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兴华早已接到前沿观察哨的报告,亲自在城门处迎接。他快步上前,立正敬礼:“副总司令!您来怎么也不提前说一声?这路上万一有点儿闪失,我可担当不起啊!”
副总司令回了个礼,虎目圆睁,声若洪钟:“闪失?有什么闪失?你宋兴华横扫晋东、晋中、晋南,威名赫赫,都能止小儿夜啼了,谁敢在你的地盘上胡来?”话语中带着调侃,更带着毫不掩饰的赞许。
宋兴华被自己一直敬仰的偶像当面夸奖,饶是他心志坚韧,脸上也不由得露出一丝不好意思的神情,连忙侧身引路:“副总司令,您就别拿我打趣了!看您这样子肯定是连夜从黎城赶过来的,路上辛苦了,咱们赶紧进城歇歇脚,我让人准备了吃的。”
副总司令却摆了摆手:“饭不急吃。走走也好,活动活动筋骨。”他执意步行,宋兴华只好示意警卫员去安排饮食和休息的地方,自己则陪着副总司令,向位于城中心的临时指挥部走去。
“你临时上报这么大的行动,我不太放心!”副总司令一边走,一边直接切入正题,“你把你的作战方案,再详细给我说说。”
宋兴华落后半个身位,恭敬地汇报:“此次外围作战,我们一共攻击九个目标…”他将攻击点、兵力配置、炮兵部署、阻击安排等,条理清晰地向副总司令复述了一遍,最后总结道:“…所有攻坚部队,最少配备10门以上的75步兵炮或更大口径的火炮。从太原到目标的五条主要支援路线,我们都安排了至少一个营的阻击部队。参战攻坚兵力与防守日军接近1:1,但我方在炮兵火力和战术上拥有压倒性优势,有把握在1到2小时内,解决所有外围战斗!”
副总司令听完,沉吟不语,直到走进指挥部,站在那幅巨大的地图前,他才指着太原城的方向问道:“你的预案,考虑过最坏的情况吗?比如,驻蒙军的南下集团不顾一切驰援,或者太原城内的第五师团主力倾巢而出,你这点阻击兵力,能挡得住?”
宋兴华走到一旁,示意了一下电讯处方向,解释道:“副总司令,我们已经做了充分准备。电讯处与各个炮群都建立了专属通讯频道,可以实现快速指令传达。无论日军选择哪条路线支援,我都可以在几分钟内,调集两个以上的炮群,至少20门大口径火炮,对日军援军的必经之路进行覆盖性炮击,迟滞其行动。同时,我们可以根据各攻坚点的战斗进度,临时调整部署,集中炮火优先打掉威胁最大的援军。”
副总司令盯着地图,手指无意识地敲打着桌面,半晌,才缓缓开口,语气凝重:“兴华,你的这个作战方案,看起来面面俱到,但在我听来,每一处都给人一种在走钢丝的感觉啊…兵力1:1进行攻坚,这是险招;明知太原有近四万机动力量,你还敢在距离太原仅15到20公里的外围区域,发起如此漫长的全线攻击…这更是险中之险!九个攻击点,任何一个久攻不下,或者阻击阵地被迅速突破,都会引起连锁反应,导致整个战役的被动!太冒险了!”
宋兴华能感受到副总司令话语中深切的担忧,他语气依旧沉稳,带着一种奇异的、令人信服的力量:“副总司令,请您放心。我已经把二到六旅,五个新编旅全部拉上去了,就部署在攻坚部队后方几公里处。每个攻击集群后面,都有一个旅压阵。哪怕前线战事一时不利,攻坚部队也只需要向后撤退几公里,便能与新编旅汇合,确保无虞。这五个旅,就是定海神针!”
副总司令闻言,脸色稍霁,点了点头:“嗯,你把新编旅拉上去,这步棋走得对。虽然他们战斗力比原来可能下滑了不少,但吓唬人,稳定军心,应该是足够了。”他瞥了宋兴华一眼,“你小子,脑子转得倒是快。”
宋兴华赶紧顺势拍了个马屁:“副总司令英明,我这点儿小心思,果然逃不过您的法眼。”
副总司令哼了一声,没接话,转而问道:“你这榆次县城里,现在还有多少兵力?”
宋兴华如实回答:“只剩下一个独立营,两个新兵连,还有一些技术兵种的新兵在进行培训。主力都在前面了。”
两人说话间,已经走进了临时指挥部。参谋人员见到副总司令,纷纷起身敬礼。副总司令随意地回了个礼,目光便再次投向了墙上的地图。勤务兵端来了饭菜,副总司令却摆了摆手:“先放着。大战在即,吃了饭容易犯困,影响判断。给我泡一大杯浓茶来!”
宋兴华知道副总司令的习惯,也不再劝,亲自给副总司令泡了一杯酽酽的浓茶。
时间一分一秒地过去,距离总攻发起时间越来越近。指挥部里的气氛也愈发紧张。副总司令端着茶杯,站在地图前,久久凝视,仿佛要将地图上的每一个细节都刻进脑子里。
十一点左右,宋兴华突然目光一凝。他脑海中的全景地图上,代表太原日军的红色光点出现了明显的异动!一股兵力在城北迅速集结,光点密集,移动速度很快——是骑兵!看情况,应该是某支参战部队暴露了,敌人向太原求援后,太原方面准备派出援兵!
敌我双方已经对峙数日,无论哪个区域出现异动,都会引起其他区域的警觉,全线进攻计划很快就会被太原日军看破,届时极有可能出现多路援军同时支援的糟糕局面,自己必须待在电讯处,随时指导各部作战!
他不动声色地对副总司令说:“副总司令,我去电讯处看看,确认一下各部的最后准备情况。”
副总司令头也没回,对着地图摆了摆手,目光依旧锐利:“去吧!有什么消息或者变化,第一时间告诉我!”
宋兴华快步走向电讯处,同时意识牢牢锁定着地图上那股正在集结的红色光点。信息显示,这是驻蒙军骑兵第一旅团的一个骑兵大队,约五百人,以及伪蒙军骑兵第1师的一千五百余人。透过全景地图观察发现,他们的马头方向似乎冲着西城门…
副总司令回了个礼,虎目圆睁,声若洪钟:“闪失?有什么闪失?你宋兴华横扫晋东、晋中、晋南,威名赫赫,都能止小儿夜啼了,谁敢在你的地盘上胡来?”话语中带着调侃,更带着毫不掩饰的赞许。
宋兴华被自己一直敬仰的偶像当面夸奖,饶是他心志坚韧,脸上也不由得露出一丝不好意思的神情,连忙侧身引路:“副总司令,您就别拿我打趣了!看您这样子肯定是连夜从黎城赶过来的,路上辛苦了,咱们赶紧进城歇歇脚,我让人准备了吃的。”
副总司令却摆了摆手:“饭不急吃。走走也好,活动活动筋骨。”他执意步行,宋兴华只好示意警卫员去安排饮食和休息的地方,自己则陪着副总司令,向位于城中心的临时指挥部走去。
“你临时上报这么大的行动,我不太放心!”副总司令一边走,一边直接切入正题,“你把你的作战方案,再详细给我说说。”
宋兴华落后半个身位,恭敬地汇报:“此次外围作战,我们一共攻击九个目标…”他将攻击点、兵力配置、炮兵部署、阻击安排等,条理清晰地向副总司令复述了一遍,最后总结道:“…所有攻坚部队,最少配备10门以上的75步兵炮或更大口径的火炮。从太原到目标的五条主要支援路线,我们都安排了至少一个营的阻击部队。参战攻坚兵力与防守日军接近1:1,但我方在炮兵火力和战术上拥有压倒性优势,有把握在1到2小时内,解决所有外围战斗!”
副总司令听完,沉吟不语,直到走进指挥部,站在那幅巨大的地图前,他才指着太原城的方向问道:“你的预案,考虑过最坏的情况吗?比如,驻蒙军的南下集团不顾一切驰援,或者太原城内的第五师团主力倾巢而出,你这点阻击兵力,能挡得住?”
宋兴华走到一旁,示意了一下电讯处方向,解释道:“副总司令,我们已经做了充分准备。电讯处与各个炮群都建立了专属通讯频道,可以实现快速指令传达。无论日军选择哪条路线支援,我都可以在几分钟内,调集两个以上的炮群,至少20门大口径火炮,对日军援军的必经之路进行覆盖性炮击,迟滞其行动。同时,我们可以根据各攻坚点的战斗进度,临时调整部署,集中炮火优先打掉威胁最大的援军。”
副总司令盯着地图,手指无意识地敲打着桌面,半晌,才缓缓开口,语气凝重:“兴华,你的这个作战方案,看起来面面俱到,但在我听来,每一处都给人一种在走钢丝的感觉啊…兵力1:1进行攻坚,这是险招;明知太原有近四万机动力量,你还敢在距离太原仅15到20公里的外围区域,发起如此漫长的全线攻击…这更是险中之险!九个攻击点,任何一个久攻不下,或者阻击阵地被迅速突破,都会引起连锁反应,导致整个战役的被动!太冒险了!”
宋兴华能感受到副总司令话语中深切的担忧,他语气依旧沉稳,带着一种奇异的、令人信服的力量:“副总司令,请您放心。我已经把二到六旅,五个新编旅全部拉上去了,就部署在攻坚部队后方几公里处。每个攻击集群后面,都有一个旅压阵。哪怕前线战事一时不利,攻坚部队也只需要向后撤退几公里,便能与新编旅汇合,确保无虞。这五个旅,就是定海神针!”
副总司令闻言,脸色稍霁,点了点头:“嗯,你把新编旅拉上去,这步棋走得对。虽然他们战斗力比原来可能下滑了不少,但吓唬人,稳定军心,应该是足够了。”他瞥了宋兴华一眼,“你小子,脑子转得倒是快。”
宋兴华赶紧顺势拍了个马屁:“副总司令英明,我这点儿小心思,果然逃不过您的法眼。”
副总司令哼了一声,没接话,转而问道:“你这榆次县城里,现在还有多少兵力?”
宋兴华如实回答:“只剩下一个独立营,两个新兵连,还有一些技术兵种的新兵在进行培训。主力都在前面了。”
两人说话间,已经走进了临时指挥部。参谋人员见到副总司令,纷纷起身敬礼。副总司令随意地回了个礼,目光便再次投向了墙上的地图。勤务兵端来了饭菜,副总司令却摆了摆手:“先放着。大战在即,吃了饭容易犯困,影响判断。给我泡一大杯浓茶来!”
宋兴华知道副总司令的习惯,也不再劝,亲自给副总司令泡了一杯酽酽的浓茶。
时间一分一秒地过去,距离总攻发起时间越来越近。指挥部里的气氛也愈发紧张。副总司令端着茶杯,站在地图前,久久凝视,仿佛要将地图上的每一个细节都刻进脑子里。
十一点左右,宋兴华突然目光一凝。他脑海中的全景地图上,代表太原日军的红色光点出现了明显的异动!一股兵力在城北迅速集结,光点密集,移动速度很快——是骑兵!看情况,应该是某支参战部队暴露了,敌人向太原求援后,太原方面准备派出援兵!
敌我双方已经对峙数日,无论哪个区域出现异动,都会引起其他区域的警觉,全线进攻计划很快就会被太原日军看破,届时极有可能出现多路援军同时支援的糟糕局面,自己必须待在电讯处,随时指导各部作战!
他不动声色地对副总司令说:“副总司令,我去电讯处看看,确认一下各部的最后准备情况。”
副总司令头也没回,对着地图摆了摆手,目光依旧锐利:“去吧!有什么消息或者变化,第一时间告诉我!”
宋兴华快步走向电讯处,同时意识牢牢锁定着地图上那股正在集结的红色光点。信息显示,这是驻蒙军骑兵第一旅团的一个骑兵大队,约五百人,以及伪蒙军骑兵第1师的一千五百余人。透过全景地图观察发现,他们的马头方向似乎冲着西城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