凌晨两点,招待所会议室的灯还亮着。林辰坐在主位,面前摊开三份修改稿,纸角被手指磨得发卷。电脑屏幕上的文档标题是《永清县基层治理数字化改革试点实施方案(第四修订稿)》,光标在最后一段来回跳动。
陈雪靠在桌边,手里捏着一支红笔,眉头没松过。她刚指出第三页中“数据自动同步”这一条不现实。“系统能连上,人不愿填,还是白搭。”她说。
周敏盯着自己的笔记本,声音有点哑:“我做了个测试模型,如果基层要额外花半小时录数据,配合度会下降七成。”
林辰没说话,翻开昨天的调研记录。便民窗口卡顿、危房户被漏报、专项资金压了八个月——这些问题背后不是技术不够,而是没人担责。
“我们换个思路。”他抬头,“不先做平台,先定责任。”
刘伟正在整理会议纪要,听到这话停下笔。李志远也抬起了头。
“审批流程卡在市局?那我们就明确,材料递交后,三天内无反馈,默认通过。”林辰说,“超时单位必须书面说明,记入年度考核。”
陈雪眼神一动,“这能逼他们动手。”
“不止。”林辰继续说,“每一笔资金拨付,对应到具体项目、具体负责人。钱在哪一天停了,谁签的字,全公开。”
周敏立刻反应过来:“这样数据造假成本就高了。”
“对。”林辰点头,“我们要的不是完美系统,是让想偷懒的人不敢偷懒。”
李志远犹豫了一下开口:“可这么写,财政所那边肯定抵触。他们习惯了留一手。”
“那就让他们知道,不留手更安全。”林辰翻开一份文件,“昨天你说可行性报告其实批了,只是没通知。这种事以后不能再有。所有批复,系统自动生成回执,短信推送给申请人和监督部门。”
刘伟小声补充:“镇上老同志不会用手机的多。”
“那就安排专人接收。”林辰说,“每个村设一名信息联络员,补贴五十块一个月,由村里推选。任务就一条:确认通知是否收到。”
陈雪低头看稿子,慢慢划掉原段落,在旁边写下新要点。她不再反对这个方向。
第一轮修改花了两个小时。新框架把“责任追溯”放在首位,技术支撑退居第二。流程节点全部标注时限与责任人,超期自动预警。
但问题还没完。
周敏提出,有些部门可能应付式填数据。“比如维修工单,写‘已处理’三个字就行,谁去查真假?”
林辰盯着白板上的群众投诉链条看了很久。十九天响应周期,中间层层转办,最后变成一张废纸。
“加一个闭环机制。”他说,“群众提交问题,系统生成唯一编码。办结后,必须由当事人扫码确认。三次未确认,自动升级为督办件。”
“要是老人不会扫码呢?”刘伟问。
“可以代录。”林辰说,“但回访电话必须留下录音,存档备查。”
“这样一来,糊弄的成本太高了。”李志远轻声说。
陈雪忽然想到什么:“如果某个环节故意拖延,但不说不批理由呢?”
林辰嘴角微动,“那就规定,任何驳回必须附带法律或政策依据。不能只写‘不符合条件’。否则视同默许。”
会议室安静了几秒。
这份方案正在变得锋利。不再是温和的优化建议,而是一把切向积弊的刀。
周敏开始调整PPT结构,把原来的技术演示页换成责任清单对比图。刘伟重新打印目录,将“系统功能”改为“运行规则”。
第二次修改完成后,已是凌晨一点。林辰让大家休息两小时,自己留在会议室翻档案。
他想起昨夜看到的那袋水泥,雨水渗进去,凝成硬块。就像这里的流程,表面盖着塑料布,底下早已失效。
三点十七分,团队陆续回来。陈雪带来一叠基层干部访谈摘要,提到“签字怕出事,不签又推不动”。
“所以我们得给免责条款。”她说,“只要按流程操作,出了问题不追个人。”
林辰同意。他在方案里加入“合规履职保护机制”,明确基层人员依规执行任务不受问责。
但紧接着,李志远提出风险:“万一有人钻空子,打着合规旗号乱作为?”
“那就设置异议通道。”林辰说,“任何决定允许申诉,由跨部门小组复核。三人以上联名,必须受理。”
讨论再次深入。他们逐条梳理可能被利用的漏洞,一一补上制约措施。
第四次修改接近尾声时,林辰站起身,走到白板前。他写下三个词:
**责任到人**
**过程留痕**
**结果可查**
然后转身问大家:“如果我们现在是办事群众,看到这套机制,会不会觉得这次真不一样?”
没人回答,但表情变了。
周敏合上电脑,轻声说:“至少不会再有人说‘反正没人管’。”
刘伟把最终稿放进文件夹,封面贴了标签:仅供汇报使用。
李志远靠近林辰,低声问:“这条款写‘超时视为通过’,要不要换个软一点的说法?”
“不用。”林辰说,“软了就没用。”
窗外天色依旧漆黑。屋内五个人围着桌子,最后一次核对内容。
林辰拿起红笔,在扉页写下呈报对象:青州市政府办公室、市纪委督查室、市民政局、市财政局。
他合上文件夹,声音很轻。
“明天,该让上面看看什么叫‘动真格’了。”
陈雪把眼镜摘下来擦了擦,又戴上。周敏检查U盘是否插好。刘伟轻轻推开椅子,准备去打印正式版本。
李志远张了嘴,还想说什么。
林辰抬起手,制止了他。
他的手指落在方案封面上,用力按了下去。
陈雪靠在桌边,手里捏着一支红笔,眉头没松过。她刚指出第三页中“数据自动同步”这一条不现实。“系统能连上,人不愿填,还是白搭。”她说。
周敏盯着自己的笔记本,声音有点哑:“我做了个测试模型,如果基层要额外花半小时录数据,配合度会下降七成。”
林辰没说话,翻开昨天的调研记录。便民窗口卡顿、危房户被漏报、专项资金压了八个月——这些问题背后不是技术不够,而是没人担责。
“我们换个思路。”他抬头,“不先做平台,先定责任。”
刘伟正在整理会议纪要,听到这话停下笔。李志远也抬起了头。
“审批流程卡在市局?那我们就明确,材料递交后,三天内无反馈,默认通过。”林辰说,“超时单位必须书面说明,记入年度考核。”
陈雪眼神一动,“这能逼他们动手。”
“不止。”林辰继续说,“每一笔资金拨付,对应到具体项目、具体负责人。钱在哪一天停了,谁签的字,全公开。”
周敏立刻反应过来:“这样数据造假成本就高了。”
“对。”林辰点头,“我们要的不是完美系统,是让想偷懒的人不敢偷懒。”
李志远犹豫了一下开口:“可这么写,财政所那边肯定抵触。他们习惯了留一手。”
“那就让他们知道,不留手更安全。”林辰翻开一份文件,“昨天你说可行性报告其实批了,只是没通知。这种事以后不能再有。所有批复,系统自动生成回执,短信推送给申请人和监督部门。”
刘伟小声补充:“镇上老同志不会用手机的多。”
“那就安排专人接收。”林辰说,“每个村设一名信息联络员,补贴五十块一个月,由村里推选。任务就一条:确认通知是否收到。”
陈雪低头看稿子,慢慢划掉原段落,在旁边写下新要点。她不再反对这个方向。
第一轮修改花了两个小时。新框架把“责任追溯”放在首位,技术支撑退居第二。流程节点全部标注时限与责任人,超期自动预警。
但问题还没完。
周敏提出,有些部门可能应付式填数据。“比如维修工单,写‘已处理’三个字就行,谁去查真假?”
林辰盯着白板上的群众投诉链条看了很久。十九天响应周期,中间层层转办,最后变成一张废纸。
“加一个闭环机制。”他说,“群众提交问题,系统生成唯一编码。办结后,必须由当事人扫码确认。三次未确认,自动升级为督办件。”
“要是老人不会扫码呢?”刘伟问。
“可以代录。”林辰说,“但回访电话必须留下录音,存档备查。”
“这样一来,糊弄的成本太高了。”李志远轻声说。
陈雪忽然想到什么:“如果某个环节故意拖延,但不说不批理由呢?”
林辰嘴角微动,“那就规定,任何驳回必须附带法律或政策依据。不能只写‘不符合条件’。否则视同默许。”
会议室安静了几秒。
这份方案正在变得锋利。不再是温和的优化建议,而是一把切向积弊的刀。
周敏开始调整PPT结构,把原来的技术演示页换成责任清单对比图。刘伟重新打印目录,将“系统功能”改为“运行规则”。
第二次修改完成后,已是凌晨一点。林辰让大家休息两小时,自己留在会议室翻档案。
他想起昨夜看到的那袋水泥,雨水渗进去,凝成硬块。就像这里的流程,表面盖着塑料布,底下早已失效。
三点十七分,团队陆续回来。陈雪带来一叠基层干部访谈摘要,提到“签字怕出事,不签又推不动”。
“所以我们得给免责条款。”她说,“只要按流程操作,出了问题不追个人。”
林辰同意。他在方案里加入“合规履职保护机制”,明确基层人员依规执行任务不受问责。
但紧接着,李志远提出风险:“万一有人钻空子,打着合规旗号乱作为?”
“那就设置异议通道。”林辰说,“任何决定允许申诉,由跨部门小组复核。三人以上联名,必须受理。”
讨论再次深入。他们逐条梳理可能被利用的漏洞,一一补上制约措施。
第四次修改接近尾声时,林辰站起身,走到白板前。他写下三个词:
**责任到人**
**过程留痕**
**结果可查**
然后转身问大家:“如果我们现在是办事群众,看到这套机制,会不会觉得这次真不一样?”
没人回答,但表情变了。
周敏合上电脑,轻声说:“至少不会再有人说‘反正没人管’。”
刘伟把最终稿放进文件夹,封面贴了标签:仅供汇报使用。
李志远靠近林辰,低声问:“这条款写‘超时视为通过’,要不要换个软一点的说法?”
“不用。”林辰说,“软了就没用。”
窗外天色依旧漆黑。屋内五个人围着桌子,最后一次核对内容。
林辰拿起红笔,在扉页写下呈报对象:青州市政府办公室、市纪委督查室、市民政局、市财政局。
他合上文件夹,声音很轻。
“明天,该让上面看看什么叫‘动真格’了。”
陈雪把眼镜摘下来擦了擦,又戴上。周敏检查U盘是否插好。刘伟轻轻推开椅子,准备去打印正式版本。
李志远张了嘴,还想说什么。
林辰抬起手,制止了他。
他的手指落在方案封面上,用力按了下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