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个问题抛出,会场出现了一些低声议论。资历与能力,在任何组织内部都是一个需要平衡的课题。
一直沉默的副司令此时猛地一拍桌子,声音洪亮地说道:“不要总是拿年龄和资历说事!我记得当年红一方面军时期,101当军长的时候,也才23岁嘛!那个时候,谁因为他年纪轻就怀疑他的能力了?怎么到了宋兴华同志这里,就不行了?我们是共产党领导的八路军,任人唯贤,唯才是举!我认为,像宋兴华这样有卓越军事能力、有宏大气魄、能带领部队打胜仗的同志,就应该大胆地用,委以重任!至于别人的看法,让事实去说话!等他把太原打下来,我看谁还有闲话!我赞成升级纵队,并同意其整编方案!”
副司令的话掷地有声,一下子镇住了场子,也代表了总部大多数高级将领的看法。争论可以,但最终要看是否有利于抗战,是否能打胜仗。
“好了,”副总司令环视一周,“道理都摆清楚了。现在,就宋兴华同志提出的升级纵队、整编部队、修复铁路以及我军离晋作战等一揽子计划,进行举手表决。”
结果毫无悬念,全票通过。
总部迅速将决议上报延安。延安方面很快回复,不仅完全同意八路军总部的决定,批准晋中独立旅升级为八路军第二纵队(亦称晋中纵队),由总部直接直辖,更是指出:决战太原意义极其重大,将是我党领导下的武装力量首次独立发动并对大型军事重镇进行攻坚的大规模会战,一定要周密准备,果断行动,打出我军的威风,震慑国内外敌人!
第二天,经过八路军总部与129师师的紧急协商,关于第二纵队下辖各旅主官的人选方案正式出炉:
原晋中独立旅,改为二纵第一旅,旅长、政委、参谋长仍由宋兴华、王信庭、熊德诚三人兼任。
二纵第二旅,由原385旅769团团长孔名臣升任旅长,政委由马玉担任,参谋长由吕宏明担任(军区抽调)。
二纵第三旅,由原边纵28团团长丁伟升任旅长,政委由张友担任,参谋长由陆勋担任(军区抽调)。
二纵第四旅,由原386旅新一团团长李云龙升任旅长,政委由刘建军担任,参谋长由郭鲁顺担任(军区抽调)。
二纵第五旅,由原386旅独立团团长孔捷升任旅长,政委由李文英担任,参谋长由杨鸿友担任(军区抽调)。
二纵第六旅,由原决死三纵7团团长王振国升任旅长,9团团长孙永胜转任政委,参谋长由范天知担任(军区抽调)。
这样一来,新增的五个旅中,第二、第四、第五旅是主力团团长升任旅长、政委;第三旅是团长升旅长,旅政委由军区选派优秀政工干部平调;第六旅则是决死纵队两个团长,一个升旅长,一个转任政委,搭配合理,参谋长全部是从各军区抽调的精干人员。为了加强这支新编纵队的政治工作,总部还特意从抗大及其分校,紧急抽调了近三百名经验丰富的政工干部,火速补充至二纵。
命令下达的次日,榆次县城外,人喊马嘶,尘土飞扬。从各地汇集而来的日伪军俘虏、新招募的士兵,几乎在同一天抵达了这座即将成为巨大兵营的县城。也正是在这人声鼎沸之际,八路军副总参谋长亲自抵达榆次,宣布总部的正式任命。
在临时布置的会场上,当副参谋长朗声宣读完毕纵队成立和各旅主官任命后,台下的人群中,李云龙、丁伟、孔捷等人都有些发懵。
李云龙掏了掏耳朵,瞪大眼睛看着旁边的丁伟:“老丁,我没听错吧?旅长?咱们这就成旅长了?还是归宋兴华那小子……不,归宋司令员指挥?”他脸上表情复杂,有惊喜,有难以置信,也有一丝不易察觉的“别扭”。毕竟,不久之前,宋兴华还是他新一团手底下的一个连长呢!
丁伟则显得冷静许多,他扶了扶眼镜,低声道:“老李,稍安勿躁。六个旅啊,哪怕每个旅只有三四千人,这也是两三万的大部队了。宋兴华同志……确实非同一般。总部如此安排,必有深意。你我服从命令便是。”话虽如此,他眼中闪烁的精光,也暴露了他内心的不平静。指挥一个旅,和指挥一个团,视野和格局完全不同了。
孔捷闷声闷气地接口:“能打鬼子就行!跟着能打胜仗的指挥官,咱老孔没意见!”他更多的是对强大战斗力的向往。
而站在台上,接受众人目光洗礼的宋兴华,依旧保持着沉静。他肩头的担子,此刻重逾千斤。
副参谋长宣读完命令,笑着走到宋兴华面前,用力拍了拍他的肩膀:“兴华同志,太原这边,你就放手去干!副总司令那边还在处理晋东、晋东南战役的收尾工作,等忙完了,我们俩一起过来,给你压阵!”
宋兴华立正敬礼,言辞恳切:“感谢参谋长和总部首长的信任!请首长放心,我军一定竭尽全力,完成任务!目前太原方向,敌我双方都处于集结增兵阶段,预计几天内不会有大规模战斗。倒是正太线和平定、孟县方向,以及娘子关,目前只有我纵一旅二团及几个地方独立营驻守,兵力略显单薄。我建议,最好能在孟县县城常驻一个独立团,在六岭关、上社等关键隘口各布置一个加强营,形成梯次防御。”
他顿了顿,继续道:“还有,几次战斗下来,我部缴获的日式步枪、机枪、掷弹筒等武器堆积颇多,我们自己基本用不上。参谋长这次来得正好,看看有什么用得上的,全部装车,我一并上交总部,分发给需要的兄弟部队!”
副参谋长闻言,脸上的笑容更盛了,他早就听说宋兴华打仗厉害,“缴获”和“出手大方”更是出名,当下也不客气,笑道:“行!你宋司令员财大气粗,也不缺这仨瓜俩枣。我就不跟你客气了,正好各部都在扩充,缺枪少弹的。你看着给,我照单全收!”
宋兴华当即下令后勤部门清点物资。很快,包括那六千五百多条步枪、三百多支掷弹筒、一百五十多挺轻机枪、五十多挺重机枪,以及由各部队的数十门九二式步兵炮收集起来(集体整编换新炮),被迅速装满了数十辆大车。除此之外,宋兴华还大手笔地额外给总部补充了两万发各类炮弹!这份“嫁妆”,丰厚得让见多识广的副参谋长都连连咋舌。
看着满载军火的车队缓缓驶离榆次,宋兴华转过身,目光扫过台下那些刚刚被任命、神情各异的旅长们,以及远处正在整队、一眼望不到头的士兵和俘虏。他的眼神重新变得锐利而坚定。
一直沉默的副司令此时猛地一拍桌子,声音洪亮地说道:“不要总是拿年龄和资历说事!我记得当年红一方面军时期,101当军长的时候,也才23岁嘛!那个时候,谁因为他年纪轻就怀疑他的能力了?怎么到了宋兴华同志这里,就不行了?我们是共产党领导的八路军,任人唯贤,唯才是举!我认为,像宋兴华这样有卓越军事能力、有宏大气魄、能带领部队打胜仗的同志,就应该大胆地用,委以重任!至于别人的看法,让事实去说话!等他把太原打下来,我看谁还有闲话!我赞成升级纵队,并同意其整编方案!”
副司令的话掷地有声,一下子镇住了场子,也代表了总部大多数高级将领的看法。争论可以,但最终要看是否有利于抗战,是否能打胜仗。
“好了,”副总司令环视一周,“道理都摆清楚了。现在,就宋兴华同志提出的升级纵队、整编部队、修复铁路以及我军离晋作战等一揽子计划,进行举手表决。”
结果毫无悬念,全票通过。
总部迅速将决议上报延安。延安方面很快回复,不仅完全同意八路军总部的决定,批准晋中独立旅升级为八路军第二纵队(亦称晋中纵队),由总部直接直辖,更是指出:决战太原意义极其重大,将是我党领导下的武装力量首次独立发动并对大型军事重镇进行攻坚的大规模会战,一定要周密准备,果断行动,打出我军的威风,震慑国内外敌人!
第二天,经过八路军总部与129师师的紧急协商,关于第二纵队下辖各旅主官的人选方案正式出炉:
原晋中独立旅,改为二纵第一旅,旅长、政委、参谋长仍由宋兴华、王信庭、熊德诚三人兼任。
二纵第二旅,由原385旅769团团长孔名臣升任旅长,政委由马玉担任,参谋长由吕宏明担任(军区抽调)。
二纵第三旅,由原边纵28团团长丁伟升任旅长,政委由张友担任,参谋长由陆勋担任(军区抽调)。
二纵第四旅,由原386旅新一团团长李云龙升任旅长,政委由刘建军担任,参谋长由郭鲁顺担任(军区抽调)。
二纵第五旅,由原386旅独立团团长孔捷升任旅长,政委由李文英担任,参谋长由杨鸿友担任(军区抽调)。
二纵第六旅,由原决死三纵7团团长王振国升任旅长,9团团长孙永胜转任政委,参谋长由范天知担任(军区抽调)。
这样一来,新增的五个旅中,第二、第四、第五旅是主力团团长升任旅长、政委;第三旅是团长升旅长,旅政委由军区选派优秀政工干部平调;第六旅则是决死纵队两个团长,一个升旅长,一个转任政委,搭配合理,参谋长全部是从各军区抽调的精干人员。为了加强这支新编纵队的政治工作,总部还特意从抗大及其分校,紧急抽调了近三百名经验丰富的政工干部,火速补充至二纵。
命令下达的次日,榆次县城外,人喊马嘶,尘土飞扬。从各地汇集而来的日伪军俘虏、新招募的士兵,几乎在同一天抵达了这座即将成为巨大兵营的县城。也正是在这人声鼎沸之际,八路军副总参谋长亲自抵达榆次,宣布总部的正式任命。
在临时布置的会场上,当副参谋长朗声宣读完毕纵队成立和各旅主官任命后,台下的人群中,李云龙、丁伟、孔捷等人都有些发懵。
李云龙掏了掏耳朵,瞪大眼睛看着旁边的丁伟:“老丁,我没听错吧?旅长?咱们这就成旅长了?还是归宋兴华那小子……不,归宋司令员指挥?”他脸上表情复杂,有惊喜,有难以置信,也有一丝不易察觉的“别扭”。毕竟,不久之前,宋兴华还是他新一团手底下的一个连长呢!
丁伟则显得冷静许多,他扶了扶眼镜,低声道:“老李,稍安勿躁。六个旅啊,哪怕每个旅只有三四千人,这也是两三万的大部队了。宋兴华同志……确实非同一般。总部如此安排,必有深意。你我服从命令便是。”话虽如此,他眼中闪烁的精光,也暴露了他内心的不平静。指挥一个旅,和指挥一个团,视野和格局完全不同了。
孔捷闷声闷气地接口:“能打鬼子就行!跟着能打胜仗的指挥官,咱老孔没意见!”他更多的是对强大战斗力的向往。
而站在台上,接受众人目光洗礼的宋兴华,依旧保持着沉静。他肩头的担子,此刻重逾千斤。
副参谋长宣读完命令,笑着走到宋兴华面前,用力拍了拍他的肩膀:“兴华同志,太原这边,你就放手去干!副总司令那边还在处理晋东、晋东南战役的收尾工作,等忙完了,我们俩一起过来,给你压阵!”
宋兴华立正敬礼,言辞恳切:“感谢参谋长和总部首长的信任!请首长放心,我军一定竭尽全力,完成任务!目前太原方向,敌我双方都处于集结增兵阶段,预计几天内不会有大规模战斗。倒是正太线和平定、孟县方向,以及娘子关,目前只有我纵一旅二团及几个地方独立营驻守,兵力略显单薄。我建议,最好能在孟县县城常驻一个独立团,在六岭关、上社等关键隘口各布置一个加强营,形成梯次防御。”
他顿了顿,继续道:“还有,几次战斗下来,我部缴获的日式步枪、机枪、掷弹筒等武器堆积颇多,我们自己基本用不上。参谋长这次来得正好,看看有什么用得上的,全部装车,我一并上交总部,分发给需要的兄弟部队!”
副参谋长闻言,脸上的笑容更盛了,他早就听说宋兴华打仗厉害,“缴获”和“出手大方”更是出名,当下也不客气,笑道:“行!你宋司令员财大气粗,也不缺这仨瓜俩枣。我就不跟你客气了,正好各部都在扩充,缺枪少弹的。你看着给,我照单全收!”
宋兴华当即下令后勤部门清点物资。很快,包括那六千五百多条步枪、三百多支掷弹筒、一百五十多挺轻机枪、五十多挺重机枪,以及由各部队的数十门九二式步兵炮收集起来(集体整编换新炮),被迅速装满了数十辆大车。除此之外,宋兴华还大手笔地额外给总部补充了两万发各类炮弹!这份“嫁妆”,丰厚得让见多识广的副参谋长都连连咋舌。
看着满载军火的车队缓缓驶离榆次,宋兴华转过身,目光扫过台下那些刚刚被任命、神情各异的旅长们,以及远处正在整队、一眼望不到头的士兵和俘虏。他的眼神重新变得锐利而坚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