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信庭将最后一口烟吸完,把烟头摁灭,对熊德诚苦笑道:“老熊,你看,我说什么来着?咱俩出力的地方,肯定就在这最繁琐的后勤上!得,这事我来牵头负责吧,好歹以前也干过几回,算是熟门熟路。”
熊德诚想了想,提出一个现实问题:“政委,老宋,咱们明天一早就要分别带部队前出到指定位置了,这后勤部的搭建千头万绪,是不是押后几天再详细讨论?”
王信庭摆了摆手,带着点调侃意味说:“老熊啊,咱们得学学宋司令,练就一身一心多用的本事喽!明天路上,到了驻地,我用电台跟你们联络,跟相关干部沟通。这事耽误不得。”
宋兴华有些不好意思地摸了摸后脑勺:“辛苦政委了。再说第二件事,就是关于刘川。我准备让他组建一个编制在一千五百到两千人的汽车团,团长就由他担任。这小子有远见,已经培养了一千多号汽车兵供给各部队了,有经验,有能力。这个汽车团,就是咱们纵队未来机械化建设的‘造血机器’,负责培训和输送合格的汽车兵乃至未来的装甲兵。”
熊德诚立刻表示支持:“我同意!刘川这小子是块好料,每天那么多卡车进出调度,井井有条,功不可没!让他当这个团长,名副其实。”
王政委也点头:“我没意见。机械化是方向,汽车团是基础,刘川合适。”
“好,那就这么定了。”宋兴华一锤定音,“第三件事,就是具体组建纵队直属部队以及一旅瘦身的方案……这个我来负责。我打算在接下来的战斗中逐步调整,最终让一旅变成精干的两团制步兵旅,把重火力和技术兵种逐步上收到纵队。纵队直属部队暂时以营为单位,数量可以多一些,等太原战役结束后,视情况再行整编或合编。”
王信庭揉了揉眉心,看向熊德诚:“老熊,你觉得呢?”
熊德诚思考片刻,答道:“可以,循序渐进,在战斗中调整,阻力小,也稳妥。”他转而看向宋兴华,“老宋,我和政委明天就带部队出发了,你这边担子也不轻。要不要把留在牛家窑的参谋部先调一部分人过来给你打打下手?说实在的,参谋部组建都一个多月了,好些参谋连你这个司令长的啥样都没见过,这不太合适。”
宋兴华闻言,认真考虑了一下。之前他更多依靠系统能力和个人决断,但随着部队规模急剧扩大,一套高效运转的参谋体系确实不可或缺。“行!”他果断同意,“把人调过来吧,我也正好熟悉熟悉,咱们的指挥系统也该更正规化了。”
三人又商讨了一些细节,直到夜深才散去。
翌日清晨,榆次城外,大军开拔。
王信庭政委带着一旅旅属的榴弹炮营、重迫击炮营、防空营、工兵营等精锐部队,浩浩荡荡向北流涧方向开进,去与先行抵达的一旅3团汇合。熊德诚参谋长则与一旅1团一起,目标直指赵村。王二柱的装甲侦察营也将从寿阳出发,前往赵村与熊参谋长汇合。
宋兴华亲自将两支队伍送出城外,望着绵延的行军队伍和卷起的尘土,目光沉静而坚定。送走政委和参谋长后,他转身望向城墙另一侧,那里二十四辆崭新的坦克已排列整齐,坦克手们正在抓紧时间吃早饭,王二柱昨天肯定忙活到了很晚,今天还得赶路,真辛苦他了。
宋兴华利用他们吃饭的间隙,宣布了两位装甲营营长的任命:原装甲侦察营连骨干梁绍宗,任三旅装甲营营长;马俊清任四旅装甲营营长。
两人听到任命,立刻放下碗筷,挺直胸膛,脸上洋溢着激动与自豪。
宋兴华走到他们面前,目光锐利:“梁绍宗,马俊清!”
“到!”两人异口同声,声音洪亮。
“去了三旅、四旅之后,第一件事,就是督促李云龙旅长和丁伟旅长,先把你们装甲营的后勤保障队伍配齐、配强!油料、弹药、维修,一样都不能掉链子。第二,协同你们作战的两个步兵连,必须优先配备经验丰富的老兵,步坦协同不是坦克在前面冲,步兵在后面看,要融为一体!”
“是!保证完成任务!”两人高声应答。
宋兴华从军装上衣口袋里掏出两份看似手写、实则从系统商城兑换的《步坦协同战术要点》(涵盖了基础队形、通信联络、障碍克服、阵地攻坚等内容),郑重地递给梁绍宗和马俊清。
“这是我们收集整理的一些步坦协同战术资料,不一定完全适合我们现在的所有情况,但基本道理是相通的。你们回去后,要组织骨干好好学习、研究、演练!另外,要注意培养新的坦克手,不要怕浪费油料!实车训练比什么都重要。你们是我们八路军系统的第一批装甲部队种子,日后肯定要发展,要扩建,装甲团、装甲师都有可能!所以,要有长远眼光,学会利用战斗间隙‘滚雪球’,在实战中培养储备力量。”
梁绍宗和马俊清双手接过资料,如获至宝,紧紧攥在手里,齐声应道:“请司令员放心!我们一定刻苦钻研,带好队伍,多培养骨干!”
宋兴华满意地点点头:“好了,吃完饭,就立刻去找李旅长和丁旅长报到吧!”
望着两人跑步离开的背影,宋兴华心中充满期待。这些年轻的指挥员和战士,就是未来钢铁洪流的基石。
坦克部队出发后,宋兴华立刻马不停蹄地赶往城东大校场——那里正在进行一场规模空前的人才选拔。超过两万名来自劳工、转化俘虏和新兵的人员将在这里接受筛选,以补充部队急需的技术兵种。
现场人山人海,但却秩序井然。被分为多个考核区,由纵队司令部抽调的专业人员负责考核。宋兴华首先来到了电讯兵选拔区。这里相对安静,考核内容主要是文化基础、记忆力、反应速度以及对无线电知识的兴趣和理解能力。
“司令员!”负责电讯兵选拔的电讯处处长张平见到宋兴华,立刻跑过来敬礼。
“情况怎么样?”宋兴华一边回礼,一边看着那些席地而坐,正在进行笔试或摆弄着老旧电台零件(用于考察动手能力和兴趣)的年轻人。
熊德诚想了想,提出一个现实问题:“政委,老宋,咱们明天一早就要分别带部队前出到指定位置了,这后勤部的搭建千头万绪,是不是押后几天再详细讨论?”
王信庭摆了摆手,带着点调侃意味说:“老熊啊,咱们得学学宋司令,练就一身一心多用的本事喽!明天路上,到了驻地,我用电台跟你们联络,跟相关干部沟通。这事耽误不得。”
宋兴华有些不好意思地摸了摸后脑勺:“辛苦政委了。再说第二件事,就是关于刘川。我准备让他组建一个编制在一千五百到两千人的汽车团,团长就由他担任。这小子有远见,已经培养了一千多号汽车兵供给各部队了,有经验,有能力。这个汽车团,就是咱们纵队未来机械化建设的‘造血机器’,负责培训和输送合格的汽车兵乃至未来的装甲兵。”
熊德诚立刻表示支持:“我同意!刘川这小子是块好料,每天那么多卡车进出调度,井井有条,功不可没!让他当这个团长,名副其实。”
王政委也点头:“我没意见。机械化是方向,汽车团是基础,刘川合适。”
“好,那就这么定了。”宋兴华一锤定音,“第三件事,就是具体组建纵队直属部队以及一旅瘦身的方案……这个我来负责。我打算在接下来的战斗中逐步调整,最终让一旅变成精干的两团制步兵旅,把重火力和技术兵种逐步上收到纵队。纵队直属部队暂时以营为单位,数量可以多一些,等太原战役结束后,视情况再行整编或合编。”
王信庭揉了揉眉心,看向熊德诚:“老熊,你觉得呢?”
熊德诚思考片刻,答道:“可以,循序渐进,在战斗中调整,阻力小,也稳妥。”他转而看向宋兴华,“老宋,我和政委明天就带部队出发了,你这边担子也不轻。要不要把留在牛家窑的参谋部先调一部分人过来给你打打下手?说实在的,参谋部组建都一个多月了,好些参谋连你这个司令长的啥样都没见过,这不太合适。”
宋兴华闻言,认真考虑了一下。之前他更多依靠系统能力和个人决断,但随着部队规模急剧扩大,一套高效运转的参谋体系确实不可或缺。“行!”他果断同意,“把人调过来吧,我也正好熟悉熟悉,咱们的指挥系统也该更正规化了。”
三人又商讨了一些细节,直到夜深才散去。
翌日清晨,榆次城外,大军开拔。
王信庭政委带着一旅旅属的榴弹炮营、重迫击炮营、防空营、工兵营等精锐部队,浩浩荡荡向北流涧方向开进,去与先行抵达的一旅3团汇合。熊德诚参谋长则与一旅1团一起,目标直指赵村。王二柱的装甲侦察营也将从寿阳出发,前往赵村与熊参谋长汇合。
宋兴华亲自将两支队伍送出城外,望着绵延的行军队伍和卷起的尘土,目光沉静而坚定。送走政委和参谋长后,他转身望向城墙另一侧,那里二十四辆崭新的坦克已排列整齐,坦克手们正在抓紧时间吃早饭,王二柱昨天肯定忙活到了很晚,今天还得赶路,真辛苦他了。
宋兴华利用他们吃饭的间隙,宣布了两位装甲营营长的任命:原装甲侦察营连骨干梁绍宗,任三旅装甲营营长;马俊清任四旅装甲营营长。
两人听到任命,立刻放下碗筷,挺直胸膛,脸上洋溢着激动与自豪。
宋兴华走到他们面前,目光锐利:“梁绍宗,马俊清!”
“到!”两人异口同声,声音洪亮。
“去了三旅、四旅之后,第一件事,就是督促李云龙旅长和丁伟旅长,先把你们装甲营的后勤保障队伍配齐、配强!油料、弹药、维修,一样都不能掉链子。第二,协同你们作战的两个步兵连,必须优先配备经验丰富的老兵,步坦协同不是坦克在前面冲,步兵在后面看,要融为一体!”
“是!保证完成任务!”两人高声应答。
宋兴华从军装上衣口袋里掏出两份看似手写、实则从系统商城兑换的《步坦协同战术要点》(涵盖了基础队形、通信联络、障碍克服、阵地攻坚等内容),郑重地递给梁绍宗和马俊清。
“这是我们收集整理的一些步坦协同战术资料,不一定完全适合我们现在的所有情况,但基本道理是相通的。你们回去后,要组织骨干好好学习、研究、演练!另外,要注意培养新的坦克手,不要怕浪费油料!实车训练比什么都重要。你们是我们八路军系统的第一批装甲部队种子,日后肯定要发展,要扩建,装甲团、装甲师都有可能!所以,要有长远眼光,学会利用战斗间隙‘滚雪球’,在实战中培养储备力量。”
梁绍宗和马俊清双手接过资料,如获至宝,紧紧攥在手里,齐声应道:“请司令员放心!我们一定刻苦钻研,带好队伍,多培养骨干!”
宋兴华满意地点点头:“好了,吃完饭,就立刻去找李旅长和丁旅长报到吧!”
望着两人跑步离开的背影,宋兴华心中充满期待。这些年轻的指挥员和战士,就是未来钢铁洪流的基石。
坦克部队出发后,宋兴华立刻马不停蹄地赶往城东大校场——那里正在进行一场规模空前的人才选拔。超过两万名来自劳工、转化俘虏和新兵的人员将在这里接受筛选,以补充部队急需的技术兵种。
现场人山人海,但却秩序井然。被分为多个考核区,由纵队司令部抽调的专业人员负责考核。宋兴华首先来到了电讯兵选拔区。这里相对安静,考核内容主要是文化基础、记忆力、反应速度以及对无线电知识的兴趣和理解能力。
“司令员!”负责电讯兵选拔的电讯处处长张平见到宋兴华,立刻跑过来敬礼。
“情况怎么样?”宋兴华一边回礼,一边看着那些席地而坐,正在进行笔试或摆弄着老旧电台零件(用于考察动手能力和兴趣)的年轻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