风还在吹,纸角卷起的边沿轻轻拍打着桌面。林辰把那张草稿折好,塞进公文包夹层。窗外雨停了,楼下的车流声重新清晰起来。
第二天一早,他走进区政府大楼,径直去了档案馆。前台值班员抬头看了眼门禁记录,手指在键盘上敲了两下,摇头说:“林区长,密档室现在不对外开放,除非有区委特批文件。”
林辰没说话,从包里抽出一份红头文件放在桌上。是昨天刚印发的《关于将智慧社区建设列入区十大民生实事的决定》,王为民签的字,排第二项。
“王区长昨天会上定的事,你们应该也听说了。”他语气平和,“我今天来查点历史资料,跟民生项目配套的产权溯源有关。不碰政治,只看资产交接记录。”
值班员迟疑了一下,又看了眼系统权限,林辰的名字确实挂着副区长职级,调阅权限够格。他点了确认,递过一张临时门卡:“只能进非涉密区,登记用途,材料不能带出。”
“明白。”林辰点头,顺着走廊往里走。
密档室在地下一层,恒温恒湿,铁门刷卡后自动弹开。里面一排排金属柜,编号从A到Z,再加年份细分。他翻了目录本,1949到1955年间的“文化资产移交”类归在F区,手写索引,无电子检索。
他开始一卷卷抽出来看。大多是房产地契、工商账册、宗教器物登记,跟“旧藏”“古物”沾边的极少。三小时后,手指停在一份文化局代管文物清单的附页上。
纸张泛黄,边缘微卷,墨迹略有晕染。正文列着字画、瓷器、铜炉若干,移交单位写着“民间征集组”,接收人是区文保所。但在右下角空白处,有一行手写小字:“和珅后裔林氏,移交书画三箱、铜器五件,暂存西仓库,编号X-07。”
“林氏”二字笔迹沉稳,起笔顿挫有力,收尾带钩。林辰瞳孔微缩。
他从包里取出一张复印件,是此前清史学者寄来的族谱残页扫描件,上面有“林远山”签名,落款为民国三十六年。两相对比,笔锋走势、结构比例、连笔习惯,几乎一致。尤其是“林”字第二笔的弧度,和“氏”字末笔的回锋,如出一辙。
这不是巧合。
他迅速用手机拍下清单,又扫描了前后几页背景信息。刚收起设备,头顶的感应灯闪了一下,像是电压不稳。他抬头看了眼监控探头,红灯常亮,没异常。
“可能是线路老化。”管理员在门口提醒,“这层偶尔跳电。”
林辰点头,登记了查阅内容,离开档案馆。
回程路上,他让司机绕道市中心,中途在一家连锁打印店下车,把照片导出备份,存进加密U盘。然后步行穿过两条街,进了一家茶馆,坐在角落角落,打开笔记本核对时间线。
1952年土地改革,大量旗产被收归国有。按清史记载,和珅一脉在嘉庆年间被抄家后,有旁支出逃关外,隐姓埋名。若真有后人留存,改姓“林”也合理。而“林氏”出现在移交名单上,说明他们曾主动交出藏品,换取身份安全。
但“暂存西仓库”——“暂存”意味着未最终处置,后续去向不明。
他正想着,眼角扫到玻璃门外,一辆黑色轿车缓缓驶过,车速很慢。等他抬头,车已开远,车牌被泥水遮住。
他没动声色,结账离开,拐进旁边菜市场。人流密集,摊位交错。他穿行在蔬菜档和肉铺之间,几次突然停步、转身,借着反光的不锈钢盘子观察后方。
第三次回头时,那辆车又出现了,停在市场入口,司机没下车,但副驾窗户半开。
林辰忽然停下,转身,直直看向那辆车。
对方似乎没料到他会正面盯过来,愣了一瞬,随即启动倒车,拐进小巷迅速驶离。
他走过去,发现副驾窗缝里夹着一张对折的A4纸。他抽出打开,纸面空白,翻过来,只有一行打印字:
“你查的不是过去,是现在。”
字体是标准宋体,无任何修饰,打印在普通办公纸上。他捏着纸角,指腹摩挲折痕。三层折叠,角度精准,右上角的折角有轻微压痕,像是长期夹在硬质文件夹中留下的。
他忽然想起什么,从包里翻出清史学者寄来的族谱复印件。对方用的是牛皮纸文件夹,边缘有金属扣,内部衬板硬挺。他比对折痕角度,几乎一致。
不是巧合。
那个所谓的“清史学者”,很可能就是当年移交清单上的“林氏”后人,甚至可能根本不是学者,而是某个至今仍在体制内或文化系统中任职的人。家族秘密没有断绝,而是以某种方式延续着,嵌在现实的利益链条里。
他把纸条收好,打车回办公室。
晚上九点,大楼已安静。他在办公室重看档案照片,把“X-07”编号输入区文保系统,无结果。查“西仓库”,显示1958年拆除,原址建了工人文化宫。
他打开地图,标注位置。文化宫现在是区青少年活动中心,地下一层改成了停车场。
他正准备关电脑,手机震动。一条匿名短信:
“X-07不在档案里,但在账外。”
没有署名,号码是虚拟号段。
林辰盯着屏幕,手指在键盘上停住。他调出智慧社区项目资金审批表,找到文化宫智能化改造那一项,预算八十三万,承建方是“汉东文保科技有限公司”。
公司注册地在郊区,法人代表姓林。
第二天一早,他走进区政府大楼,径直去了档案馆。前台值班员抬头看了眼门禁记录,手指在键盘上敲了两下,摇头说:“林区长,密档室现在不对外开放,除非有区委特批文件。”
林辰没说话,从包里抽出一份红头文件放在桌上。是昨天刚印发的《关于将智慧社区建设列入区十大民生实事的决定》,王为民签的字,排第二项。
“王区长昨天会上定的事,你们应该也听说了。”他语气平和,“我今天来查点历史资料,跟民生项目配套的产权溯源有关。不碰政治,只看资产交接记录。”
值班员迟疑了一下,又看了眼系统权限,林辰的名字确实挂着副区长职级,调阅权限够格。他点了确认,递过一张临时门卡:“只能进非涉密区,登记用途,材料不能带出。”
“明白。”林辰点头,顺着走廊往里走。
密档室在地下一层,恒温恒湿,铁门刷卡后自动弹开。里面一排排金属柜,编号从A到Z,再加年份细分。他翻了目录本,1949到1955年间的“文化资产移交”类归在F区,手写索引,无电子检索。
他开始一卷卷抽出来看。大多是房产地契、工商账册、宗教器物登记,跟“旧藏”“古物”沾边的极少。三小时后,手指停在一份文化局代管文物清单的附页上。
纸张泛黄,边缘微卷,墨迹略有晕染。正文列着字画、瓷器、铜炉若干,移交单位写着“民间征集组”,接收人是区文保所。但在右下角空白处,有一行手写小字:“和珅后裔林氏,移交书画三箱、铜器五件,暂存西仓库,编号X-07。”
“林氏”二字笔迹沉稳,起笔顿挫有力,收尾带钩。林辰瞳孔微缩。
他从包里取出一张复印件,是此前清史学者寄来的族谱残页扫描件,上面有“林远山”签名,落款为民国三十六年。两相对比,笔锋走势、结构比例、连笔习惯,几乎一致。尤其是“林”字第二笔的弧度,和“氏”字末笔的回锋,如出一辙。
这不是巧合。
他迅速用手机拍下清单,又扫描了前后几页背景信息。刚收起设备,头顶的感应灯闪了一下,像是电压不稳。他抬头看了眼监控探头,红灯常亮,没异常。
“可能是线路老化。”管理员在门口提醒,“这层偶尔跳电。”
林辰点头,登记了查阅内容,离开档案馆。
回程路上,他让司机绕道市中心,中途在一家连锁打印店下车,把照片导出备份,存进加密U盘。然后步行穿过两条街,进了一家茶馆,坐在角落角落,打开笔记本核对时间线。
1952年土地改革,大量旗产被收归国有。按清史记载,和珅一脉在嘉庆年间被抄家后,有旁支出逃关外,隐姓埋名。若真有后人留存,改姓“林”也合理。而“林氏”出现在移交名单上,说明他们曾主动交出藏品,换取身份安全。
但“暂存西仓库”——“暂存”意味着未最终处置,后续去向不明。
他正想着,眼角扫到玻璃门外,一辆黑色轿车缓缓驶过,车速很慢。等他抬头,车已开远,车牌被泥水遮住。
他没动声色,结账离开,拐进旁边菜市场。人流密集,摊位交错。他穿行在蔬菜档和肉铺之间,几次突然停步、转身,借着反光的不锈钢盘子观察后方。
第三次回头时,那辆车又出现了,停在市场入口,司机没下车,但副驾窗户半开。
林辰忽然停下,转身,直直看向那辆车。
对方似乎没料到他会正面盯过来,愣了一瞬,随即启动倒车,拐进小巷迅速驶离。
他走过去,发现副驾窗缝里夹着一张对折的A4纸。他抽出打开,纸面空白,翻过来,只有一行打印字:
“你查的不是过去,是现在。”
字体是标准宋体,无任何修饰,打印在普通办公纸上。他捏着纸角,指腹摩挲折痕。三层折叠,角度精准,右上角的折角有轻微压痕,像是长期夹在硬质文件夹中留下的。
他忽然想起什么,从包里翻出清史学者寄来的族谱复印件。对方用的是牛皮纸文件夹,边缘有金属扣,内部衬板硬挺。他比对折痕角度,几乎一致。
不是巧合。
那个所谓的“清史学者”,很可能就是当年移交清单上的“林氏”后人,甚至可能根本不是学者,而是某个至今仍在体制内或文化系统中任职的人。家族秘密没有断绝,而是以某种方式延续着,嵌在现实的利益链条里。
他把纸条收好,打车回办公室。
晚上九点,大楼已安静。他在办公室重看档案照片,把“X-07”编号输入区文保系统,无结果。查“西仓库”,显示1958年拆除,原址建了工人文化宫。
他打开地图,标注位置。文化宫现在是区青少年活动中心,地下一层改成了停车场。
他正准备关电脑,手机震动。一条匿名短信:
“X-07不在档案里,但在账外。”
没有署名,号码是虚拟号段。
林辰盯着屏幕,手指在键盘上停住。他调出智慧社区项目资金审批表,找到文化宫智能化改造那一项,预算八十三万,承建方是“汉东文保科技有限公司”。
公司注册地在郊区,法人代表姓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