夜色如墨,林辰坐在街道办档案室的角落里,窗外风声呼啸,树影在玻璃上投下斑驳的轮廓。他刚刚结束对区档案馆老管理员的拜访,手里还攥着那张旧报纸复印件。手机屏幕突然亮起,一道微弱的蓝光映在他脸上。
【你已接近真相,但不是第一个。】
短信内容只有这一句话,没有署名,也没有号码归属地信息。林辰盯着屏幕看了几秒,手指轻轻划过屏幕边缘,像是在确认这条信息的真实性。他没有告诉陈雪,也没有联系刘伟,而是起身将那份报纸复印件小心折好,塞进公文包夹层。
十分钟后,他站在和平街的老茶馆“清风阁”门口。这里已经多年未翻修,门楣上的灯笼早已褪色,风吹动着破旧的布帘,发出轻微的响动。林辰推门而入,茶香混杂着潮湿的气息扑面而来。
茶馆里人不多,三两桌客人低声交谈,柜台后坐着一个穿深灰夹克的老者,正低头擦拭一只青瓷茶壶。听到脚步声,他抬起头,眼神平静,却带着几分审视。
“老张。”林辰轻声唤道。
老者点点头,示意他坐下。茶桌对面的椅子是空的,林辰拉开椅子坐下,动作自然却不失警惕。
“你来得比我预想得快。”老张一边倒茶,一边说道,语气平淡,仿佛他们只是久别重逢的朋友。
“我收到一条短信。”林辰端起茶杯,热气氤氲,“说‘我不是第一个’。”
老张的手顿了顿,随即继续斟茶,“你查的东西,不止一个人查过。只是……他们都消失了。”
林辰没有接话,只是静静地看着他。两人之间沉默了几秒,空气仿佛凝滞。
“这是你要的东西。”老张从衣内侧口袋中掏出一封信,放在桌上,信封泛黄,边角有些破损。
林辰接过,指尖触到纸张的一瞬间,心中微微一震——这不是普通的信纸,而是某种特制的宣纸,质地粗糙,隐约能摸出暗纹。他缓缓打开信封,抽出信纸。
字迹苍劲有力,笔锋凌厉,与他在档案馆看到的那封光绪年间的信件风格极为相似:
“壬戌年冬,奉命护送族人北迁,途中遇异象,一行七人皆失声。至辽东,唯余二人。留信于祠堂,望后人勿忘祖训。”
“今有守祠人传讯,谓汝已现世,当慎行。非为复权之计,亦非求荣之路,惟恐旧事再启,祸及无辜。”
——谨记,和氏之后,非独汝一人。
林辰读完,眉头微蹙。这封信不仅再次提及“守祠人”,更明确指出,有人一直在关注他的行动,甚至知道他“已现世”。
“守祠人是谁?”他抬头问道。
老张摇头,“我不知道他们的全名,只知道他们是和珅家族残存血脉中的守护者。他们不参与政治,只负责守住一些东西,包括秘密。”
林辰沉默片刻,“他们为什么要联系我?”
“因为你开始动那些不该碰的东西。”老张的声音低沉,“你查档案馆、查文物征集记录、查私人收藏……你在一步步靠近那个地方。”
“哪个地方?”
“北地旧地。”老张顿了顿,“那是和府最后的秘密所在。”
林辰心头一跳。他没有追问更多,而是将信重新装回信封,放入公文包夹层。
“谢谢你。”他说。
老张没说话,只是又给他续了一杯茶,然后站起身,转身走进了茶馆深处。几分钟后,他已经不在原位,仿佛从未出现过。
林辰独自坐在茶馆里,手中茶水渐凉,思绪却越来越清晰。他知道,自己已经无法回头。不只是因为他发现了什么,更是因为有人已经在注视着他的一举一动。
他起身离开茶馆,夜风扑面而来,带着一丝寒意。街道两旁的路灯昏黄,照出他孤身一人走在石板路上的身影。
走到路口时,他停下脚步,回头看了一眼清风阁。灯火依旧亮着,却已不见老张的身影。
他迈步向前,脑海中浮现出几个问题:
守祠人是谁?他们为何要守护这些秘密?北地旧地究竟藏着什么?
这些问题像一根根线头,缠绕在他的意识深处,等待被解开。
就在他准备拐进巷口时,眼角余光忽然瞥见对面楼顶有一道模糊的人影一闪而过。他没有立刻抬头,而是放慢脚步,假装随意地观察四周环境。
那人影没有再出现,但他知道,自己已经被盯上了。
林辰调整呼吸,继续向前走,步伐平稳,神情不变。他没有报警,也没有通知任何人,只是将刚才那封信的内容拍照加密,保存到手机的一个隐藏文件夹中。
回到住处后,他关上门,拉上窗帘,坐在书桌前,将信摊开在台灯下。他取出笔记本,开始整理今天得到的所有信息。
1. 和珅家族并未彻底湮灭;
2. 有部分族人曾迁往北地,遭遇未知事件;
3. 存在一个名为“守祠人”的组织,仍在守护某些秘密;
4. 自己并非第一个发现这些线索的人,但之前的人都“消失”了。
他停笔,望着最后一行字,目光渐渐沉静。
“如果他们不想让人知道这些事,为什么还要联系我?”他低声自语。
答案或许只有一个:
他们希望有人继承这段历史,而不是让它彻底埋葬。
他合上笔记本,起身走向窗边。楼下街道安静,只有远处传来偶尔的车轮碾过路面的声音。
林辰站在窗前,双手插在裤袋里,目光落在远方某一点上。
他知道,自己接下来要做的,不只是查案,而是面对一段被时间掩埋的宿命。
而这场博弈,才刚刚开始。
他闭上眼,深吸一口气,再睁开时,眼中已有决意。
【你已接近真相,但不是第一个。】
短信内容只有这一句话,没有署名,也没有号码归属地信息。林辰盯着屏幕看了几秒,手指轻轻划过屏幕边缘,像是在确认这条信息的真实性。他没有告诉陈雪,也没有联系刘伟,而是起身将那份报纸复印件小心折好,塞进公文包夹层。
十分钟后,他站在和平街的老茶馆“清风阁”门口。这里已经多年未翻修,门楣上的灯笼早已褪色,风吹动着破旧的布帘,发出轻微的响动。林辰推门而入,茶香混杂着潮湿的气息扑面而来。
茶馆里人不多,三两桌客人低声交谈,柜台后坐着一个穿深灰夹克的老者,正低头擦拭一只青瓷茶壶。听到脚步声,他抬起头,眼神平静,却带着几分审视。
“老张。”林辰轻声唤道。
老者点点头,示意他坐下。茶桌对面的椅子是空的,林辰拉开椅子坐下,动作自然却不失警惕。
“你来得比我预想得快。”老张一边倒茶,一边说道,语气平淡,仿佛他们只是久别重逢的朋友。
“我收到一条短信。”林辰端起茶杯,热气氤氲,“说‘我不是第一个’。”
老张的手顿了顿,随即继续斟茶,“你查的东西,不止一个人查过。只是……他们都消失了。”
林辰没有接话,只是静静地看着他。两人之间沉默了几秒,空气仿佛凝滞。
“这是你要的东西。”老张从衣内侧口袋中掏出一封信,放在桌上,信封泛黄,边角有些破损。
林辰接过,指尖触到纸张的一瞬间,心中微微一震——这不是普通的信纸,而是某种特制的宣纸,质地粗糙,隐约能摸出暗纹。他缓缓打开信封,抽出信纸。
字迹苍劲有力,笔锋凌厉,与他在档案馆看到的那封光绪年间的信件风格极为相似:
“壬戌年冬,奉命护送族人北迁,途中遇异象,一行七人皆失声。至辽东,唯余二人。留信于祠堂,望后人勿忘祖训。”
“今有守祠人传讯,谓汝已现世,当慎行。非为复权之计,亦非求荣之路,惟恐旧事再启,祸及无辜。”
——谨记,和氏之后,非独汝一人。
林辰读完,眉头微蹙。这封信不仅再次提及“守祠人”,更明确指出,有人一直在关注他的行动,甚至知道他“已现世”。
“守祠人是谁?”他抬头问道。
老张摇头,“我不知道他们的全名,只知道他们是和珅家族残存血脉中的守护者。他们不参与政治,只负责守住一些东西,包括秘密。”
林辰沉默片刻,“他们为什么要联系我?”
“因为你开始动那些不该碰的东西。”老张的声音低沉,“你查档案馆、查文物征集记录、查私人收藏……你在一步步靠近那个地方。”
“哪个地方?”
“北地旧地。”老张顿了顿,“那是和府最后的秘密所在。”
林辰心头一跳。他没有追问更多,而是将信重新装回信封,放入公文包夹层。
“谢谢你。”他说。
老张没说话,只是又给他续了一杯茶,然后站起身,转身走进了茶馆深处。几分钟后,他已经不在原位,仿佛从未出现过。
林辰独自坐在茶馆里,手中茶水渐凉,思绪却越来越清晰。他知道,自己已经无法回头。不只是因为他发现了什么,更是因为有人已经在注视着他的一举一动。
他起身离开茶馆,夜风扑面而来,带着一丝寒意。街道两旁的路灯昏黄,照出他孤身一人走在石板路上的身影。
走到路口时,他停下脚步,回头看了一眼清风阁。灯火依旧亮着,却已不见老张的身影。
他迈步向前,脑海中浮现出几个问题:
守祠人是谁?他们为何要守护这些秘密?北地旧地究竟藏着什么?
这些问题像一根根线头,缠绕在他的意识深处,等待被解开。
就在他准备拐进巷口时,眼角余光忽然瞥见对面楼顶有一道模糊的人影一闪而过。他没有立刻抬头,而是放慢脚步,假装随意地观察四周环境。
那人影没有再出现,但他知道,自己已经被盯上了。
林辰调整呼吸,继续向前走,步伐平稳,神情不变。他没有报警,也没有通知任何人,只是将刚才那封信的内容拍照加密,保存到手机的一个隐藏文件夹中。
回到住处后,他关上门,拉上窗帘,坐在书桌前,将信摊开在台灯下。他取出笔记本,开始整理今天得到的所有信息。
1. 和珅家族并未彻底湮灭;
2. 有部分族人曾迁往北地,遭遇未知事件;
3. 存在一个名为“守祠人”的组织,仍在守护某些秘密;
4. 自己并非第一个发现这些线索的人,但之前的人都“消失”了。
他停笔,望着最后一行字,目光渐渐沉静。
“如果他们不想让人知道这些事,为什么还要联系我?”他低声自语。
答案或许只有一个:
他们希望有人继承这段历史,而不是让它彻底埋葬。
他合上笔记本,起身走向窗边。楼下街道安静,只有远处传来偶尔的车轮碾过路面的声音。
林辰站在窗前,双手插在裤袋里,目光落在远方某一点上。
他知道,自己接下来要做的,不只是查案,而是面对一段被时间掩埋的宿命。
而这场博弈,才刚刚开始。
他闭上眼,深吸一口气,再睁开时,眼中已有决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