前,望着远处的星空,心中满是感慨。治理天下,远比打天下要难得多。他知道,想要让大新的江山长治久安,不仅需要强大的军事力量与完善的制度,还需要平衡各方势力,确保朝堂的稳定。
此时的新京,夜色渐深,王宫的灯火却依旧通明。王九击坐在御书房内,继续批阅着奏折,案上的烛火摇曳,映着他坚毅的脸庞。他知道,为了大新,为了百姓,为了年幼的太子,他必须日夜操劳,不敢有丝毫懈怠。
而在王宫的另一处,太子王承乾早已进入了梦乡。他或许还不知道,自己将来要面对的,是一个多么复杂而庞大的国家,是一场多么艰难而漫长的接力。但他身上流淌着王九击的血液,那股天不怕地不怕的匪气,早已预示着他将来必将成为一位不平凡的君主。
大新的未来,在王九击的手中,也在王承乾的身上。而朝堂上的派系之争,就像一块试金石,考验着每一位官员的忠诚与智慧,也考验着大新江山的根基。在这场没有硝烟的战争中,谁能笑到最后,谁能真正为百姓谋福祉,或许只有时间才能给出答案。
五岁的王承乾穿着缩小版的玄黑王袍,银龙纹在孩童身上显得格外娇憨,他却偏要学着父王的模样,脊背挺得笔直,两条小腿晃悠悠地悬在龙椅扶手上,还故意把二郎腿翘得老高,小皮靴上的银钉随着动作叮当作响。
王九击刚处理完江南的漕运奏折,抬头便看见儿子这副模样,忍不住伸手在他脑瓜子上轻轻拍了一下:“你这小子,坐没坐相,哪有半点储君的样子?”
王承乾捂着脑袋,非但不怕,反而眨巴着圆溜溜的眼睛,手指着王九击头顶的九龙冠,脆生生地说道:“老汉阿,你这老登什么时候把王位给我坐啊?我看你天天坐在上面,挺威名八面的!”
“噗嗤——”殿下文武中不知是谁没忍住,低笑了一声,见王九击瞥过来,又赶紧低下头,肩膀却还在微微颤动。
王九击又气又笑,伸手捏了捏儿子肉嘟嘟的脸颊:“毛都没长齐,就想着当大王?先把你的三字经背熟了再说!”
“三字经有什么好背的,”王承乾嘟囔着,小手扒拉着王九击腰间的陨铁剑鞘,“我要学打仗,学沈叔叔那样,带着兵去砍洋鬼子!”
这话一出,殿内瞬间安静下来。沈庭渊站在武将前列,闻言抬头,眼中闪过一丝笑意,随即又躬身道:“大王,太子殿下天资聪颖,若是喜爱兵法,臣日后可亲自教他沙盘推演。”
“你别惯着他!”王九击瞪了沈庭渊一眼,转头看向王承乾,语气却软了下来,“想当大王可以,但得先好好学功课,琴棋书画、兵法谋略,一样都不能落下。要是学不好,别说王位,我直接把你废了,扔去军工厂打铁!”
王承乾似懂非懂地点点头,小手却还是紧紧抓着剑鞘不放,小脸上满是认真:“我才不怕打铁,我要打最厉害的炮,比‘虎啸’炮还厉害!”
王九击看着儿子这副匪气的模样,心里不由暗叹:到底是我的种,这股天不怕地不怕的劲儿,跟我当年一模一样。
他不再与儿子玩笑,抬手示意殿下文武安静,沉声道:“传我旨意,册封大王子王承乾为皇太子,择三日后举行册封大典。太子年幼,暂由王后张馨怡抚育,课业由内阁总理大臣王文与军务总参谋部总参谋长沈庭渊共同负责,务必教其成才。”
“臣等遵旨!”文武百官齐声躬身应诺,声音震彻殿内。
消息如长了翅膀般,迅速传遍了新京的大街小巷。百姓们自发地在街头挂起红灯笼,张贴“恭贺王太子册封”的标语,虽然天已渐凉,却挡不住他们的热情。
王宫后院,张馨怡正抱着四个月大的大公主王语然,听闻消息,脸上露出了欣慰的笑容。她轻轻拍着女儿的背,看着摇篮里熟睡的二王子王承佑(三个月,贤妃所生)和三王子王承泽(两个月,英妃所生),眼中满是温柔。
“娘娘,大喜啊!”侍女春桃快步走进来,脸上满是喜色,“大王册封大王子为太子了,三日后就举行册封大典!”
张馨怡点点头,眼中闪过一丝不易察觉的忧虑:“我知道了。你去库房看看,把我订的那套嵌宝石的长命锁取来,给太子戴上。”
春桃应声退下,张馨怡却轻轻叹了口气。她深知,太子册立虽稳固了国本,却也可能让朝堂上本就微妙的局势变得更加复杂。
三日后,册封大典如期举行。王宫内外张灯结彩,红绸从午门一直垂到后宫,玄黑色的龙旗与太子旗在风中猎猎作响。王承乾穿着特制的太子冕服,虽然不太习惯这身沉重的衣服,却还是努力地学着父王的模样,在礼官的引导下,一步步走上太和殿的丹陛。
王九击坐在龙椅上,看着儿子小小的身影,眼中满是期许。王文站在一侧,手持册封诏书,用洪亮的声音宣读着:“奉天承运,大王诏曰:大王子承乾,天资聪颖,性资刚毅,有乃父之风。今册立为王太子,钦此!”
王承乾在礼官的指导下,跪拜接旨,小脸上满是严肃,只是在起身时,偷偷瞥了一眼台下的沈庭渊,还调皮地眨了眨眼睛。
沈庭渊站在武将前列,看着太子这副模样,嘴角勾起一抹浅笑。他深知,自己肩上的担子又重了几分——不仅要辅佐大王稳定江山,还要教导太子成才,确保大新的基业能够代代相传。
册封大典结束后,王九击在御花园的暖阁内设宴,宴请文武百官。酒过三巡,王文起身举杯,对着王九击躬身道:“大王,太子册立,国本稳固,此乃我大新之幸!臣恳请大王,趁着此时机,进一步完善制度,让臣更好地辅佐大王治理天下。”
王九击放下酒杯,眼中闪过一丝沉吟。王文的提议,他早有考虑,只是一直没有合适的时机。如今太子册立,朝局相对稳定,确实是完善制度的好时候。
“王文所言极是,”王九击点点头,目光扫过殿内的官员,“内阁总理大臣一职,仍由王文担任。军务总参谋部总参谋长也任由沈庭渊担任,其他各部与将要成立的一些部门主官由王大人与沈大人共同举荐”
王文心中一喜,连忙躬身道:“臣遵旨!臣这就与沈总参谋长商议,尽快拟定举荐名单。”
沈庭渊也起身躬身道:“臣遵旨。”
然而,两人的目光在半空中相遇,却都带着一丝不易察觉的警惕。在场的官员们也都清楚,这各部主官的人选,必将成为川南派与川北派争夺的焦点。
川南派以内阁总理大臣王文为首,势力强大。王文是王九击黑风寨时期的老弟兄,一路跟随王九击南征北战,在文官集团中威望极高。他手下的官员,大多是四川南部的人,其中不乏山寨时期的老人,如经济与产业部部长李默、财政部部长赵钱等,这些人跟随王九击多年,忠诚度极高,且在地方治理与经济建设方面有着丰富的经验。
川北派则以军务总参谋部总参谋长沈庭渊为首。沈庭渊虽是后来归顺王九击,但凭借着出色的军事才能与严谨的性格,深得王九击的信任。他手下的将领,大多是四川北部的人,这些人大多是在大新扩军时加入的,虽然职位普遍没有川南派将领高,却胜在人数众多,且多为后起之秀,这些人在战场上屡立奇功,战斗力极强。
宴席结束后,王文与沈庭渊一同走出暖阁,两人并肩走在御花园的石板路上,气氛却有些微妙。
“沈总参谋长,”王文率先开口,语气带着几分试探,“此次各部部长的人选,不知你心中可有合适的人选?”
沈庭渊淡淡一笑:“王总理大臣乃内阁之首,此事自然以你的意见为主。不过,陆军部部长一职,关乎我大新的军事安危,必须由一位懂军事、有威望的人担任。我认为,第三野战师师长蒋玉龙,战功赫赫,且忠诚可靠,是合适的人选。”
王文心中一沉。蒋玉龙是沈庭渊的得力干将,若是让他担任陆军部部长,无疑会让川北派在军方的势力进一步扩大。他沉吟片刻,说道:“蒋师长确实战功赫赫,但陆军部部长不仅要懂军事,还要善于统筹规划。我认为,李默,在地方治理与后勤保障方面有着丰富的经验,更适合担任陆军部部长。”
沈庭渊眉头微蹙:“李部长虽有才干,但对军事并不擅长,不然也不会从部队中调离。陆军部部长一职,若由不擅军事的人担任,恐会影响我军的战斗力。”
“军事方面,有沈总参谋长与各位将领把关,李部长只需负责统筹规划即可。”王文寸步不让,“而且,李部长是山寨时期的老人,忠诚度毋庸置疑,由他担任陆军部部长,更能体现大王对老弟兄的信任。”
两人各执一词,互不相让。御花园的石板路上,只剩下两人的脚步声与偶尔的争执声,气氛越来越紧张。
与此同时,王九击正站在王宫的了望塔上,看着远处的新京城。他早已察觉到朝堂上的派系之争,只是一直没有点破。他知道,适当的竞争有利于朝堂的稳定,但若是竞争过了头,就会影响大新的根基。
“大王,王文总理大臣与沈总参谋长在御花园争执起来了。”亲兵快步走到王九击身边,低声禀报。
王九击点点头,眼中闪过一丝了然。他转身对亲兵道:“传我旨意,让他们两人来了望塔见我。”
“遵命!”亲兵应声退下。
很快,王文与沈庭渊便来到了了望塔上。两人见到王九击,纷纷躬身行礼,脸上却还带着一丝争执后的余怒。
“你们两人刚才在争执什么?”王九击的声音平静,却带着不容置疑的威严。
王文与沈庭渊对视一眼,纷纷将刚才的争执说了出来。
王九击听完,沉默片刻,说道:“王文,沈庭渊,你们两人都是我大新的栋梁,一文一武,辅佐我打下了这江山。如今大新初定,正是需要团结的时候,你们却为了一个陆军部部长的职位争执不休,像话吗?”
两人脸上都露出了愧疚之色,纷纷躬身道:“臣知错。”
“知错就好。”王九击点点头,语气缓和了下来,“陆军部部长一职,蒋玉龙与李默都各有优势,但也各有不足。这样吧,陆军部部长由蒋玉龙担任,负责军事指挥与训练;李默则兼任军需与后勤司司长,负责后勤保障与统筹规划。这样一来,既能发挥蒋玉龙的军事才能,又能利用李默的统筹经验,两全其美。”
王文与沈庭渊心中都松了一口气,纷纷躬身道:“大王英明!”
“其他各部部长的人选,你们两人回去后好好商议,务必选出最适合的人选。”王九击继续说道,“记住,你们都是为了大新,为了百姓,切不可因个人恩怨与派系之争,影响了国家大事。若是让我发现有人趁机结党营私,别怪我不念旧情!”
“臣遵旨!”两人齐声应诺,眼中满是敬畏。
王九击看着两人离去的背影,心中暗叹。朝堂上的派系之争,就像一把双刃剑,用好了可以促进发展,用不好就会酿成大祸。他必须小心翼翼地平衡各方势力,确保大新的江山能够长治久安。
三日后,各部部长的人选终于确定。内政部部长由川南派的王老三担任,财政部部长由川南派的陈宇轩担任,教育部部长由川南派的苏雅辰担任,陆军部部长由川北派的蒋玉龙担任,司法部部长由川北派的周文参担任,经济与产业部部长由川南派的李默担任,监察院总长由川北派的黄宗汉兼任,巡警总署署长由川南派的赵宏宇担任,大新邮政与电报总局局长由川南派的林晓峰担任,外务部部长由川北派的陈思玄担任,农业与水利部部长由川南派的谷饶云担任,交通部部长由川南派的刘老拴担任。
这个结果,看似是川南派与川北派各占一半,实则是王九击精心平衡的结果。川南派在文官集团中势力强大,掌控着内政部、财政部、教育部等要害部门;川北派则在军方势力雄厚,掌控着陆军部、司法部等部门。这样一来,双方相互制约,相互监督,既不会让一方独大,也能充分发挥各自的优势。
然而,表面的平静之下,暗流涌动。川南派与川北派的官员们,虽然在明面上听从王九击的安排,暗地里却依旧在为了各自的利益明争暗斗。
在内政部,川南派的王老三利用职权,大力提拔川南籍的官员,将一些重要的职位都安排给了自己的亲信;在陆军部,蒋玉龙则积极扩充川北籍将领的势力,将自己手下的得力干将都提拔到了重要的岗位上。
这种明争暗斗,很快便传到了王九击的耳朵里。他坐在御书房内,看着黑煞卫送来的密报,眼中闪过一丝冷厉。
“这些人,真是好了伤疤忘了疼!”王九击将密报掷在案上,玄色王袍的银龙纹在烛火下泛着冷光,“传我旨意,即刻重整监察院,由黑煞卫中队长秦风兼任监察院总长,负责监督百官,查处结党营私、贪污受贿等违法行为。若有官员敢以身试法,无论其职位高低,背景如何,一律严惩不贷!”
“臣遵旨!”秦风躬身应诺,转身快步离去。
监察院的重整,如同一道惊雷,在朝堂上炸开了锅。川南派与川北派的官员们,都收敛了许多,不敢再像以前那样明目张胆地结党营私。
王九击站在御书房的窗前,望着远处的星空,心中满是感慨。治理天下,远比打天下要难得多。他知道,想要让大新的江山长治久安,不仅需要强大的军事力量与完善的制度,还需要平衡各方势力,确保朝堂的稳定。
此时的新京,夜色渐深,王宫的灯火却依旧通明。王九击坐在御书房内,继续批阅着奏折,案上的烛火摇曳,映着他坚毅的脸庞。他知道,为了大新,为了百姓,为了年幼的太子,他必须日夜操劳,不敢有丝毫懈怠。
而在王宫的另一处,太子王承乾早已进入了梦乡。他或许还不知道,自己将来要面对的,是一个多么复杂而庞大的国家,是一场多么艰难而漫长的接力。但他身上流淌着王九击的血液,那股天不怕地不怕的匪气,早已预示着他将来必将成为一位不平凡的君主。
大新的未来,在王九击的手中,也在王承乾的身上。而朝堂上的派系之争,就像一块试金石,考验着每一位官员的忠诚与智慧,也考验着大新江山的根基。在这场没有硝烟的战争中,谁能笑到最后,谁能真正为百姓谋福祉,或许只有时间才能给出答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