腊月廿八的清晨,镇集上满是年味——红灯笼挂满街头,卖春联、糖果的摊位前挤满了人,孩子们穿着新衣服追逐打闹,空气中飘着炒瓜子和腊肉的香气。苏青的“苏记服装”摊位前,最后几件冬装也被顾客买走,她笑着把钱放进钱箱,对刘嫂和陈小花说:“今年的生意到今天就结束吧,咱们回家核算一下年度盈利,好好过年!”
回到家,苏青把东屋的桌子收拾干净,从抽屉里拿出厚厚的几本台账本——进货台账、销售台账、支出台账,还有一沓沓整齐的票据。刘嫂和陈小花也留下来帮忙,三人围坐在桌前,准备开始核算。“从去年春天摆摊到现在,整整一年了,还没好好算过到底赚了多少钱呢。”苏青摩挲着台账本的封面,心里既期待又紧张。
核算从收入开始。苏青翻开销售台账,上面记录着每天的销售额:春季新款卖了2300元,夏季连衣裙卖了3500元,秋季衬衫卖了2800元,冬季棉袄和马甲卖了4200元;还有县医院的50件衬衫订单,收入1500元,其他团体订单和定制服务收入2700元。刘嫂拿着计算器,一边念一边算:“2300加3500是5800,加2800是8600,加4200是,加1500是,加2700是!”计算器上显示出“”的数字,苏青和陈小花都忍不住惊呼:“一年竟然卖了这么多!”
接下来算支出,这是最繁琐的环节。苏青翻开进货台账,上面详细记录着每一笔布料、辅料的支出:春季的浅色系的确良布花了1200元,夏季的棉麻料花了1500元,秋季的条纹布花了1300元,冬季的厚布花了2100元;还有蕾丝、纽扣、线等辅料,总共花了800元。陈小花则负责核算其他支出:摊位租金每月50元,一年600元;水电费每月30元,一年360元;缝纫机维修和其他杂费,总共440元。刘嫂再次拿起计算器:“1200加1500是2700,加1300是4000,加2100是6100,加800是6900;再加600租金是7500,加360水电费是7860,加440杂费是8300!”
“收入元,支出8300元,那净盈利就是……”苏青深吸一口气,亲自按下计算器,“减8300,等于8700元?”刘嫂和陈小花都愣住了,随即开心地拍手:“8700元!这也太多了!”苏青却皱了皱眉,从抽屉里拿出另一张纸条:“还有刘嫂和小花的工钱没算进去呢。咱们之前说好,每月给刘嫂300元,给小花200元,一年下来,工钱总共是(300 200)x12=6000元。”
扣除工钱后,计算器上的数字变成了“2700元”。苏青看着这个数字,心里却依旧满足:“虽然扣除工钱后少了不少,但这是咱们实实在在的盈利,而且咱们还积累了口碑和客户,比赚钱更珍贵。”刘嫂连忙说:“苏青,你可别这么说!要不是你带着我们,我们哪能赚这么多工钱?这盈利都是你应得的!”陈小花也点头:“是啊,苏姐,你不仅教我们技能,还处处为我们着想,我们已经很感激了!”
就在这时,苏青突然想起什么,从钱包里拿出几张票据:“还有之前参加‘诚信商户’评选时,县工商局给了500元奖励;还有几位老顾客介绍新客户,我给了一点提成,总共300元,这一增一减,还要再算一下。”最终,经过反复核对,年度净盈利确定为5200元。当这个数字最终定格在计算器上时,苏青的眼眶瞬间红了——5200元,在80年代初,相当于普通工人两年的工资,这是她用一年的辛苦和坚持换来的成果。
第二天一早,苏青带着存折,去镇邮政所办理存款。她站在柜台前,把5200元分成了三份:第一份2000元,存成定期存款,作为长期储备,为以后在县城开服装店做准备;第二份2200元,存成活期存款,作为明年的进货资金,确保开春就能顺利进布料、做新款;第三份1000元,留作家庭备用金,放在家里的抽屉里,以备不时之需。
营业员把存折递给苏青时,她小心翼翼地翻开,看着上面“定期存款2000元”“活期存款2200元”的字样,手指反复摩挲着纸面,心里充满了成就感。想起去年春天,她刚摆摊时,手里只有500元启动资金,连布料都不敢多进;如今,不仅有了稳定的盈利,还攒下了开服装店的本金,这一路的辛苦,终于有了最实在的回报。
回到家,苏青把存折锁在抽屉里,又拿出纸笔,写下明年的规划:1. 开春后,先去县城租下步行街的摊位,开始拓展县城市场;2. 增加男装和童装的品类,满足更多顾客需求;3. 继续优化制作流程,提高效率,争取每月多制作100件衣服;4. 培养新的帮手,为以后开服装店储备人手。
晚上,丈夫陆庭州打来电话(或寄来信件),苏青兴奋地把年度盈利和规划告诉了他。电话那头,陆庭州的声音满是骄傲:“青,你太厉害了!我就知道你一定能做好!等我明年回来,咱们一起在县城开服装店,让‘苏记’越来越大!”苏青笑着说:“好啊,我等你回来,咱们一起努力!”
挂了电话,苏青站在窗前,看着窗外的万家灯火,心里满是期待。她想起这一年来的点点滴滴:第一次摆摊时的紧张,第一次接到大额订单时的激动,第一次获得“诚信商户”荣誉时的自豪,还有和刘嫂、陈小花一起赶工的日夜……这些经历,就像一颗颗珍珠,串联起她的创业之路,也让她从一个普通的农村妇女,成长为一个有梦想、有担当的创业者。
腊月三十的晚上,苏青一家围坐在桌前,吃着热气腾腾的年夜饭。她给父母和孩子夹菜时,脸上洋溢着幸福的笑容。父母看着她,欣慰地说:“青啊,你现在越来越能干了,我们都为你骄傲!”孩子也抱着她说:“妈妈,你真棒!以后我们在县城开服装店,我要帮你看摊位!”
苏青看着家人的笑脸,又想起存折上的数字,心里暗暗下定决心:新的一年,一定要更加努力,把“苏记”的生意做得更好,早日在县城开起属于自己的服装店,让家人过上更好的生活。窗外的烟花绽放,照亮了夜空,也照亮了她的梦想——她知道,只要坚持下去,未来一定会更加美好。
回到家,苏青把东屋的桌子收拾干净,从抽屉里拿出厚厚的几本台账本——进货台账、销售台账、支出台账,还有一沓沓整齐的票据。刘嫂和陈小花也留下来帮忙,三人围坐在桌前,准备开始核算。“从去年春天摆摊到现在,整整一年了,还没好好算过到底赚了多少钱呢。”苏青摩挲着台账本的封面,心里既期待又紧张。
核算从收入开始。苏青翻开销售台账,上面记录着每天的销售额:春季新款卖了2300元,夏季连衣裙卖了3500元,秋季衬衫卖了2800元,冬季棉袄和马甲卖了4200元;还有县医院的50件衬衫订单,收入1500元,其他团体订单和定制服务收入2700元。刘嫂拿着计算器,一边念一边算:“2300加3500是5800,加2800是8600,加4200是,加1500是,加2700是!”计算器上显示出“”的数字,苏青和陈小花都忍不住惊呼:“一年竟然卖了这么多!”
接下来算支出,这是最繁琐的环节。苏青翻开进货台账,上面详细记录着每一笔布料、辅料的支出:春季的浅色系的确良布花了1200元,夏季的棉麻料花了1500元,秋季的条纹布花了1300元,冬季的厚布花了2100元;还有蕾丝、纽扣、线等辅料,总共花了800元。陈小花则负责核算其他支出:摊位租金每月50元,一年600元;水电费每月30元,一年360元;缝纫机维修和其他杂费,总共440元。刘嫂再次拿起计算器:“1200加1500是2700,加1300是4000,加2100是6100,加800是6900;再加600租金是7500,加360水电费是7860,加440杂费是8300!”
“收入元,支出8300元,那净盈利就是……”苏青深吸一口气,亲自按下计算器,“减8300,等于8700元?”刘嫂和陈小花都愣住了,随即开心地拍手:“8700元!这也太多了!”苏青却皱了皱眉,从抽屉里拿出另一张纸条:“还有刘嫂和小花的工钱没算进去呢。咱们之前说好,每月给刘嫂300元,给小花200元,一年下来,工钱总共是(300 200)x12=6000元。”
扣除工钱后,计算器上的数字变成了“2700元”。苏青看着这个数字,心里却依旧满足:“虽然扣除工钱后少了不少,但这是咱们实实在在的盈利,而且咱们还积累了口碑和客户,比赚钱更珍贵。”刘嫂连忙说:“苏青,你可别这么说!要不是你带着我们,我们哪能赚这么多工钱?这盈利都是你应得的!”陈小花也点头:“是啊,苏姐,你不仅教我们技能,还处处为我们着想,我们已经很感激了!”
就在这时,苏青突然想起什么,从钱包里拿出几张票据:“还有之前参加‘诚信商户’评选时,县工商局给了500元奖励;还有几位老顾客介绍新客户,我给了一点提成,总共300元,这一增一减,还要再算一下。”最终,经过反复核对,年度净盈利确定为5200元。当这个数字最终定格在计算器上时,苏青的眼眶瞬间红了——5200元,在80年代初,相当于普通工人两年的工资,这是她用一年的辛苦和坚持换来的成果。
第二天一早,苏青带着存折,去镇邮政所办理存款。她站在柜台前,把5200元分成了三份:第一份2000元,存成定期存款,作为长期储备,为以后在县城开服装店做准备;第二份2200元,存成活期存款,作为明年的进货资金,确保开春就能顺利进布料、做新款;第三份1000元,留作家庭备用金,放在家里的抽屉里,以备不时之需。
营业员把存折递给苏青时,她小心翼翼地翻开,看着上面“定期存款2000元”“活期存款2200元”的字样,手指反复摩挲着纸面,心里充满了成就感。想起去年春天,她刚摆摊时,手里只有500元启动资金,连布料都不敢多进;如今,不仅有了稳定的盈利,还攒下了开服装店的本金,这一路的辛苦,终于有了最实在的回报。
回到家,苏青把存折锁在抽屉里,又拿出纸笔,写下明年的规划:1. 开春后,先去县城租下步行街的摊位,开始拓展县城市场;2. 增加男装和童装的品类,满足更多顾客需求;3. 继续优化制作流程,提高效率,争取每月多制作100件衣服;4. 培养新的帮手,为以后开服装店储备人手。
晚上,丈夫陆庭州打来电话(或寄来信件),苏青兴奋地把年度盈利和规划告诉了他。电话那头,陆庭州的声音满是骄傲:“青,你太厉害了!我就知道你一定能做好!等我明年回来,咱们一起在县城开服装店,让‘苏记’越来越大!”苏青笑着说:“好啊,我等你回来,咱们一起努力!”
挂了电话,苏青站在窗前,看着窗外的万家灯火,心里满是期待。她想起这一年来的点点滴滴:第一次摆摊时的紧张,第一次接到大额订单时的激动,第一次获得“诚信商户”荣誉时的自豪,还有和刘嫂、陈小花一起赶工的日夜……这些经历,就像一颗颗珍珠,串联起她的创业之路,也让她从一个普通的农村妇女,成长为一个有梦想、有担当的创业者。
腊月三十的晚上,苏青一家围坐在桌前,吃着热气腾腾的年夜饭。她给父母和孩子夹菜时,脸上洋溢着幸福的笑容。父母看着她,欣慰地说:“青啊,你现在越来越能干了,我们都为你骄傲!”孩子也抱着她说:“妈妈,你真棒!以后我们在县城开服装店,我要帮你看摊位!”
苏青看着家人的笑脸,又想起存折上的数字,心里暗暗下定决心:新的一年,一定要更加努力,把“苏记”的生意做得更好,早日在县城开起属于自己的服装店,让家人过上更好的生活。窗外的烟花绽放,照亮了夜空,也照亮了她的梦想——她知道,只要坚持下去,未来一定会更加美好。