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75章 政策调整,抓住机遇-《和珅:重生之我在现代混官场》

  他没有多看一眼,转身走向办公桌,电脑还开着昨日未关闭的进度汇总表。

  陈雪推门进来时,正看见他点开一份来自国务院办公厅的公开文件链接。标题是《关于加强县域综合服务能力的指导意见》。她脚步一顿,“这么快就看完了?”

  “第三遍。”林辰头也没抬,手指在键盘上快速滑动,“你注意这几个词:服务集成、夜间保障、适老化改造。这不是新提法,但这次用了‘必须’‘限期’‘纳入考核’。”

  陈雪走近,站在他身后扫了一眼屏幕。她知道林辰的记忆力非同常人,可这份文件足有二十页,政策术语密集,寻常干部读一遍都费劲。

  “你是说……我们正在做的事,正好踩在点上?”她问。

  “不是正好。”林辰终于抬头,目光沉稳,“是我们走在了前面。现在的问题是,能不能把已经铺开的三件事,变成上级想推的样板。”

  刘伟这时也进了办公室,手里拿着打印好的群消息记录和施工进度更新单。听到这话,他下意识把材料夹紧了些,“组长的意思是……升级?”

  “不只是升级。”林辰拉开抽屉,取出一张手绘草图,摊在桌上。那是南湖社区的平面简图,上面用不同颜色标注了驿站选址、公交停靠点、老旧楼栋管线走向。“我们要重新定义它们的角色。”

  他拿起笔,在纸上写下三个短语:

  一刻钟便民服务圈试点

  城乡夜间公共服务延伸工程

  智慧适老社区建设示范项目

  “这三块牌子,一旦挂出去,就不只是我们在做事,而是全县在响应国家导向。”他说,“别人还在解读文件的时候,我们的数据、案例、群众反馈都已经在路上了。”

  陈雪盯着那张草图,眉头慢慢舒展。“如果能把这三个概念打包成一套实施路径,再配上实际进展佐证,确实容易引起重视。”

  “时间不等人。”林辰站起身,“你现在就去整理我们过去七十二小时的所有工作痕迹——会议纪要、现场照片、群众签字率、部门配合度。我要让这份材料看起来不是临时拼凑,而是早有准备。”

  陈雪点头出门。刘伟犹豫了一下,“那我继续跟进施工许可的事?住建局那边说今天能出批文。”

  “批文照盯。”林辰看着他,“但你现在多加一项任务:把所有参与人员的岗位、职责、完成节点全部列成清单。我要让人看到,这支队伍不是临时拉起来的,而是一支能打硬仗的班子。”

  刘伟应声离开。办公室重归安静,林辰重新坐回椅子,将那份政策文件再次打开。他在脑海里逐字过了一遍全文,随后新建文档,起名为《永清县落实国家基层服务能力提升政策的初步实施路径》。

  不到一个小时,陈雪带着一叠资料回来。她把分类好的附件放在桌角,“我都按模块分好了。另外,我把咱们前两天收集的老年人出行需求问卷结果也加进去了,特别是晚上九点后就医回家那段数据。”

  林辰翻了几页,微微颔首。他开始动笔,在文件开头插入一张自制表格:

  “这样更直观。”他说。

  陈雪站在一旁看着,原本还有些疑虑的心绪逐渐被压下去。她曾以为林辰擅长的是权术周旋,但现在看来,他对局势的把握远不止于人际关系。他是在用政策语言包装实事,又用实事反哺政策落地。

  “要不要等王区长开会时再递?”她问。

  “等不起。”林辰点击保存,将整套材料打包上传政务系统,收件人填上了区长王为民和分管副县长的名字。发送前,他在附言栏写了一句:“我县已有基础,建议申报首批试点单位。”

  邮件发出瞬间,他转头对陈雪说:“通知专项行动组,所有原定节点提前两天完成。从今天起,每天上午九点前上报前一天进展,缺报的单位,我会亲自打电话问。”

  陈雪没动,只是看着他。

  “你不觉得太急了吗?有些环节需要协调时间。”

  “政策风向变了,节奏就得变。”林辰声音不高,却带着不容置疑的分量,“别人还没反应过来时,我们已经在跑。等他们开始琢磨怎么搭顺风车,我们会已经是标准制定者。”

  他站起身,拿起外套,“下午调度会照常开。你把这份材料打印五份,会前发到每位参会人手上。不要解释,让他们自己看懂。”

  陈雪点头,转身去准备打印。林辰走到窗边,望了一眼楼下停车场。几辆印着“市政抢修”的皮卡正陆续驶入,那是刘伟联系好的应急施工队,随时待命进场。

  手机震动了一下。是系统回执:邮件已送达。

  他没有立刻查看是否被打开,而是拨通了刘伟的电话。

  “施工许可拿到没有?”

  “刚送过来,我在路上,马上送到您办公室。”

  “好。顺便告诉南湖社区居委会,今晚安排一场居民说明会,主题是‘夜间施工如何减少影响’。我要让所有人知道,这不是强行推进,而是共同参与。”

  电话挂断,他又给交通局值班室打了过去。

  “你们的公交调度调整方案做完没有?做完了现在就发群里。我要让区长看到,我们不仅有想法,还有执行力。”

  放下手机,林辰回到桌前,翻开日程本。他在“下午三点调度会”下方划了一行横线,接着写下新的备注:

  准备迎接调研检查,优先展示数据闭环与群众参与机制

  陈雪抱着打印好的材料进来,轻轻放在他面前。五份文件边缘整齐,每一份都在封面贴上了黄色标签,写着“政策响应专报”。

  林辰伸手摸了摸纸面,指尖感受到微微的温热——刚出炉的打印件特有的温度。

  “你觉得,他们会怎么看这份东西?”陈雪忽然问。

  林辰抬起眼,语气平静。

  “他们不会只看内容。”他说,“他们会看谁在做,怎么做,以及——为什么偏偏是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