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辰推开会议室门时,王为民正在讲话。他脚步未停,径直走到靠后的位置坐下,公文包放在桌角,动作轻而稳。圆桌两侧已坐满各局办负责人,有人抬头看了他一眼,又迅速移开视线。
“青州老城文化复兴项目,是市里点的名,也是我们今年必须拿得出手的招牌工程。”王为民声音不高,但字字清晰,“首期任务是完成文物勘探和风貌修复设计,时间节点六个月,不能拖。”
他顿了顿,目光落在林辰身上:“林辰同志,你是牵头人,项目总协调由你担任。有什么困难,现在可以提。”
林辰点头,接过工作人员递来的项目简报。纸张很新,但内容单薄。他快速翻动,一页页扫过预算构成、时间节点和责任分工。八千万元预算,区级配套五千万,剩余三千万需“多渠道筹措”——这八个字后面,藏着无人担责的默契。
他合上简报,开口:“资金缺口三千万元,是申请上级专项,还是引入社会资本?”
财政局副科长坐在斜对面,推了推眼镜:“专项资金申报窗口上个月已经关闭,明年三月才重新开放。目前没有其他可用渠道。”
文旅局的科长低头翻资料,没接话。住建局代表一直盯着手机屏幕,直到被点名才抬头应了一声。
林辰没再追问。他知道,这不是信息问题,而是态度问题。这类项目耗时长、见效慢,既难出政绩,又容易出错,谁都不愿沾手。他目光扫过在座几人,没人主动请缨,也没人提出具体支持方案。
散会后,他没回办公室,先去了人事科。走廊里人来人往,他站在窗口前,语气平和:“文化复兴项目办需要抽调规划、文保、法务三个岗位人员,走临时借调程序,多久能落实?”
办事员翻了翻系统:“编制冻结期间,跨部门借调需要主管局书面同意。您得先联系对应单位。”
“有先例吗?”林辰问。
“去年创卫专班抽了住建局三人,三个月轮岗。”
“同样是冻结期?”
“是。”
林辰点头,转身拨通住建局人事股电话。对方听说是临时借调,立刻回应:“最近项目多,人手紧张,实在抽不出。”
“上周你们给创卫专班派了三人。”
电话那头沉默两秒:“那是区里督办的重点任务。”
“这个不是?”
“这……性质不一样。”
林辰挂了电话,又联系文旅局。对方更干脆:“我们科室总共五个人,走一个就断档,局领导不同意。”
法务岗对接司法局,答复是“无相关业务经验人员可派”。
他一条条记下,回到办公室,关上门,打开内网人事调度系统。搜索“临时项目借调记录”,近三年共有十七项类似安排,全部完成人员抽调。其中六项甚至未列入区级重点,支持力度却远超当前项目。
他合上电脑,靠在椅背上。不是不能调,是不愿调。没人觉得这事能带来好处,自然没人愿出力。他太清楚这种心态——没功劳的事不抢,有风险的事不沾,能推就推,能拖就拖。
桌上的茶杯还是凉的,他没让人续水。窗外天色渐暗,办公楼里的灯光一盏盏亮起。他重新打开项目简报,翻到资金构成页,盯着“多渠道筹措”四个字看了很久。
然后起身,打开省财政厅官网。页面加载出来,他逐项查找专项资金目录。省级历史文化保护补助资金进入视线:年度申报一次,额度最高两千万,要求“已完成文物价值认定”。
他指尖在桌面轻轻敲了一下。这个条件,或许能破。档案馆那册残卷里,“和氏”条目虽被涂改,但夹层密信内容完整,若能组织专家论证其历史价值,未必不能走通申报路径。
他又打开招商项目库,搜索“文旅投资”。页面跳出几十条记录,大多是景区开发、商业街区改造,周期短、回报快。而老城复兴这类前期投入大、回收慢的项目,几乎没有企业关注。
他一条条往下看,突然停住。某地产公司去年参与过古城保护性开发,模式是“文化修复 商业运营”捆绑,政府出地,企业出资,后期通过文旅消费回本。项目周期八年,首期投入超两亿。
他记下公司名称,继续查该公司后续动向。发现其今年初在邻市中标一项类似工程,说明仍有扩张意愿。若能将青州老城部分商业空间纳入合作范围,或许能撬动社会资本入场。
笔尖在纸上划出两条线:一条指向文保申报,一条连接企业合作。两条路都难走,但至少不是死路。
他正想着,手机震动。是区府办发来的会议纪要确认函,明确写道:“青州老城文化复兴先导工程由林辰同志全面负责,协调各职能部门推进前期筹备工作。”
他看完,把手机扣在桌上。这意味着,接下来的每一步,都要他自己推。
他重新翻开简报,从第一页开始逐字重读。翻到人员配置表时,发现上面空白一片,连临时名单都未填写。他拿出便签纸,写下三个岗位:规划协调、文保专责、法律合规。下面对应的位置,全是问号。
他起身走到白板前,拿起记号笔,把资金缺口、人员空缺、申报时限三项并列写上。站了一会儿,又在“人员”一项后加上括号:非不能,是不为。
回到座位,他打开通讯录,找到陈雪的号码。手指悬在拨号键上,又停住。现在找她,等于让她卷入一场还没理清头绪的硬仗。他放下手机,转而调出北郊园区项目当时的团队名单,一个个看过去。
刘伟可以调来负责执行跟进,但缺专业背景。陈雪擅长统筹,可文保和规划不是她的领域。其他人,要么已调岗,要么正忙于其他事务。
他闭眼片刻,脑中过了一遍全区副科级以上干部履历。住建局有个年轻工程师,参与过老城区改造前期测绘;文旅局一名科员,是历史系硕士,写过地方文化调研报告;司法局有位法律顾问,处理过文物保护类行政案件。
三个人,恰好对应三个空缺岗位。
他睁开眼,拿起笔,在便签上写下三人姓名,然后在每个名字后面画了个圈。不是请求,是必须到位。
台灯的光落在桌面上,映出他半边侧脸。他把项目简报摊开压在玻璃板下,手指在“总协调人”那一栏轻轻点了两下。
窗外,整栋办公楼已沉入夜色,只有几扇窗户还亮着灯。他的办公室门紧闭,灯一直没关。
“青州老城文化复兴项目,是市里点的名,也是我们今年必须拿得出手的招牌工程。”王为民声音不高,但字字清晰,“首期任务是完成文物勘探和风貌修复设计,时间节点六个月,不能拖。”
他顿了顿,目光落在林辰身上:“林辰同志,你是牵头人,项目总协调由你担任。有什么困难,现在可以提。”
林辰点头,接过工作人员递来的项目简报。纸张很新,但内容单薄。他快速翻动,一页页扫过预算构成、时间节点和责任分工。八千万元预算,区级配套五千万,剩余三千万需“多渠道筹措”——这八个字后面,藏着无人担责的默契。
他合上简报,开口:“资金缺口三千万元,是申请上级专项,还是引入社会资本?”
财政局副科长坐在斜对面,推了推眼镜:“专项资金申报窗口上个月已经关闭,明年三月才重新开放。目前没有其他可用渠道。”
文旅局的科长低头翻资料,没接话。住建局代表一直盯着手机屏幕,直到被点名才抬头应了一声。
林辰没再追问。他知道,这不是信息问题,而是态度问题。这类项目耗时长、见效慢,既难出政绩,又容易出错,谁都不愿沾手。他目光扫过在座几人,没人主动请缨,也没人提出具体支持方案。
散会后,他没回办公室,先去了人事科。走廊里人来人往,他站在窗口前,语气平和:“文化复兴项目办需要抽调规划、文保、法务三个岗位人员,走临时借调程序,多久能落实?”
办事员翻了翻系统:“编制冻结期间,跨部门借调需要主管局书面同意。您得先联系对应单位。”
“有先例吗?”林辰问。
“去年创卫专班抽了住建局三人,三个月轮岗。”
“同样是冻结期?”
“是。”
林辰点头,转身拨通住建局人事股电话。对方听说是临时借调,立刻回应:“最近项目多,人手紧张,实在抽不出。”
“上周你们给创卫专班派了三人。”
电话那头沉默两秒:“那是区里督办的重点任务。”
“这个不是?”
“这……性质不一样。”
林辰挂了电话,又联系文旅局。对方更干脆:“我们科室总共五个人,走一个就断档,局领导不同意。”
法务岗对接司法局,答复是“无相关业务经验人员可派”。
他一条条记下,回到办公室,关上门,打开内网人事调度系统。搜索“临时项目借调记录”,近三年共有十七项类似安排,全部完成人员抽调。其中六项甚至未列入区级重点,支持力度却远超当前项目。
他合上电脑,靠在椅背上。不是不能调,是不愿调。没人觉得这事能带来好处,自然没人愿出力。他太清楚这种心态——没功劳的事不抢,有风险的事不沾,能推就推,能拖就拖。
桌上的茶杯还是凉的,他没让人续水。窗外天色渐暗,办公楼里的灯光一盏盏亮起。他重新打开项目简报,翻到资金构成页,盯着“多渠道筹措”四个字看了很久。
然后起身,打开省财政厅官网。页面加载出来,他逐项查找专项资金目录。省级历史文化保护补助资金进入视线:年度申报一次,额度最高两千万,要求“已完成文物价值认定”。
他指尖在桌面轻轻敲了一下。这个条件,或许能破。档案馆那册残卷里,“和氏”条目虽被涂改,但夹层密信内容完整,若能组织专家论证其历史价值,未必不能走通申报路径。
他又打开招商项目库,搜索“文旅投资”。页面跳出几十条记录,大多是景区开发、商业街区改造,周期短、回报快。而老城复兴这类前期投入大、回收慢的项目,几乎没有企业关注。
他一条条往下看,突然停住。某地产公司去年参与过古城保护性开发,模式是“文化修复 商业运营”捆绑,政府出地,企业出资,后期通过文旅消费回本。项目周期八年,首期投入超两亿。
他记下公司名称,继续查该公司后续动向。发现其今年初在邻市中标一项类似工程,说明仍有扩张意愿。若能将青州老城部分商业空间纳入合作范围,或许能撬动社会资本入场。
笔尖在纸上划出两条线:一条指向文保申报,一条连接企业合作。两条路都难走,但至少不是死路。
他正想着,手机震动。是区府办发来的会议纪要确认函,明确写道:“青州老城文化复兴先导工程由林辰同志全面负责,协调各职能部门推进前期筹备工作。”
他看完,把手机扣在桌上。这意味着,接下来的每一步,都要他自己推。
他重新翻开简报,从第一页开始逐字重读。翻到人员配置表时,发现上面空白一片,连临时名单都未填写。他拿出便签纸,写下三个岗位:规划协调、文保专责、法律合规。下面对应的位置,全是问号。
他起身走到白板前,拿起记号笔,把资金缺口、人员空缺、申报时限三项并列写上。站了一会儿,又在“人员”一项后加上括号:非不能,是不为。
回到座位,他打开通讯录,找到陈雪的号码。手指悬在拨号键上,又停住。现在找她,等于让她卷入一场还没理清头绪的硬仗。他放下手机,转而调出北郊园区项目当时的团队名单,一个个看过去。
刘伟可以调来负责执行跟进,但缺专业背景。陈雪擅长统筹,可文保和规划不是她的领域。其他人,要么已调岗,要么正忙于其他事务。
他闭眼片刻,脑中过了一遍全区副科级以上干部履历。住建局有个年轻工程师,参与过老城区改造前期测绘;文旅局一名科员,是历史系硕士,写过地方文化调研报告;司法局有位法律顾问,处理过文物保护类行政案件。
三个人,恰好对应三个空缺岗位。
他睁开眼,拿起笔,在便签上写下三人姓名,然后在每个名字后面画了个圈。不是请求,是必须到位。
台灯的光落在桌面上,映出他半边侧脸。他把项目简报摊开压在玻璃板下,手指在“总协调人”那一栏轻轻点了两下。
窗外,整栋办公楼已沉入夜色,只有几扇窗户还亮着灯。他的办公室门紧闭,灯一直没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