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5章 来自天才的蔑视-《袁氏王朝:从乌巢开始》

  巢湖,刘晔站在岸边,看着战船离开码头的那一刻,心就提了起来。

  加装了抛石机的战船船头下沉得比他估计的要大得多,在行进的过程中上下摇摆,宛如叩头。船上的将士心中不安,举起小旗,发出请示。

  “军师,风浪似乎太大了。”年轻的郡吏蒋济说道:“还是让船回来吧,等风小些再试。”

  刘晔心里很着急, 却也不肯因此放弃,他的时间实在有限。

  他皱着眉头说道:“继续试,就算船翻了,也要知道是怎么翻的。”

  蒋济点点头,举起手中的小旗,向战旗示意,命令继续前进。

  战船进入深水区,摇摆似乎好了一些。刘晔正想松口气,一阵风吹来,船体大幅度的摇摆,正准备操作霹雳车的士卒惊慌失措,连忙抓住身边的东西,尽可能的维持平衡,根本顾不上操作霹雳车。

  这可怎么办?刘晔的眉头皱得更紧,一时无计。

  他对霹雳车还算了解,但是对战船的了解却有限。虽然他知道霹雳车装上船会影响船的平衡,却无法具体把握,只能一边试一边改。

  一看这形势,他就知道第一次尝试失败了,而且比他想象的还要严重。

  他转过头,正准备和蒋济说话,突然看到不远处停着一辆马车,马车旁站着一对男女,男子身材高大,气度不俗。女子却有些娇小,倚在男子身边,正看着湖中的战船说着什么。

  “他们是谁?为何能出现在这里?”刘晔大怒。“去问问。”

  蒋济不敢怠慢,连忙赶了过去。男子见蒋济走来,松开了女子的手,上前行礼,自报家门,呈上公文。

  “大将军府令史诸葛亮,奉大将军令,来助军师刘君子扬改造战船。”

  蒋济看了公文,心中欢喜,连忙将诸葛亮引到刘晔面前。刘晔看了公文,又打量了诸葛亮两眼,将信将疑。“你擅长造船?”

  “回军师,不敢称擅长,略知一二。”

  “你来得正好,看看这船要怎么改才行。”

  诸葛亮不紧不慢地说道:“军师,这战船怕是小了,装不得霹雳车。勉强装上去,也会头重脚低,稍有风浪就会摇摆不稳,甚至有可能倾覆。”

  “我知道,但巢湖只有这么大的战船。”

  “可以做模型,等比例放小,再进行调整。”

  “模型?”刘晔咂了咂嘴,欲言又止。

  他对技术感兴趣,但是远远没有到精通的地步。只因为在官渡的时候协助改进了抛石机,才受命来改造战船,但这件事显然超出了他的技能储备,让他有力不从心之感。

  可是在一个令史面前,他又不愿意承认这一点。

  诸葛亮又道:“是的,请容内人来为军师解说,她更擅长这些技艺。”

  刘晔抬头看向远处的女子,眉头皱得更紧。“你奉差出行,还带着妻子?”

  “是大将军的建议。”

  “是么?”刘晔重新看了一眼手中的公文。“公文里可没说。”

  “大将军只是建议,没有命令。”诸葛亮不卑不亢,解释了一番。刘晔听完,不敢再多说什么,随即让人请黄月英过来。一会儿功夫,黄月英来到刘晔面前,向刘晔行礼。

  “听尊夫诸葛令史说,夫人擅长制作模型,更胜尊夫一筹?”

  黄月英笑笑,转身从侍女手中取过一只藤箱,打开,里面是一只精美的船模。长不过三尺,却部件齐全,桅、楫、舵、舱,一样不缺,甚至还有铁碇,小小的一只,还没她纤细的指头大。

  刘晔一看,就抚掌而笑。“大将军知人,有贤伉俪相助,此事必成。”他转身对诸葛亮说道:“孔明,你二人于此道远胜于我,这件事就要拜托你们了。功成之日,我为你们请功。”

  诸葛亮躬身拜谢。

  刘晔招手,正准备命人将船驶回码头,却被黄月英阻止了。“请军师派一只上船送我们上去,体验一下船的摇摆情况。”

  刘晔从谏如流,立刻安排小船,还亲自将诸葛亮夫妇送到码头,看着他们登船,嘱咐船上的人小心些,保证二人的安全。

  蒋济轻声说道:“军师,就算此二人精通精通造船,也不过是百石小吏,何必如此礼敬?万一他们恃宠而骄,借此要挟军师,提一些非分的要求,可不太好。”

  刘晔转头瞥了蒋济一眼,微微一笑。“子通,这可是大将军看中的人,你不要失礼。”

  蒋济更不解。“既然大将军看中了他,为何只是百石小吏?就算他年轻,这起点也未免太低了些,将来难免会被人笑话。”

  “这就是大将军的用人之道。”刘晔看着渐渐接近战船的小船,眼中露出一丝笑意。“大将军必是对他期望极高,这才让他从百石小吏做起。周历诸职,以后才能通晓吏情,不会被人欺骗。”

  蒋济扬扬眉,欲言又止。

  刘晔想了想,又道:“大将军最不喜欢好高骛远、不能任事的名士。如果一个人才,能在百石小吏任上也兢兢业业,必得大将军欢喜,将来前程不可限量。子通,大将军以武入道,最大的收获不是武艺,而是更相信持之以恒的积累才是真正的成才之路。”

  蒋济恍然,点了点头。

  过了大半个时辰,诸葛亮和黄月英回到了岸上。黄月英自信的说道:“军师,这船相对于霹雳车来说太轻了,不如装连弩。我看过了,一艘这样的战船,大概可以装七到八台连弩。”

  刘晔又惊又喜。“你还会造连弩?”他听说过连弩,却没见过。

  “连弩并不复杂。”黄月英轻描淡写的说道:“这霹雳车是谁制作的?比古谱里的抛石机强多了,不过还有改进余地。”

  刘晔更加欢喜。“怎么改进?”

  “船上空间有限,安排不了这么多人牵引,可以换成重量固定可调的重物,既能节省人力和空间,又能保证力道均衡,不至于忽远忽近,全无准头。”

  蒋济没听懂,忍不住问道:“重量固定又可调,作何解释?”

  黄月英打量了蒋济两眼。“这么简单的事都听不懂,你就不要多嘴了,安心听着就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