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了解放事业!前进!”石川旅的一名连长,挥舞着南部十四式手枪,亲自带队冲锋。他的部队在攻克一个外围高地时,遭遇了日军一个中队残部的顽固抵抗。
“机枪掩护!掷弹筒覆盖!”连长声嘶力竭地喊着。
同盟军士兵们悍不畏死地向前跃进,手中的PPD-40冲锋枪和缴获的三八式步枪喷射着火舌。在冲击一道铁丝网时,一名同盟军士兵小田哲也为了给战友开辟通道,毅然扑向了日军投出的手榴弹。
“轰!”一声闷响,小田哲也壮烈牺牲。
“小田君!”旁边的士兵目眦欲裂,高喊着“板载”,更加凶猛地冲了上去,最终用刺刀和工兵铲肃清了坑道里的残敌,但自身也付出了十余人伤亡的代价。
他们的战斗,带着一种赎罪般的惨烈,与八路军那种冷静、高效、追求最小伤亡的风格形成了鲜明对比。
大同东南,水泊寺、沙岭地区。
中路军的炮火准备同样猛烈。由渡边凉介的第七榴弹炮旅统一指挥的98门火炮,将水泊寺外围日军阵地犁了一遍。这里日军部署了一个大队的兵力,依托几个核心碉堡群和复杂的堑壕体系负隅顽抗。
炮声尚未完全停歇,李云龙旅长那粗犷的声音就在步话机里响了起来:“他娘的,炮打得不错!老子的装甲营呢?梁绍宗!给老子冲上去,把那些王八壳子都给敲碎了!”
“是!旅长!”装甲营营长梁绍宗在电台里回应。随即,独24旅所属的装甲营,两个连的索玛S35中型坦克发出了引擎的咆哮,引导着两个伴随步兵连,开始向日军阵地冲击。
坦克履带碾过焦土和弹坑,车载47火炮和同轴机枪不断喷吐着火舌,精准地点名着日军残存的火力点。pak40反坦克炮在有效射程内,对任何疑似坚固工事的目标进行直瞄射击。
日军也装备了少量的37反坦克炮和步兵炮。一辆索玛S35在冲击过程中,侧面装甲被一枚37穿甲弹击中,发出刺耳的撞击声,但未能穿透。坦克稍微停顿了一下,炮塔迅速转动,一发47炮弹就将那门反坦克炮连同炮组炸上了天。
“干得漂亮!”跟随坦克前进的步兵连长大声叫好。步兵们紧紧跟在坦克后方或侧翼,利用坦克的掩护,用冲锋枪和轻机枪清理战壕里的日军。遇到顽固的据点,就呼叫随行的120迫击炮或后方炮兵进行定点清除。
冈田旅的士兵则负责侧翼掩护和清剿残敌。他们同样装备精良,战术素养很高,但在步坦协同方面略显生疏。一次,一辆坦克因为沟通不畅,过于突前,差点被日军的自杀式攻击炸毁履带,幸亏跟进的同盟军步兵及时用火力压制了那名抱着炸药的日军士兵。
“八嘎!注意协同!保持距离,保护坦克!”冈田旅的一名连长气得用日语大骂。他随即调整战术,要求各中队指定专人负责与坦克沟通。
中路军的进展同样迅速,但在清理沙岭村一处由钢筋混凝土加固的环形工事时,遇到了麻烦。日军的几挺九二式重机枪凭借厚实的掩体,构成了交叉火力,阻挡了步兵和坦克的前进。
“他娘的,这乌龟壳还挺硬!”李云龙在望远镜里看到情况,骂道,“呼叫炮兵!给老子用155的大家伙伺候!”
命令很快传到后方炮阵地。几分钟后,一阵独特的、更加沉闷浑厚的炮声传来。炮二旅所属的155 M1榴弹炮连进行了集火射击。
轰隆——!
地动山摇的巨响。那处环形工事在连续数发155高爆弹的直接命中下,顶部被彻底掀开,内部的机枪和士兵被炸得粉碎。
“司令提供的这地图,真他娘的神了!”李云龙看着被摧毁的工事,由衷地感叹。地图上明确标注了该工事的承伤能力——“可承受105榴弹炮数次直接命中,155榴弹炮一发致命”。正是这精确到可怕的情报,让他们选择了最有效率的攻坚方式。
2月5日,清晨。大同东郊,古城附近。
新华社记者程欣,在助手小刘和摄影师周大姐的陪同下,跟随东路军赵福生旅(独21旅)的一个先锋连进行战地采访。他们穿着不合身的军棉袄,脸上沾满了硝烟和尘土。
战斗仍在继续,但大规模的炮击和正面攻坚已经过去,转入对残敌的清剿阶段。空气中弥漫着浓重的硝烟味和血腥味。
程欣看到一名年轻的八路军战士,正蹲在一个弹坑边,小心翼翼地给一名腿部受伤的日军俘虏包扎。那名日军俘虏年纪也不大,脸上写满了恐惧和茫然。
“为什么……救我?”俘虏用生硬的中文问。
年轻的战士头也不抬,熟练地扎紧绷带:“我们八路军优待俘虏。等你伤好了,愿意回家的,我们发路费。愿意留下的,欢迎加入反战同盟。”
程欣迅速在本子上记录着这一幕。她注意到,周围其他八路军战士对俘虏的态度虽然警惕,但并无虐待,只是默默收集着俘虏的武器,然后派人往后送。
然而,战争的残酷很快以另一种形式展现在她面前。
在清理一段交通壕时,突然从拐角处冲出两名浑身是血、状若疯狂的日军士兵,端着上了刺刀的步枪嚎叫着扑来。
“小心!”先锋连长反应极快,抬手就是一梭子冲锋枪子弹,将其中一名日军打倒。但另一名日军已经冲得很近,刺刀直刺向离他最近的一名八路军战士——那是个看起来只有十七八岁的新兵。
噗嗤!
刺刀入肉的声音令人牙酸。但中刀的却不是那名新兵。在旁边的一名老兵,几乎是本能地侧身一撞,将新兵撞开,自己的胸膛却被日军的刺刀贯穿。
“班长!”新兵发出撕心裂肺的哭喊。
周围的战士们怒吼着,数支冲锋枪同时开火,将那名日军打成了筛子。
程欣和周大姐都被这突如其来的惨烈一幕惊呆了。周大姐下意识地举起了相机,但手指颤抖着,迟迟没有按下快门。
程欣强忍着胃部的翻腾和眼眶的酸涩,快步走到那名被战友扶住、已经奄奄一息的老兵身边。老兵嘴角溢着血沫,目光有些涣散,他看着哭泣的新兵,艰难地扯出一个笑容:“哭……哭啥……保护好……自己……多杀鬼子……” 他的手无力地垂下,眼神彻底黯淡下去。
“班长——!”新兵和周围的战士们悲声痛哭。
“机枪掩护!掷弹筒覆盖!”连长声嘶力竭地喊着。
同盟军士兵们悍不畏死地向前跃进,手中的PPD-40冲锋枪和缴获的三八式步枪喷射着火舌。在冲击一道铁丝网时,一名同盟军士兵小田哲也为了给战友开辟通道,毅然扑向了日军投出的手榴弹。
“轰!”一声闷响,小田哲也壮烈牺牲。
“小田君!”旁边的士兵目眦欲裂,高喊着“板载”,更加凶猛地冲了上去,最终用刺刀和工兵铲肃清了坑道里的残敌,但自身也付出了十余人伤亡的代价。
他们的战斗,带着一种赎罪般的惨烈,与八路军那种冷静、高效、追求最小伤亡的风格形成了鲜明对比。
大同东南,水泊寺、沙岭地区。
中路军的炮火准备同样猛烈。由渡边凉介的第七榴弹炮旅统一指挥的98门火炮,将水泊寺外围日军阵地犁了一遍。这里日军部署了一个大队的兵力,依托几个核心碉堡群和复杂的堑壕体系负隅顽抗。
炮声尚未完全停歇,李云龙旅长那粗犷的声音就在步话机里响了起来:“他娘的,炮打得不错!老子的装甲营呢?梁绍宗!给老子冲上去,把那些王八壳子都给敲碎了!”
“是!旅长!”装甲营营长梁绍宗在电台里回应。随即,独24旅所属的装甲营,两个连的索玛S35中型坦克发出了引擎的咆哮,引导着两个伴随步兵连,开始向日军阵地冲击。
坦克履带碾过焦土和弹坑,车载47火炮和同轴机枪不断喷吐着火舌,精准地点名着日军残存的火力点。pak40反坦克炮在有效射程内,对任何疑似坚固工事的目标进行直瞄射击。
日军也装备了少量的37反坦克炮和步兵炮。一辆索玛S35在冲击过程中,侧面装甲被一枚37穿甲弹击中,发出刺耳的撞击声,但未能穿透。坦克稍微停顿了一下,炮塔迅速转动,一发47炮弹就将那门反坦克炮连同炮组炸上了天。
“干得漂亮!”跟随坦克前进的步兵连长大声叫好。步兵们紧紧跟在坦克后方或侧翼,利用坦克的掩护,用冲锋枪和轻机枪清理战壕里的日军。遇到顽固的据点,就呼叫随行的120迫击炮或后方炮兵进行定点清除。
冈田旅的士兵则负责侧翼掩护和清剿残敌。他们同样装备精良,战术素养很高,但在步坦协同方面略显生疏。一次,一辆坦克因为沟通不畅,过于突前,差点被日军的自杀式攻击炸毁履带,幸亏跟进的同盟军步兵及时用火力压制了那名抱着炸药的日军士兵。
“八嘎!注意协同!保持距离,保护坦克!”冈田旅的一名连长气得用日语大骂。他随即调整战术,要求各中队指定专人负责与坦克沟通。
中路军的进展同样迅速,但在清理沙岭村一处由钢筋混凝土加固的环形工事时,遇到了麻烦。日军的几挺九二式重机枪凭借厚实的掩体,构成了交叉火力,阻挡了步兵和坦克的前进。
“他娘的,这乌龟壳还挺硬!”李云龙在望远镜里看到情况,骂道,“呼叫炮兵!给老子用155的大家伙伺候!”
命令很快传到后方炮阵地。几分钟后,一阵独特的、更加沉闷浑厚的炮声传来。炮二旅所属的155 M1榴弹炮连进行了集火射击。
轰隆——!
地动山摇的巨响。那处环形工事在连续数发155高爆弹的直接命中下,顶部被彻底掀开,内部的机枪和士兵被炸得粉碎。
“司令提供的这地图,真他娘的神了!”李云龙看着被摧毁的工事,由衷地感叹。地图上明确标注了该工事的承伤能力——“可承受105榴弹炮数次直接命中,155榴弹炮一发致命”。正是这精确到可怕的情报,让他们选择了最有效率的攻坚方式。
2月5日,清晨。大同东郊,古城附近。
新华社记者程欣,在助手小刘和摄影师周大姐的陪同下,跟随东路军赵福生旅(独21旅)的一个先锋连进行战地采访。他们穿着不合身的军棉袄,脸上沾满了硝烟和尘土。
战斗仍在继续,但大规模的炮击和正面攻坚已经过去,转入对残敌的清剿阶段。空气中弥漫着浓重的硝烟味和血腥味。
程欣看到一名年轻的八路军战士,正蹲在一个弹坑边,小心翼翼地给一名腿部受伤的日军俘虏包扎。那名日军俘虏年纪也不大,脸上写满了恐惧和茫然。
“为什么……救我?”俘虏用生硬的中文问。
年轻的战士头也不抬,熟练地扎紧绷带:“我们八路军优待俘虏。等你伤好了,愿意回家的,我们发路费。愿意留下的,欢迎加入反战同盟。”
程欣迅速在本子上记录着这一幕。她注意到,周围其他八路军战士对俘虏的态度虽然警惕,但并无虐待,只是默默收集着俘虏的武器,然后派人往后送。
然而,战争的残酷很快以另一种形式展现在她面前。
在清理一段交通壕时,突然从拐角处冲出两名浑身是血、状若疯狂的日军士兵,端着上了刺刀的步枪嚎叫着扑来。
“小心!”先锋连长反应极快,抬手就是一梭子冲锋枪子弹,将其中一名日军打倒。但另一名日军已经冲得很近,刺刀直刺向离他最近的一名八路军战士——那是个看起来只有十七八岁的新兵。
噗嗤!
刺刀入肉的声音令人牙酸。但中刀的却不是那名新兵。在旁边的一名老兵,几乎是本能地侧身一撞,将新兵撞开,自己的胸膛却被日军的刺刀贯穿。
“班长!”新兵发出撕心裂肺的哭喊。
周围的战士们怒吼着,数支冲锋枪同时开火,将那名日军打成了筛子。
程欣和周大姐都被这突如其来的惨烈一幕惊呆了。周大姐下意识地举起了相机,但手指颤抖着,迟迟没有按下快门。
程欣强忍着胃部的翻腾和眼眶的酸涩,快步走到那名被战友扶住、已经奄奄一息的老兵身边。老兵嘴角溢着血沫,目光有些涣散,他看着哭泣的新兵,艰难地扯出一个笑容:“哭……哭啥……保护好……自己……多杀鬼子……” 他的手无力地垂下,眼神彻底黯淡下去。
“班长——!”新兵和周围的战士们悲声痛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