傍晚六点半,第三封捷报传来。
或许是被前两道防线的迅速崩溃和狮脑山碉堡群的“神秘”殉爆所震慑,日军第三道防线的抵抗意志明显不足。在装甲侦察营的迅猛冲击下,防线很快被撕开多个口子。日伪军见大势已去,纷纷丢弃阵地,向阳泉县城内溃退。
独立2团和装甲侦察营趁势追击,一直推进到距离阳泉县城外墙不足五公里的地方,才按照预定计划,停止进攻,转而利用原有日军工事和有利地形,紧急构建面向阳泉的防御阵地,等待后续三个步兵团的到来。
一日之内,东线部队三战三捷,连破日军三道防线,击毙日伪军五百余人,俘虏伪军四百多人、日军两百余人,缴获大批武器弹药和物资。大约有一千六百多日伪军残部退入了阳泉城内固守。
夕阳的余晖洒在刚刚经历过战火洗礼的阵地上,装甲侦察营的坦克和车辆分散隐蔽在反斜面或临时挖掘的掩体内,战士们虽然疲惫,但脸上都洋溢着胜利的喜悦和自豪。他们用无可争议的战绩,证明了这支新生铁甲力量的巨大价值!
西线,宋兴华临时指挥部。
听着通讯员再次汇报东线突破第三道防线的捷报,宋兴华心情愉悦。同时,他脑海中的系统提示音也在不断响起。
东线连续的战斗胜利,虽然单次击杀和缴获不如大型会战,但积少成多,加上击溃敌军建制的奖励,依旧为他带来了超过四十万的军功值收入。他的总军功值再次逼近三千四百万大关。这些军功,将是未来持续作战、兑换更多先进装备和物资的坚实保障。
与宋兴华的从容淡定形成鲜明对比的,是太原第一军司令部的岩松义雄,以及阳泉城内的长谷川正宪。
阳泉,独立混成第17旅团指挥部。
长谷川正宪少将脸色惨白,握着电话听筒的手都在微微颤抖。“司令官阁下!八路……八路的攻击力太凶猛了!他们拥有战车部队!数量不详,但至少有一个战车连,不,可能更多!我们的三道防线,仅仅一个下午,就被全部突破!狮脑山坚固的碉堡群……莫名其妙地从内部爆炸,全部玉碎!目前,八路军先头部队已经兵临城下,在城外五公里处构建阵地!阳泉危在旦夕!请求紧急战术指导!请求空中支援!请求110师团加快速度!”
太原,岩松义雄听着电话里长谷川带着哭腔的求救,脸色铁青。
战车部队?八路军拥有成建制的战车部队?这怎么可能!整个中国战场,除了苏联援助的极少数,也就国民政府的部队拥有一支较为像样的战车力量,他们一个盘踞在山区的八路军独立旅,从哪里搞来的坦克?还有燃料和弹药补给?舞伝男提供的资料里,只是含糊地提到对方火力强大,可没明确说有坦克!
而且,这突破速度……一个下午,连破三道防线?就算那三道防线是仓促构建,也不至于如此不堪一击!狮脑山碉堡群内部殉爆?世上哪有如此巧合的事情!
难道……这个宋兴华,真的拥有某种不为人知的神秘力量?还是说,他的部队装备水平和战斗力,已经远远超出了皇军的预估?
一种前所未有的荒谬感和危机感,同时涌上岩松义雄的心头。他原本以为凭借调整后的部署,至少能在阳泉坚守十天半月,没想到连一天都没撑过去!
“长谷川君!”岩松义雄强压住心中的惊涛骇浪,对着电话厉声道,“冷静!你必须坚守阳泉!依托城防工事,务必顶住八路军的进攻!110师团正在加速向寿阳推进,只要他们牵制住宋兴华的主力,阳泉的压力自然会减轻!我还会设法为你争取空中支援!明白吗?”
放下电话,岩松义雄立刻对参谋吼道:“给110师团桑木崇明发报!催促他们加快行军速度!务必于明日向寿阳发起攻击!不能再给宋兴华各个击破的时间了!”
然而,110师团先头部队传回的消息,同样让岩松义雄心头一沉。榆次县城的城墙和工事在之前的战斗中被破坏严重,若不修复,根本无法作为稳固的进攻出发阵地。110师团的行动,不可避免地受到了迟滞。
岩松义雄颓然坐回椅子上,揉了揉发胀的太阳穴。上任伊始的雄心壮志,在残酷的现实面前,被击得粉碎。宋兴华,这个名字,如同梦魇一般,在他脑海中挥之不去。
东线兵临城下,西线进展迟缓。山西这盘棋,他刚刚接手,似乎就已经走到了死局边缘?
“不,还有机会……”岩松义雄盯着地图上代表110师团的箭头,“只要110师团能击溃甚至重创宋兴华在寿阳的主力,战局就能逆转!”
夜色如墨,笼罩着晋中起伏的山峦。初秋的晚风已带上了凛冽的寒意,吹过荒草和光秃的岩石,发出呜咽般的声响。然而,在这片沉寂的黑暗中,正有无数的身影在无声地移动,汇聚成一股股钢铁的暗流,向着预定的战场奔涌。
八路军西线参战各部正在执行旅长宋兴华制定的、旨在全歼日军第110师团的宏大伏击计划。部队分成了三个梯队,如同三支利箭,在夜色的掩护下射向各自的靶位。
第一梯队的战士们沉默地行进在山间小路上,只有脚步踩过碎石和泥土的沙沙声,以及偶尔被压低到极致的口令声。每一个战士都清楚,这次行动非同小可,从旅部下达命令时的严肃气氛和庞大的炮兵配置就能感受到。没有人交谈,只有一双双在黑暗中闪烁着坚毅光芒的眼睛,和那融入骨髓的纪律性,支撑着他们完成这场艰苦的夜行军。
第二梯队,李云龙走在队伍前头,他那张饱经风霜的脸上此刻写满了兴奋与凝重。
“快!都他娘的给老子快点!谁要是掉队了,别说吃肉,汤都喝不上热乎的!”他压低声音催促着,但队伍的行进效率其实极高。
这两个团都是主力团,战士们经历过无数次血与火的考验,对于这种长途奔袭早已习以为常。他们的炮营更是加强了火力,此刻正随着队伍一同机动,炮手们小心地维护着那些珍贵的火炮,确保在关键时刻能发出怒吼。
第三梯队由经验丰富的769团孔团长负责前线统筹,这里的紧张气氛最为浓郁。已经抵达预设地点的工兵营战士们利用工兵锹、镐头,悄无声息地挖掘着散兵坑、机枪工事和炮兵掩体。负责架设电话线的电讯处官兵们,则像蜘蛛织网一般,沿着伏击阵地的后方,迅速而隐蔽地铺设着野战电话线,确保开战后各指挥部之间,尤其是与两个炮群之间的通讯畅通无阻。
或许是被前两道防线的迅速崩溃和狮脑山碉堡群的“神秘”殉爆所震慑,日军第三道防线的抵抗意志明显不足。在装甲侦察营的迅猛冲击下,防线很快被撕开多个口子。日伪军见大势已去,纷纷丢弃阵地,向阳泉县城内溃退。
独立2团和装甲侦察营趁势追击,一直推进到距离阳泉县城外墙不足五公里的地方,才按照预定计划,停止进攻,转而利用原有日军工事和有利地形,紧急构建面向阳泉的防御阵地,等待后续三个步兵团的到来。
一日之内,东线部队三战三捷,连破日军三道防线,击毙日伪军五百余人,俘虏伪军四百多人、日军两百余人,缴获大批武器弹药和物资。大约有一千六百多日伪军残部退入了阳泉城内固守。
夕阳的余晖洒在刚刚经历过战火洗礼的阵地上,装甲侦察营的坦克和车辆分散隐蔽在反斜面或临时挖掘的掩体内,战士们虽然疲惫,但脸上都洋溢着胜利的喜悦和自豪。他们用无可争议的战绩,证明了这支新生铁甲力量的巨大价值!
西线,宋兴华临时指挥部。
听着通讯员再次汇报东线突破第三道防线的捷报,宋兴华心情愉悦。同时,他脑海中的系统提示音也在不断响起。
东线连续的战斗胜利,虽然单次击杀和缴获不如大型会战,但积少成多,加上击溃敌军建制的奖励,依旧为他带来了超过四十万的军功值收入。他的总军功值再次逼近三千四百万大关。这些军功,将是未来持续作战、兑换更多先进装备和物资的坚实保障。
与宋兴华的从容淡定形成鲜明对比的,是太原第一军司令部的岩松义雄,以及阳泉城内的长谷川正宪。
阳泉,独立混成第17旅团指挥部。
长谷川正宪少将脸色惨白,握着电话听筒的手都在微微颤抖。“司令官阁下!八路……八路的攻击力太凶猛了!他们拥有战车部队!数量不详,但至少有一个战车连,不,可能更多!我们的三道防线,仅仅一个下午,就被全部突破!狮脑山坚固的碉堡群……莫名其妙地从内部爆炸,全部玉碎!目前,八路军先头部队已经兵临城下,在城外五公里处构建阵地!阳泉危在旦夕!请求紧急战术指导!请求空中支援!请求110师团加快速度!”
太原,岩松义雄听着电话里长谷川带着哭腔的求救,脸色铁青。
战车部队?八路军拥有成建制的战车部队?这怎么可能!整个中国战场,除了苏联援助的极少数,也就国民政府的部队拥有一支较为像样的战车力量,他们一个盘踞在山区的八路军独立旅,从哪里搞来的坦克?还有燃料和弹药补给?舞伝男提供的资料里,只是含糊地提到对方火力强大,可没明确说有坦克!
而且,这突破速度……一个下午,连破三道防线?就算那三道防线是仓促构建,也不至于如此不堪一击!狮脑山碉堡群内部殉爆?世上哪有如此巧合的事情!
难道……这个宋兴华,真的拥有某种不为人知的神秘力量?还是说,他的部队装备水平和战斗力,已经远远超出了皇军的预估?
一种前所未有的荒谬感和危机感,同时涌上岩松义雄的心头。他原本以为凭借调整后的部署,至少能在阳泉坚守十天半月,没想到连一天都没撑过去!
“长谷川君!”岩松义雄强压住心中的惊涛骇浪,对着电话厉声道,“冷静!你必须坚守阳泉!依托城防工事,务必顶住八路军的进攻!110师团正在加速向寿阳推进,只要他们牵制住宋兴华的主力,阳泉的压力自然会减轻!我还会设法为你争取空中支援!明白吗?”
放下电话,岩松义雄立刻对参谋吼道:“给110师团桑木崇明发报!催促他们加快行军速度!务必于明日向寿阳发起攻击!不能再给宋兴华各个击破的时间了!”
然而,110师团先头部队传回的消息,同样让岩松义雄心头一沉。榆次县城的城墙和工事在之前的战斗中被破坏严重,若不修复,根本无法作为稳固的进攻出发阵地。110师团的行动,不可避免地受到了迟滞。
岩松义雄颓然坐回椅子上,揉了揉发胀的太阳穴。上任伊始的雄心壮志,在残酷的现实面前,被击得粉碎。宋兴华,这个名字,如同梦魇一般,在他脑海中挥之不去。
东线兵临城下,西线进展迟缓。山西这盘棋,他刚刚接手,似乎就已经走到了死局边缘?
“不,还有机会……”岩松义雄盯着地图上代表110师团的箭头,“只要110师团能击溃甚至重创宋兴华在寿阳的主力,战局就能逆转!”
夜色如墨,笼罩着晋中起伏的山峦。初秋的晚风已带上了凛冽的寒意,吹过荒草和光秃的岩石,发出呜咽般的声响。然而,在这片沉寂的黑暗中,正有无数的身影在无声地移动,汇聚成一股股钢铁的暗流,向着预定的战场奔涌。
八路军西线参战各部正在执行旅长宋兴华制定的、旨在全歼日军第110师团的宏大伏击计划。部队分成了三个梯队,如同三支利箭,在夜色的掩护下射向各自的靶位。
第一梯队的战士们沉默地行进在山间小路上,只有脚步踩过碎石和泥土的沙沙声,以及偶尔被压低到极致的口令声。每一个战士都清楚,这次行动非同小可,从旅部下达命令时的严肃气氛和庞大的炮兵配置就能感受到。没有人交谈,只有一双双在黑暗中闪烁着坚毅光芒的眼睛,和那融入骨髓的纪律性,支撑着他们完成这场艰苦的夜行军。
第二梯队,李云龙走在队伍前头,他那张饱经风霜的脸上此刻写满了兴奋与凝重。
“快!都他娘的给老子快点!谁要是掉队了,别说吃肉,汤都喝不上热乎的!”他压低声音催促着,但队伍的行进效率其实极高。
这两个团都是主力团,战士们经历过无数次血与火的考验,对于这种长途奔袭早已习以为常。他们的炮营更是加强了火力,此刻正随着队伍一同机动,炮手们小心地维护着那些珍贵的火炮,确保在关键时刻能发出怒吼。
第三梯队由经验丰富的769团孔团长负责前线统筹,这里的紧张气氛最为浓郁。已经抵达预设地点的工兵营战士们利用工兵锹、镐头,悄无声息地挖掘着散兵坑、机枪工事和炮兵掩体。负责架设电话线的电讯处官兵们,则像蜘蛛织网一般,沿着伏击阵地的后方,迅速而隐蔽地铺设着野战电话线,确保开战后各指挥部之间,尤其是与两个炮群之间的通讯畅通无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