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66章 大同会战(9)-《亮剑:横扫晋察冀》

  炮火延伸后,丁伟旅的步兵在旅属装甲营梁绍宗部十几辆索玛S35坦克的引导下,发起了冲击。坦克炮和机枪清扫着残存的抵抗点,工兵则在炮火和坦克掩护下,迅速爆破残留的障碍物和坍塌的城门。

  “跟紧坦克!注意交叉火力!”班排长不断大声呼喊着,带领战士们从城墙缺口涌入城内。

  巷战随即展开。左云城内的战斗,充分体现了二纵“重火力、轻拼刺”的风格。日军往往刚从一个窗口露出头,就被精准的步枪子弹击毙。试图发起板载冲锋的日军小队,还未靠近,就被冲锋枪、轻机枪和坦克机枪组成的密集火网打成筛子。遇到日军据守的坚固院落,八路军绝不硬冲,要么召唤跟随步兵的60、82迫击炮轰击,要么直接用炸药包爆破,甚至调来pak40反坦克炮,一炮就能在墙上开个大洞。

  战斗进行得激烈而高效。至二月四日深夜,左云县城内大部分区域被占领,日军第37师团长率残部退缩到城中心的县衙和一座坚固的寺庙内,做最后的困兽之斗。

  与此同时,中路军对怀仁以南、应县外围的攻击也同步展开。李云龙旅(独24旅)和冈田旅(同盟军第一旅)在压倒性的炮火准备后,向应县外围阵地发起了猛攻。应县守军为新编第25师团一部,战斗力较强,但同样在八路军恐怖的炮火下损失惨重。

  随军行动的新华社记者三人组——程欣、周大姐和小刘,在得到特别批准后,跟随李云龙旅的一个先锋连进行采访。

  炮弹呼啸着从头顶飞过,爆炸的气浪震得人耳膜生疼。程欣穿着不合身的军装,脸上沾着尘土,但眼神却异常明亮。她拿着笔记本,快速记录着所见所闻。周大姐则不顾危险,举起相机,捕捉着战士们冲锋、炮兵装填、坦克前进的瞬间。小刘紧张地跟在后面,保护着设备和人员安全。

  “程记者,这里太危险了!你们还是到后面去吧!”连长大声劝道。

  “连长同志,战士们不怕,我们也不怕!”程欣大声回应,目光不由自主地望向远处那个隐约可见的前线指挥所方向,那里有她牵挂的人。她知道,这场战役的全局,正由那个人运筹帷幄。

  战争,永远伴随着牺牲。

  在攻击左云县城一处顽固火力点时,丁伟旅一团二连三班班长,一个名叫张大栓的老兵,为了掩护战友,用身体扑向了一枚即将爆炸的日军手雷。爆炸声后,张大栓血肉模糊,壮烈牺牲。他所在的班,因为他的英勇,得以保全,并最终炸掉了那个火力点。

  在应县外围的阻击阵地上,冈田旅(同盟军第一旅)的一个步兵班,在班长池田正二指挥下,坚守一个前沿高地,抵挡了日军一个中队的三次疯狂反扑。战斗中,池田正二身先士卒,用精准的射击接连击毙多名日军军官。但在日军第四次冲锋时,一发迫击炮弹在他身边爆炸,弹片击中了他的胸膛。

  “班长!”战士们惊呼。

  池田正二倒在战壕里,鲜血染红了军装。他看着围过来的、那些曾经或许与他为敌,如今却并肩作战的年轻面孔,艰难地露出一丝微笑,用日语断断续续地说:“继续……战斗……为了……新的……日本……”话未说完,便闭上了眼睛。这个出身旧日本军队的军人,最终在为中国人民解放事业而战的异国土地上,流尽了最后一滴血。他的牺牲,深深震撼了在场的同盟军士兵和中国士兵,也揭示了这场战争超越国界的复杂性与理想主义色彩。

  在大同外围秘密行军途中,纵队直属汽车团的一辆运输车因夜间路况复杂,不慎翻入山沟,司机和两名押运战士当场牺牲,车上装载的部分药品和精密仪器损毁。后勤参谋林兆祥闻讯后痛心不已,立即组织人手抢救伤员和物资,并加强了对运输路线的安全巡查。

  这些牺牲,通过参谋部的战报和程欣的采访笔记,最终都汇总到了坐镇西路前指的宋兴华这里。

  每一次看到伤亡数字,宋兴华的心都会抽搐一下。张大栓、池田正二……这些名字背后,是一条条消逝的生命。他闭上眼,【全景地图】上,代表敌军的红色光点在不断减少,代表我军的绿色控制区在稳步扩大,形势一片大好。但那些黯淡下去、代表阵亡将士的绿色光点,却像一根根刺,扎在他的心头。

  “司令,第二阶段作战进展顺利,各部均已完成或即将完成预定目标。截至目前,西路军、中路军累计阵亡官兵一百八十四人,伤四百零三人;东路军阵亡七十九人,伤两百二十一人;同盟军各部阵亡五十七人,伤一百零五人。歼敌、俘敌数字尚在统计,预计超过一万五千。”作战参谋王平顺拿着最新的战报,向宋兴华汇报,语气中带着胜利的喜悦,也有一丝沉重。

  宋兴华默默点了点头,没有说话。他走到指挥部门口,看着外面飘起的细碎雪花。冰冷的雪花落在脸上,带来一丝凉意。

  “还是……太多了……”他低声自语。他知道,以这个时代的标准,以如此小的代价取得如此巨大的战果,堪称奇迹。但他来自一个人权与生命价值被置于极高地位的时代,这种“划算”的交换,依然让他感到难以接受。

  “司令,”王平顺走到他身边,似乎看穿了他的心思,“战争,总是要死人的。我们已经做得足够好了。战士们都知道,他们是为了什么而战,他们的牺牲是有价值的。你看,”他指着远处正在行军的、精神饱满的部队,“我们的士气,前所未有的高昂!”

  宋兴华顺着他的手指望去。是的,战士们虽然面带疲惫,但眼神坚定,步伐有力。他们相信胜利,相信未来。这种信念,某种程度上,正是用牺牲换来的。

  他深吸了一口冰冷的空气,强迫自己冷静下来。个人的感伤,不能影响大局的决策。第三阶段,围攻大同的决战即将开始,那将是更加残酷的一战。

  “给各部发电,”宋兴华的声音恢复了平日的冷静和果断,“第二阶段作战目标基本达成,打得很好!命令各部,按计划巩固既得阵地,抢修工事,补充弹药,休整部队。派出侦察部队,严密监视大同、怀仁、浑源方向敌军动向。总攻大同的时间,等待纵队司令部进一步命令!”

  “是!”

  电台滴答声再次响起,将新的指令传向四面八方。晋北大地,短暂的激战过后,陷入了一种暴风雨来临前的诡异宁静。而在这宁静之下,钢铁在集结,血液在升温,一场更大规模的风暴,正在大同城下悄然酝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