县文化宫的玻璃门刚推开一条缝,初冬的寒风就裹着人声涌了进来。苏青攥着印着“手工制品展销会”的红色宣传单,身后跟着拎着大布包的刘嫂、陈姐和张婶,几人的脚步又轻又急——昨天夜里刘嫂还在灯下赶制鞋垫,陈姐把布偶的线头剪了又剪,张婶更是把绣帕子的丝线重新理了三遍,就怕今天的展销会出半点差错。
“苏青,你看那边人好多,咱们的摊位在哪儿啊?”刘嫂踮着脚往大厅里望,布包里的鞋垫硌得她胳膊发沉,可心里却像揣了团火,又热又慌。她做的纯棉鞋垫,针脚密得能数清每一寸的线头,之前在村里只敢三块钱一双卖给邻居,这次听说能卖给县城里的人,连夜里做梦都在数卖出去多少双。
苏青顺着她指的方向看,很快找到了贴着“乡村手工区”的牌子,快步走过去。摊位是长条木桌,铺着米白色的桌布,阳光透过天窗洒在上面,正好能把手工制品的颜色衬得鲜亮。她先把自己的布娃娃摆在中间——粉裙子的抱着胡萝卜,蓝裤子的挎着小篮子,每个布偶的脸上都缝着圆溜溜的黑纽扣眼睛,刚摆好就有路过的小姑娘停下脚步,拽着妈妈的衣角喊“要那个娃娃”。
“刘嫂,你把鞋垫摆这边,按花色分好,这样买家一眼就能看清。”苏青一边帮陈姐把布偶排成小排,一边叮嘱,“记得把你最拿手的碎花款放最前面,上次你给晓阳做的那双,他穿了三个月都没变形。”
刘嫂连忙点头,小心翼翼地把鞋垫从布包里拿出来。浅蓝格子的、粉色碎花的、深灰条纹的,整整五大摞,摆得像整齐的小方块。她蹲在桌前,手指轻轻拂过鞋垫上的针脚,忽然想起前几天苏青教她的“锁边法”——之前她的鞋垫边缘总容易起毛,苏青拿着针线手把手教她绕线,说“县城里的人讲究耐穿,细节做好了才能卖上价”。现在看着自己手里的鞋垫,针脚又密又齐,心里忽然就有了底气。
“陈姐,你的布偶可以挂在桌角的绳子上,这样能让人看见布偶背后的小口袋。”苏青指着自己提前带来的细麻绳,“你不是在布偶肚子里缝了响铃吗?轻轻一捏就能响,孩子肯定喜欢。”
陈姐赶紧把布偶一个个挂起来。她做的布偶都是巴掌大的小兔子,耳朵上缝着粉色的绒线,肚子里塞的是新晒的棉花,捏一下就“沙沙”响。之前她总觉得自己的布偶不够精致,苏青却拿着颜料帮她在兔子脸上画了淡淡的腮红,说“这样看着更软和”。现在风从门口吹进来,挂着的布偶轻轻晃着,腮红在阳光下透着粉,果然引来了不少人的目光。
张婶的绣帕子则铺在最右边,水红色的帕子上绣着腊梅,天蓝色的帕子上绣着荷花,每一朵花的花瓣都层次分明。她坐在小马扎上,手里还拿着半块没绣完的帕子,有人问起就笑着说“都是我一针一线绣的,洗了也不掉色”——这话是苏青教她的,说“要让买家知道咱们的手工值钱在什么地方”。
没过多久,摊位前就围满了人。第一个停下的是位穿着米色外套的大姐,目光落在刘嫂的鞋垫上,拿起一双碎花款摸了摸:“这鞋垫是纯棉的吗?看着针脚挺密。”
刘嫂连忙站起来,声音有点发颤却很认真:“是纯棉花的!里子是新弹的棉絮,外面是细棉布,我特意用了锁边,穿多久都不会开线。您要是穿了不舒服,下次来我给您换!”
大姐笑了,又拿起两双不同花色的:“我家老爷子总说买的鞋垫不透气,我先买三双回去试试,多少钱一双?”
“四块钱一双,您买三双,算您十一块!”刘嫂赶紧报价格,手都有点抖——这是她在展销会上卖出的第一单,比在村里卖贵了一块钱,可买家连价都没还。
大姐爽快地付了钱,临走前还说:“要是好穿,我下次再找你买。”刘嫂看着手里的十一块钱,指尖都在发烫,赶紧把钱塞进贴身的布兜里,又给下一位问价的阿姨介绍起来。
另一边,陈姐正被几个带着孩子的妈妈围着。一个扎羊角辫的小姑娘抱着兔子布偶不肯撒手,仰着头跟妈妈撒娇:“妈妈,它会响!我要这个!”
陈姐笑着捏了捏布偶的肚子,“沙沙”的响声让小姑娘笑得更欢了。孩子妈妈拿起布偶看了看,问:“这布偶多少钱一个?里面的棉花干净吗?”
“五块钱一个,棉花是我自己家晒的,洗了也不会结块。”陈姐想起苏青教她的话,补充道,“要是孩子喜欢,我还能帮您在布偶衣服上绣上孩子的名字。”
这话一下子打动了几位妈妈,你一个我两个地买起来。陈姐一边收钱一边数布偶,不知不觉间,挂在绳子上的布偶就少了一半。她抬头看见苏青正在帮张婶给绣帕子打包,心里忽然酸酸的——要是没有苏青,她现在还在村里缝着坐垫没人要,哪能像现在这样,看着自己做的东西被这么多人喜欢。
“苏青,你看!我这鞋垫已经卖了二十多双了!”刘嫂突然凑过来,手里的钱攥成了小团,脸上的笑根本藏不住,“刚才有个阿姨一下子买了十双,说要给厂里的同事带!”
苏青刚帮一位老奶奶把绣帕子装进纸袋,闻言笑着点头:“刘嫂你看,我说你的鞋垫肯定好卖吧?你再把深灰色的摆前面,冬天大家都喜欢耐脏的颜色。”
刘嫂赶紧照做,刚摆好就有个穿工装的大哥过来,一下子拿了十五双深灰鞋垫:“我们工地的兄弟都需要这种厚实的,你这儿还有多少?我都要了!”
刘嫂愣了一下,赶紧数了数剩下的鞋垫:“还有三十多双,您都要的话,我算您三块五一双!”大哥爽快地付了钱,还留了电话,说“下次需要再联系你”。刘嫂拿着钱,手都在抖,转头跟苏青说:“苏青,我这就卖了五十多双了!比我预想的多了一倍还多!”
不远处的陈姐也传来好消息。一位开童装店的老板娘看中了她的兔子布偶,说“我店里正好缺这种手工布偶,你还有多少?我全要了,以后每个月给我供货行不行?”陈姐赶紧数了数剩下的布偶,还有十八个,全都卖给了老板娘,还跟她签了简单的供货协议。“苏青,我卖了三十多个布偶,还接到了长期订单!”陈姐的声音带着哭腔,却笑得比谁都开心。
张婶的绣帕子也卖得火热。一位喜欢传统手艺的阿姨,一下子买了十条不同花色的绣帕子,说“要送给外地的朋友”。张婶一边给绣帕子包上牛皮纸,一边跟阿姨聊天,还约定下次绣了新图案就给她寄过去。到中午的时候,她带来的四十多条绣帕子,只剩下五条。
“快歇歇,吃点东西垫垫肚子。”苏青从背包里拿出提前做好的馒头和咸菜,分给大家。刘嫂咬着馒头,却没心思嚼,一个劲地数着布兜里的钱:“我卖了五十六双鞋垫,一共赚了两百二十三块!”陈姐也算了算,布偶加上订单的定金,赚了一百八十七块。张婶的绣帕子卖了一百五十六块,比她平时在村里卖一个月的钱还多。
“都是苏青你帮我们的,要是没有你,我们哪能赚这么多钱啊!”刘嫂放下馒头,拉着苏青的手,眼眶红红的,“之前我总觉得做鞋垫赚不了几个钱,是你让我改样式、教我锁边,还带我们来展销会,你就是我们的贵人!”
陈姐也跟着点头,手里还攥着跟老板娘签的供货协议:“我之前连县城都很少来,更别说参加展销会了。是你帮我给布偶画腮红、缝响铃,还教我怎么跟买家说话,现在我不仅赚了钱,还能长期供货,以后我闺女的学费就不用愁了!”
张婶把剩下的五条绣帕子叠得整整齐齐,递给苏青:“这几条你拿着,算是我的一点心意。要不是你帮我选丝线、改图案,我这绣帕子也卖不出去这么好的价钱。跟着你,我们这些农村妇女也能靠自己的手艺赚钱了!”
苏青连忙把绣帕子推回去,笑着说:“婶子,这是您自己绣的,我不能要。咱们能赚这么多钱,是因为大家的手工做得好,我只是帮了点小忙。以后咱们还可以一起做更多的手工,参加更多的展销会,让更多人知道咱们村里的好手艺!”
正说着,之前买布娃娃的年轻妈妈又回来了,身后还跟着几个朋友:“我家孩子抱着布娃娃不肯撒手,我朋友也想要,你这儿还有多少?”苏青赶紧指了指剩下的布偶,不一会儿又卖出去十几个。看着围在摊位前的买家,听着大家此起彼伏的道谢声,苏青心里暖暖的——她想起刚带着孩子回村时,大家还对她有些疏远,可现在,她们不仅成了互相帮忙的邻居,还成了一起赚钱的伙伴。
夕阳西下时,展销会渐渐散场。刘嫂的布包里只剩下两双样品鞋垫,陈姐的布偶全卖光了,张婶的绣帕子也只剩下一条。几人拎着空了大半的布包,手里攥着厚厚的零钱,脚步轻快地往文化宫门口走。
“下次展销会咱们还来,我再多做些鞋垫,争取卖一百双!”刘嫂边走边说,眼里闪着光。
“我要做些小熊布偶,跟兔子布偶换着卖,肯定更受欢迎!”陈姐也跟着规划。
张婶则笑着说:“我要学绣新花样,把咱们村里的荷花、腊梅都绣上去,让县城里的人也看看咱们村的风景!”
苏青看着身边兴高采烈的几人,心里满是欣慰。寒风从耳边吹过,却一点也不觉得冷——她知道,这次展销会卖出的不只是手工制品,更是大家对未来的希望。以后,会有更多的邻居加入进来,靠自己的双手赚钱,让这个小村庄变得越来越红火。而她要做的,就是继续带着大家,把手里的针线变成好日子,把村里的温暖和手艺,传到更远的地方去。
“苏青,你看那边人好多,咱们的摊位在哪儿啊?”刘嫂踮着脚往大厅里望,布包里的鞋垫硌得她胳膊发沉,可心里却像揣了团火,又热又慌。她做的纯棉鞋垫,针脚密得能数清每一寸的线头,之前在村里只敢三块钱一双卖给邻居,这次听说能卖给县城里的人,连夜里做梦都在数卖出去多少双。
苏青顺着她指的方向看,很快找到了贴着“乡村手工区”的牌子,快步走过去。摊位是长条木桌,铺着米白色的桌布,阳光透过天窗洒在上面,正好能把手工制品的颜色衬得鲜亮。她先把自己的布娃娃摆在中间——粉裙子的抱着胡萝卜,蓝裤子的挎着小篮子,每个布偶的脸上都缝着圆溜溜的黑纽扣眼睛,刚摆好就有路过的小姑娘停下脚步,拽着妈妈的衣角喊“要那个娃娃”。
“刘嫂,你把鞋垫摆这边,按花色分好,这样买家一眼就能看清。”苏青一边帮陈姐把布偶排成小排,一边叮嘱,“记得把你最拿手的碎花款放最前面,上次你给晓阳做的那双,他穿了三个月都没变形。”
刘嫂连忙点头,小心翼翼地把鞋垫从布包里拿出来。浅蓝格子的、粉色碎花的、深灰条纹的,整整五大摞,摆得像整齐的小方块。她蹲在桌前,手指轻轻拂过鞋垫上的针脚,忽然想起前几天苏青教她的“锁边法”——之前她的鞋垫边缘总容易起毛,苏青拿着针线手把手教她绕线,说“县城里的人讲究耐穿,细节做好了才能卖上价”。现在看着自己手里的鞋垫,针脚又密又齐,心里忽然就有了底气。
“陈姐,你的布偶可以挂在桌角的绳子上,这样能让人看见布偶背后的小口袋。”苏青指着自己提前带来的细麻绳,“你不是在布偶肚子里缝了响铃吗?轻轻一捏就能响,孩子肯定喜欢。”
陈姐赶紧把布偶一个个挂起来。她做的布偶都是巴掌大的小兔子,耳朵上缝着粉色的绒线,肚子里塞的是新晒的棉花,捏一下就“沙沙”响。之前她总觉得自己的布偶不够精致,苏青却拿着颜料帮她在兔子脸上画了淡淡的腮红,说“这样看着更软和”。现在风从门口吹进来,挂着的布偶轻轻晃着,腮红在阳光下透着粉,果然引来了不少人的目光。
张婶的绣帕子则铺在最右边,水红色的帕子上绣着腊梅,天蓝色的帕子上绣着荷花,每一朵花的花瓣都层次分明。她坐在小马扎上,手里还拿着半块没绣完的帕子,有人问起就笑着说“都是我一针一线绣的,洗了也不掉色”——这话是苏青教她的,说“要让买家知道咱们的手工值钱在什么地方”。
没过多久,摊位前就围满了人。第一个停下的是位穿着米色外套的大姐,目光落在刘嫂的鞋垫上,拿起一双碎花款摸了摸:“这鞋垫是纯棉的吗?看着针脚挺密。”
刘嫂连忙站起来,声音有点发颤却很认真:“是纯棉花的!里子是新弹的棉絮,外面是细棉布,我特意用了锁边,穿多久都不会开线。您要是穿了不舒服,下次来我给您换!”
大姐笑了,又拿起两双不同花色的:“我家老爷子总说买的鞋垫不透气,我先买三双回去试试,多少钱一双?”
“四块钱一双,您买三双,算您十一块!”刘嫂赶紧报价格,手都有点抖——这是她在展销会上卖出的第一单,比在村里卖贵了一块钱,可买家连价都没还。
大姐爽快地付了钱,临走前还说:“要是好穿,我下次再找你买。”刘嫂看着手里的十一块钱,指尖都在发烫,赶紧把钱塞进贴身的布兜里,又给下一位问价的阿姨介绍起来。
另一边,陈姐正被几个带着孩子的妈妈围着。一个扎羊角辫的小姑娘抱着兔子布偶不肯撒手,仰着头跟妈妈撒娇:“妈妈,它会响!我要这个!”
陈姐笑着捏了捏布偶的肚子,“沙沙”的响声让小姑娘笑得更欢了。孩子妈妈拿起布偶看了看,问:“这布偶多少钱一个?里面的棉花干净吗?”
“五块钱一个,棉花是我自己家晒的,洗了也不会结块。”陈姐想起苏青教她的话,补充道,“要是孩子喜欢,我还能帮您在布偶衣服上绣上孩子的名字。”
这话一下子打动了几位妈妈,你一个我两个地买起来。陈姐一边收钱一边数布偶,不知不觉间,挂在绳子上的布偶就少了一半。她抬头看见苏青正在帮张婶给绣帕子打包,心里忽然酸酸的——要是没有苏青,她现在还在村里缝着坐垫没人要,哪能像现在这样,看着自己做的东西被这么多人喜欢。
“苏青,你看!我这鞋垫已经卖了二十多双了!”刘嫂突然凑过来,手里的钱攥成了小团,脸上的笑根本藏不住,“刚才有个阿姨一下子买了十双,说要给厂里的同事带!”
苏青刚帮一位老奶奶把绣帕子装进纸袋,闻言笑着点头:“刘嫂你看,我说你的鞋垫肯定好卖吧?你再把深灰色的摆前面,冬天大家都喜欢耐脏的颜色。”
刘嫂赶紧照做,刚摆好就有个穿工装的大哥过来,一下子拿了十五双深灰鞋垫:“我们工地的兄弟都需要这种厚实的,你这儿还有多少?我都要了!”
刘嫂愣了一下,赶紧数了数剩下的鞋垫:“还有三十多双,您都要的话,我算您三块五一双!”大哥爽快地付了钱,还留了电话,说“下次需要再联系你”。刘嫂拿着钱,手都在抖,转头跟苏青说:“苏青,我这就卖了五十多双了!比我预想的多了一倍还多!”
不远处的陈姐也传来好消息。一位开童装店的老板娘看中了她的兔子布偶,说“我店里正好缺这种手工布偶,你还有多少?我全要了,以后每个月给我供货行不行?”陈姐赶紧数了数剩下的布偶,还有十八个,全都卖给了老板娘,还跟她签了简单的供货协议。“苏青,我卖了三十多个布偶,还接到了长期订单!”陈姐的声音带着哭腔,却笑得比谁都开心。
张婶的绣帕子也卖得火热。一位喜欢传统手艺的阿姨,一下子买了十条不同花色的绣帕子,说“要送给外地的朋友”。张婶一边给绣帕子包上牛皮纸,一边跟阿姨聊天,还约定下次绣了新图案就给她寄过去。到中午的时候,她带来的四十多条绣帕子,只剩下五条。
“快歇歇,吃点东西垫垫肚子。”苏青从背包里拿出提前做好的馒头和咸菜,分给大家。刘嫂咬着馒头,却没心思嚼,一个劲地数着布兜里的钱:“我卖了五十六双鞋垫,一共赚了两百二十三块!”陈姐也算了算,布偶加上订单的定金,赚了一百八十七块。张婶的绣帕子卖了一百五十六块,比她平时在村里卖一个月的钱还多。
“都是苏青你帮我们的,要是没有你,我们哪能赚这么多钱啊!”刘嫂放下馒头,拉着苏青的手,眼眶红红的,“之前我总觉得做鞋垫赚不了几个钱,是你让我改样式、教我锁边,还带我们来展销会,你就是我们的贵人!”
陈姐也跟着点头,手里还攥着跟老板娘签的供货协议:“我之前连县城都很少来,更别说参加展销会了。是你帮我给布偶画腮红、缝响铃,还教我怎么跟买家说话,现在我不仅赚了钱,还能长期供货,以后我闺女的学费就不用愁了!”
张婶把剩下的五条绣帕子叠得整整齐齐,递给苏青:“这几条你拿着,算是我的一点心意。要不是你帮我选丝线、改图案,我这绣帕子也卖不出去这么好的价钱。跟着你,我们这些农村妇女也能靠自己的手艺赚钱了!”
苏青连忙把绣帕子推回去,笑着说:“婶子,这是您自己绣的,我不能要。咱们能赚这么多钱,是因为大家的手工做得好,我只是帮了点小忙。以后咱们还可以一起做更多的手工,参加更多的展销会,让更多人知道咱们村里的好手艺!”
正说着,之前买布娃娃的年轻妈妈又回来了,身后还跟着几个朋友:“我家孩子抱着布娃娃不肯撒手,我朋友也想要,你这儿还有多少?”苏青赶紧指了指剩下的布偶,不一会儿又卖出去十几个。看着围在摊位前的买家,听着大家此起彼伏的道谢声,苏青心里暖暖的——她想起刚带着孩子回村时,大家还对她有些疏远,可现在,她们不仅成了互相帮忙的邻居,还成了一起赚钱的伙伴。
夕阳西下时,展销会渐渐散场。刘嫂的布包里只剩下两双样品鞋垫,陈姐的布偶全卖光了,张婶的绣帕子也只剩下一条。几人拎着空了大半的布包,手里攥着厚厚的零钱,脚步轻快地往文化宫门口走。
“下次展销会咱们还来,我再多做些鞋垫,争取卖一百双!”刘嫂边走边说,眼里闪着光。
“我要做些小熊布偶,跟兔子布偶换着卖,肯定更受欢迎!”陈姐也跟着规划。
张婶则笑着说:“我要学绣新花样,把咱们村里的荷花、腊梅都绣上去,让县城里的人也看看咱们村的风景!”
苏青看着身边兴高采烈的几人,心里满是欣慰。寒风从耳边吹过,却一点也不觉得冷——她知道,这次展销会卖出的不只是手工制品,更是大家对未来的希望。以后,会有更多的邻居加入进来,靠自己的双手赚钱,让这个小村庄变得越来越红火。而她要做的,就是继续带着大家,把手里的针线变成好日子,把村里的温暖和手艺,传到更远的地方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