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94章 火药配比不一般-《反清复华,成为日不落帝国》

  杨正让徐长风好好夸一夸,自然不是要好好夸高成。

  而是要把卖出去的点火式手炮和地雷,做下包装宣传,好好夸一夸,忽悠高成多用矿产材料换。

  而这又话说回来了,既然要用以物换物的方式做军火生意,为何不直接把燧发摩擦式手炮、地雷卖出去。

  其实说白了,就是要拉开武器技术代差。

  哪怕高成让工匠仿制出点火式手炮、地雷,杨正手里还有更好的武器。

  况且,高成想让工匠仿制,也不见得那么容易研究出来。

  点火方法可能会简单,使用专门的捻子,也可以说是火绳。

  手炮外表刻上凹槽,这个也简单,对铁匠来说不算啥。

  但实际上,真正的难点在于手炮、地雷内部所装的火药,这东西才是真正的技术难点。

  它可不是说,用一硝二硫三木炭这样的配比下就行的。

  也不是说,把这三样的粉末状,加上水,或者尿液、酒精、鸡蛋清,调制成黏糊状,然后晒干筛分那么简单。

  这真正难的地方,是根据手炮、地雷的形状大小,把硝、硫、木炭三者搭配好,发挥出更大的威力。

  虽说都知道这三者配比,最好的是硝七成五、硫磺一成五,木炭一成。

  可实际上,真正使用起来,对于不同的火器要发挥的威力不同,这配比就会相应改变。

  就比如说,木炭稍微多一点,这制成的火药就会很平稳的燃烧。

  若是硫多了,威力会大,就会变的很难控制。

  而硝变多了,就会增加燃烧速度。

  所以,若只是想一想简单搭配下三者,虽说也能发挥不小的威力,但不一定就能适合用在火器上。

  就好比火枪发射药、火炮发射药,都是有专门的火药配方。

  一旦没配好,不能使用都是轻的,炸伤人就危险了。

  当初杨正和卢大铁几人研究这火药配方时,那是躲在土坑里,研究测试了不知多少遍,才找到一个比较好的配比。

  而这配比,也只是满足现在的使用。

  随着日后手里的燧发线膛枪、手炮、地雷不断改进,火药配比也得跟着变化。

  所以,哪怕高成想让手底下工匠仿制,若是没有懂点初高中化学的人在,或者说自学成才的天才工匠在。

  想短时间仿制出来一模一样威力的手炮、地雷,那难的不是一点半点。

  就算真的仿制出来了,那时候杨正手里的火器说不定都改进了好几次,所生产的火器数量也不知道有多少了。

  而且说不准,高成和手底下一帮人,也学会造不如换这个道理了。

  当然,这也正是杨正想看到的,让别人先帮自己培养挖矿冶炼工人,依赖自己生产的火器。

  说来也巧,高成担心手里火力不足的问题,白莲教分支收元教的人,也担心火力的问题。

  这王世林、徐长风前脚刚走,收元教郜从化再次来商量买军火的事。

  对于收元教,杨正一视同仁,要做生意可以,通通用矿产材料来换。

  看到能换,收元教的人那是激动的不得了。

  毕竟他们可不像高成那样,大力发展地盘,怎会有多少成体系的火器作坊。

  所以,对于他们来说,造还真不如换来的实在。

  反正把抢来的矿产材料,运到汝阳县交易就好。

  对于他们的选择,杨正那自然是鼓掌支持了。

  有着高成和收元教的支持,护民军兵工厂可就忙的不得了。

  弄得杨正,手上一有空就往兵工厂跑。

  看着前方的生产车间,杨正想了想,向身旁的卢大铁三人问道:“卢老,这现在材料开始慢慢充足,铁柱步枪、手炮、地雷生产效率咋样,有没有提升?”

  “有不少变化。”

  “重点说说,俺好调整下护民军训练。”

  卢大铁嗯了一声,从怀中拿出了一个小本子,打开来念道。

  “目前咱们兵工厂,各类工匠共两百三十四人,工人两千三百四十五人。

  整个兵工厂,分为十二车间,有大大小小一百零八条产线。

  有着明确分工,工人们也慢慢开始熟练起来,生产效率也在逐步提高。

  自三月初十开始,统计的生产数据来看。

  可实现日产十六支铁柱步枪,一千发子弹。

  摩擦式手炮一百,摩擦式地雷十五。

  点火式手炮一百,点火式地雷三十五。”

  “嗯......”

  杨正皱了皱想了下,“整体来看,还是不错的。

  若是从冷兵器方面抽调人手,开足马力生产火器的话,产量大约能提升多少?”

  “这个的话......”

  吴八斗、赵铁柱看卢大铁被难住,想了想说道:“大帅您稍等,俺们和老卢合计合计。”

  “好,您们先算,不急。”

  杨正对三人笑了笑,静静的站在一旁看着三人拿出纸笔合计。

  这些年,三人经过杨正的指导,已经不单单说是一位技艺高超的工匠。

  而是学习了不少数理化知识,组织管理能力逐渐成熟的高级技师。

  虽说没有八级工那样的技术能力,研究仿制什么火炮、车床等高端军工产品。

  可对于现在杨正来说,能把护民军兵工厂管理发展好,就已是难得的人才。

  想得到八级工这样的人才,那是可遇不可求的。

  而且,真要是有,也不见得就一定能帮助很大。

  因为,现在这个阶段,更多的是培养更多熟练工人,以及能独立负责产线的技术工匠。

  只有有更多的这样的工人和技术工匠,才能逐步走向工业革命。

  毕竟,哪怕真的仿制出更高效率的蒸汽机,可没有相应的工人和技术工匠负责制造,也是白搭。

  单单只靠几台甚至几十台蒸汽机,又能干什么事。

  若是一县或者是一府、一省发展,可能会够。

  可中华的国土面积,又不是欧陆那些小国能比的。

  别的不说,就单单说修水利、修水泥路、修铁路,工程量都不是一般的大。

  有几百台蒸汽机车床都不够用。

  所以,现阶段,杨正没有说准备大力扩张兵工厂的规模,而是科学性的逐步提高。

  先让工人和技术工匠熟悉生产,能有带徒弟的能力后,才会开始招收新人。

  雪球一旦形成,滚动起来可是非常恐怖的。

  章末有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