隆冬的寒风在军营的操场上卷起雪沫,陆庭州刚结束五公里越野训练,额头上的汗水顺着脸颊滑落,在下巴尖凝成细冰。他揉了揉冻得发麻的耳朵,正准备和战友一起去食堂吃饭,通信兵突然跑过来,手里扬着一封泛黄的信封:“陆庭州,你的家信!从你们村转过来的,还盖了村邮戳呢。”
陆庭州心里一动,快步走过去接过信封。信封上的字迹歪歪扭扭,像是用铅笔反复描过,收信人“陆庭州”三个字写得格外用力,笔画都有些重叠,右下角的寄信人写着“陆晓燕”。他愣了愣——晓燕才上小学二年级,平时连自己的名字都写不利索,怎么会突然给他写信?
回到宿舍,陆庭州找了个靠窗的位置坐下,小心翼翼地拆开信封。信纸是从作业本上撕下来的,边缘还留着歪歪的锯齿,上面的字迹比信封上更显稚嫩,有些字写得太大,超出了格子,有些笔画没写完就断了,还有几处用橡皮擦过的痕迹,留下淡淡的白印。
他凑到窗边,借着透进来的天光,逐字逐句地读起来:
“爸爸:
我是晓燕。今天老师教我们写信了,我想给爸爸写封信,告诉爸爸家里的事。
妈妈每天早上都会叫我和哥哥、妹妹起床,给我们煮玉米粥,还会在粥里放甜甜的红薯。以前我们总吃不饱,现在每天都能吃饱饭,妈妈说等下次赶集,还要给我们买肉吃。
妈妈教我们读书,她把小黑板挂在院子里,每天下午教我和哥哥写生字,教妹妹认数字。我现在会写‘妈妈’‘哥哥’‘妹妹’了,还会背《静夜思》,妈妈说我背得好,给我贴了小红花。
前几天天气好,妈妈带我们去山上采蘑菇。山上的蘑菇有白色的、棕色的,妈妈说棕色的能吃,白色的可能有毒,不能碰。我们采了满满一篮蘑菇,妈妈晚上给我们做了蘑菇汤,特别香,妹妹喝了两碗。
妈妈还会做手工,她做的布娃娃特别好看,有粉裙子的、蓝裤子的,县城的百货店都跟妈妈订了货。村里的阿姨们都来跟妈妈学做手工,妈妈还成立了‘妇女互助小组’,带着大家一起赚钱。上次展销会,妈妈他们卖了好多手工品,赚了好多钱,妈妈说以后能给我们买新衣服了。
爸爸,妈妈对我们很好,她给我做了新棉袄,是粉色的,上面还有小花;给哥哥做了新棉鞋,哥哥说穿着特别暖和;给妹妹做了小布偶,妹妹每天都抱着睡觉。村里的爷爷奶奶、叔叔阿姨都夸妈妈能干,说妈妈是好妈妈。
爸爸,我们都想你,你什么时候回来呀?妈妈说你在部队是为了保护我们,我们会乖乖听话,等你回来。
晓燕
12月5日”
陆庭州反复读了三遍,信纸被他的手指捏得有些发皱。他靠在冰冷的墙壁上,心里像被什么东西撞了一下,又酸又暖,还有几分说不出的惊讶——他印象里的苏青,还是那个在婚礼上沉默寡言、眼神疏离的女人。当初母亲病重,催着他结婚,说苏青是邻村介绍的,人老实,能照顾三个孩子,他才匆匆办了婚礼,没几天就回了部队。
他还记得走之前,母亲拉着他的手说:“庭州,你放心去部队,苏青会好好照顾孩子们的。”可他心里总有些不踏实——毕竟是半路夫妻,三个孩子又都小,他怕苏青对孩子们不好,怕孩子们受委屈。每次跟家里打电话,都是母亲接,说孩子们都好,苏青也勤快,可他总觉得母亲是在安慰他,没敢多问。
可现在,看着晓燕写的信,他才知道,苏青做的比他想象的多得多——她不仅让孩子们吃饱饭,还教他们读书、写字,带他们去山上采蘑菇,给他们做新衣服、小布偶;她不仅照顾好这个家,还靠着做手工赚钱,甚至带着村里的妇女一起致富。晓燕信里那句“妈妈对我们很好”“村里的人都夸妈妈能干”,像一股暖流,顺着他的喉咙滑下去,暖到了心里。
他想起上次跟母亲打电话,母亲说“苏青给你织了件毛衣,等你过年回来穿”,他当时还愣了一下,觉得有些不可思议——苏青怎么会突然给他织毛衣?现在想来,苏青是真的把这个家当成了自己的家,把孩子们当成了自己的孩子,也把他这个常年不在家的丈夫放在了心上。
“庭州,发什么呆呢?不去吃饭了?”战友老张端着饭盒走进来,看到陆庭州手里的信纸,笑着说,“是家信吧?看你这表情,肯定是家里有好消息。”
陆庭州把信纸叠好,小心翼翼地放进贴身的衣兜里,脸上露出了久违的笑容:“是晓燕写的信,她说家里现在很好,孩子们都吃饱饭了,苏青还带着村里的人一起做手工赚钱。”
“苏青?就是你那个媳妇?”老张还记得陆庭州结婚时的顾虑,笑着拍了拍他的肩膀,“我就说嘛,你媳妇看着就是个实在人,肯定能把家里照顾好。现在好了,你在部队也能放心了。”
陆庭州点了点头,心里的石头终于落了地。他之前总担心孩子们受委屈,担心家里的日子过不好,现在看来,这些担心都是多余的。苏青不仅把孩子们照顾得很好,还把家里的日子打理得井井有条,甚至比他在家的时候还好。
晚饭时,陆庭州吃得格外香。他想起晓燕信里说的“妈妈做的蘑菇汤特别香”,想起“妈妈给我们做了新棉袄”,心里满是期待——他真想快点过年,快点回家,看看孩子们穿新衣服的样子,尝尝苏青做的蘑菇汤,看看她成立的“妇女互助小组”到底是什么样。
晚上躺在床上,陆庭州又把晓燕的信拿出来读了一遍。借着宿舍里微弱的灯光,他仿佛能看到晓燕趴在桌子上,一笔一划写这封信的样子,能看到孩子们穿着新衣服,围着苏青笑的样子,能看到苏青带着村里的妇女们一起做手工,脸上满是自信的样子。
他想起以前母亲跟他说,苏青刚嫁过来的时候,村里有人说她是“恶毒后妈”,说她对孩子们不好。可现在,从晓燕的信里,从村里人的评价里,他能感受到,苏青用自己的行动,改变了大家的看法,赢得了孩子们的爱,赢得了村里人的认可。
陆庭州把信纸重新叠好,放进衣兜,紧紧贴在胸口。他在心里暗暗发誓,等他下次回家,一定要好好谢谢苏青,谢谢她把家里照顾得这么好,谢谢她对孩子们这么好。他还要跟她一起,把家里的日子过得更好,让孩子们能一直这么开心、这么幸福。
窗外的雪还在下,军营里静悄悄的,只有寒风呼啸的声音。陆庭州闭上眼睛,嘴角带着笑意,心里满是对家的期待——他知道,等他回去的时候,迎接他的,一定是一个温暖、和睦、充满欢声笑语的家,一定是孩子们灿烂的笑脸,和苏青温柔的目光。
陆庭州心里一动,快步走过去接过信封。信封上的字迹歪歪扭扭,像是用铅笔反复描过,收信人“陆庭州”三个字写得格外用力,笔画都有些重叠,右下角的寄信人写着“陆晓燕”。他愣了愣——晓燕才上小学二年级,平时连自己的名字都写不利索,怎么会突然给他写信?
回到宿舍,陆庭州找了个靠窗的位置坐下,小心翼翼地拆开信封。信纸是从作业本上撕下来的,边缘还留着歪歪的锯齿,上面的字迹比信封上更显稚嫩,有些字写得太大,超出了格子,有些笔画没写完就断了,还有几处用橡皮擦过的痕迹,留下淡淡的白印。
他凑到窗边,借着透进来的天光,逐字逐句地读起来:
“爸爸:
我是晓燕。今天老师教我们写信了,我想给爸爸写封信,告诉爸爸家里的事。
妈妈每天早上都会叫我和哥哥、妹妹起床,给我们煮玉米粥,还会在粥里放甜甜的红薯。以前我们总吃不饱,现在每天都能吃饱饭,妈妈说等下次赶集,还要给我们买肉吃。
妈妈教我们读书,她把小黑板挂在院子里,每天下午教我和哥哥写生字,教妹妹认数字。我现在会写‘妈妈’‘哥哥’‘妹妹’了,还会背《静夜思》,妈妈说我背得好,给我贴了小红花。
前几天天气好,妈妈带我们去山上采蘑菇。山上的蘑菇有白色的、棕色的,妈妈说棕色的能吃,白色的可能有毒,不能碰。我们采了满满一篮蘑菇,妈妈晚上给我们做了蘑菇汤,特别香,妹妹喝了两碗。
妈妈还会做手工,她做的布娃娃特别好看,有粉裙子的、蓝裤子的,县城的百货店都跟妈妈订了货。村里的阿姨们都来跟妈妈学做手工,妈妈还成立了‘妇女互助小组’,带着大家一起赚钱。上次展销会,妈妈他们卖了好多手工品,赚了好多钱,妈妈说以后能给我们买新衣服了。
爸爸,妈妈对我们很好,她给我做了新棉袄,是粉色的,上面还有小花;给哥哥做了新棉鞋,哥哥说穿着特别暖和;给妹妹做了小布偶,妹妹每天都抱着睡觉。村里的爷爷奶奶、叔叔阿姨都夸妈妈能干,说妈妈是好妈妈。
爸爸,我们都想你,你什么时候回来呀?妈妈说你在部队是为了保护我们,我们会乖乖听话,等你回来。
晓燕
12月5日”
陆庭州反复读了三遍,信纸被他的手指捏得有些发皱。他靠在冰冷的墙壁上,心里像被什么东西撞了一下,又酸又暖,还有几分说不出的惊讶——他印象里的苏青,还是那个在婚礼上沉默寡言、眼神疏离的女人。当初母亲病重,催着他结婚,说苏青是邻村介绍的,人老实,能照顾三个孩子,他才匆匆办了婚礼,没几天就回了部队。
他还记得走之前,母亲拉着他的手说:“庭州,你放心去部队,苏青会好好照顾孩子们的。”可他心里总有些不踏实——毕竟是半路夫妻,三个孩子又都小,他怕苏青对孩子们不好,怕孩子们受委屈。每次跟家里打电话,都是母亲接,说孩子们都好,苏青也勤快,可他总觉得母亲是在安慰他,没敢多问。
可现在,看着晓燕写的信,他才知道,苏青做的比他想象的多得多——她不仅让孩子们吃饱饭,还教他们读书、写字,带他们去山上采蘑菇,给他们做新衣服、小布偶;她不仅照顾好这个家,还靠着做手工赚钱,甚至带着村里的妇女一起致富。晓燕信里那句“妈妈对我们很好”“村里的人都夸妈妈能干”,像一股暖流,顺着他的喉咙滑下去,暖到了心里。
他想起上次跟母亲打电话,母亲说“苏青给你织了件毛衣,等你过年回来穿”,他当时还愣了一下,觉得有些不可思议——苏青怎么会突然给他织毛衣?现在想来,苏青是真的把这个家当成了自己的家,把孩子们当成了自己的孩子,也把他这个常年不在家的丈夫放在了心上。
“庭州,发什么呆呢?不去吃饭了?”战友老张端着饭盒走进来,看到陆庭州手里的信纸,笑着说,“是家信吧?看你这表情,肯定是家里有好消息。”
陆庭州把信纸叠好,小心翼翼地放进贴身的衣兜里,脸上露出了久违的笑容:“是晓燕写的信,她说家里现在很好,孩子们都吃饱饭了,苏青还带着村里的人一起做手工赚钱。”
“苏青?就是你那个媳妇?”老张还记得陆庭州结婚时的顾虑,笑着拍了拍他的肩膀,“我就说嘛,你媳妇看着就是个实在人,肯定能把家里照顾好。现在好了,你在部队也能放心了。”
陆庭州点了点头,心里的石头终于落了地。他之前总担心孩子们受委屈,担心家里的日子过不好,现在看来,这些担心都是多余的。苏青不仅把孩子们照顾得很好,还把家里的日子打理得井井有条,甚至比他在家的时候还好。
晚饭时,陆庭州吃得格外香。他想起晓燕信里说的“妈妈做的蘑菇汤特别香”,想起“妈妈给我们做了新棉袄”,心里满是期待——他真想快点过年,快点回家,看看孩子们穿新衣服的样子,尝尝苏青做的蘑菇汤,看看她成立的“妇女互助小组”到底是什么样。
晚上躺在床上,陆庭州又把晓燕的信拿出来读了一遍。借着宿舍里微弱的灯光,他仿佛能看到晓燕趴在桌子上,一笔一划写这封信的样子,能看到孩子们穿着新衣服,围着苏青笑的样子,能看到苏青带着村里的妇女们一起做手工,脸上满是自信的样子。
他想起以前母亲跟他说,苏青刚嫁过来的时候,村里有人说她是“恶毒后妈”,说她对孩子们不好。可现在,从晓燕的信里,从村里人的评价里,他能感受到,苏青用自己的行动,改变了大家的看法,赢得了孩子们的爱,赢得了村里人的认可。
陆庭州把信纸重新叠好,放进衣兜,紧紧贴在胸口。他在心里暗暗发誓,等他下次回家,一定要好好谢谢苏青,谢谢她把家里照顾得这么好,谢谢她对孩子们这么好。他还要跟她一起,把家里的日子过得更好,让孩子们能一直这么开心、这么幸福。
窗外的雪还在下,军营里静悄悄的,只有寒风呼啸的声音。陆庭州闭上眼睛,嘴角带着笑意,心里满是对家的期待——他知道,等他回去的时候,迎接他的,一定是一个温暖、和睦、充满欢声笑语的家,一定是孩子们灿烂的笑脸,和苏青温柔的目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