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辰盯着屏幕上那家供应商的名称,手指停在鼠标上。注册地址不同,但公司名只差一个字,连字体都一样。他把两份合同并排打开,对比编号序列,发现后四位数字连续递增。这种细节不会出现在正规投标里。
他合上电脑,抬头看了眼墙上的钟,已经快七点。办公室只剩他一个人。走廊传来脚步声,由远及近,在门口停了一下,又走远了。他没起身,只是把那份申报材料放进抽屉,锁好。
第二天一早,刘伟拿着三份退回的审批表进来。都是上周提交的,理由写着“程序不完整”“附件缺失”,批注字迹工整,用词统一。
“我核对过,交的时候材料是齐的。”刘伟把文件放在桌上,“而且这三个项目,都是刚有点进展就被退回来了。”
林辰翻了翻,每一份退回意见都挑的是边缘问题。比如一份社区活动经费申请,被要求补充“参与人员健康状况证明”。他放下文件,问:“联系审核组了吗?”
“打了两次电话,说要等通知。”刘伟压低声音,“他们那边最近好像换了流程,所有民生类项目都要多走一道复审。”
林辰没说话。他记得昨天看到的那个供应商名字,和某个区属企业的关联方名录很像。但他现在不能动,一动就可能打草惊蛇。
上午九点半,陈雪过来送数据汇总。她把U盘插进电脑,调出一张表格。“这是最近一个月被退回项目的共性分析。”她说,“金额都在三十万到五十万之间,全部涉及群众直接受益,且社会关注度正在上升。”
林辰看着屏幕。二十个项目,分布在五个街道,类型不同,但时间集中在过去十天内。他问:“有没有共同的审核人?”
“没有署名,但批注意见的格式高度一致。特别是‘建议暂缓实施’这句,出现在十二份文件里,措辞完全相同。”
林辰点点头。这不是偶然,也不是基层办事员的个人行为。有人在系统性地卡项目,手法隐蔽,目标明确。
中午吃饭时,他在食堂碰到了王为民。区长端着餐盘在他对面坐下,没提工作,只问了几个项目进度。林辰一一回答,说到东苑旧改后续配套时,王为民才开口:“你那个风险防控机制,准备什么时候报上来?”
“下周初能定稿。”林辰说。
“尽快。”王为民顿了顿,“有些事,越早立规矩越好。”
饭后回到办公室,林辰叫来陈雪和刘伟。他把抽屉里的申报材料拿出来,摆在桌上。“从今天起,所有上报文件必须双人签字,原件扫描归档,纸质版单独存放。”他说,“另外,每个项目启动前,先做内部预审,列出可能被质疑的点。”
陈雪问:“我们是不是已经被盯上了?”
“不是‘被盯上’,是已经进了别人的眼。”林辰说,“对方用的是合规手段,挑不出错,所以我们只能比他们更细。”
下午,他去区政府开会。散会后留下找王为民汇报工作。趁谈话间隙,他提起审批效率问题。“最近几个项目卡得比较久,基层反映有点大。”他说,“能不能组织一次业务培训,统一一下标准?”
王为民看他一眼,“你觉得有猫腻?”
“不敢说。”林辰语气平稳,“但标准不一,容易让下面的人无所适从。”
王为民没表态,只说会考虑。林辰知道,这话已经传到了。
晚上加班,他让刘伟以咨询政策为由,给审核组打了三个电话。每次都说“不清楚最新口径”,试探对方反应。第三次通话结束,刘伟回来汇报:“接电话的人提到‘领导特别强调程序闭环’,还说‘不能给某些人钻空子的机会’。”
林辰坐在桌前,把这几句话在脑子里过了一遍。不是随便说的,是有指向性的警告。对方不仅在行动,还在释放信号——他知道林辰在做什么,也在等着他反应。
他打开政务平台后台,查看近期留言记录。除了正常咨询,还有两条匿名提问:一条问“谁有权决定项目优先级”,另一条说“如果审批故意拖延怎么办”。
他一条没回。这时候任何公开回应都会变成对抗的标志。
第二天上午,他召集科室开短会。没有讲成绩,也没有提荣誉,只讲流程。“以后所有材料提交前,按这个清单自查。”他发下一张表格,“重点包括资金流向、公示记录、第三方凭证。缺一项,我们自己就不放行。”
散会后,陈雪留了下来。“你真打算就这么忍着?”她问。
“不是忍。”林辰说,“是在等对方露出更多痕迹。我们现在动作太大,反而显得心虚。”
“可他们已经在动手了。”
“我知道。”林辰看着窗外,“但他们犯了一个错——太整齐了。同一套话术,同一个节奏,反而留下了线索。”
陈雪没再问。她转身离开前说了一句:“我会把所有退回文件重新整理一遍,看能不能找出具体负责人。”
林辰点头。他知道这场较量才刚开始。对方躲在规则后面,用程序当武器,目的不是纠错,而是压制。但他也有自己的优势。他记得每一个细节,能分辨出最微小的异常,也能在不动声色中布下防线。
傍晚,刘伟送来一份新消息。河东街道的一个加装电梯项目也被退回,理由是“居民意见未全覆盖”。可原始材料里明明附了签字表。
林辰把这份文件放进专门设立的档案盒,标签上写着“异常审批记录”。盒子已经装了八份材料,来自四个不同单位,但退回模式几乎一致。
他关掉电脑,没急着走。窗外天色暗下来,办公楼渐渐安静。他坐在位置上,手里捏着一支笔,轻轻敲着桌面。
手机震动了一下。是一条新留言,来自政务平台。
“你们这么查来查去,不怕查到不该查的人头上吗?”
他合上电脑,抬头看了眼墙上的钟,已经快七点。办公室只剩他一个人。走廊传来脚步声,由远及近,在门口停了一下,又走远了。他没起身,只是把那份申报材料放进抽屉,锁好。
第二天一早,刘伟拿着三份退回的审批表进来。都是上周提交的,理由写着“程序不完整”“附件缺失”,批注字迹工整,用词统一。
“我核对过,交的时候材料是齐的。”刘伟把文件放在桌上,“而且这三个项目,都是刚有点进展就被退回来了。”
林辰翻了翻,每一份退回意见都挑的是边缘问题。比如一份社区活动经费申请,被要求补充“参与人员健康状况证明”。他放下文件,问:“联系审核组了吗?”
“打了两次电话,说要等通知。”刘伟压低声音,“他们那边最近好像换了流程,所有民生类项目都要多走一道复审。”
林辰没说话。他记得昨天看到的那个供应商名字,和某个区属企业的关联方名录很像。但他现在不能动,一动就可能打草惊蛇。
上午九点半,陈雪过来送数据汇总。她把U盘插进电脑,调出一张表格。“这是最近一个月被退回项目的共性分析。”她说,“金额都在三十万到五十万之间,全部涉及群众直接受益,且社会关注度正在上升。”
林辰看着屏幕。二十个项目,分布在五个街道,类型不同,但时间集中在过去十天内。他问:“有没有共同的审核人?”
“没有署名,但批注意见的格式高度一致。特别是‘建议暂缓实施’这句,出现在十二份文件里,措辞完全相同。”
林辰点点头。这不是偶然,也不是基层办事员的个人行为。有人在系统性地卡项目,手法隐蔽,目标明确。
中午吃饭时,他在食堂碰到了王为民。区长端着餐盘在他对面坐下,没提工作,只问了几个项目进度。林辰一一回答,说到东苑旧改后续配套时,王为民才开口:“你那个风险防控机制,准备什么时候报上来?”
“下周初能定稿。”林辰说。
“尽快。”王为民顿了顿,“有些事,越早立规矩越好。”
饭后回到办公室,林辰叫来陈雪和刘伟。他把抽屉里的申报材料拿出来,摆在桌上。“从今天起,所有上报文件必须双人签字,原件扫描归档,纸质版单独存放。”他说,“另外,每个项目启动前,先做内部预审,列出可能被质疑的点。”
陈雪问:“我们是不是已经被盯上了?”
“不是‘被盯上’,是已经进了别人的眼。”林辰说,“对方用的是合规手段,挑不出错,所以我们只能比他们更细。”
下午,他去区政府开会。散会后留下找王为民汇报工作。趁谈话间隙,他提起审批效率问题。“最近几个项目卡得比较久,基层反映有点大。”他说,“能不能组织一次业务培训,统一一下标准?”
王为民看他一眼,“你觉得有猫腻?”
“不敢说。”林辰语气平稳,“但标准不一,容易让下面的人无所适从。”
王为民没表态,只说会考虑。林辰知道,这话已经传到了。
晚上加班,他让刘伟以咨询政策为由,给审核组打了三个电话。每次都说“不清楚最新口径”,试探对方反应。第三次通话结束,刘伟回来汇报:“接电话的人提到‘领导特别强调程序闭环’,还说‘不能给某些人钻空子的机会’。”
林辰坐在桌前,把这几句话在脑子里过了一遍。不是随便说的,是有指向性的警告。对方不仅在行动,还在释放信号——他知道林辰在做什么,也在等着他反应。
他打开政务平台后台,查看近期留言记录。除了正常咨询,还有两条匿名提问:一条问“谁有权决定项目优先级”,另一条说“如果审批故意拖延怎么办”。
他一条没回。这时候任何公开回应都会变成对抗的标志。
第二天上午,他召集科室开短会。没有讲成绩,也没有提荣誉,只讲流程。“以后所有材料提交前,按这个清单自查。”他发下一张表格,“重点包括资金流向、公示记录、第三方凭证。缺一项,我们自己就不放行。”
散会后,陈雪留了下来。“你真打算就这么忍着?”她问。
“不是忍。”林辰说,“是在等对方露出更多痕迹。我们现在动作太大,反而显得心虚。”
“可他们已经在动手了。”
“我知道。”林辰看着窗外,“但他们犯了一个错——太整齐了。同一套话术,同一个节奏,反而留下了线索。”
陈雪没再问。她转身离开前说了一句:“我会把所有退回文件重新整理一遍,看能不能找出具体负责人。”
林辰点头。他知道这场较量才刚开始。对方躲在规则后面,用程序当武器,目的不是纠错,而是压制。但他也有自己的优势。他记得每一个细节,能分辨出最微小的异常,也能在不动声色中布下防线。
傍晚,刘伟送来一份新消息。河东街道的一个加装电梯项目也被退回,理由是“居民意见未全覆盖”。可原始材料里明明附了签字表。
林辰把这份文件放进专门设立的档案盒,标签上写着“异常审批记录”。盒子已经装了八份材料,来自四个不同单位,但退回模式几乎一致。
他关掉电脑,没急着走。窗外天色暗下来,办公楼渐渐安静。他坐在位置上,手里捏着一支笔,轻轻敲着桌面。
手机震动了一下。是一条新留言,来自政务平台。
“你们这么查来查去,不怕查到不该查的人头上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