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66章 “苏老板”的名气-《八零辣妈:穿成恶毒后妈后我带娃》

  正月十五的镇集,还没从年节的热闹里褪去烟火气,沿街的灯笼依旧挂得通红,卖汤圆的摊位飘着甜香,苏青的“苏记服装”摊位前,更是比往常多了好几倍的人。她刚把新做好的浅紫碎花连衣裙挂上货架,就听到人群里有人喊:“苏老板,你这新款裙子真好看,给我留一件!”

  苏青抬头一笑,正要回应,就见一个穿着碎花棉袄的大姐挤过人群,手里还拉着个十来岁的姑娘:“苏老板,我是邻村的,听我们村的李婶说你这儿的衣服又好又合身,特意赶过来的,想给我闺女买件过年穿的新裙子。”

  “您客气了,叫我苏青就行。”苏青连忙上前,指着货架上的裙子介绍,“这浅紫碎花的刚做好,的确良布料,耐脏还显白,您闺女穿肯定好看,我给您拿个合适的尺码试试?”

  大姐笑着把姑娘往前推了推:“你看我闺女这身段,穿哪个码合适?李婶说你这儿能免费改尺寸,要是不合身,还得麻烦你多费心。”苏青量了姑娘的尺寸,取了件中码的裙子,看着姑娘试穿完出来,忍不住夸赞:“真合身!这紫色衬得你皮肤真嫩,上学穿保证同学都羡慕。”

  姑娘害羞地笑了,大姐也满意得合不拢嘴,爽快地付了13块钱:“苏老板,你这手艺真是名不虚传,难怪李婶把你夸上天,以后我买衣服肯定只来你这儿。”

  这样的场景,自年后开市以来,苏青每天都要遇到好几回。“苏老板”这个称呼,也从最初的陌生,渐渐变得亲切起来——刚开始只有旁边摊位的老商户这么喊,后来买过衣服的顾客跟着喊,再到现在,连第一次来的邻村人,都一口一个“苏老板”,仿佛早就认识她一样。

  这天上午,苏青正忙着给顾客打包衬衫,就看到镇中学的张老师走过来。张老师之前在她这儿买过波点连衣裙,这次还带了两位同事:“苏老板,我们学校老师都夸你做的衣服好,我这两位同事也想给孩子买件新衬衫,你给推荐推荐?”

  苏青连忙拿出刚做好的浅蓝条纹衬衫:“张老师,您看这款,浅蓝条纹显精神,孩子上学穿正好,布料是一等品的确良,洗了不缩水,每件10块钱,要是两位老师一起买,我再每人送块绣手帕。”

  两位老师摸了摸布料,又看了看做工,立刻决定各买两件——一件给孩子穿,一件给自己穿。其中一位老师笑着说:“苏老板,之前听张老师说你这儿的衣服好,我还不信,今天一看,果然名不虚传,比县城百货大楼的衣服还精致,价格还便宜。”

  苏青心里暖暖的,一边打包一边说:“谢谢您认可,我做衣服就图个实在,让大家花少钱买好货。以后您要是有朋友想买衣服,尽管带过来,我肯定给最实在的价格。”

  临近中午,摊位前的人稍微少了些,旁边卖粮油的王大哥凑过来说:“苏老板,你这名气可越来越大了,昨天我去邻村送粮油,还有人问我‘苏记服装’的摊位在哪儿,说想来买衣服呢。”

  苏青笑着递过一块刚买的糖糕:“王大哥,多亏大家照顾,我这生意才能做起来。对了,您家孩子要是缺衣服,尽管跟我说,我给您做几件,算成本价。”

  王大哥连忙摆手:“那可不行,该多少钱就多少钱,我可不能占你便宜。不过说真的,苏老板,你这衣服做得好,人又实在,名气大是应该的。之前对面那个仿你款式的摊位,开了没半个月就撤了,大家都知道,还是你这儿的衣服靠谱。”

  苏青想起那个仿款摊位,心里也有些感慨——刚开始她还担心被抢生意,没想到靠着质量和口碑,不仅没受影响,反而让更多人知道了“苏记”。现在偶尔还有顾客跟她说:“之前买过仿款,穿了两次就坏了,还是你这儿的衣服耐穿,以后再也不图便宜了。”

  下午的时候,有个骑着自行车的大叔特意从三十里外的李村赶来,手里还拿着一张纸条,上面写着“镇集入口,苏记服装”:“苏老板,我是听我侄女说的,她去年在你这儿买了件格子衬衫,说穿了一年都没变形,我也想给我家老婆子买件连衣裙,再给我自己买件衬衫。”

  苏青连忙给大叔推荐:“大叔,您看这款红色碎花连衣裙,适合阿姨穿,过年穿还喜庆;衬衫的话,这款深灰条纹的显稳重,您干活穿也耐脏。我给您拿合适的尺码,您试试?”

  大叔试穿完,满意得直点头:“合身!真合身!苏老板,你这手艺太好了,比我们村的裁缝做得还好。我今天来没白跑,以后我再买衣服,还来你这儿。”

  送走大叔,苏青看着摊位前依旧络绎不绝的顾客,心里满是成就感。她低头看了看胸前挂着的小布包,里面装着账本和针线——账本上的销售额一天比一天高,针线则是为了随时帮顾客修改尺寸。从最初的一个小摊位,到现在被人亲切地称为“苏老板”,从镇上的顾客,到邻村甚至更远地方的人特意赶来,这一路的辛苦,都在这一刻有了回报。

  傍晚收摊时,苏青盘点了一下当天的销量:卖出连衣裙8件、衬衫12件,营收226元,创下了开张以来的最高纪录。她骑着自行车回家,晚风迎面吹来,带着春天的暖意,她的心里也暖暖的。

  路过村口时,遇到了正在散步的刘嫂,刘嫂笑着说:“苏青,今天生意又不错吧?我看你摊位前一直有人,我明天再去你家拿布料,再多做些衬衫,肯定能卖得更好。”

  苏青点点头:“刘嫂,辛苦你了,明天我多准备些布料,咱们一起加油。对了,等过段时间,咱们再招两个手巧的姐妹一起做,争取把‘苏记’的名气做得更大,让更多人知道咱们的衣服。”

  刘嫂开心地说:“好啊!我早就盼着这一天了,跟着你干,我心里踏实。”

  回到家,苏青把今天的收入仔细收好,又翻开账本,在最后一页写下:“正月十五,营收226元,邻村顾客增多,‘苏老板’名气渐起。后续计划:扩大生产,招新帮手,设计更多新款。”

  窗外的月光洒在账本上,映着苏青坚定的眼神。她知道,“苏老板”的名气,不是凭空来的,是靠一针一线的认真、实实在在的价格、贴心周到的服务换来的。未来的路还很长,她要继续坚持做好衣服,不辜负大家的信任,让“苏记服装”的名字,传遍更多地方,让更多人穿上她做的好衣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