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辰站在窗前,目光落在街角那辆缓缓驶离的黑色轿车上。尾号78,左侧保险杠的银白划痕清晰可见。他没有移开视线,直到车身拐入小巷,彻底消失。五秒前,手机相册自动标记的拍摄时间与便利店监控记录存在细微偏差,而车窗反光中那一道模糊的人影,让他确认了监视并非单人行动。
他转身回到办公桌前,打开未联网的笔记本电脑,调出刘伟刚传来的转发路径分析报告。原始消息来源的设备MAC地址,匹配住建局内部WiFi网络,终端归属为周志明办公室的备用笔记本。这一信息与此前打印机异常、档案馆IP频繁访问其工作台账的记录形成交叉印证。
林辰拨通陈雪电话,声音平稳:“明天上午,你去档案馆,以‘智慧城市项目数据归档合规审查’为由,申请调取丙字库近期借阅日志。”
“这个理由能过吗?”
“能。项目已上电视,区里正需要合规背书。你只需强调归档流程的严谨性,不提其他。”
“明白。”
次日上午九点十七分,陈雪在档案馆服务窗口递交申请表。工作人员接过材料时,低声对着内线电话说了一句:“王馆长,工业局的那个林副局长……又来了。”声音极轻,却被陈雪捕捉到。她未动声色,只点头等待受理回执。
中午前,林辰收到陈雪传来的日志截图。档案馆技术维护组IP在宣传报道发布后两小时内,七次刷新政务论坛页面,最后一次登录即为匿名发帖时间。操作账号归属记录显示,该终端日常由一名叫王涛的技术员负责。林辰在纸上写下这个名字,随即打开人事档案系统,输入“周志明”,翻至家属信息栏——其妻弟,王涛。
线索闭环。
他调出智慧城市项目初期审批文件,重点查看路灯工程招投标记录。宏达建设曾提交资质材料,但因安全生产许可过期被否决。审批意见书上,周志明签署“建议特事特办”,被上级驳回。此后三个月,该项目由另一家企业承接,顺利完工。
饭局上的信息再次浮现。那晚孙老板酒后闲谈:“老周最近倒手一对乾隆青花瓶,说是朋友托卖,出手价翻了三倍。”林辰当时未在意,如今回想,周志明从无收藏记录,更无艺术鉴赏背景。文物交易,极可能是利益输送的洗白手段。
他打开地图软件,标记黑车曾出现的地点:两次停驻宏达建设总经理私宅,一次徘徊于档案馆后门,另一次出现在电视台记者常驻的新闻大厦附近。时间均集中在晚间八点后,与论坛发帖、微信群负面言论扩散高度同步。
证据链已成,但尚缺直接指令证据。若此时上报,反被指为构陷。必须确保每一步都立于规则之内。
下午四点,林辰将所有电子证据加密,存入未联网的移动硬盘。硬盘被锁入办公室保险柜,钥匙交由刘伟保管。他特意叮嘱:“不经我允许,任何人问起,都说不知。”
“包括李主任?”
“包括李主任。”
当晚八点,办公室只剩他一人。他重看张婆婆手写的感谢信,字迹歪斜却用力:“路灯亮了,我孙子放学不怕黑了。”他在证据清单末尾添上一句话:“群众记你一分好,敌人记你十分仇——但只要路对,就不怕远。”
手机震动,刘伟发来消息:“局长,刚看见周局在‘河东观察员2025’帖子下点了赞。”
林辰盯着屏幕,片刻后嘴角微扬。那个匿名账号是他刻意设立的舆论观察点,伪装成普通市民发声。周志明竟主动介入,说明对方已将此视为威胁,且判断失误,误认账号为无足轻重的民间声音。
这是破绽。
他打开新文档,起草一份《关于网络舆情异常波动的技术分析报告》。内容聚焦系统安全风险:同一IP频繁刷新论坛页面、匿名账号集中发布指向性言论、外部设备异常访问公务台账。全文未提任何姓名,仅列数据与行为模式,结尾建议“加强跨部门信息访问审计机制”。
报告抄送李建国与王为民,发送时间设定为次日清晨六点半——早于多数干部登录系统的时间,确保第一眼可见。
凌晨十二点十七分,林辰关闭电脑,起身检查主机后端口。一张未登记的U盘静静插在USB接口上,标签打印着“丙字库监控备份_3.14”。他记得自己从未制作过此备份。拔下U盘,放入保险柜最底层,与硬盘并列。
次日上午十点,陈雪带回档案馆的正式回执。丙字库借阅记录显示,三日前曾有一份“1950年代工业资产移交清单”被调阅,经办人签字为王涛。林辰翻出手机拍摄的残卷照片,比对移交清单编号,完全吻合。
那页残卷上,“青玉螭龙佩”旁的小字备注浮现眼前:“移交人:周氏后裔,1953年捐”。
他盯着“周氏”二字,指尖轻敲桌面。孙老板姓周,宏达建设法人亦姓周。周志明虽无直接股权关联,但其妻弟掌控档案馆技术终端,可随时监控调阅行为。三人之间是否存在隐性纽带?文物移交、项目审批、信息封锁,是否同出一源?
小主,这个章节后面还有哦,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更精彩!
他合上笔记本,拨通刘伟电话:“查一下周志明过去半年的资金流水,重点看艺术品交易、拍卖行转账、私人借贷。”
“需要银行权限。”
“找陈雪,走纪检合规申报流程,理由写‘配合区作风办潜在利益冲突排查’。”
“这能过?”
“只要理由合规,程序就走得通。他们不敢拦。”
挂断电话,林辰打开政务内网,查看“河东观察员2025”账号的最新动态。周志明点赞的帖子下,新增一条回复:“某些人借民生项目炒作,背后怕是有不可告人的目的。”账号头像为默认灰色图标,注册手机号未实名,但IP归属地与档案馆技术组一致。
他截图保存,加入证据包。
傍晚六点,街道办大楼渐静。林辰整理桌面,将打印机电源线重新接上,主机后盖复位。他不再遮掩设备使用痕迹,反而让一切回归常态。监视者越是急于掩盖,越会暴露破绽。
他走出办公楼,夜风微凉。小区南门外,那辆黑色轿车并未出现。他知道,对方已经开始调整策略。
手机再次震动。刘伟发来一张截图:某微信群内,有人转发“河东观察员2025”的帖子,附言:“这人是不是林辰的人?查一下IP。”
原始发言账号的设备信息已被林辰标记,正是住建局内部终端。
林辰回复:“继续追踪转发链,找到第一个发出‘林辰’名字的账号。”
“要是他们用新号呢?”
“设备会留下痕迹。只要连过一次内部WiFi,就能定位。”
他收起手机,步入小区。楼道灯忽明忽暗,他未停步,径直上楼。钥匙插入锁孔时,听见楼上住户开门关门的声音。脚步声渐远。
他推门进屋,反手锁死。客厅窗帘未拉,窗外城市灯火通明。他站在暗处,凝视街道。
手机屏幕亮起,陈雪来电。
“周志明今天下午去了文化馆,待了四十分钟。”
“有没有调阅记录?”
“王馆长说没有,但……”
“但什么?”
“技术组的备份日志显示,丙字库监控视频在三点零七分被短暂调取,持续六分钟,操作IP来自馆内维修终端。”
“王涛的设备。”
“是。”
林辰沉默两秒。
“把这段日志单独存档,不要合并进正式报告。”
“明白。”
他挂断电话,走到书桌前,打开保险柜,将U盘取出,插入电脑。监控画面逐帧播放:下午三点零五分,一名身穿灰色工装的男子进入丙字库,胸前工牌模糊,但身形与王涛一致。三点一十一分,男子离开,手中多了一个牛皮纸袋。
林辰暂停画面,放大纸袋边缘。一角露出泛黄纸张,上有“移交清单”字样。
他合上电脑,将U盘重新锁入保险柜。站起身,走到窗边。街道上,一辆无牌黑色轿车正缓缓驶入视线,停在百米外的树荫下。
车窗 tinted,左侧保险杠的银白色划痕,在路灯下清晰可见。
他转身回到办公桌前,打开未联网的笔记本电脑,调出刘伟刚传来的转发路径分析报告。原始消息来源的设备MAC地址,匹配住建局内部WiFi网络,终端归属为周志明办公室的备用笔记本。这一信息与此前打印机异常、档案馆IP频繁访问其工作台账的记录形成交叉印证。
林辰拨通陈雪电话,声音平稳:“明天上午,你去档案馆,以‘智慧城市项目数据归档合规审查’为由,申请调取丙字库近期借阅日志。”
“这个理由能过吗?”
“能。项目已上电视,区里正需要合规背书。你只需强调归档流程的严谨性,不提其他。”
“明白。”
次日上午九点十七分,陈雪在档案馆服务窗口递交申请表。工作人员接过材料时,低声对着内线电话说了一句:“王馆长,工业局的那个林副局长……又来了。”声音极轻,却被陈雪捕捉到。她未动声色,只点头等待受理回执。
中午前,林辰收到陈雪传来的日志截图。档案馆技术维护组IP在宣传报道发布后两小时内,七次刷新政务论坛页面,最后一次登录即为匿名发帖时间。操作账号归属记录显示,该终端日常由一名叫王涛的技术员负责。林辰在纸上写下这个名字,随即打开人事档案系统,输入“周志明”,翻至家属信息栏——其妻弟,王涛。
线索闭环。
他调出智慧城市项目初期审批文件,重点查看路灯工程招投标记录。宏达建设曾提交资质材料,但因安全生产许可过期被否决。审批意见书上,周志明签署“建议特事特办”,被上级驳回。此后三个月,该项目由另一家企业承接,顺利完工。
饭局上的信息再次浮现。那晚孙老板酒后闲谈:“老周最近倒手一对乾隆青花瓶,说是朋友托卖,出手价翻了三倍。”林辰当时未在意,如今回想,周志明从无收藏记录,更无艺术鉴赏背景。文物交易,极可能是利益输送的洗白手段。
他打开地图软件,标记黑车曾出现的地点:两次停驻宏达建设总经理私宅,一次徘徊于档案馆后门,另一次出现在电视台记者常驻的新闻大厦附近。时间均集中在晚间八点后,与论坛发帖、微信群负面言论扩散高度同步。
证据链已成,但尚缺直接指令证据。若此时上报,反被指为构陷。必须确保每一步都立于规则之内。
下午四点,林辰将所有电子证据加密,存入未联网的移动硬盘。硬盘被锁入办公室保险柜,钥匙交由刘伟保管。他特意叮嘱:“不经我允许,任何人问起,都说不知。”
“包括李主任?”
“包括李主任。”
当晚八点,办公室只剩他一人。他重看张婆婆手写的感谢信,字迹歪斜却用力:“路灯亮了,我孙子放学不怕黑了。”他在证据清单末尾添上一句话:“群众记你一分好,敌人记你十分仇——但只要路对,就不怕远。”
手机震动,刘伟发来消息:“局长,刚看见周局在‘河东观察员2025’帖子下点了赞。”
林辰盯着屏幕,片刻后嘴角微扬。那个匿名账号是他刻意设立的舆论观察点,伪装成普通市民发声。周志明竟主动介入,说明对方已将此视为威胁,且判断失误,误认账号为无足轻重的民间声音。
这是破绽。
他打开新文档,起草一份《关于网络舆情异常波动的技术分析报告》。内容聚焦系统安全风险:同一IP频繁刷新论坛页面、匿名账号集中发布指向性言论、外部设备异常访问公务台账。全文未提任何姓名,仅列数据与行为模式,结尾建议“加强跨部门信息访问审计机制”。
报告抄送李建国与王为民,发送时间设定为次日清晨六点半——早于多数干部登录系统的时间,确保第一眼可见。
凌晨十二点十七分,林辰关闭电脑,起身检查主机后端口。一张未登记的U盘静静插在USB接口上,标签打印着“丙字库监控备份_3.14”。他记得自己从未制作过此备份。拔下U盘,放入保险柜最底层,与硬盘并列。
次日上午十点,陈雪带回档案馆的正式回执。丙字库借阅记录显示,三日前曾有一份“1950年代工业资产移交清单”被调阅,经办人签字为王涛。林辰翻出手机拍摄的残卷照片,比对移交清单编号,完全吻合。
那页残卷上,“青玉螭龙佩”旁的小字备注浮现眼前:“移交人:周氏后裔,1953年捐”。
他盯着“周氏”二字,指尖轻敲桌面。孙老板姓周,宏达建设法人亦姓周。周志明虽无直接股权关联,但其妻弟掌控档案馆技术终端,可随时监控调阅行为。三人之间是否存在隐性纽带?文物移交、项目审批、信息封锁,是否同出一源?
小主,这个章节后面还有哦,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更精彩!
他合上笔记本,拨通刘伟电话:“查一下周志明过去半年的资金流水,重点看艺术品交易、拍卖行转账、私人借贷。”
“需要银行权限。”
“找陈雪,走纪检合规申报流程,理由写‘配合区作风办潜在利益冲突排查’。”
“这能过?”
“只要理由合规,程序就走得通。他们不敢拦。”
挂断电话,林辰打开政务内网,查看“河东观察员2025”账号的最新动态。周志明点赞的帖子下,新增一条回复:“某些人借民生项目炒作,背后怕是有不可告人的目的。”账号头像为默认灰色图标,注册手机号未实名,但IP归属地与档案馆技术组一致。
他截图保存,加入证据包。
傍晚六点,街道办大楼渐静。林辰整理桌面,将打印机电源线重新接上,主机后盖复位。他不再遮掩设备使用痕迹,反而让一切回归常态。监视者越是急于掩盖,越会暴露破绽。
他走出办公楼,夜风微凉。小区南门外,那辆黑色轿车并未出现。他知道,对方已经开始调整策略。
手机再次震动。刘伟发来一张截图:某微信群内,有人转发“河东观察员2025”的帖子,附言:“这人是不是林辰的人?查一下IP。”
原始发言账号的设备信息已被林辰标记,正是住建局内部终端。
林辰回复:“继续追踪转发链,找到第一个发出‘林辰’名字的账号。”
“要是他们用新号呢?”
“设备会留下痕迹。只要连过一次内部WiFi,就能定位。”
他收起手机,步入小区。楼道灯忽明忽暗,他未停步,径直上楼。钥匙插入锁孔时,听见楼上住户开门关门的声音。脚步声渐远。
他推门进屋,反手锁死。客厅窗帘未拉,窗外城市灯火通明。他站在暗处,凝视街道。
手机屏幕亮起,陈雪来电。
“周志明今天下午去了文化馆,待了四十分钟。”
“有没有调阅记录?”
“王馆长说没有,但……”
“但什么?”
“技术组的备份日志显示,丙字库监控视频在三点零七分被短暂调取,持续六分钟,操作IP来自馆内维修终端。”
“王涛的设备。”
“是。”
林辰沉默两秒。
“把这段日志单独存档,不要合并进正式报告。”
“明白。”
他挂断电话,走到书桌前,打开保险柜,将U盘取出,插入电脑。监控画面逐帧播放:下午三点零五分,一名身穿灰色工装的男子进入丙字库,胸前工牌模糊,但身形与王涛一致。三点一十一分,男子离开,手中多了一个牛皮纸袋。
林辰暂停画面,放大纸袋边缘。一角露出泛黄纸张,上有“移交清单”字样。
他合上电脑,将U盘重新锁入保险柜。站起身,走到窗边。街道上,一辆无牌黑色轿车正缓缓驶入视线,停在百米外的树荫下。
车窗 tinted,左侧保险杠的银白色划痕,在路灯下清晰可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